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石佛寺遗珍
摘要: 石佛寺遗珍 作者:牛英彬,白九江, 李大地著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津区文物管理所(江津区博物馆)编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年: 2024-9页数: 276定价: 190装帧: 精装丛书: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ISBN: 9787229192631内容简介 石窟寺最早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古印度,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佛教造像艺术在公元1世纪左右 ...
石佛寺遗珍

作者:牛英彬,白九江, 李大地著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津区文物管理所(江津区博物馆)编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 2024-9
页数: 276
定价: 190
装帧: 精装
丛书: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
ISBN: 9787229192631
内容简介
石窟寺最早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古印度,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佛教造像艺术在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于古代犍陀罗地区(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在这里融合了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后,石窟造像沿丝绸之路向东扩散到了我国西北的新疆、甘肃等地,在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石窟寺,留下了诸如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一串丝路明珠。在之后的历史岁月中,石窟寺又传播到我国的中原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等地,全国开窟造像蔚为壮观,最终形成了数量多达5986处的庞大石窟寺及摩崖造像文化遗产宝库,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文化认同、情感维系的纽带。可以说,石窟寺是多文明共同孕育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是实证中华文明突出包容性的珍贵物质载体。川渝地区是中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分布的重要区域,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数量可占全国石窟寺总数的“半壁江山”。川渝地区石窟开凿始于北魏时期。继中原、北方地区开窟造像的高峰之后,川渝地区在唐宋时期也开展了大规模的石窟开凿,与中原北方地区多皇家和官方石窟相比,川渝地区大量存在的中小型石窟寺是更为广泛的民间造像活动的证据,更直接体现了普罗大众的审美情趣、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最能够体现佛教的世俗化之路。以广元石窟、大足石刻、安岳石刻等为代表的石窟寺,融合了儒、释、道多种文化思想,产生了众多的新风格和新题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个性的石窟艺术,直至明清、民国时期仍然开凿不绝,见证了中国石窟艺术史晚期阶段的发展历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况
一、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历史沿革
二、遗址概述
工作过程
发掘理念和方法
主要发现及收获
三、重要价值
第二章 寺院建筑基址
一、南宋建筑基址
前殿基址(2018JSSF15)
后堂基址(2018JSSF12)
龛前建筑基址(2018JSSF13)
配殿基址(2018JSSF7)
天井基址(2018JSSTJ1)
石上建筑遗迹
二、明清建筑基址
前殿基址(2018JSSF3)
正殿基址(2018JSSF2)
第三章 石刻造像
一、摩崖造像
泗州大圣龛(2号龛)
水月观音龛(3号龛)
东方三圣龛(5号龛)
九龙浴太子龛(4号龛)
千手观音龛(1号龛)
佛说法坐龛(7号龛)
罗汉群像
二、圆雕造像
佛头像(2017JSSH6:1)
佛头像(2016JDS 采:45)
佛头像(2016JDS 采:47)
佛头像(2016JDS 采:48)
