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2024年度山西考古项目丨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新石器时代遗址
摘要: 一、项目概况 为完成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2级考古学专业本科生实习教学,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大同吉家庄遗址开展本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时间为2024年6月30日至9月30日。 吉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乡吉家庄村东南,北距吉家庄乡政府所在地约100米。遗址地处大同盆地南缘,北邻桑干河,西北约1.5公里即为御河与桑 ...
一、项目概况
为完成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2级考古学专业本科生实习教学,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大同吉家庄遗址开展本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时间为2024年6月30日至9月30日。
吉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乡吉家庄村东南,北距吉家庄乡政府所在地约100米。遗址地处大同盆地南缘,北邻桑干河,西北约1.5公里即为御河与桑干河交汇处,南依恒山余脉殿山北麓,为典型的山前台地型遗址。1957年,山西文物普查队首次发现,后大同市博物馆和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作过调查。1965年,吉家庄遗址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家庄遗址是大同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遗址区植被以退耕还林的柠条为主,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常年雨水冲刷,地表沟壑纵横,断崖处暴露有大量灰坑、房址、墓葬等各类遗迹。自2017年起,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已在吉家庄遗址进行多次发掘。
吉家庄遗址2024年发掘区位于2019年山西大学发掘区以西130米,2020-2022年山西大学发掘区以北230米,2023年山西大学发掘区东西两侧。其中东、西两个发掘区各布设5×5米探方19个,共计950平方米。共清理遗迹212处,其中灰坑192座,墓葬9座,房址6座,窑址2座,灶址3座。本次发掘出土小件1600余件,其中以各类石制品、骨(蚌)制品为主,另包含少量陶器、玉器等。
2024年度吉家庄遗址发掘区航拍
二、工作理念
发掘与教学期间,考古队注重采集各类样品,为相关科技检测分析和古代自然环境、人地关系、生业模式、人类行为等方面的探索提供基础信息。同时,考古团队对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大致理清了遗址的具体范围和堆积情况,以便进一步开展遗址聚落形态及演变研究。
三、发掘收获
吉家庄遗址本年度发掘出土遗存可分为仰韶晚期和龙山晚期两个阶段,后者为遗址的主体遗存。
龙山晚期房址
龙山晚期陶窑
龙山晚期遗存是以正装双鋬手陶鬲、折腹盆、单把斝、敛口瓮等为代表器物群,整体文化面貌与河北蔚县三关、筛子绫罗、庄窠、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永兴店、山西忻州游邀等遗址相近。本次发掘揭露一处龙山晚期小型墓地,共有8座墓葬,其中7座墓主头向东南,另有1座墓葬被后期破坏,头向不明。
龙山晚期墓地
另外,吉家庄遗址本年度发掘揭露20余处仰韶晚期遗迹,以各类灰坑为主,其中出土遗物多为夹砂红陶,也见有泥质红陶、夹砂灰陶等,器形有罐、钵等,纹饰主要为素面、绳纹,另有少量磨光和彩陶,整体残损严重。
龙山晚期器座墓
葬随葬玉钺
四、价值意义
吉家庄遗址所在的大同盆地位于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附近,是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临界地带,其自然环境敏感且不稳定,也是历史时期北方农牧业的交错地带。在考古学研究中,这一地区常被纳入陕北、晋北、冀北及内蒙古中南部,即“三北”地区的范围之中,也称为河套地区或北方长城地带的一部分,长期以来都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点区域。20世纪70-80年代,苏秉琦先生先后提出了“三岔口”、“Y”形文化带等概念,突出了桑干河流域在中华文化发展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河北北部宣化地区发现大量的红山文化积石遗存,仰韶晚期阶段,和辽西文化区密切的庙子沟文化已经分布到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到更晚阶段的石峁文化阶段,整个三北地区都流行鋬手鬲,在这种文化交流、影响过程中,桑干河谷地发挥的桥梁作用显然是不能忽视的。
本年度的发掘,揭示出吉家庄遗址存在仰韶晚期和龙山晚期两个阶段的遗存,收获一批基础资料,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桑干河流域文化谱系构建和区域互动关系的探索,完善地区古代环境与生业、聚落与社会的相关研究。遗址揭示出的墓葬、房址、窑址、灰坑等遗迹对于探讨吉家庄聚落布局有重要意义。
发掘单位: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陈小三
时代:新石器时代
主要参与人:郭梦雨、周晓燕、王建峰、张亮、路晋东
供稿:陈小三、郭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