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渚遗址:中华5000年文明史独特见证
在“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开幕之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他表示,良渚遗址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它的发现和研究证明,距今5000年前后,在长江下游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区域性文明——良渚文明,而良渚文明又对后来的中华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开幕之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他表示,良渚遗址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它的发现和研究证明,距今5000年前后,在长江下游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区域性文明——良渚文明,而良渚文明又对后来的中华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在20世纪的艺术史建构几乎是参照西方艺术史这棵“大树”生长起来的,包括学科、研究对象、写作方式,甚至包括学术讨论会的形式都是西方的“舶来品”。而事实上,宗教艺术、墓葬艺术,都是进入20世纪后艺术史的新话题,而艺术史的构建与写作发展到今天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和问题,如以品鉴为主旨,以书画为主、史论合一的传统艺术研究模式在20世纪后期的式微,中国学者在话语权上似乎患了“失语症”。又如,有些学者往往会被流 ...
2011年4~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和黄陵县旅游文物局对黄陵县阿党镇寨头河村的战国墓地进行了全面勘探及发掘,清理墓葬90座、马坑2座以及殉埋青铜短矛的方坑1座,出土了一批丰富的战国时期戎人遗存。寨头河墓地系晋陕高原首次发现并完整揭露的唯一一处戎人墓地,与魏国关系密切,为研究商周以来戎人的迁徙和流布提供了新的线索。它的发掘不仅填补了陕北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中重要的一环,也为辨识该区域同类遗 ...
良渚文化时代贫富分化明显,似乎已有战争迹象,但男女依然相对平等。战争踪迹见在花厅、蒋庄遗址,良渚古城亦有迹象;但没有发现武土墓和实战兵器。花厅、赵陵山、福泉遗址已有殉葬现象,但反山、瑶山、汇观山王室贵族墓地反而没有,说明良渚时代殉葬是偶然现象,还没有形成制度。花厅遗址位于江苏徐州新沂马陵山丘陵地带,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型遗址,北区10座南北向排列大墓随葬品丰富,其中8座大墓发现了中国早期人殉人祭实证 ...
“十二五”(2011~2015)期间,在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遗址开展了包括勘探、发掘和调查在内的多项考古工作。五年间收获满满,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山西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又是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地区,两者结合,决定了古代建筑遗产带有鲜明的民族多元特色。介休市祆神楼就是绝无仅有的一例,姜伯勤先生曾对它作过考察研究。下面我们探讨的可汗祠在全国也属凤毛麟角之例。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从晚唐始,青瓷生产上升为主流,之后历经500余年发展,成为北方延续时间最长的青瓷窑场。在耀州窑青瓷生产的历史上,有世所熟知的宋代橄榄绿釉瓷,也有未被完全认知的五代——北宋初的天青釉瓷,这类青瓷与橄榄绿釉瓷的审美意趣完全不同,并对后世汝官窑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讨论的对象,并非那些已被陶瓷考古确认的天青釉瓷,而是沿着近现代天青釉瓷概念界定的方式,对汝窑之前耀州窑天青釉瓷的产生和 ...