佛头像(2017JSSTN07E14②:1)
菩萨头像(2017JSSH6:6)
菩萨头像(2016JDS 采:46)
罗汉头像(2018JSSTS06E09①:13)
童子头像(2018JSSTS06E09④:10)
力士头像(2018JSSH10:3)
女性俗神头像(2018JSSTS08E11①:1)
神官头像(2018JSSTS06E09①:64)
神官头像(2018JSSTS06E09①:68)
菩萨坐像(2016JDS 采:1)
菩萨坐像(2016JDS 采:2)
佛坐像(2016JDS 采:3)
佛坐像(2016JDS 采:4)
弟子坐像(2016JDSTG5③:2)
弟子坐像(2016JDS 采:6)
弟子坐像(2016JDSTG5③:1)
弟子坐像(2016JDS 采:8)
双履弟子残造像(2018JSSG4:7)
着铠甲装造像(2018JSSH10:1)
着铠甲装造像(2018JSSTS06E10①:3)
着铠甲装造像(2018JSSTS04E10⑧:1)
着世俗装坐像(2018JSSTS06E10①:27)
着世俗装立像(2016JDS 采:13)
着世俗装立像(2016JDS 采:14)
三、石刻构件
经幢构件(2016JDS 采:19)
经幢构件(2017JSST04E14①:1)
经幢构件(2018JSSTS03E14④:2)
经幢构件(2016JDS 采:23)
经幢构件(2016JDSTG5③:6)
经幢构件(2018JSSTS05E09①:29)
狮柱(2018JSSTS03E11①:1)
香炉构件(2018JSSTS07E09①:19)
香炉构件(2016JDS 采:20)
香炉盘(2018JSSTS06E09①:49)
香炉构件(2018JSSTS07E09①:20)
碑座(2018JSSF5:2)
供桌(2018JSSTS05E10①:6)
基座(2018JSSTS06E09①:35)
仰覆莲基座(2018JSSH6①:18)
螭龙拉柱(2018JSSTS04E11③:2)
石狮柱础(2016JDSM4:5、2016JDSM4:01)
镇墓兽(2016JDSM4:02)
第四章 碑刻题刻
杜氏舍院墓碑 [2018JSSG4:16(正面)
祝圣寿长明灯碑 [2018JSSG4:16(背面)
本院僧行暗舍道经转法轮碑(2018JSSF8:2)
本院成监寺舍无尽度僧库本愿墓碑(2018JSSF8:1)
放生园碑(2018JSSTS08E09③:5)
放生园摩崖题刻(16号石摩崖题刻)
佛顶尊胜陀罗尼幢(2016JDS 采:12)
4号龛下方摩崖题刻
2号龛左壁摩崖题刻
3号龛后壁摩崖题刻
“江津县重修石佛禅寺” 摩崖题刻
“游石佛寺四绝” 摩崖题刻(1号石摩崖题刻)
“南无阿弥陀佛” 碑(2018JSSTTD2:6)
“…… 菴主舍利塔碑” 碑(2018JSSF10:16)
圆寂明公和尚之塔碑(2018JSSTS04E11①:12)
宋故康氏之墓碑(2016JDSM4:03)
“永垂万古” 碑(2016JDSTG5③:7)
碑(2018JSSTS05E13②:2)
第五章 僧俗墓葬
5号墓(2018JSSM5)
4号墓(2018JSSM4)
9号墓(2018JSSM9)
2号墓(2018JSSM2)后记

作者:牛英彬,白九江, 李大地著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津区文物管理所(江津区博物馆)编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 2024-9
页数: 276
定价: 190
装帧: 精装
丛书: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
ISBN: 9787229192631
内容简介
石窟寺最早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古印度,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佛教造像艺术在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于古代犍陀罗地区(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在这里融合了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后,石窟造像沿丝绸之路向东扩散到了我国西北的新疆、甘肃等地,在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石窟寺,留下了诸如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一串丝路明珠。在之后的历史岁月中,石窟寺又传播到我国的中原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等地,全国开窟造像蔚为壮观,最终形成了数量多达5986处的庞大石窟寺及摩崖造像文化遗产宝库,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文化认同、情感维系的纽带。可以说,石窟寺是多文明共同孕育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是实证中华文明突出包容性的珍贵物质载体。