资讯
博物馆、考古、文化遗产的10个提案建议

两会文博提案建议
王春法委员:加快制定博物馆法、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安来顺委员:通过体系化和链条式设计破解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问题
潘路委员:加强博物馆文物防震预防性保护研究和建立防震区域性中心库房
袁晶代表:三方面入推进红色研学
考古方面
王巍代表:建议设立“中国考古日”
了解更多文博提案
涉及博物馆、考古、文保,8个提案建议
关注两会 | 涉及博物馆、考古的5个提案建议
文博考古两会提案建议汇总!这些新方向要关注
博物馆
王春法委员
加快制定博物馆法、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安来顺委员
通过体系化和链条式设计破解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问题
“我国是近20年来世界上博物馆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感慨道。

成立于1946年11月的国际博物馆协会,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非政府性博物馆专业组织,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支持和帮助各类博物馆机构的建立、发展与专业管理。
1986年至今,安来顺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工作36个年头了,一直从事与中国博物馆国际合作相关的事务,2016年7月,安来顺当选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
“近十几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国际博物馆界对中国博物馆的发展速度感到吃惊的同时,看到了中国博物馆对世界的贡献,也更加关注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安来顺说。
随着中国博物馆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中国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安来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上海大学教授,这让长期关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他有机会从另一个视角思考中国博物馆的未来。
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788家,非国有博物馆增至1860家,行业博物馆达到825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去年5月,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博物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更加彰显。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意见》的出台,让我们备感振奋。”安来顺说,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影响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短板。“与数量指标持续上扬、硬件建设更新换代形成反差的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中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如博物馆专门人才数量缺口依然很大,特色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不甚明晰,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和内容不够合理,博物馆相关专业学科整合协调未能完全到位,从业者知识结构不甚合理,用人单位与培养对接中的针对性不强。”安来顺举例说,这些问题期待通过体系化和链条式设计,经过多方联动来共同破解。
首先要以文博人才现存问题为导向的顶层设计。安来顺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全国博物馆人才建设的规划,部门之间既要分工明确,更要讲求彼此协作,及时发现问题,立足全国和整个博物馆行业,提出近中期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政策、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在加强对博物馆人才培养单位的指导方面,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对设有考古和文博专业的高校等培养单位给予更具体政策支持,引导培养单位进一步推动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完善培养体系和培养链条;鼓励培养单位开发更能体现学术硕(博)士与专业硕(博)士差异化的教学科研模式、论文要求及评价标准,兼顾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深入探索更具操作性的文博专业校外导师聘任、薪酬和奖惩机制;鼓励培养单位将更多资源投向其所在当地及周边地区的遗产资源,突出因地制宜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安来顺说,同时,突出行业主管部门在人才培养中的杠杆作用。他建议文物主管部门全面总结评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项目,必要时将重点转向对“培养者”的培养,让有限的资源发挥一批带一线、一批带一片的效能;进一步推广不同博物馆之间对口支援、联合培养、优势互补的成功经验;鼓励各博物馆机构积极主动对接和沟通所在地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等培养单位,通过这种联动,尽可能快地缓解当地博物馆专门人员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潘路委员
加强博物馆文物防震预防性保护研究和建立防震区域性中心库房

袁晶代表

考 古
王巍代表
建议设立“中国考古日”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0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70多年来,几代中国考古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艰辛探索,敬业奉献,薪火相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
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总书记高度评价了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巨大贡献,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总书记提出的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使全国考古学界和文物界备受鼓舞。2021年10月17日,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对几代考古人百年来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其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
总书记“9·28”讲话,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考古学,更好地宣传中国考古学取得的成绩,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我建议,将9月28日设立为“中国考古日”。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考古日。有些国际考古学组织也设立了考古日。作为文明古国和考古大国的中国,完全应当有自己的考古日。把总书记发表关于中国考古学重要讲话的9月28日设立为“中国考古日”,既是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纪念,还有助于考古工作者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在这一天,在全国各地举行各种普及考古知识、宣传考古成果的活动和考古研究学术活动,使之成为中国考古人和考古爱好者的节日,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以扩大中国考古学的影响力。
我相信,如果采纳上述建议,在“中国考古日”举办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将会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盛会,也会载入中国文化发展的史册!(中国文化报)
文物保护利用



一是以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线,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创造条件。要立足山东,面向全流域,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国家开放格局;要更加注重黄河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大协作、迈出大步伐;要统筹推进“黄河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治河、惠民、生态互促共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要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精心谋划、科学编制沿黄高质量发展规划。将黄河沿线特别是省会济南等黄河沿岸城市发展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全面推进黄河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黄河文化深入研究。将黄河沿线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文化集中展示,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和标志性文化景观,扶植一批沿岸城市产业重点项目和知名品牌,打造独具齐鲁特色、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带和黄河故道文化风情体验区。
三是以深入挖掘研究黄河文化为基础,讲好“黄河故事”。要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梳理和挖掘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并阐发其当代价值;以发展文化新业态为重点,整合资源,开发视听娱乐、演艺观赏、竞技游艺等可体验的文化产品,同时,征集影视剧本,邀请一流团队参与制作,打造一批精品力作,讲好黄河生态和黄河治理的故事,讲好黄河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故事,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
四是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健全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工作体系。为保证黄河文化的整体性、完整性、系统性,突出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并提高工作效率,山东省应贡献在先、协作在前。可率先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牵头设立沿黄九省区都参与的全流域黄河文化研究及协调机构。同时,在省内建立、完善黄河文化建设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联动,全方位加强对黄河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在厘清黄河流域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推动形成黄河文化的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文旅中国)
2015年,景德镇启动御窑遗址世界遗产申报工作,2017年御窑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景德镇正式拿到了申遗“入场券”。为实现御窑遗址申遗成功,传承弘扬景德镇悠久的陶瓷文化,促进景德镇新型人文城市转型跨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婧婧提交了《关于推动江西景德镇御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景德镇御窑遗址是我国唯一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无论是在中国陶瓷文明史上,还是在世界陶瓷文明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景德镇御窑厂是瓷国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近600年中国陶瓷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是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金色名片”。
在张婧婧看来,御窑遗址申遗不仅有利于融汇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还有利于景德镇的文化与世界相融、理念与世界接轨、经贸交流与世界互通,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展示中国文化的名片、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文化遗产在突出的文化价值之外,还蕴含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御窑申遗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景德镇新的支柱产业,进而引领实现景德镇向新型人文城市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张婧婧建议,国家文物局在对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及各要素点在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在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与此同时,张婧婧希望,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在御窑厂遗址考古遗址公园、南窑遗址、高岭土古矿遗址、湖田窑古瓷窑址等要素点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及保护设施建设等项目上给予支持;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御窑厂遗址对外交流上给予项目支持。(大江网)
文博圈综合来源:文旅中国、国家文物局官微、中国文化报、大江网等相关新闻报道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