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寻访开元盛世的遗迹,探寻远去的大明宫

摘要: 目前中国保留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皇宫。而唐代大明宫,就面积而言,相当于故宫的4.5倍,与大明宫相比,明清故宫只能算是一个角落。这座宏伟的宫殿群堪称世界之最……1956年,在西安铁路学校的修建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说明这里是含光殿和马球场,消失了的唐代大明宫重新出现在后人的视野里了……根据史书记载,含光殿是一个供皇家成员 ...

目前中国保留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皇宫。而唐代大明宫,就面积而言,相当于故宫的4.5倍,与大明宫相比,明清故宫只能算是一个角落。

这座宏伟的宫殿群堪称世界之最……

1956年,在西安铁路学校的修建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说明这里是含光殿和马球场,消失了的唐代大明宫重新出现在后人的视野里了……

根据史书记载,含光殿是一个供皇家成员打马球时休息和观赏的便殿,它的隔壁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代大明宫。

难道这里真的会是大明宫的基址吗?

在今天的西安,有一条幽静的大街叫朱雀大街。街道的名字源于1000多年前唐朝的首都长安。不过,今天的朱雀大街和当年的朱雀大街已经完全不同,连地理位置都有了很大区别。

唐长安城是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周详、制度谨严、布局井然的大都市,一条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均衡对称,这条中轴线就是朱雀大街,宽达150米,比今天北京的长安街还要宽敞。

城市的南部是商业区和平民居住区,中间是皇城,集中了唐朝中央的主要政府机构。北部中心是宫城,也就是皇家的领域,集中了唐朝中央的主要政府机构。

唐代的皇宫其实有三座,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座皇宫被称作“三大内”,在三大内中,最显赫的就是大明宫。

西安铁路小学挖出的这块石碑,暴露了大明宫的大概方位。

一支考古队迅速成立,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田野调查。

在调查的过程中,考古队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其中发现了一张旧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初,是一位名叫足立喜六的日本学者拍摄的。1957年,考古队根据足立喜六留下的照片,开始对西安城北龙首原一带进行考古勘探,他们发现,照片上破败不堪、连绵不绝的土丘,就是大明宫的遗址。

由于中国的古建筑是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千年以上的建筑都很难保存。人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眼前的这些土丘和辉煌的宫殿联系起来。

1957年,考古学家在西安火车站北面,首先对一些高台遗址进行了探掘,根据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专家认定这里应该是大明宫麟德殿遗址。

根据史书记载,麟德殿是唐朝宫廷宴会、非正式接见和娱乐的场所。据说在麟德殿大宴时,殿前和廊下可坐下3000人,并表演百戏,还可在殿前击马球。

史书的记载真的确实吗?在1000多年前,真的能有这么气势宏伟的宫殿吗?随着考古队的深入工作,结果让人们感到吃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马得志介绍说:在唐代一千三四百年前建筑一个殿就这么大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这么大面积这是没法想象的,而且这种雄伟的建筑,拿现在的财力来建筑这个殿都不是容易事,所以搞建筑的特别重视这个,过去没见过唐代遗址什么样,都是脑子里的想象,实际没看到,这发掘出来有图片,有照相,一看一目了然,这是很大的发现。

麟德殿仅是大明宫的一部分,就有一万多平方米,人们几乎无法想象,当年的大明宫究竟有多大的规模?难道它会比故宫还要宏伟气派吗?

目前中国保留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皇宫。众多的房屋和院落、金碧辉煌的建筑艺术、深邃奥妙的哲学含义,令建筑专家痴迷,也让全世界为之惊叹。

那么,比故宫历史还要早600多年的大明宫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1959年冬天,考古队又发现了大明宫另一处重要的遗址,根据各种证据,专家认为这处遗址就是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遗址。

它的地位相当于北京故宫里的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的宫殿,代表了明清两代最高等级的殿宇形式,殿中央摆放着皇帝的宝座,四周万龙竞舞,气势磅礴。殿内地面铺了二尺见方的大金砖4000多块。明清两朝一共有24个皇帝在这里登基,每逢重要节日和重大事件时,都要在这里举行大典或仪式。