——————————————————————————————全文阅读汉墓天门图像及相关问题(作者:王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考古》2019年第6期)
近年来,“良渚”成为一个热词。各类媒体对良渚古城和良渚文化的介绍宣传甚多。这些介绍多集中于考古发现的过程、呈现的迹象及其性质判读,即“果”的介绍;而本书主要旨趣在于“因”的解析:试图厘清良渚文化出现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良渚基层聚落、中等聚落和良渚古城的形态、结构及其背后的社会组织结构,以及意识形态中以玉器为载体反映的信仰和权 ...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隰县县城北3公里的黄土塬上。(图一)由于墓地被盗严重,2005年,临汾市文物局和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墓葬17座,出土遗物丰富。根据资料整理和文物修复的进度,已先对M24、M32、M35、M37四座陶器墓和M29、M30两座铜器墓的发掘情况进行了报道。现将铜器墓M23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本文从《诗经》入手,结合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对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周代先民栽培的主要农作物为粟(Setaria italica)、小麦(Triticum aestivum)等,穿着由大麻(Cannabis sativa)、蚕丝纺织而成的服饰,采食野葵(Malva verticillata)等蔬菜,食用桃(Prunus persica)、郁李(Cerasus japonica)、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葡萄属(Vitis sp.)等水果;利用檀木、松柏
大同(北魏平城)一带保留至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化遗存除云冈石窟及其周边石窟外,出土文物也十分丰富,如金银器、铜器、玻璃器、波斯银币、珠宝等。这些遗物按来源划分,有域外的,也有本地制作生产的,且后者涉及的内容更丰富、涉及的领域更广泛。
2017年,我写过一篇《说龙,兼及饕餮纹》,从鳄鱼说起,讨论出土文物中的龙,指出饕餮纹是正视的龙首纹,文章登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3期。这个话题,涉及面广,因篇幅有限,很多问题来不及讨论,这里做一点补充。(阅读原文即可回顾)
目前的考古学研究中,“手工业生产的研究、手工业经济的研究明显不足,尤其是把古代手工业作为一个整体或就各个门类的手工业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将古代手工业作为一个产业系统并与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联系起来的研究更是严重不足,即使相对于文献史学界和科技史学界关于古代手工业的研究及其成果而言也明显滞后”。殷墟手工业研究正是如此。把殷墟手工业作为一个产业系统,与殷墟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合起来,从而探 ...
喜仁龙 (Osvald Sirén,1879—1966)为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曾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瑞典国家博物馆绘画与雕塑部主任馆员等职。1916年起,他先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日本的诸多名校讲学。1920年起六次来华,曾在末代皇帝溥仪陪同下拍摄故宫,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研究极深,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雕塑》(1925)、《中国 ...
本书简要介绍了良渚古城遗址,其中内容包括:良渚早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良渚古城的等级制度;良渚古城的建设规划等。本书将以考古事实为依据,从考古一线工作者及专家的视角导览遗址的全貌,并着重介绍莫角山宫殿区、反山王陵、瑶山祭坛、钟家港作坊区、卞家山墓地、老虎岭水坝等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扎根此地三十多年的努力,本书将为大众揭开良渚古城遗址的神秘面纱,为大众还原出一 ...
在以西方文明发展史为主轴的世界中,良渚文化能够突显中国史前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若干特殊性。 首先,在新石器末期,各地区纷纷迈入城市文明进程,但是东亚地区此时尚无文字系统与冶铜技术,良渚所在的环太湖地区成为这其中发展最早且物质文化成就最高的代表——东亚早期城市文明的兴起,有助于我们反思和评价由西方研究所得出的早期文明和国家起源理论。其次,就目前所见,只有良渚文化是以单一水稻经济作为支撑的早期文明, ...
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浩瀚宇宙,那些一闪一闪的星星,仿佛恒久不变地镶嵌在天幕中。然而,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光年是距离单位,宇宙深处星星点点射向我们的光线,来自遥远的过去。原来,时空的穿越,不过是俯仰之间。 考古,同样是这种俯仰之间的学问,由我们亲手开启的时光之门,将我们带回人类历史中每一个不同的瞬间。而距今5000年,就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 放眼世界,5000年前是文明诞生的大时代。世界几大流域,不约 ...
左滑可览大会现场图片及部分今日评论项目转载自清源文化遗产公众号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为期三天的新项目申报环节落下帷幕。本次大会共审议35项申报,其中29项列入《名录》。《名录》上的世界遗产项目总数达1121项,其中文化遗产869项,自然遗产213项,混合遗产39项。本期推送由吕舟教授对今年大会审议的精彩项目进行评论。*本期作者:吕舟图/左:意大利普罗塞克山丘;右: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来源:世界遗产中心官网第43届世界遗产委 ...
