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陕西六大参评项目丨隋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考古

摘要: 安化门位置示意图东墩台南侧版筑痕桥梁遗迹02项目负责人简介龚国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汉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西安唐城考古队队长,长期从事隋唐长安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代表作有《隋唐长安城佛寺研究》等。 ...


01

项目简介


安化门是隋唐长安城郭城南墙偏西之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南二路与东仪路交叉口以西。此次主要发掘了安化门门址、郭城南墙、顺城街、早期水渠等遗迹,确认了安化门一门三道的结构及基槽营建方式。


安化门由墩台、门道、隔墙组成。门址西半部已破坏殆尽,仅余东墩台、东隔墙、东门道的基槽部分。东墩台基槽东西宽约7米,南北长约13.3米。在其南侧与东南侧发现有版筑痕迹,在西侧中部残存排叉柱础坑四个,显然排叉柱础石顶部位置就是当时的地面所在。东隔墙基槽南北长约13米,宽约3.9米。东墩台与东隔墙基槽相距约4.5米,此处即为东门道,唐代地面已不存,仅存路下垫土。隔墙与墩台的基槽均打破门道基槽,三者非一体夯筑。


通过对东墩台基槽的南北向解剖,可知门址营建前此处地势北高南低,基槽北部直接坐在生土上,南部坐在废弃的早期水渠上,故此处基槽较之整体深了0.44米。基槽底部夯层中铺有大量碎瓦片,多件瓦片上有“官……”“官匠……”字样的印戳。在墩台基槽南侧与东南侧发现补筑夯土,均围绕在版筑痕周围,质量不如墩台夯土。版筑痕的存在可知在夯筑时其南侧应该是开阔的,为使墩台坚固,在基槽外又补筑夯土,不仅可填平废弃水渠同时起到加固基槽的作用。


在门址东、西侧各发掘了一段郭城南墙,仅存基槽夯土。西侧城墙基槽宽约5米,揭露长度28米。东侧城墙基槽宽约3.7米,揭露长度7米。经解剖可知基槽由南北两块夯土分筑而成。在城墙夯土北侧均发现路土,路面有多条东西向车辙,应为顺城街。


早期水渠位于安化门遗址南侧,东西向,局部被东墩台叠压,系早于安化门遗址的水渠。水渠在东隔墙以东,南北两壁外扩形成喇叭状。在喇叭口东侧的解剖沟内,于水渠底部的生土面上发现南北向三列近长方形小坑,坑内填土疏松纯净,坑洞四壁有明显水浸痕,小坑东西未到边,具体形制不明。在喇叭口西侧发现水利设施——拦河堰。拦河堰分早晚两期,早期以生土为堰,晚期以清淤的淤泥为堰。在拦河堰西侧发现桥梁遗迹,包括桥桩柱洞和木地栿痕迹。


通过考古发掘,安化门遗址可分早晚两期,早期为东西向水渠,渠上有拦河堰和桥梁等水利设施,根据其出土遗物判断时代应该是隋初,推测隋大兴城时,外郭城南墙并没有建成,只是以东西向水渠为大兴城的南界。晚期为安化门遗址,是在水渠废弃之后修建而成,墩台底部出土唐初带印戳的瓦片,结合文献推断此次发掘的门址当为唐永徽五年所建的安化门。


安化门位置示意图

安化门遗址发掘范围图

门址区平面图

门址区航拍图

东墩台解剖

东墩台南侧版筑痕

墩台基槽底部夯土所见铭文瓦

桥梁遗迹


02

项目负责人简介


龚国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汉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西安唐城考古队队长,长期从事隋唐长安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代表作有《隋唐长安城佛寺研究》等。




图文 | 龚国强

编辑 | 李   懿

初审 | 李彦峰

终审 | 张改课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