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巩县瓷窑遗址
摘要: 巩县瓷窑遗址.唐代.巩县.古文化遗址.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巩县瓷窑遗址.唐代.巩县.古文化遗址.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巩县瓷窑遗址,现称为白河瓷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北山口镇水地河村、白河村、铁匠炉村一带的白河两岸台地上,是一处重要的古代瓷窑遗址,其历史从北魏延续至唐代晚期。
发现与发掘
白河瓷窑遗址于1951年被首次发现。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700平方米。此次发掘清理出窑炉6座,灰坑、灶、沟等遗迹110余个。这些窑炉中,北魏时期的窑炉结构完整,由窑前工作坑、火膛、窑室和烟囱组成。
遗址规模与遗迹
遗址南北长约5千米,东西宽约1千米,总面积约500万平方米。遗址的文化层厚达3~4米,出土了大量的白釉、酱釉、青釉、黄釉等瓷器,还有少量的三彩片。器物类型丰富,包括碗、盘、盆、水注、执壶等,同时还出土了大量匣钵、支烧、垫饼等窑具。
历史意义
白河瓷窑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址,将中国白瓷烧制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百年。白瓷的烧制是在青瓷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原料的筛选和淘洗,降低胎釉中的含铁量实现的,这是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一技术突破奠定了中国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中国陶瓷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白河瓷窑遗址还发现了唐代青花瓷器,这为研究唐青花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遗址出土的唐青花瓷器与扬州唐城和“黑石号”沉船出土的唐青花瓷器装饰完全相同,证实了巩义窑是唐代青花瓷器的发源地。
保护级别
白河瓷窑遗址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分别约为500万平方米和560万平方米。近年来,遗址的核心区域被进一步明确,面积达110万平方米。
时代跨度与产品特点
白河瓷窑遗址的时代从北魏延续到唐代晚期。巩县窑在隋代开始有了飞跃性的发展,白瓷烧制技术逐渐成熟。唐代是巩县窑的鼎盛时期,其白瓷以细腻规整、釉色纯净著称,成为朝廷贡品。巩县窑的产品种类丰富,除了白瓷,还包括黑瓷、唐三彩、绞胎瓷等。白瓷中以碗、盘、壶、瓶等器物为主,其中盘胎厚重,里施白釉,外施黑釉,是巩县窑的特色。
文化价值
白河瓷窑遗址不仅为研究中国白瓷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还对研究盛唐时期陶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出土的瓷器精品,如白瓷粉盒、白瓷杯、白瓷塔形盖瓶等,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工艺。巩县窑的白瓷在当时不仅供应朝廷,还广泛用于民间,成为唐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河瓷窑遗址作为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瑰宝,见证了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辉煌,其保护和研究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