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部分题材和构图与传顾恺之《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相同, 但在艺术水平上,前者则明显逊色很多。加之汉魏绘画技法和样式在北方长期得以保存,使得北方具备制作屏风漆画的条件。本文认为屏风漆画是在北方地区自主完成的。但从服饰特点推断,该画迹又有可能受到传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影响。司马金龙墓漆画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是考古发现的最重要画迹之一。这一画迹的重要性与顾恺之有直接关系。画史材料表明 ...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赫章可乐墓地第三次考古发掘中清理了砖室墓M20,《赫章可乐发掘报告》(下文简称《报告》)仅用“大泉五十”铜钱将M20年代定在新莽时期。笔者在考察贵州地区汉代砖室墓时,发现M20的断代值得商榷。本文将对M20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进行重新梳理,期冀对其年代做出新的判定。
拱桥沟石窟作为有确切纪年的宋代石窟,在全国尚不多见,对研究陕北宋金石窟的分期断代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此石窟造像的时代、题材、组合形式和雕刻技法,与延安地区大型石窟及甘肃邻陕西一带交接处的石窟内容对比,既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说明了陕北地区与陇东地区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拱桥沟石窟的发现对研究陕北佛教的发展、佛教艺术的兴盛以及地域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衢州汉墓研究》一书是对衢州地区历年来所发掘的两汉时期墓葬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之后的成果。本次整理的资料以龙游东华山和仪冢山汉墓群为依托,以衢州、江山、龙游等地所清理的零星汉墓为辅助。在对考古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后,对衢州地区汉墓的分期、年代、丧葬习俗、文化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使读者对衢州汉墓的全貌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碾子坡、扶风北吕以及凤翔南指挥西村的墓葬材料丰富,是研究商周时期墓葬特点及变化的重要材料,均被视为探索先周文化的关键节点。然而由于对先周文化的研究普遍集中于陶器形制的辨析,故三处遗迹的墓葬材料尚未曾得到充分地统计与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者先周至西周时期墓葬的墓向、墓具使用情况、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对这些不同时期的墓葬材料所反映出的社会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解读,以求正于方家。
大唐之所以有盛世,长安城之所以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文化中心,或许源自李氏家族胡汉混杂的血统。隋唐的皇室出身于汉人豪族和鲜卑权贵共同组成的关陇集团,也正是出于这种带有“胡风”的“混血”,让内敛的中原汉族文化有了接纳外来民族和文化的底气。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大唐帝国成为中华民 ...
段家坪子墓地位于昭通市巧家县蒙姑镇蒙姑社区段家坪子二组的金沙江南岸二级台地,墓地海拔高程766米。为配合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建设,2019年2月至6月,我所联合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昭通市昭阳区博物馆、巧家县文化馆等单位组成考古队,对位于淹没区范围的段家坪子墓地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工作。段家坪子墓地面积有上万平方米,墓地位于北高南低的缓坡地带,北部区域被现代村落覆盖,南部区域被当地村民耕田种地大多破坏,发掘区域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优秀的文明基因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表明,在中华文明的早期阶段已经形成三个基本特征。 重瓣花朵式超稳定结构 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重大的贡献是厘清并构建了史前文化的谱系与格局,在此基础上诞生了苏秉琦的“区系类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华大地的史前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即: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陕西)、晋南、豫 ...
热点问题引发思考 近两年来,学界有关夏文化的争论,再一次成为舆论热点。自上个世纪之初疑古派起事,到世纪之末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文化始终是一个关乎国家民族溯源的重要话题,任何时候都不会游离于学术磁场的中心之外。 夏文化论争也引发了有关考古学边界问题的思考,当初人们寄希望于通过考古来回答疑古派的问题。自那个时代起,大家都坚信只有考古学才能解决夏文化与夏朝的问题,这个信条坚持了快100年了,但是,到 ...
全文阅读洛阳盆地与晋南早期交通道路之轵关陉道(作者:高江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9年第3期)
玉器,是良渚文明最为重要的文明因素之一,也是中华大地上玉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种类繁多的良渚玉器,可以分为功能性法器、功能与身份标志的装束品、一般装饰品及礼仪性用具等几个方面。通过本书的解读,读者能清晰地了解到各种良渚玉器之间造型上的联系与功能上的关系,从纯欣赏的角度领略玉器的美感,逐渐过渡为对良渚人精神世界的理解。本书最后还将在更大的范围里,介绍良渚文明之后,良渚玉器的流传与继承以及古今用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