川渝地区是中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分布的重要区域,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数量可占全国石窟寺总数的“半壁江山”。川渝地区石窟开凿始于北魏时期。继中原、北方地区开窟造像的高峰之后,川渝地区在唐宋时期也开展了大规模的石窟开凿,与中原北方地区多皇家和官方石窟相比,川渝地区大量存在的中小型石窟寺是更为广泛的民间造像活动的证据,更直接体现了普罗大众的审美情趣、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最能够体现佛教的世俗化之路。以广元石窟、大足石刻、安岳石刻等为代表的石窟寺,融合了儒、释、道多种文化思想,产生了众多的新风格和新题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个性的石窟艺术,直至明清、民国时期仍然开凿不绝,见证了中国石窟艺术史晚期阶段的发展历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况
一、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历史沿革
二、遗址概述
工作过程
发掘理念和方法
主要发现及收获
三、重要价值
第二章 寺院建筑基址
一、南宋建筑基址
前殿基址(2018JSSF15)
后堂基址(2018JSSF12)
龛前建筑基址(2018JSSF13)
配殿基址(2018JSSF7)
天井基址(2018JSSTJ1)
石上建筑遗迹
二、明清建筑基址
前殿基址(2018JSSF3)
正殿基址(2018JSSF2)
第三章 石刻造像
一、摩崖造像
泗州大圣龛(2号龛)
水月观音龛(3号龛)
东方三圣龛(5号龛)
九龙浴太子龛(4号龛)
千手观音龛(1号龛)
佛说法坐龛(7号龛)
罗汉群像
二、圆雕造像
佛头像(2017JSSH6:1)
佛头像(2016JDS 采:45)
佛头像(2016JDS 采:47)
佛头像(2016JDS 采:48)
佛头像(2017JSSTN07E14②:1)
菩萨头像(2017JSSH6:6)
菩萨头像(2016JDS 采:46)
罗汉头像(2018JSSTS06E09①:13)
童子头像(2018JSSTS06E09④:10)
力士头像(2018JSSH10:3)
女性俗神头像(2018JSSTS08E11①:1)
神官头像(2018JSSTS06E09①:64)
神官头像(2018JSSTS06E09①:68)
菩萨坐像(2016JDS 采:1)
菩萨坐像(2016JDS 采:2)
佛坐像(2016JDS 采:3)
佛坐像(2016JDS 采:4)
弟子坐像(2016JDSTG5③:2)
弟子坐像(2016JDS 采:6)
弟子坐像(2016JDSTG5③:1)
弟子坐像(2016JDS 采:8)
双履弟子残造像(2018JSSG4:7)
着铠甲装造像(2018JSSH10:1)
着铠甲装造像(2018JSSTS06E10①:3)
着铠甲装造像(2018JSSTS04E10⑧:1)
着世俗装坐像(2018JSSTS06E10①:27)
着世俗装立像(2016JDS 采:13)
着世俗装立像(2016JDS 采:14)
三、石刻构件
经幢构件(2016JDS 采:19)
经幢构件(2017JSST04E14①:1)
经幢构件(2018JSSTS03E14④:2)
经幢构件(2016JDS 采:23)
经幢构件(2016JDSTG5③:6)
经幢构件(2018JSSTS05E09①:29)
狮柱(2018JSSTS03E11①:1)
香炉构件(2018JSSTS07E09①:19)
香炉构件(2016JDS 采:20)
香炉盘(2018JSSTS06E09①:49)
香炉构件(2018JSSTS07E09①:20)
碑座(2018JSSF5:2)
供桌(2018JSSTS05E10①:6)
基座(2018JSSTS06E09①:35)
仰覆莲基座(2018JSSH6①:18)
螭龙拉柱(2018JSSTS04E11③:2)
石狮柱础(2016JDSM4:5、2016JDSM4:01)
镇墓兽(2016JDSM4:02)
第四章 碑刻题刻
杜氏舍院墓碑 [2018JSSG4:16(正面)
祝圣寿长明灯碑 [2018JSSG4:16(背面)
本院僧行暗舍道经转法轮碑(2018JSSF8:2)
本院成监寺舍无尽度僧库本愿墓碑(2018JSSF8:1)
放生园碑(2018JSSTS08E09③:5)
放生园摩崖题刻(16号石摩崖题刻)
佛顶尊胜陀罗尼幢(2016JDS 采:12)
4号龛下方摩崖题刻
2号龛左壁摩崖题刻
3号龛后壁摩崖题刻
“江津县重修石佛禅寺” 摩崖题刻
“游石佛寺四绝” 摩崖题刻(1号石摩崖题刻)
“南无阿弥陀佛” 碑(2018JSSTTD2:6)
“…… 菴主舍利塔碑” 碑(2018JSSF10:16)
圆寂明公和尚之塔碑(2018JSSTS04E11①:12)
宋故康氏之墓碑(2016JDSM4:03)
“永垂万古” 碑(2016JDSTG5③:7)
碑(2018JSSTS05E13②:2)
第五章 僧俗墓葬
5号墓(2018JSSM5)
4号墓(2018JSSM4)
9号墓(2018JSSM9)
2号墓(2018JSSM2)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