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的发掘

摘要: 关键词西安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 丹凤门是唐长安城大明宫的正南门, 其遗址位于现今西安市新城区二马路与自强东路之间的革新街南口图一图二。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为配合西安市实施大明宫含元殿御道保护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对丹凤门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 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下面对具体发掘情况加以报道。一、发掘经过 丹 ...
关键词:西安 唐长安城 大明宫 丹凤门遗址
KEYWORDS: Xi'an Tang Chang'an City Daminggong Palace Danfengmen Gate-site
ABSTRACT: In September to December 2005,the Xi’an Tang City Archaeological Team, IA,CASS, excavated the ruined Danfengmen Gate, the middle southern gate of Daminggong Palace in TangChang'an City, by revealing an area of nearly 8, 000 sq m. The gate was of five-passageway structure, in the super-grade city-gate style of ancient times. Its remains include the vestiges of rammed-earth platforms,passageways, partition walls, raised roads and city walls, suggesting that the gate might have been destroyed in a catastrophic fire. Most of the unearthed objects are bricks, cylindric and flat tiles,tile-ends, glazed tiles, chiwe” owl-tail ridge ornaments, button-shaped iron nails, and white porcelain shards. The excavation clarified on the whole the form of the gate and provided first-hand scientific material for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丹凤门是唐长安城大明宫的正南门, 其遗址位于现今西安市新城区二马路与自强东路之间的革新街南口图一图二。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为配合西安市实施大明宫含元殿御道保护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对丹凤门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 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下面对具体发掘情况加以报道。
一、发掘经过
      丹凤门遗址的位置早在1957~1959年对唐长安城进行大规模考古勘探时就已经确定, 残存的遗址为一东西长49.6、南北宽29、高2米余的土丘, 上面占压有现代房屋建筑①。
      1961年,唐大明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凤门遗址作为大明宫的一部分, 也得到了较有效的保护。几十年来, 其所在的土丘仍然大致保持原样, 没有被毁坏。
      2005年6~7月, 西安市政府为实施大明宫含元殿御道保护工程, 投巨资倾力迁移了含元殿御道范围内的所有住户以及学校、医院和工厂等单位, 并全部拆除了有关的建筑物, 涉及的区域长约620、宽400米。这一工程为丹凤门遗址的全面发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005年9月20日,我们正式开始对丹凤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清理。首先,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门址为三个门道的初步钻探结果,以及2005年8月进行复查性钻探的情况,布20米x 20米的探方6个。后来在发掘过程中,根据新发现的门道遗迹现象以及对两侧马道进行反复探查的结果,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方。故此次发掘实际上共布探方20个,编号分别为2005TCDDT1 ~ 20(以下简称为T1~20),其中包括20米x 25米的探方6个(T1-4、T10、T11)、20米x 20米的探方6个(T5-8、T13、T14)、15米X25米的探方1个(T9)、10米x25米的探方1个(T12)、15米x 20米的探方3个(T15~17)、10米 X25米的探方3个(T18-20),总计发掘面积为7525平方米。整个发掘工作至2006年1月15日全部完成。
二、地层堆积
      除了门道内还保存有历代的文化堆积以外,丹凤门遗址的大部分遗迹表面直接叠压着现代的房基、排水管道、煤渣等。门址的西面3个门道物比较清楚。现以西起第二门道的清理结果为例,对门址的地层堆积状况加以介绍(图三)。
      第1层:表土层,厚0.15米,属现代活动面。
      第2层:近代扰土层,厚约0.5米。此层含有炉碴、沙土和砖瓦等垃圾。
      第3层:唐代以后的堆积层,厚1.3~1.5米。此层包含有少量唐代砖瓦块及唐以后文化遗物,分布在门道的东、西两侧,可能与唐代以后在门址上掏挖砖石等活动有关。
      第4层:为门址废弃时的堆积,在门道范围内都有分布,厚1.1米。此层夹杂有大量属于唐代的砖瓦、红烧土块、灰烬、白灰墙皮以及陶、瓷器等,应为门楼烧毁时坍塌形成的堆积。第5层:为红烧土灰烬层,厚0.1〜0.15米。此层夹杂有大量的木炭灰等,可能是唐代晚期门楼烧毁废弃时的活动面。
      第5层之下是唐代初期修建门址时的夯土层,表面可见许多夯窝。其表层厚约2厘米,被烧成红色,部分地方有烧结的青灰色硬面。
      在清理完唐代遗迹面之后,对唐代的门址夯土基座及其下的地层作了钻探和解剖,表明该门址直接建筑在生土之上。除了对门道内的地层堆积进行清理,我们还在门址中部的南、北两侧断崖外各开挖了一条解剖沟(编号分别为TG1、TG2),以了解门址夯土基座南、北边缘以及隔墙的夯土基槽的情况。TG1的发掘结果表明,南面的基槽夯土残存厚1.8米,底面基本平齐;夯土南缘距南面断崖1.6米,南端底部略向上弧;夯土之下为生土。TG2则显示北面的基槽夯土结构基本与南面相同,惟厚度为2.2米(现地表比南面高);夯土北缘距北面断崖3.8米(参见图四)。此外,对于门址其他各部位结构或地层的了解,我们主要采用了钻探或挖掘小型解剖坑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保持门址的现存状况和完整性。
三、出土遗迹
       发掘结果表明,丹凤门址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由东、西墩台和5个门道、4道隔墙,以及东、西两侧的城墙和马道组成(图四;图版拾壹;图版拾贰,1)。其中,门址西部的3个门道、隔墙、墩台以及城墙和马道保存状况较好;而东起第二门道之东半部以东的各部分则破坏严重,仅剩下最底部的夯土基础。在墩台和马道边缘还发现部分包砖遗迹。
       整个门址基座东西长74.5、南北宽33、保存高度为2米,唐代地面以下的基槽深2.2米。门向为北偏东1°20",恰与含元殿中轴线的方向一致。
       (一)墩台西墩台保存较完整,在现今地面以上尚存高2米余。东墩台则破坏严重,仅存夯土基槽,但钻探和发掘情况表明,其形状、大小及折角等均与西墩台几乎相同,故可据此进行复原。西墩台的平面大致呈“凸”字形,突出部分面向西,并与城墙和马道相连。南北残长24.1、东西最宽处为14.7米。南端边宽6.9米,然后呈直角北折6.4米,与西侧城墙的南边相接。北端边宽6.9米,然后分两次呈直角向南折,折边分别长5、7.8和4.6米,最后与西马道的北沿相连接。在西墩台的西南角残存有少量长方形青灰色包砖及斜向的包砖压印痕迹,宽均0.8米。其中,折角以西的包砖凹人墩台夯土内,长3.2米,使包砖的南边与西城墙的南边相平齐。折角以南的包砖尚存有上下叠置的三层(图版拾贰,2)。西南角包砖遗存以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