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棚户覆压大遗址、道北人的大时代小生活(下)
讲述你不知道的西安故事
原二马路住户王逯向笔者指认曾经家的位置
“小时候最害怕傍晚去厕所,这50米的距离仿佛觉着很远很远,似乎一直走不到尽头。”——王逯 (男 28岁 原二马路292号居民)
说起我家就要从黄河花园口说起。1938年6月 9日,距中牟不足20公里的黄河花园口大堤溃决,眨眼之间,“黄河之水天上来”,让毫无防备的下游百姓无处躲藏。瞬间四五百万人农民变成难民……从1938—1946八年间,黄河改道、大小决口32次,泛滥成灾,给原为富庶之区的豫东平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乘火车逃亡陕西的河南难民——图自网络
我老家在河南荥阳县广武真定觉寺村,那里是黄河改道二次受灾,我爷和无家可归的难民以草根、树皮果腹,甚至以含毒野菜及观音土充饥,以逃荒的形式,不知沿着陇海铁路走了多久才来到西安,可能是老乡(多)的原因,从那时起便落户道北。听爸爸讲,爷爷刚来的时候,房子是老乡们帮着搭的棚,后来逐渐盖成了房,安定下来后大家友好相处,住着住着就像一家人。爸爸小的时候,每到吃饭都是端着碗跑好几家,吃完了碗里的顺手盛了邻居的,谁也不嫌弃谁,反倒觉着温暖。
爷爷相继在面粉厂、省五交化干装卸工,常年的体力劳动加之逃荒时落下了病根,和道北恶劣的生活环境,爷爷在81年就不幸去世了。我和父母、大伯一家挤在两间各十多平米的窝棚里,家里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便什么都放不下了。爷爷生前常说,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童年时光。
道北的三轮车夫,一车千余斤——摄影:张宇明
那时,家门口是一条不足三米的泥泞小路,晴天满天灰、雨天两脚泥,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砌起了灶台,每到饭点,小巷里飘着饭香,锅碗瓢盆叮当作响,充满了烟火味,本就狭窄的小道更加局促、拥挤,有一种大事发生前的不安。饭后街边的水管就更加热闹了,洗碗的、洗菜的、洗衣的,十几家排队共用一个水龙头,你性子急根本不行!这样的群居生活,水费、电费都是大家平摊,多年来约定俗成也是其乐融融,从来没有像现在有些高档小区那样收不齐,或有意不交。
以前一个龙头大家用,后来各家一个铁将军看守——摄影:张宇明
记忆中一直泥泞着的小巷——摄影:张宇明
对我来说,有件事也是我童年最害怕的挥之不去,那就是傍晚上厕所。那时的旱厕离我家只有50米远,但儿时的我总觉着很远很远,似乎一直走不到尽头。由于路上没有灯,仅有的光亮是邻居幽暗窗户里透出来的幽幽黄光,走着走着总想起我父亲讲的道北黑帮故事,尤其是杀人越货、贩毒、抗拒警方追捕等情节,总是战战兢兢毛骨悚然。蹲在便坑上依然提着心,漆黑的厕所根本没有光源,鸡鸣狗吠声近在耳畔,因此每次我都十分迅速,父亲也没少奚笑我。有时候,到了拉粪时间不知何故延迟,旱厕的粪便就会外溢,流的到处都是,窄窄的小巷里有了别样味道。
我的母校是二马路小学,四层楼在棚户区鹤立鸡群,因此冬天特别冷。一到冬天,老师总让我们带煤去上学,那时候冬天都是靠烧蜂窝煤取暖,炉子上连着白铁皮烟充,将燃烧引起的一氧化碳抽出去。教室暖和了同学们也都能坐得住了,音乐课上“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在哪里……”也唱得格外卖力。
大遗址拆迁前的二马路小学——摄影:张宇明
2008年大明宫(御道)拆迁,我们搬家了,搬到了省五金公司的家属院,就是现在公园管理公司所在的地方,搬进了楼房生活条件就好多了,我和同学总喜欢跑到黄家窑、北岭山的土坡上玩耍,也就是现在遗址博物馆对面和玄武门南边这两个地方。那时候大明宫遗址没有发掘,我们随便用手挖都能找到唐代的瓦片,小时候不懂事,捡到那么多却都当烂砖块扔了,现在想想不免有点惋惜。
2008年大明宫开始启动拆迁建设——摄影:张宇明
今天,站在大明宫遗址看我家位置,距丹凤门仅200米左右,穿越唐朝看这里令人遐想,站在今天展望未来将会更好。2008年,大明宫开始启动建设了,我家二马路的房子被征收拆迁;2010年,丹凤门开工建设,省五金公司的家属院的房子也被拆了,这样算来,我家被大明宫拆迁了两次,也是一种特殊的缘分。
爷爷那一代人经历的苦难,是伴随着共和国的苦难一起磨砺,爸爸这代人则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成长,我则遇到了最好时代,是国家提倡创新和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今,我在大明宫上班,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大明宫人,我与大明宫的缘分还在继续……
长安君(中)与全建斌(右)王逯(左)
长安君曰:大明宫,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无论谁听到后都会肃然起敬,因为这里是盛唐皇宫和行政中心。一千年后,这里不仅被当地人挤占,还被一大批来自河南的难民盘踞,他们覆压着大遗址旁若无人自成一体,形成了“道北”江湖。如果说西安人提到道北就心悸那是以前,现在这里已经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十年前,遗址区拆迁900万平方米15万人,让这里旧貌换新颜,不仅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还是道北人怀旧的根本所在。
……END……
本文感谢大明宫保护办、感谢全建斌、感谢王逯、感谢张宇明!
(本文图片除注明作者和出处外,其余皆出自《西安旧事》数据库)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听你不知道的古城故事
探你厘不清的西安楼市
欢迎分享及转发,若需使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商务联系:1300295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