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四川文物》2023年第5期目录
|| 调查与发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毗卢寺遗址位于资阳市安岳县忠义镇石桅村。2015年6月,当地在进行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了文物28件,其中包括雕刻精美的圆雕造像。2015—201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安岳石窟研究院共同对安岳毗卢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由地面寺院及石窟两部分组成,从清理情况看,五代北宋时期最初营建石窟,并于石窟周边营建地面佛寺,其后地面佛寺遭到破坏,明代在石窟南侧复建,至明末清初废弃。本次发掘的主体建筑即为明代所建。遗址的发掘对于探讨川东渝西地区这种石窟(摩崖造像)与地面建筑结合的寺院遗址的布局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出土的大量圆雕造像及其它类型遗物对研究宋明时期的佛教艺术有重要作用。
摘要:长沙市五一广场位于湘江东岸,距湘江直线距离约1千米。2014年10月,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工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及发掘,发掘的遗迹包括古井、涵渠、明代夯土台基等。古井中时代较早的为战国古井,晚的为明清古井。古井中出土了一批元代龙泉窑瓷器,器型包括碟、碗、盘等。这批瓷器器型多样,做工精细,装饰采用了精美的模印贴花和印花工艺,为龙泉窑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长沙;古井;龙泉窑;瓷器
|| 探索与研究
摘要:商、西周铜木复合胎漆器,在青铜时代大背景下具有特别意义。据现有资料,其始于商末,延续使用至春秋早期,当时既是铜礼器的替代物,也用于日常生活。它们的出现,最主要的目的是节省珍贵的铜料。战国及秦汉时期的釦器,在制作手法上承继了商、西周以来的铜木复合胎工艺,两者关系密切,但它们在形制、功能等方面区别明显,并无直接的渊源关系。
盐源县文管所藏“秦代篆书铜锭”为新莽衡杆考
摘要:盐源县文管所藏“秦代篆书铜锭”系红铜铸造,形制为横扁长条形,边缘平直。器表残存铭文3行,每行4字,为直书左行,完整内容推测为“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享传亿年”。从铭文内容、器物尺寸等判断,盐源“铜锭”应为新莽时期铜衡杆残件,推测该物具体位于完整衡杆的左臂,可能为“斤、钧、石之锤之衡”。该器性质与年代的重新确认表明四川地区新莽时期具有明确度量衡诏书铭文实物,填补了四川地区新莽时期“同律度量衡”诏书铭文实物的空白,丰富了中国古代度量衡历史研究的内涵。
摘要:中坝窖藏是一处重要的瓷器窖藏遗迹,出土了包括瓷器在内的众多遗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中坝窖藏出土瓷器为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和重庆本地窑口的产品,相对年代集中在元代中晚期。结合川渝地区元代窖藏出土状况,中坝窖藏埋藏成因应与元末明玉珍入川战争有关,绝对年代应在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初前后。分析中坝窖藏出土瓷器,上述窑口产品以及器型上以碗、盘、盏、碟为主的日常饮食器具是川渝地区元代中晚期人们日常生活所用器具组合的客观反映,为探讨外来窑口产品在川渝地区的内销状况以及重庆本地制瓷业在该时期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中坝窖藏;瓷器;元代中晚期;明玉珍入川
|| 古蜀文明
崔剑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要:长期以来,三星堆青铜器群的产源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三星堆青铜器群铸造工艺多样,铜容器合金成分和铅同位素复杂,可能存在多个来源,铜神器成分和铅同位素比值较一致,很可能是同时同地铸造的。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器群是多组工匠组织分工协作的产物,包括中原系、南方系在内的多组工匠在短时间内共同铸造了三星堆祭祀坑中大量的青铜神器,本地工匠出于使用需要又进行了铸后切割、穿孔。这种多地区多工种共同参与青铜器生产的工匠组织形式表明,晚商时期全国至少形成了以中原和长江中下游为代表的多个冶金中心,并可能通过原料交易、产品输出和技术转移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一个广域的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关键词:三星堆;青铜器;铸造工艺;工匠组织;科技分析
|| 川渝石窟
