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巍 | 从考古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对于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对于 ...
(作者: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2016年)首席专家) 多元一体、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 中华5000多年文明不是只有良渚文明这一个孤证。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 ...
什么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本项目由科技部立项,作为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文物局作为组织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作 ...
(王巍,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现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 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各地区文化面貌的变化纵览 公元前2000纪左右,在我国广大范围内,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文化激变。在龙山时代(公元前3000纪),无论是黄河上游、下游,还是长江上、中、下游,都曾出现了一些十分发达的考古 ...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4年第5期 专题“《威尼斯宪章》60周年和《奈良真实性文件》30周年” P67-73向上滑动阅览《威尼斯宪章》译注吴葱 杨家强 王巍 王依摘要:威尼斯宪章》发布至今已60周年,对20世纪后半叶及以后的各国遗产保护理念和政策法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被广泛接受的遗产保护国际准则。该宪章最早用法文起草,其后译为英文,两者在个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历史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前沿讲座(2023)纪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4期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宅兹中国,万物生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 ...
王仲殊的学术专长为汉代考古学和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这一方向是1950年夏鼐先生为他制定的。1950年7月,王仲殊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8月初,进入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成为该研究所成立后第一个从大学毕业分配入所的年轻研究人员。入所一个月后,刚刚受聘为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夏鼐先生成为王仲殊的导师。夏鼐先生根据王仲殊 ...
一、引言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展,古代城址作为过去人们生活场域和历史事件的空间载体将是调查的重点对象。受城市建设、历史变迁等因素影响,古代城址大多被“淹没”在山烟蔓草或现代聚落之间,遗迹特征无法通过摄影测量等传统的空间考古手段感知和识别。人工踏查虽然可以发现隐藏在植被或其他地物下的城址遗迹结构,但常面临着路途崎岖难以到达、遗 ...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一辑) 作者:王巍 /孟松林 主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3-12页数: 552定价: 280装帧: 精装ISBN: 9787030393463内容简介《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一辑)》集主要收集了呼伦贝尔地区近三十余年来的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结合相关文化材料的对比分析,首次全面地对呼伦贝尔地区文物考古怕主要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于 ...
中国大遗址保护调研报告(一)作者:王巍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11-6页数:404定价:180.00元装帧:精装ISBN:9787030309150内容简介《中国大遗址保护调研报告1》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中国大遗址保护状况调研”的报告集,包括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安阳殷墟、汉长安城、汉魏洛阳故城、唐大明宫等六处大遗 ...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作者:王巍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年:2014-6-1页数:478定价:338.00元ISBN:9787532640270内容简介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主编,为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全书收词4500余条,分为概论卷、史前卷、夏商周卷、秦汉至元明清卷、文化遗产保护卷、科技考古卷等六个版块。主要收录有关中国考学研究的理论、方法、术语、名词及考古 ...
三代考古(三)作者:王巍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09-8页数:476定价:138.00元装帧:平装丛书:三代考古ISBN:9787030253958内容简介《三代考古(3)》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编辑的关于三代考古研究的论文集。文集包括理论思考、专题研究、学苑杂弹等板块,收录了该研究室在职科研人员和日本、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其他科研单位学者的论文20 ...
三代考古(四)作者:王巍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11-12-26页数:529定价:150.00元装帧:平装丛书:三代考古ISBN:9787030330017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编辑的关于三代考古研究的论文集。文集包括理论思考、专题探索、学院杂弹等板块,收录了该研究室在职研究人员和日本、美国以及中国其他科研单位学者的论文30余篇。三代考古( ...
天地之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商与西周玉器精品展 作者:王巍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副标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商与西周玉器精品展出版年:2013-4页数:309定价:480.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805015378天地之灵的创作者王巍作者 ...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二辑)作者:王巍/孟松林主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13-12页数:552定价:280装帧:精装ISBN:9787030394033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二辑)的创作者王巍作者目录鲜卑文化源流的考古学考察早期东部鲜卑与早期拓跋鲜卑族源关系概论拓跋鲜卑与慕容鲜卑同源的考古学研究——兼论乌桓考古学文化从最新考古学成就看鲜卑族的渊流 ...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三辑)作者:王巍/孟松林主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15页数:454定价:280.00元装帧:精装ISBN:9787030429759内容简介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区,具有丰富的文物考古遗存。呼伦贝尔地区考古学文化一脉相承,研究蒙古族源,必然要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因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7日表示,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和多学科研究的全面开展,凌家滩遗址有可能成为实证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圣地,把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年代再向前提早300年至500年。 1985年,凌家滩遗址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经测定距今约5800年至5300年。自1987年以来,凌家滩遗址先后历经14次发掘,出土玉礼器、 ...
