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西安唐大明宫太液池南岸遗址发现大型廊院建筑遗存

摘要:   西安唐大明宫太液池南岸遗址发现大型廊院建筑遗存  《考古》2004年0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04年春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文化财研究所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联合考古队经过三个月的发掘,在西安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南岸遗址上清理出一组大型廊院建筑遗存(图一)。这是继2003年发掘太液池北岸遗址干栏式建筑基础以 ...

  西安唐大明宫太液池南岸遗址发现大型廊院建筑遗存

  《考古》2004年0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04年春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文化财研究所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联合考古队经过三个月的发掘,在西安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南岸遗址上清理出一组大型廊院建筑遗存(图一)。这是继2003年发掘太液池北岸遗址干栏式建筑基础以及蓬莱岛南岸园林景观遗存以后,太液池遗址的又一次重要发现,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以及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这组建筑遗存位于现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含元殿村西北,地处唐太液池遗址南岸之上、龙首原的北缘,其位置居于大明宫的南北中轴线上,与南面的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三大殿以及北面的蓬莱岛基本上成一直线。发掘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太液池南岸的有关园林建筑遗存以及宫殿区与太液池园林区之间的连通关系。

  —、出土遗迹

  廊院这处廊院建筑遗存规模宏大,此次发掘共清理出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长短廊道各4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独立夯土墙各1道。这些廊道和夯土墙彼此呈直角状连接,间隔出5个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不包括发掘区边缘的其他廊院的局部)。遗憾的是,遗址破坏程度非常严重,原来的廊道面早已被削去,现清理出的廊道遗存面很低,柱础石和础坑等也早已无存。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组廊道向东、向西和向南均延伸至发掘区外,未能一次性全部揭露。

  1号廊道位于发掘区西南部,呈南北走向,规模较大,南北长76、东西宽7米余(包括两侧砖铺散水,图二),形制为双面透空的廊道。根据其所处的大明宫南北中轴线上的位置以及其规模较大等因素推测,此应为主廊道。其他廊道相对短而窄(两侧也有部分砖铺散水遗存,但铺法各有不同),应为辅助性的旁侧廊道;类型除了双面透空的廊道外,还有一面坡式的单面空廊,也即廊道的外侧有夯土墙挡护,内侧才是走道。廊道内地面一般铺砖,但除了有个别遗留外,大部分都已破坏无存。

  独立的夯土墙发现两处,分别位于发掘区的东南部和东北部,其端头均与廊道相连接(其中一处与单面空廊的夯土墙连接成一体)。墙基一般宽1米余,墙基侧面残存白灰或红灰墙皮,有的白灰墙皮上还加涂红颜色。值得注意的是,遗址内出土的墙皮碎片上,还发现有红、绿和淡黄等颜色的痕迹,据此可推测宫内廊道的墙上,也应与同时代寺院廊道一样,布置有精美的壁画。

  廊道和夯土墙间隔而成的院落均呈长方形,规模大小不一,面积约30至70多平方米。其中一个院落的一角尚存有由廊道下到院落内的踏阶遗存。从部分遗迹的情况来看,原来的院内地面较为平坦,但现在多已毁损。当时这些由廊、墙隔成的院落可能一般用于举行各种游艺活动(有些院内尚有踩踏面遗存),也可能用于种植各种观赏性的奇花异草。特别重要的是,在主廊道东侧的一个小院内,岀土了石象雕刻(图三)和石灯台的残件(图四)。石象的头、足已残,存高44、残长68厘米,象背披有雕刻的莲花纹鞍,上置莲花宝座,座顶平整,中心有棒孔,可见宝座上面原来还置有雕像(很可能是普贤菩萨像),可惜现已无存。从此石雕像的莲花装饰和石灯台推测,其所在的小型院落可能还是宫内举行佛教礼拜活动的场所。