那么,作为大明宫核心宫殿的含元殿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它有多高?有多少间房子?有着什么样的装饰?是否也一样群龙环绕、金砖铺地呢?遗憾的是,由于发掘面积有限,第一次考古工作并没有完全揭开含元殿的面目。

大明宫的考古工作从1957年开始,直到今天还没有结束。

由于范围很大,地面形态复杂,很多地方被现代建筑覆盖,所以调查工作相当艰难,大明宫的面貌刚刚显露一角,就又被罩上了更深重的迷雾。

1995年到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含元殿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这次发掘揭露的面积达到27000平方米。

和故宫太极殿相比,含元殿的气魄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史书记载,公元663年,大明宫的主殿含元殿如期竣工。不久,高宗和武后就从太极宫搬到了这里,从此,这里就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统治的中心。

含元殿多用于举行盛大庆典,册封、改元、受贡等重要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当时诗人称“万国拜含元”。

据说人们排列着整齐的队伍,从大殿正面的龙尾道上来到皇帝面前,百官朝贺,震撼人心。

但考古学家们从挖掘的遗址中发现了一个疑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介绍说:东西60米,南北105米的范围,全部埋了探方来进行发掘,但是很遗憾,就没有找到龙尾道痕迹。

最初马得志画的大明宫布局图,从宫门进入后有一条大道直达含元殿的前殿。当时的记录中说这就是长600多米的龙尾道。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尚未对含元殿前的遗址进行挖掘,只是根据明清故宫的形制,估计从皇城的宫门到正殿应该有一条位于中轴线上的大道。但是在后来的挖掘中,却没有在殿前的正中发现龙尾道的痕迹。

难道传说中游龙般雄伟壮观的龙尾道并不存在?那么当时的百官又是如何走上大殿的呢?出人意料的是,考古学家们在含元殿的西侧,也就是西凤阁的内侧,发现了道路的痕迹,也就是说,含元殿前存在着东西两条龙尾道。

那么,究竟是否存在中间的那条龙尾道呢?如果存在,它和左右两条龙尾道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有专家认为,早年确实存在中间的一条龙尾道,后来由于下雨坍塌,废弃不用,在两边重修了两条龙尾道。

不论历史的真实是怎样的,当年这里的景象相当壮观。

根据专家的分析,唐代的百官上朝时要先走过殿前长615米、宽740米的方形广场。穿过广场,文臣走左,武臣走右,分别登高上各长78米的东西龙尾道,经过7折迂回前行,又升高了10米,才能踏上晶莹白玉的台阶进入含元殿,手捧芴牌,依次站好。这段路很长,走的很不容易,见皇帝是见天子,就得有点登天的感觉。

著名建筑学家杨鸿勋先生多年致力于研究复原古代建筑的工作,对他来说,复原一座消失的宫殿就像福尔摩斯进行侦探一样,必须仔细地进行分析和考证,不能放过一丝线索。在对这些线索进行整合后,消逝了的景象就会回到后人的眼前,为了让含元殿重新回到人间,杨先生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研究工作。

由于木结构建筑不易保存,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两座,都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其中一座,建于公元857年,它的大殿面阔7间,进深4间,和明清时代的建筑有着明显的风格差异。明清古建筑都是在地面上直接起建的,而这座古建筑则建在一个高大的夯土台基上。另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和故宫相比,这座古建筑的屋顶坡度舒缓大度,屋檐明显要长很多,像帽沿一样伸向前方,并且像鸟的翅膀一样向上翻飞,形成很美丽的曲线。

为了支撑宽大前伸的屋檐,加大梁枋的承受力,古代工匠用零碎小块木料拼合成复杂的构件,叫做斗拱。这一切便组成了中国唐代建筑的经典形象。

含元殿虽然和宗教建筑有一定区别,但大致的建筑形象应该是相似的。

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唐朝建筑形成了高大的台基、宽大的屋檐和精致的斗拱,虽然耗费人力物力,但从外形上看,却给人以一种特别的艺术享受。

研究员杨鸿勋介绍说:到明清是这样,一条基本是直线,这几间大殿,5间、7间、9间大殿,这是前檐檐口到屋顶下来,前檐的檐口两边是翘起来,快到边的时候才开始往起翘,唐代不是,唐代是从这儿开始,就微微就有点翘了,一直到两边,换句话说,从很远就开始有这个趋势,有点像抛物线的意思,所以前檐的线基本上很短的一段比较直一点,基本上是一条完整的曲线。

在含元殿考古现场,曾出土了一些奇怪的东西,似乎是某种动物的尾巴,又似乎只是某种抽象的线条,这是怎么回事呢?

