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敦煌石窟考古回顾与展望

 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发现藏经洞以后,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俄国的奥登堡、美国的华尔纳等外国探险家接踵而至,骗取和盗走了大量珍贵的敦煌文物。与此同时,斯坦因、伯希和、奥登堡等西方学者开始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对敦煌石窟进行调查、记录、测绘和拍摄等工作。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纷纷来到敦煌,如张大千 ...

• 张忠培论良渚

基本信息:编著:良渚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628220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关于良渚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在中华玉文化中心历届年会上的重要讲话19篇,内容涉及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中华文明起源探索、大遗址保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玉文化研究等,并附 ...

• “美酒”还是“仙药”——洛阳西汉墓出土青铜壶内液体的科学研究

  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西工区纱厂路进行考古发掘和勘探,共发现古代墓葬300余座,其中汉代墓葬200余座。其中编号为“漏探M2”的大型墓葬由墓道、主墓室、侧室、廊道、耳室、坠室组成。西侧耳室及坠室内出土数十件彩绘陶壶,陶壶分大小两种类型。另外,青铜大盘、青铜壶、青铜手炉、铜豆、陶灶、铜杵臼也都在这一耳室和与 ...

• 立象尽意:魏晋南北朝平面图像的美术考古学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李杰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100165938内容简介:  本书是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美术作品平面图像进行的美术考古学研究。该书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作品的区域、风格、继承和发展等进行考察,总结了这一时期美术作 ...

• 从曾仲斿父方壶看青铜礼器的制作理念

——————————————————————————————全文阅读从曾仲斿父方壶看青铜礼器的制作理念(作者:张昌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原文刊于《文物》2019年第11期)

• 考古发现所见楚文化在东南和西北方向的进退

全文阅读考古发现所见楚文化在东南和西北方向的进退(作者:徐良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三代考古·八》2019年11月)

• 内蒙古战国秦汉时期考古回顾与展望

内蒙古战国秦汉时期考古回顾与展望连吉林 李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辖地北扩至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开始在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设置郡县、兴筑长城。秦汉时期,统治范围向北向西扩大,在内蒙古中西部广为屯田。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发现的主要有长城遗迹、古城址、古墓葬以及一些北方民族的遗存等。一、 ...

• 先秦淮河文明的历史地位

  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越来越多的史前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在史前时代,淮河流域不仅有着灿烂的史前文明,而且有着自己独立发展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一方面持续地吸纳周边文化的精华而得到充实、发展,同时又对其他文化序列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先秦淮河流域地区既是一个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的 ...

• 丰镐遗址近年考古工作收获与思考

全文阅读丰镐遗址近年考古工作收获与思考(作者:付仲杨 王迪 徐良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三代考古·八》2019年11月)

• 从五十年到五年——曾国考古检讨(张昌平)

 五十年前的1966年,京山苏家垅出土两周之际曾国青铜器群,铜器群包括有9件列鼎在内的鼎、簋、甗、鬲、壶等青铜礼器,在总共10件有铭青铜器中鼎、豆、方壶等6件青铜器带有“曾(侯)仲(子)斿父”铭文。该群青铜器器主应该为曾侯仲子斿父,这是曾国青铜器首次有考古单位背景的发现,也是学术界首次明确曾国在鄂北一带的存在。苏家垅青铜器

• 沂南汉画像石墓“童子佛像”辨

1954年山东沂南北寨村发现了一座东汉画像石墓(M1),其墓室里八角立柱南、北面最上端,以线刻工艺描绘了两尊头带项光的立像。因其项光“如佛光状”,显然应和早期佛(教)像初传中国有一定的联系,是东汉时期较为珍稀的与佛像(教)有关的出土实物。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广泛而热烈的探讨,几乎研究中国早期佛、道二教的专家学者对此都有所论及,有关研 ...

• 考古人说“竹”

  从古至今,各历史时期、各地区均有代表其先进工艺及制作技术的典型器物,如龙山时代的蛋壳陶,商周时期的铜礼器,唐宋时期的瓷器等。竹制品由于不易保存,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数量有限,似乎从未在历史舞台中担任过主角。但竹制品渗透入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历史舞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陶器制作的模具  陶器在古代人类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 ...

• 许宏:通过考古,我看见了中国的过去与未来

  我是考古人许宏。再过几天,我的考古生涯就迈入第40个年头了。但是考古并不是我高考的第一志愿,可能有不少人认可这样的说法:高考所决定的人生路,与其说是力争上游的结果,不如说是阴错阳差的产物。  我的高考就使我阴错阳差地进入了考古之门,又使得我奋不顾身地成为了它的铁杆粉丝。从考古专业的学生,到毕业留校任教,再到指导考古专业的学生进 ...

• 动物中的“活化石”

  许多动物,都以特别的途径进入人类视野。这其中就包括老鼠,它也在人类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鼠是动物中古老的“活化石”。据考古研究发现,人类出现前,鼠就在地球上生活了4700多万年,鼠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但从古至今,它带来的问题让人伤透脑筋。它有夺人之食的卑行,更有传播鼠疫的劣迹,人类与老鼠的对立由来已久。但让人感到意外 ...

•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

基本信息:编著: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2月印次:1ISBN:9787547921951内容简介:  本书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展览的配套图录。书中包含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周秦汉唐文物精品的图文资料,从文化、生活、艺术、中外交流等诸多方面,全方 ...