中华文明何时形成?从2002年至今,通过20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们对长江下游地区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过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概括来说,就是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年过渡。在浙江金华浦江上山遗址的定居村落,我们发现了栽培的水稻,通过研究断定,长江流域稻作文明至迟可追溯到一万年前。而在距今约85 ...
中国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找到具体的实证,靠的是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上下求索。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近400名学者经过20年努力,进一步勾勒和描绘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壮阔图景。做好研究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当下一项重要 ...
一.曹操墓的考古学证明 西高穴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该墓近年来不断被盗掘,为了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已经考古发掘完成的西高穴墓有两座,编号为一号墓和二号墓,二号墓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成,一号墓考古发掘正在进行之中。从已经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南 ...
编者按所有博大精深的文明,都有它萌芽时的万千可能;所有殚见洽闻的文明探源者,都有他出发时的懵懂探索。即日起,国学开设“探源者说”专栏,邀请考古文博学界的大家学者,讲述他们与中华文明初遇时的青春故事,有关青春,有关梦想,有关风尘仆仆满载而归时的不忘初心、依旧少年。---------------王 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 ...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 ...
2022年4月20日15:30,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三十九讲在公共教学一楼1205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二十年”,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教授,讲座由魏坚教授主持,韩建业教授担任评议。魏坚教授主持讲座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 ...
从1921年10月河南渑池仰韶村等遗址的发掘到2021年10月,中国现代考古学整整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在这100年中,中国考古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百年的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也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最初发掘个别史前和历史时期的遗址,到形成旧石器 ...
非常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中国考古学百年史》的首发式。经过为期三年的努力,《中国考古学百年史》终于出版了。此时此刻,作为这部书稿的组织者、主编,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部在中国考古学百年史上文字体量最大,内容最丰富,参加撰写的学者最多的集体项目!回顾三年多来的艰辛历程,我感慨万千,心中充满感激之情。 我们于 ...
今年10月,是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掘100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考古学 ... ...
良渚文化遗存自本世纪三十年代被发现,迄今已五十年了。七十年代以来,一批良渚文化的玉器被发掘出土,使人们对该文化的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其中的玉琮和玉璧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琮、璧,它们自然成为国内外考古学者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良渚文化的玉琮进行器物形态学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都有若干差异。这些差异有无年代早晚的差别?对此 ...
参加三星堆直播有感2021年3月20至23日,应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的邀请,参加了对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直播,收获良多。现将我的体会分享给各位关注三星堆考古,关心考古事业的朋友们。01发掘工作恰逢其时,有利条件多重叠加这次发掘真是恰逢其时。一是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 ...
在经历了数月的疫情之后,余西云教授告知,在武汉大学召开的“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即将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要代表中国考古学会感谢,感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承办这次会议,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和论文集的出版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我还要感谢在教学和科研都非常忙碌的时候能够前来参加这次会议,并提交研究论文的各位同人。 ...
基本信息: 主编:王巍 余西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030672117 内容简介: 2019年,中国考古学会在武汉大学主持召开了“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本文集收录论文22篇,会议报道与综述2篇,从多个角度讨论了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
“十三五”期间,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考古学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具体体现为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术交流日益繁荣,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学科体系日益完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近五年来,中国考古学从史前到明清各个时期都有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呈现。单从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就能略窥一斑。 ...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讲座摘要壹早期中国的萌芽至距今约7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一带形成以山西翼城枣园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初期和以西安半坡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早期,大致范围在豫陕晋相邻地区。至以三门峡庙底沟为代表的仰韶文化中期时,庙底沟文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王巍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国考古学的重要讲话。这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考古学的意义、价值和提出明确要求,必将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总书记不仅把考古工作作为一项文化事业,而且把考古工作看作“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
1999年秋至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在陕西扶风县云塘村西南、齐镇村西北各发掘了一组西周建筑基址。其中,位于云塘村的建筑基址结构独特,保存甚好,对研究西周社会礼制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拟结合文献对它的结构、功用和性质进行初步的探讨。 在两处发掘的9座建筑台基中,F1、F2、F3、 ...
2001年到2016年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理念,探讨各地区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以及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进而探讨导致这一过程的原因、机制及特质。其中,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课题。 黄河中游地区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前进入新石器时代。李家沟等遗址出土了 ...
139位撰写者。 170万字。700余幅图版。5000余条考古学词目。 1899年至2012年的考古学大事记、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经过7年2500多个日夜,中国第一部大型考古学辞典——《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终于出版了。 中国应当有一部自己的考古大辞典——这个想法我在1987年至1990年赴日留学期间就产生了。在日本,民众对考古学的兴趣十分浓 ...