研究员杨鸿勋介绍说:这是一个神话动物,砥在神话传说是一种鸟,是海里的鱼变的鸟,这种鸟可以喝大量的海水,它可以灭火,因为木结构总爱失火,他取这个意思吧,叫鸱尾,就是从正脊过来以后,做这么一个尾巴尖这样的,这是唐代最典型的这么一个构件吧。

这种鸱尾就是后来屋脊上龙吻的雏形。这种建筑构件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固和防止雨水渗入,但同时也是绝妙的建筑装饰,“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到了晚唐时期,鸱尾才渐渐长出了嘴巴。

看起来,含元殿的屋脊上还没有后世那种威风凛凛的龙吻,而是线条流畅活泼的鸱尾,这一形象更加强了建筑疏朗洒脱的气息。

根据考古发掘出来的残存的墙体,人们发现含元殿的墙壁也大多涂成红色。红色的墙壁,会配上什么颜色的瓦呢?

今天我们看到的明清皇家建筑大多用的是黄色的琉璃瓦。红墙黄瓦,在清朗的蓝天印衬下,格外地醒目和灿烂。

含元殿考古现场也发掘出了一些漂亮的琉璃瓦。那么,含元殿是不是也如同故宫一样,房顶上铺满了耀眼的黄色呢?

杨先生十分细心,他参考了敦煌的唐代壁画。这些壁画虽然画的是西方极乐世界,但很有可能就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美丽的地方——皇家宫殿。画上显示的建筑是黑色的屋顶,绿色的边。再综合其他证据,杨先生得出了一个结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鸿勋介绍说:靠檐口这部分底条,比如这是屋顶,这都铺着黑瓦,四面都是黑瓦,靠檐口这一条是绿的,这个在文献上叫剪边做法,琉璃剪边,琉璃瓦不是珍贵吗,它比较贵是新材料,很高级,带釉,有亮堂一照,还有色,那个黑瓦铺好以后,留一条镶边。

和故宫的绚目不同,在这样一座豪华的宫殿里,所有装饰都体现出唐代特有的自由豪放的艺术气质。

在遗址挖掘出来的铺地砖,中间是莲花的纹路,外面围绕着葡萄蔓的枝叶。盛开的花朵,卷曲的蔓叶,表现出活泼而高贵的氛围。

唐代的文人们曾经盛赞含元殿殿堂像飞龙昂首,两翼像大鹏展翅,而龙尾道如同游向大殿的巨龙。

连悲苦诗圣杜甫都曾写诗描述大明宫带给他的震撼,他说,站在广场上仰头看遥遥对着终南山的含元殿,像是看见了海市蜃楼般的天宫。

研究员杨鸿勋介绍说:所以这个雄伟壮观,而且是华丽,这和太和殿一比就看出来了,那是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明清时代,和封建最鼎盛时候的强大的时代,一看这两个,完全不一样。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经过4年的调查,终于大致弄清了大明宫的布局。这座宫殿群平面近于梯形,南面宽1370米,北面宽1135米,西墙长2256米,周围7.6公里,总面积达3.2平方公里。就面积而言,相当于故宫的4.5倍。与唐代的大明宫相比,明清故宫只能算是一个角落。

