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莲花化生瓦当探析
全文阅读北魏莲花化生瓦当探析(作者:王飞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19年第3期)
全文阅读北魏莲花化生瓦当探析(作者:王飞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19年第3期)
在考古学的视野下,中国既是一个传统的大陆性国家,同时又是一个海洋性国家,主要原因是它拥有悠久而丰厚的海洋文化创造。大体上表现为以下五点: 一是靠海吃海。大海拥有各种水生动物,是沿海人民的重要饮食来源之一,为此,在中国沿海区域的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河北及山东半岛、庙岛群岛、辽东半岛等地,几乎都发现过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贝丘遗址,这些遗址中出土大量来自海洋的鱼类和贝类等生物遗骸,年代最早的达 ...
基本信息:编著:西安音乐学院出版社:三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2月印次:1ISBN:9787551819497内容简介: 本图录为陕西古代音乐文物精华萃集,集中呈现了陕西出土的周、秦、汉、唐等历史时期缤纷绚丽的乐舞文物。目录前言第一单元 赫赫宗周 钟磬乐悬第二单元 始皇帝都 舞殿歌台第三单元 丝路起点 乐汇长安第四单元 东方都会 恢弘华章结语
————————————————————————————全文阅读说爵(作者:孙机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文刊于《文物》2019年第5期)
全文阅读简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动力机制(作者:戴向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文刊于《新果集(二)——庆祝林沄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8年)
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马家窑文化的那一把青铜刀开始,到二里岗文化开国之鼎的出现,过了好几百年,期间,兴起了齐家文化、石峁文化、陶寺文化,也就是从龙山大文化里,青铜时代便已萌芽,但在那个以“文化大联合”为基础的“合众国为一国”的文化中国里,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玉文化。青铜文化进入时,既有文明的冲突,以暴力打进来,也有一个在对玉文化的融合中逐步成长和逐渐取代的过程。
海昏侯,是近两年的研究热点,学术成果呈井喷状涌现。大家就刘贺的身世、海昏侯名称的缘由、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价值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笔者在关注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墓中文物中多处出现了羽人图像。就已发表过的资料看,明确的有三处:出土的漆盒上有两处(图一、图二);铜当卢上一处(图三)。
从南越国宫署遗址自1975年至2006年多次发掘的钱币资料中挑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标本汇集成册,选录标本共145件,其中10枚为银锭或银块。 经初步整理,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各类钱币共计3318枚,可以辨识确定钱名的有2720枚。从时代上看,最早的为战国时期,主要包括秦代、西汉、东汉、新莽、三国、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或农民起义政权历史发行的货币,还有越南后黎朝和西山朝的钱币,时间跨越2200多 ...
基本信息:编著: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象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0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04月印次:1ISBN:9787030609960内容简介: “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披市象山县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的北渔山岛小白礁北侧水下24米。该沉船遗址的发掘是国家水下文化遗 ...
全文阅读曾侯乙墓一号陪葬坑帷帐复原研究(作者:张昌平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原文刊于《考古》2019年第4期)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进行发掘,揭开了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序幕。这次发掘使得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认识到,中国也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而在此前,很多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甚至是人种都是西方传播过来的。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无可辩驳地粉碎了这样的论调。从此,中国有了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1930年,李济和梁思永等学者又在山东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了一个以磨光黑陶为特征 ...
以东周王城为主要载体的城市考古研究,就是揭示东周时期以王城为核心的建城史、东周史、外交史、经济社会发展史和东周时期的礼仪文化史。研究以东周王城为代表的古代城市及城市文化,就是研究其深邃的文化内涵,研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历史文脉。 在我国的都城考古序列中,西周和东周都城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近些年,围绕丰镐遗址和周原遗址进行的调查发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洛阳地区的东周王城遗址一直未进行系统 ...
商周贵族阶层日常生活中的“礼”有两种呈现方式:作为仪式规程的“礼仪”与作为物质载体的“礼器”。礼器是举行仪式的主要道具,在具体的仪式场景中,所用礼器的种类、数量、置位及排列组合方式等皆有与礼仪相对应的规则,我们称之为“器用”。先秦时期“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习俗,为我们提供了用以“复原”历史场景的丰富资料,而通过对礼器器用组合的深 ...
丝绸之路的名称最早由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将“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虽然丝绸之路的使用时间远远大于这一年限,但是如他所言,丝绸是勾连这条道路的重要货物,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遗址点多有丝绸的发现。而最早运用图像表现丝绸传播故事的则是发现于新疆和田地区的“蚕种东来”木板画。 故事与图像 “蚕种东来” ...