河南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M1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摘要:夏饷铺鄂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店乡,2012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发现发掘。M1处于墓地西部,虽遭破坏但仍出土了重要的随葬器物,铜、玉、漆木器等共45件,其中铜器31件。根据随葬器物形制特征及组合关系、青铜礼器铭文等判断,该墓为鄂侯夫人墓,年代为春秋早期晚 ...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的伟大祖国由弱变强,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考古学也不例外。作为一个诞生不到100年的年轻学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中国考古学蓬勃发展的70年,也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的70年。70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为建立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化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从业40年的中国考古人,作为1982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学习的历史学科研究人员,能够参加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大会,见证这一在中国历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心情十分激动。 一、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意义重大 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要决策,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视与关怀。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研究,他指出:“历史研 ...
南岛语族的起源问题一直为国际考古学界瞩目,然而,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几乎空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开展了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基本厘清了海南岛距今6000年到2000年前的文化发展序列。一系列考古证据表明,海南史前文化与南岛语族文化有着高度相似之处,南岛语族起源于我国华南地区。 如果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修建南岛语族文化博物馆,可以帮助国内外游客了解南岛语族 ...
“作为来自考古学界的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我关注的重点,一方面是深化考古学研究,另一方面是让研究成果惠及民众。”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 ...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于2016年5月21~2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来自中国、埃及、印度、洪都拉斯、俄罗斯、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学者和媒体朋友近千人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以前所未有的盛大规模、颇具特色的办会理念和精心周密的组织安排取得了圆满成功,成为新世纪中国考古学界的一次盛会。
《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一、二辑以蒙古族源研究为主题,整理汇编了自20 世纪初以来以中文形式发表的部分论文、著作章节和译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历史、语言等方面对蒙古族起源和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研究;二是关于蒙古族源传说故事的研究;三是对原蒙古人室韦-达怛的研究。 关于蒙古族族源,主要有东胡说、突厥说、匈奴说、吐蕃说、丁零说等说法。吐蕃说,较为完整而又最先提出是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全称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以下简称“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 缘起与实施过程 谈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中华五千年文明究竟只是个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文明的肇始。但是,古代文献中关于炎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物考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然而,目前各地文物考古机构的人员编制却基本上是按照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成立时确定的编制数量,很少甚至没有增加。目前,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各省市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也制约各地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瓶颈”。有鉴于此,建议人社部应当给各省市自治区人事管理部门下达指示,大幅度增加各省市自治区文物考古研 ...
基本信息:编著:王巍 孟松林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月印次:1ISBN:9787030548092内容简介: 蒙古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的版图曾横跨欧亚大陆,对这一广阔地区的古代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关于蒙古民族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和传说,至今尚无准确 ...
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社科项目的主持人; 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三次获得田野考古奖的中国考古学家; 他主持的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发掘,首次发现了商代早期的前后三进院落的宫殿建筑,并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文化分界提供了界标; 他主持的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发掘,首次发现一组东西对称的西周大型建筑,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他主持的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 ...
说起丝绸之路,大家都会想到西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其实,生活在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和西域及以西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并非自汉代才开始。 在著名的《穆天子传》里,就记载着西周穆王游历四方的事迹,并有穆王西行途中会见西王母的记述。关于穆王与西王母会见的地点究竟是现在的哪里,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根据这一文献记载,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交流 ...
“四川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区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是一个沟通南北东西、境内和境外一个重要的区域。此次研讨会可以通过考古、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让大家认识到四川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性。”4月8日,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接受采访时表示。王巍发言 据王巍介绍,四川考古院、成都考古院和四川大学在他们各自领军人物的带领下,为四川和西 ...
中国考古学自1921年诞生以来,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取得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考古发现,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总体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考古缺乏较为系统的了解,只知自己,不知他人,在国际学术界面临着除了中国考古学之外,对其他区域的考古学几乎没有发言权的窘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中华文明自身特点的准确把握。 放眼世界,数十年乃至近百年来,德国、法国、英国等老牌欧美发达 ...
讲演摘要: 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 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运用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冶金考古等考古最新成果,分别论述诸多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诸如:距今5000年前小麦的传入、黄牛和绵羊的传入、冶金术的传入、我国西北草原地区流行的草原风格青铜器和动物纹饰的传播、家马与马车的起源和普及、内地玻璃器的流行、作为传播媒介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人群以及中国丝绸的发明与西传等。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进行 ...
王巍:1954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2年初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获日本九州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双博士学位。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美洲考古学会终身外籍院士。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考古》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兼历史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 ...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巍 说起丝绸之路,大家都会想到西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此开通了中国王朝与西方交流的官方通道。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