  排水渠在廊院建筑遗存区内清理出3条大排水渠及2条小排水沟的遗存。其中1号渠道最长最宽,已清理部分长度为57、渠口宽约1.5、深约1.2米,从南至北贯穿东部廊院,中间作两处直角状的拐弯,向北直达龙首原北坡,最后可能注入太液池。与之建筑形式相似的其他两条大排水渠因位于发掘区的边缘,仅清理出一小段。

  这些廊院区内的大排水渠道,两壁均较陡直,并砌垒有砖墙。砖墙多为内外两层,系平砌或三丁一顺法砌垒而成,部分砖墙上部还保留着紧贴泥壁的侧立砖块。根据渠壁陡直、壁砖厚重及压于廊道之下等各种遗迹现象分析,这些渠道应都是早水井发掘区的北部,处于龙首原的北缘之上,故除了西边廊道所在的地段尚保持原有的高度外,其他区域地势明显变低并略向北倾斜。在这块低斜坡上,清理出唐代圆形井6口,深7~10米不等,井口直径均1米左右,其中两井的井口还残存有砖砌的井圈。有一井的井口北侧还保存着尚在原位的一块方形础石,础石中央穿凿有一圆孔,可能是井亭的残余或提水粘辘立柱的石础。另外,在低地的中间偏北,堆放有许多大石块,质地多为花岗岩,有些表面还较平整。这些石块显然是从别处移来,摆放又不规律,究竟作何用处,尚不明确。

  由以上遗迹现象判断,发掘区北部的这片低地应是供应宫内用水的井区或水源地。

  二、出土遗物

  在廊院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砖瓦、石雕、陶瓷器、金属器件等遗物。其中,砖瓦质的建筑材料为数最多,种类包括条形墙砖、方形地砖、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图五)、脊饰、騁尾等。墙砖一般压有绳纹或手印,地砖以莲花纹方砖(图六)为主,另外还有四叶纹方砖、瑞兽葡萄纹方砖以及素面方砖等。板瓦与筒瓦多是经渗炭处理、表面光滑黑亮的“青扌昆瓦”,少数为绿色的琉璃瓦。石雕包括柱础石、石雕像、石插座、石灯台等。陶瓷器以白瓷为主,也有黑瓷、青瓷,器形包括碗、盘、枕、盒、注壶等,另外还出土了少量的三彩器残片。铜、铁器包括铁钉、铜泡钉、铜饰等,发现的钱币为“开元通宝”铜钱。

  三、初步收获

  这组廊院建筑遗存位于龙首原北缘之上,地处大明宫遗址的中轴线上。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的大明宫内建筑布局和实地考古钻探资料,发掘区所在位置的南面有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三大殿址,北面为太液池,东有蓬莱殿、绫绮殿等殿,西邻还周殿、清晖阁、金銮殿等,由此可推断这次清理出的廊道遗存的性质应为前朝与后宫园林之间以及后宫各殿之间的连接通道,而院落应是宫内进行观景、宗教礼拜等各种活动的场所。

  这次发掘出的廊道建筑遗迹,连同前两年在太液池西岸清理出的廊道遗存,证明廊虎是唐大明宫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形式。

  廊院建筑遗址上发现的多条砖砌排水渠道以及北面低地上的多口深井,表明处于龙首原北缘的大明宫后宫,布置有系统的给、排水设施,体现了唐代髙超的设计水平和建筑技术。

  另外,这次发掘中,还清理出几处廊道与排水渠、廊道与廊道、廊道与夯土墙、廊道与道路等的地层叠压关系,不但表明这一地区的建筑是逐步修建的,而且还反映出廊院建筑的使用时间较长,中间曾作过几次修建。这些遗迹现象对我们了解唐大明宫的建筑过程是大有帮助的。

  总而言之,这次发掘出的廊院建筑遗存,是中国都城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宫内大型廊院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不但为我们研究唐代大明宫的建筑布局特征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宫廷园林建筑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执笔者 龚国强 何岁利

  

分类信息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更多信息...

作者:龚国强

更多信息...

作者:何岁利

更多信息...

大明宫太液池南岸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