这座宏伟的宫殿群堪称世界之最。

如果它能像故宫一样保存至今,一定是人类历史的奇迹。

根据考古发现复原的麟德殿,这个殿有着独特的三重结构,即前殿、中殿、后殿,殿与殿之间有通道相连。

研究员杨鸿勋介绍说:为什么三殿呢,外观体型是三个大屋顶,空间连上了,外观体型不是一个,是三个体型,三个大帽子连在一起,后来的老工匠给这种做法叫做勾连搭,唐代叫对流,这两坡接上就没有缝,没有天井,里面当然有阁,这么大空间,当然要阁,前面是上朝部分,后面是宴会厅什么的,所以它叫三殿。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是土木结构的,梁架的跨度不能太大,这种三殿相连的设计,既解决了梁架的跨度,使宫殿的面积扩大,又解决了建筑的安全稳固和外形的美观。

麟德殿的周边还有亭台和飞廊,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这座宫殿代表了大唐盛世的奢华与荣耀,见证了唐王朝一步步走向兴盛的足迹。

在今天的这片废墟上,唐朝的众舞女们曾经轻舒广袖,漫转腰肢,乐队伴舞,声震长空。大明宫就是这样一座充满了浪漫和传奇色彩的宫殿,它承载了唐朝历史的风雨故事,关于它总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随着考古工作的步步深入,人们还将领略到更多消失在历史深处的动人风情。

在今天的西安火车站周边,分布了很多大明宫的遗址,在它的东北方向不远处,就是当年大明宫中的皇帝办公室——宣政殿。

和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火车站是西安最拥挤的地方,特别是在旅游的黄金季节,这里更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很多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对于西安的印象大多是关于兵马俑、古老的城墙和帝王将相的古墓葬。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他们匆忙的步履踏过的地方,就隐藏着一个历史的秘密,他们的足迹也许恰巧投印在1000多年前武则天的足迹之上。

西安火车站东北方向不远处,就是当年大明宫中的皇帝办公室——宣政殿,也就是平常皇帝要听百官奏折,决策重大事情,颁布重要规定的地方。

公元664年,唐高宗端坐在宣政殿与文武百官商议国家大事,武则天就在高宗身后的珠帘内,这种帝后同朝听政的独特局面,维持了19年,当高宗撒手人寰后,武则天先后废了即位的两个儿皇帝,最终自己戴上皇帝的冠冕,在宣政殿中央的雕龙宝座上君临天下了。

武则天的雄才伟略不输于任何男人,在她的治理下,大唐帝国走向了鼎盛期。

那是一个让中国人至今仍感到自豪的年代,当时的中国疆域广阔、国库充实,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人口达100万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各国使节、商贾、学者游人云集长安。

事实上,当时的大明宫几乎每天都出现这样的场面。

今天的西安有仿唐入城仪式的表演,据说唐代就是用这种圣歌般的笙鼓音律和气宇轩昂的仪仗队伍,打开城门欢迎各国来宾。

1999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西安时,也曾受到这样的礼遇。而唐代举办这种活动的地点,就是在大明宫的丹凤门。

那么,丹凤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门呢?

按照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门道是有严格规定的,皇宫的门道应该是五个。北京的天安门就是五个门道。但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考古发掘只发现了三个门道,这是怎么回事呢?一直萦绕心头的疑问,使马得志考古工作的接班人安家瑶在40年后,又重新对丹凤门进行发掘。

研究员安家瑶介绍说:我们在清这边垃圾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红烧土的面,就当时烧毁的面,而且在它的这个隔墙就出来了,这样发现了第四个门道,这才确定了这个遗址是五个门道。我们把周围一找东西长75米,南北33米,是规模非常大的一个门址,大概在隋唐考古中没发现再比它大的门址了。

公元721年,丹凤楼上大摆宴席,来自北部草原的突厥首领,受到盛唐时期另一位伟大皇帝——唐玄宗的盛情款待。唐玄宗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他登基后,结束了皇宫中的权力斗争,并承袭了武则天的治国方略,使大唐继续着繁荣、开放、自由的盛世之风。