鲁 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重庆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是规模最大的佛教禅宗造像,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全面考察二佛寺摩崖造像的分布、保存现状和石质特点,从地质、地貌、气候、历史地理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的选址合理性。岩石学薄片鉴定和高精度原位无损 XRF 扫描结果显示二佛寺摩崖造像赋存岩体为巨厚层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在四段细分层位具有泥质含量较高的特点,病害分布显示该层段风化作用较强,结构稳定性差,在营造过程中易发生崩裂。结合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考察可知,二佛寺所在地质基底稳定,三面天然崖壁有效降低了纵深向的工程量,潮湿低风的气候显著降低了砂岩的强度和营造难度,靠近内北道和下涞滩镇码头的地理位置保证了营造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供给。涞滩二佛寺的选址充分考察并利用了自然赋予的优势,因地制宜,反映了古代匠人的前瞻性。
关键词: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地质学特征;选址
|| 蜀道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要:金牛道是蜀道南栈的主干道,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东线的重要路段之一,现存道路以明清时期古道为主体,大约从陕西勉县经宁强县从七盘关进入四川境内广元市朝天区,经广元、绵阳、德阳抵达成都锦官驿作为终点,其中剑阁段是该道上保存最完好、最系统的路段。2018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剑阁县文物管理所对明清金牛道剑阁段展开调查,此次调查不仅记录了金牛道剑阁段的位置,并且根据道路的保存状况,对其作了分级记录,同时对沿线桥梁、关隘、墓葬、建筑、石刻等相关遗迹进行了调查和标注。调查发现,剑阁段金牛道走向明确,一级路保存最长,二级路类型丰富,沿线共保留古行道树3672株。此次调查准确记录了剑阁段古道现存状况,简要记录了沿线文物点,为深入研究金牛道剑阁段提供了准确的资料。
摘要:今天的剑门蜀道路线较为明确,以剑阁古城为中心,北从广元市朝天区转斗乡七盘关始,经朝天、利州、昭化、剑阁四县区,东南端至阆中古城,南至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大庙山。历史上蜀道金牛道广元段路线因战争等原因数次变迁,尤其各支线路线变化较多,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北段、东北段、中段和南段。根据历史年代、背景、路线及意义,又可将蜀道金牛道的发展分为起源、形成、发展、繁荣、振荡、稳定、衰落七个阶段。深入蜀道金牛道广元段历史沿革和线路变迁的研究,可为今后蜀道的考古调查、规划、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提供一些思考,促进更多的文化遗产纳入文物保护范畴。
关键词:蜀道;金牛道;路线变迁
|| 多学科研究
古格遗址壁画制作工艺研究及保护效果评估
郝尚飞(敦煌研究院)
摘要:古格王国遗址壁画独特的题材为研究其政治体制、宗教文化及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但酥碱、起甲、脱落等病害严重威胁壁画完整性。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微损取样分析,对古格遗址现存壁画的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并针对壁画病害开展了修复材料现场筛选试验,同时对修复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壁画层面结构为支撑体、地仗层、颜料层,除白殿壁画外,其他殿(洞)壁画表面均有一层桐油类涂层。壁画蓝色和绿色颜料分别为石青、石绿,金色颜料为金粉或金箔,金层下衬有朱砂层,黑色颜料未检测出,橙色、红色颜料为朱砂,暗红色为土红。壁画绘制过程为:用黑色炭笔绘制起稿线,对人物之间面积较大的空档区域着色,为人物填色,以平涂为主,辅以晕染,皮肤部位最后着色,金色部位则是先以朱砂打底,然后敷以金粉或金箔,用细色线、墨线勾定外部轮廓,金色部位用红色线勾定,绘制花纹,并在壁画表面涂一层桐油类的透明涂料。采用有机硅-丙烯酸乳液和丙烯酸乳液单独使用或以不同配比混合使用修复起甲病害,采用有机硅-丙烯酸乳液和丙烯酸乳液混合液修复地仗层酥碱病害,采用点状灌浆为主、锚固补强的方法加固空鼓病害,使用手术刀等去除历史加固部位,并补做新地仗,采用纯净水清理壁画泥渍。研究结果对西藏地区类似壁画病害的现场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四川文物》
主管:四川省文物局
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出版:《四川文物》编辑部
双月刊
创刊于1984年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号
邮政编码:610041
编辑部电话:028-85231150
电子信箱:scwenwu@163.com
唯一官方投稿网址:https://scww.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