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尼泊尔上木斯塘文化景观遗产展览讲座在西安举办

木斯塘(Mustang)是尼泊尔西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的一个县,北与中国西藏接壤。直至 20 世纪初,木斯塘仍是连接西藏、尼泊尔西部和印度北部之间商贸路线的重要区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提出的“南亚丝绸之路"(The SouthAsian Sik Roads)第 41号廊道经过木斯塘地区,是经由尼泊尔的三条南亚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传播廊道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和尼泊尔政府、以及南亚区域国家与机构目前关注的南亚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重点项目。
木斯塘北部的上木斯塘(Upper Mustang)地区长期深受藏传佛教影响,又是尼泊尔境内最后一个独立王国的所在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雄奇的自然环境和多元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世界旅游和户外运动界享有盛名。木斯塘地区拥有洞窟、古墓葬、藏传佛教寺院和佛塔、宫殿、壁画、雕塑、古文献、民俗活动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遗产资源,但由于长久以来的政治影响、严苛地理环境的限制、交通的偏远不便、以及上木斯塘区域高昂的限制区许可证费用,也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对本区域的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让这片文化遗产长期蒙上神秘面纱。

开幕式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何捷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对到场嘉宾及合作相关方致以感谢。
策展人何捷教授表示,展览所呈现的上木斯塘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特色和藏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充分说明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西藏文化在跨喜马拉雅区域的广泛传播与深刻影响,体现出民族与区域文化传统的生命力与独特价值,也展示了山水相连的中国与尼泊尔从古至今的密切交流。这一主题在历史丰厚的西北重要的藏传佛教道场广仁寺面向公众展出,可以进一步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同时向参观者传达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也能够为宣传“一带一路”在南亚地区的文化合作发展做出贡献。
随后,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张建林研究员在致辞中,回顾了西北大学在尼泊尔开展的考古调查工作,以及尼泊尔三条廊道的意义和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尼关系等课题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提升参与国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尼泊尔方借鉴中国经验,聚焦科技与能力建设,与中国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共绘可持续发展之路。
上木斯塘的文化景观遗产承载着汉藏文化与南亚文明的交融印记,而数字技术的介入为濒危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路径。

开幕式结束,何捷教授为众嘉宾导览讲解,展览以“空间人文与场所计算实验室”(SHAPC Lab)六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主线,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多元数字化信息采集等技术,生动还原了上木斯塘的古城遗迹,带领大家一起探寻喜马拉雅廊道中的秘境。
随后的学术讲座,分别围绕“上木斯塘文化景观”与“尼泊尔丝路文明”展开深度分享。
何捷教授关于《尼泊尔上木斯塘文化景观遗产及其研究》的报告中,通过详实的田野调查数据和前沿的数字技术手段,系统阐释了上木斯塘地区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更深入剖析了当前面临的保护挑战,为南亚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中心张竟秋博士以《尼泊尔与丝绸之路》为题,详细介绍了尼泊尔文化遗产的多维价值与保护实践。
尼泊尔拥有超过5000处物质文化遗产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财富代代相传,构建了其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在文化遗产领域,尼泊尔的世界遗产名录熠熠生辉,加德满都谷地等地标性建筑不仅彰显了尼泊尔的建筑艺术成就,更是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蓝毗尼,作为佛教圣地,吸引了全球朝圣者与学者的目光,成为丝绸之路:跨喜马拉雅山脉至南亚廊道的路网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让古老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和绚丽色彩。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陕西全省唯一藏传佛教寺庙,广仁寺将依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佛教的纽带作用,以文化交流找契合点,打破地域疆界,促进文化交融。
展览将持续至3月16日,诚邀您亲临广仁寺,共赴一场交融互鉴的丝路文明之约。
以下是本次展览的详细内容,不能到现场的同仁可以同步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