唐玄宗是个浪漫多情的人,他很喜欢自己当番王时的府邸,就把它改成兴庆宫,并在兴庆宫与大明宫之间修了一道夹城,遇到重大典礼,他通过夹城去大明宫,一般活动就在兴庆宫。

但是,后人说起唐玄宗的故事,总还是不由自主地联系到大明宫,因为大明宫内的生活奢华、浪漫;巧夺天工的建筑群,美如仙境,而大明宫最美最浪漫的地方是在这个宫殿群的北面,如今这里是一片开阔的低洼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鸿勋介绍说:地势低洼就手做成一个园林景象,算是宫廷园林里面的主题景象的部分。

设计者利用自然条件,为皇家提供了当时最奢华的享受,一大片洼地就是当年大明宫中最美丽的景区——太液池。

研究员安家瑶介绍说:以太液池为中心,是皇后和皇帝的生活区;所以在北部,有一些便殿和他们的寝殿,而且太液池是他的嫔妃们可以游玩的地方,太液池是很漂亮的,也是水面很大的一个池子。

北海现在是北京城内一个风景秀美的公园,这里的水域宽阔,碧波荡漾,在明清时期,这里是皇家园林,那时的名字也叫太液池。

研究员杨鸿勋介绍说:它是和自然相联系的,这种园林形式是中国特有的,它都有个景象主题,主题就是采取神仙居住的地方,一池三山,这是典型做法,包括私家园林,叫三池院,就是水池很小也可以,摆块石头代表岛都可以,摆三个石头代表三山。

经考古专家的探查,太液池分东西部分,西池为主池。

太液池西池的面积相当于3个北海的水域。

考古队很快就在这里找到了蓬莱岛的遗迹,那么三山中的另外两座会在哪里呢?2003年,考古队又在太液池遗址发现了一处半岛遗迹。

遗憾的是,第三座岛至今还没有找到。不过,就目前的发现,已经填补了很多文字历史所没有记录的空白,考古队根据零星的考古学证据,为我们细致描绘了当年的情景。

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千姿百态,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绝唱,而在大明宫太液池边,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透雕的栏杆,还发现了站在莲花座上的石蹲狮残件。

研究员安家瑶介绍说:唐代站在莲花座上的蹲狮,和这个透雕的栏杆是配套的,所以可以看到皇家建筑的这种风格。

在池子的南岸,考古队员发现有很长的夯土台基,还发掘出大量的砖瓦,但看起来不像是宫殿或者亭台建筑。

专家确认这里曾经建有环湖长廊。史书上记载,太液池周围的长廊有400多间廊庑,规模浩大宏伟,与清代北京颐和园的长廊相比,大明宫太液池的长廊早建了1000年,可谓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

那么,太液池的长廊和颐和园的长廊会有什么不同吗?

研究员安家瑶介绍说:它是一面是墙,一面是廊,所以它的一面是封闭的,不像颐和园两面都是透的廊子,这个我们在唐代叫单廊。

从这些历史遗迹中,我们可以想象,一泓碧水清波荡漾,池中蓬莱仙山绿树葱葱,水面荷花飘香,芦苇轻拂,岸边亭台水榭,雕梁画栋,透雕白玉栏杆,形态各异的石狮子蹲坐在精美的莲花座上,说不尽的繁华似锦,道不完的美景如画。

而在有关大明宫的图籍中,大部分只标了池水,而没有标明引水的渠道;有一两幅古图中标出太液池的水引自南边的龙首渠,但考古工作者在龙首原南北进行大面积探查,并没有发现水渠的痕迹。

太液池的水究竟从哪里来的呢?

考古工作者在太液池的西边、东边和北边都发现了用砖砌的水渠,经过勘测和探查,证实太液池的水源来自距西安30公里的终南山。

如今的水源已经不复存在了,太液池也已经成为一片平地。

考古发现,史籍记载的三清殿就在太液池的北面。

1000多年前,这里香火缭绕,颂经声不断,道士们的身影穿梭往来其间。实际上,在大明宫的建筑中,有不少属于宗教建筑。

这个朝代有着相当开放的政策和包容的气度,各种宗教都可以在这里传播,不仅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袄教、拜火教等,世界上的各大宗教几乎都出现在大唐的国土上。

在大明宫中,不仅有多处佛教寺院,而且还曾经供奉过一件佛家的圣物,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安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佛指舍利。

