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寻秦纪:大明宫的前世今生之昔日
策划:王燕 摄影:秦岭 文字:叶子胜 编辑:胡聪
腾讯大秦网出品
大明宫既是中国历史上称雄世界的大唐帝国著名的宫殿群,又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大明宫始建于公元634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而修建的夏宫,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二百余年。摄影师历时十年用影像记录了大明宫遗址昔日的拆迁建设和今日的气魄雄伟,重现了大明宫的前世今生。唐王朝衰亡后,大明宫自然也就随着战火没了模样。2005年,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大明宫遗址,西安市政府开始对大明宫周边进行拆迁改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将面临一场大迁移。(摄于2005年)
第29中学面临拆迁,学校前废墟一片。(摄于2004年)
大明宫遗址丹凤门立碑旁,树影斑驳的墙面上写上了“拆”字。(摄于2005年)
拆迁开始后,村子里随处可见扛着大包小包的身影。(摄于2005年)
铁路工房外成为一片废墟。(摄于2008年)
拆迁历时三年,废墟上随处可见从房屋里拆下来的旧砖。(摄于2008年)
工人们在施工工地旁建起了围挡。(摄于2005年)
冬日的早晨,拆迁后的大福殿遗址上白雪皑皑。(摄于2009年)
丹凤门是唐大明宫中轴线上的正南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其长度、质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从2008年开始,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启动建设,标志着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摄于2010年)
俯瞰含元殿广场施工工地。(摄于2010年)
工人们在宣政殿紧锣密鼓地施工。(摄于2010年)
唐太液池遗址,一对夫妻在安装石桥护栏。(摄于2010年)
中午午休时间,一位工人躺在地上小憩一下。(摄于2010年)
工匠们制作大明宫的微缩景观。(摄于2010年)
一位画家在丹凤楼上创作壁画。(摄于2010年)
一位工人躺在座椅上看守建设工地。(摄于2010年)
2010年10月1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园,一对夫妻带着十个月的儿子在广场前拍照留念。
手记 文/叶子胜
大明宫是中国历史上称雄世界的大唐帝国著名的宫殿群,初衷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孝敬他老爹唐高祖李渊而修建的夏宫,后来成为了大唐王朝的中枢神经系统至高无上的辉煌了二百多年。唐王朝衰亡后,大明宫自然也就随着战火没了模样。
转眼到了我们自己能亲自记述和记录的时候,大明宫就又迫不及待的清晰起来,只是它早已没有帝王气数,成了草根的天堂。
老西安人有个习惯,以穿越城北的陇海铁路线为界,把铁路以北的地方都称做道北,这个地段就包括了今天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全部。
按时间计,近百年来,这个区域人口的明显聚集首推应该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阻止日寇西犯,黄河的花园口决了堤,因此大量的河南民众沿铁路线西行逃难,落脚在这里成为了众多的“原住民”。
当皇家的地界归属了草根,散落的皇家遗存就背负起了穿越时光的使命,生于斯长于此的原住民们更是从从容容地陪伴其左右,见证皇家宫殿、皇家园林的平常与不朽。
于是,我们把拍摄于大明宫遗址保护建设前的图片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不得不说,诚实的影像里不遗余力地记录了平实的百姓生活场景,真真切切,异常清晰。
人们常常爱说回归,也常常论述归属,大唐帝国大明宫的归属和回归已经被叫做“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妩媚的呈现在了西安城北的版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