• 北京文物与考古(第7辑)

基本信息:编著: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月印次:1ISBN:9787030638496内容简介:  本书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论文集,收录了近年该所员工撰写的考古发现、考古研究、历史与文物研究、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方面的文章,内容以北京考古、文物、史地研究为主,展示了该所近年的工作成果。目录考古发 ...

• 西周金文礼制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黄益飞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5月印次:1ISBN:9787520343794内容简介:  本书在全面梳理宋代以来西周金文礼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西周金文所涉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种礼制进行了系统整理。以关乎诸种礼制的关键字为纲,初步建立西周金文礼制研究体系,并从礼制的视角重新 ...

• 大同考古资料汇编(全四册)

     基本信息:  编著: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501044412  内容简介:  大同的古文化延绵不绝,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秦汉、北朝、唐五代、辽金、元明,都有许多重要遗址或墓葬被发现。其中,旧石器时代和北魏、辽金的发现较多,影 ...

• 考古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

全文阅读考古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作者:何毓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群言》2019年第8期)

• 龙山时代:新风尚与旧传统

————————————————————————————全文阅读龙山时代:新风尚与旧传统(作者: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19年第4期)

• 论殷墟刘家庄北地铅锭贮藏坑性质

全文阅读论殷墟刘家庄北地铅锭贮藏坑性质(作者:何毓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三代考古·八》2019年11月)

• 学术 | 宿白: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

一佛教艺术从新疆向东传播,首及河西地区。河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晋以来在武威,即凉州。西晋译经大师竺法护往来河西、长安、洛阳间,东晋中原地区的名僧道安(314—385年)谓其译经“寝逸凉土”。“凉州自张轨以来,世信佛教。四世纪中期,邺都有凉州博学沙门”。其时张氏在凉州东苑置铜像。373年,前凉统治者张天锡延揽月支人、龟兹人组织凉州 ...

• 从敦煌日、月神图像看丝路文化交融

引 言敦煌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丝绸博物馆“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展览中,“沙州佛子”版块介绍了建于唐代晚期的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的洞窟主人洪䛒高僧。7月13日,国丝馆邀请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副部长张元林研究员,以“从敦煌日、月神图像看丝路文化交融”为题作了一场专题配套讲座,让我们从敦煌壁画的图 ...

• 推开山西晋城盆地先秦考古的大门(刘岩 张光辉)

  和村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川底乡和村东南,长河西岸的台地上。2011年底——2012年初,在陵沁线晋城至阳城一级公路的建设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晋城市旅游文物局、晋城市文物研究所和晋城博物馆的大力配合下,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此次共发掘700余平方米,清理灰坑98个,陶窑和土坑墓各1,瓮棺葬2个。时代涵盖仰韶、二里头和两周 ...

• 【学术研究】宁夏地区隋唐墓葬形制研究

宁夏地区隋唐墓葬形制研究陈晓桦1,郭晓红2 (1.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1; 2.宁夏博物馆,宁夏银川750002)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331(2017)04-0083-09收稿日期:2017-01-05作者简介:陈晓桦(1960-),男,宁夏银川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晓红(1962-),女,宁夏银川人,宁夏博物馆副研究员。摘要:

• 隋唐墓葬出土铁券考

  考古发现的隋唐时期墓葬中,偶尔出土一类长20~30、宽10~20厘米的薄铁片,多发现于墓主头部附近,发掘材料报道中常以铁券、铁板、铁片、铁牌、铁刀等名称之。为叙述方便,本文暂统称为铁券。这类铁券在南北朝墓葬中鲜有发现,应为隋唐时期新出现的随葬品。由于发现时多已锈蚀破碎,难以确定其性质,报道中往往不予详述,导致对其认识的缺乏。因此,本 ...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婚丧礼俗研究概述(郭善兵)

      礼俗是中国古代社会调节与制约人们行为的规范。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礼制被视为封建残余,学术界对其研究十分薄弱。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来被视作是“礼崩乐坏”的黑暗时代,因而此现象尤为突出。民初以来,学者们尽管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乃至思想文化史方面的研究皆有深入发展,而对于礼制之研究,尤其是对婚丧礼俗的研究鲜 ...

• 西安北周安伽墓

《西安北周安伽墓》是2003年8月1日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本书是详细介绍周安伽墓构造及出土文物的报告图书西安北周安伽墓发掘报告作为200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1BKG003),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伟先生自始至终对报告的编写给予极大的关心和帮助。报告的具体编写工作由邢福来、尹申平、李明等同志集 ...

• 北周史君墓

《北周史君墓》中北周史君墓位于今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井上村东,西距汉长安城遗址约6.6千米,南距唐大明宫遗址约1.6千米,与北周安伽墓相距约2.5千米。2003年6—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该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石门、石堂、石榻、金戒指、金币和金耳环等十分珍贵的文物。所出土的石刻上均采用浮雕彩绘贴金图像做装饰,图像内容涉及祆教以及中西 ...

• 向海而生:古罗马海港的传说

  基本信息:  编著: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10月  印次:1  ISBN:9787501062720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古罗马精美文物为切入点,揭秘两千多年前的“全球化”历程,讲述古罗马与海相关的一切:海洋崇拜、海港建设、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