文献记载了当时迎送佛指舍利的盛况,地宫中的一些绚丽的金银宝物,曾经在大明宫中陈设,为了表示虔诚,皇帝们把它们随同佛指舍利埋葬在地宫中。

不过,在皇宫的宗教建筑中,还是数道教的三清殿规模最大,这和唐玄宗有一定的关系。

考古发现,三清殿建筑的版筑夯土台就高出地面15米,面积有4000平方米。这里出土了大量三彩琉璃瓦,如此斑斓、明丽的琉璃瓦出土,在大明宫中是唯一的一处,另外还出土了各种鎏金建筑装饰物。从这些遗留物分析,当时的三清殿一定是金碧辉煌、光彩耀眼的宫殿。

当年,玄宗曾多次拜祭三清殿,不断为道教的玄元皇帝增加尊号,戴桂冠,使道教始祖老子的地位扶摇直上,无与伦比。

在盛极而衰的晚唐,大明宫的主人们似乎都失去了理智,食丹的食丹,迎佛指的迎佛指,更有一些皇帝整天沉湎于酒色之中……

大明宫中的一块平地,曾经是一个球场,残存的建筑遗迹表明这里还有过一个宫殿,文献记载这里叫清思殿,是晚唐时修建的宫殿。名字虽然叫得很雅致,但当时这里却总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唐代盛行马球,连皇帝都亲自上场参与。唐三彩中就有很多打马球的人物形象。考古工作者发现,清思殿前的这个马球场地面非常坚硬,1000多年的时光都没有让它损毁。据文献记载,当时修建马球场除了砸夯,还要在地面浇油,而这种油很可能就是当时民间的食用油。浇满油的球场即使下雨个把月,地面也依然干爽平整。

史书记载说,清思殿的装潢十分奇特,屋里悬挂了3000多面铜镜。

研究员安家瑶介绍说:在这发掘呢确实发现了17块铜镜的残片,因为记载上是说有3000面铜镜,那当然唐代这个大明宫毁坏以后,这些铜镜可能都被人取走了,再发掘还能发现17块残块,也不算少了,也都不是一面镜子上的。

在晚唐的皇宫,宦官的权力十分了得,不仅大臣们奈何不得他们,就连皇帝的命运也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在法门寺出土的一件金器上刻着“五哥”的字样,五哥是唐僖宗的小名,这位皇帝就是被宦官扶持上皇位的。他继位后把一切国家大事全部交给宦官,自己沉迷于享乐。

这时的唐王朝已经陷入尖锐的社会矛盾中,在唐僖宗即位的当年就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军逐步壮大,进逼长安。公元881年,唐僖宗仓皇逃奔四川。几天后,起义军首领黄巢在大明宫称帝。

虽然在4年后,起义军被赶走,唐僖宗又回到了大明宫,但这时候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藩镇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势力猛增,成为大大小小的割据力量。

多次的兵火战乱,使得长安城遭受空前的灾难,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都被烧掉了十分之六七。直到今天,在大明宫的遗址上还可以看到火烧的痕迹。

唐僖宗病死后,他的一个儿子被宦官扶上皇位,是为唐昭宗,他是大明宫里最后的一位皇帝。公元904年,势力强大的军阀朱温强迫唐昭宗和皇室东迁洛阳,拆毁长安皇家宫殿,拆下的建筑木料被推拉至渭河浮水而下。

3年后,唐朝最后一个皇帝被朱温废除,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就这样毁灭了。

这时的长安城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平和与安乐,大明宫也失去了皇帝后妃们快乐的身影。

一座太阳之宫,就这样被人间的灾难残忍地吞噬,但它曾经的辉煌并没有化为灰烬。当现代考古学家一点点地深入和挖掘历史的遗迹,大明宫终于在被掩埋了1100年后重新绽放出异彩了。

断垣残壁和零星的文物,依稀为我们描绘了曾经的繁华盛景,逝去的舞榭歌台带着境一般的恩怨情仇,又一次回到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得以重温那个远去的时代那消逝了的宫阙和它的绝代风姿。

大明宫遗址公园太液池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