本文作者:杨蔚青 摘要:201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会通过的《关于历史城市景观的建议书》是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新成果。对《建议书》进行 “中国化”的解读和运用,对我国当今的城镇化进程和历史城市景观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研究、思考的基础上,本文建议用“风物”一词作为历史城市景观(HUL)中“景观”一词的中国化表述;认为可以从“千城一面”现象中寻求中国历史城市景观保护的启示和文化遗珍;以及如何 ...
本文作者:郭画晓 所谓“胡风”,是指胡族、胡人的风俗习惯及风尚、风格。“胡人”是我国古代中原汉民族对北方和西方异族的通称。先秦典籍中最早出现的“胡”是在《周礼·冬宫·考工记》中。据《周礼·冬宫·考工记》记载:“粤无镈、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东汉人郑玄注释:“此四国者不置是弓也。……胡,今匈奴。”《史记·匈奴列传》“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则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 ...
本文作者:徐金星 位于汉魏洛阳故城西约1公里,今洛阳市老城东约12公里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后所创建的第一座佛寺,是源于南亚次大陆古印度的佛教,在中华大地,周、孔、老、庄之邦赖以发荣滋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白马寺之于中国,正如竹林精舍、祇园精舍之于印度,故有“中国第一古刹”、中国佛教“祖庭”、“释源”之称。“祖庭” ,意为祖师之庭院;“释源”意为释教(即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之发源地。这就使洛 ...
(法政大学大学院古代物质文化研究所 日本 东京 102-8160) 摘要:熊山古塔是一座奈良时代的、用片石修砌的、平面呈方形的多层土塔。该塔的分段清晰,周壁平直,基座上的第一级塔身设“四方龛”,此当是对唐初多层方塔的仿效。该塔用碎石垒砌,塔体阶梯式,无叠涩出檐,此当是对古坟时代晚期方坟的继承。熊山古塔既见唐风又具地方文化色彩,可称“唐塔 ...
铜镜是古人的照容用具。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其后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除实用外,铜镜还发展出其他的功能和文化意义。 汉代铜镜的形态为圆形具钮,以钮为中心设计纹样装饰,因而纹饰一般具有对称分布的特点。 除了装饰性,镜背纹饰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态密切相关,时代特征也比较鲜明。 因此,镜背纹饰的研究不仅为判断铜镜年代提供依据,也是探讨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的重要 ...
有一种面文为“十朱"的圆形方孔铜钱,传世典籍与诸家泉谱均未收录,国内收藏界因2008年嘉德秋拍出现一枚,才逐渐给予关注(图1)。此后陆续又有几枚十朱钱现身各地拍卖会,经检索、汇总相关信息,初步得出如下认识:十朱钱在形制与重量两个方面,体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首先,从外观来看,已经发现的十朱钱基本保持同一时代风格,钱文书写与形制特点如出一辙;其次,这些十朱钱的直径基本保持在29mm左右,钱体厚度则在1.7一1.8mm ...
近日在文物整理时,笔者得以近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高油房古城遗址出土的“西夏双凤花草纹金碗”(图一)。该碗敞口,浅腹,喇叭状小圈足,口径10.7、高3.5厘米。原报告中称其“碗心錾刻凤凰团喜纹,内腹刻三枝花,分别为芍药、牡丹和西蕃莲。沿下刻缠枝牡丹纹一周。圈足的外沿又刻有忍冬纹一周。”
关于唐代装饰品的研究,以往多集中在钗簪、梳篦、耳饰、颈饰等首饰领域,对臂钏和指环虽偶有涉及,但由于其发现零散,尚无全面的梳理。本文以科学考古发掘和刊布的材料为基础,试对唐代臂钏和指环的形制及相关问题作一简要考察。
陶器是殷墟出土最多的文物。综合殷墟90年考古的出土陶器所见,殷墟陶器分普通陶器、白陶、硬陶、原始瓷和釉陶等多类,以器类计共有20多类,广泛出于当时的生活和手工业生产场所以及墓葬中。普通陶器和白陶大多为本地生产,硬陶、原始瓷和釉陶可能产于南方的长江中下游一带。殷墟陶器从文化风格角度看有14组以上,据此可进一步探讨殷墟文化的内部构成以及形成、变化过程,也可探讨殷墟文化与商文化其他类型、商文化与周边青铜文化的 ...
基本信息: 编著:浙江省博物馆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14922301 内容简介: 青白瓷创烧于五代末北宋初,以景德镇湖田窑所产具代表性,是南北制瓷技艺有机融合之产物。宋代文献赞青白瓷“洁白不疵”,誉称“饶玉”。入宋以后青白瓷质量精进,生产繁盛,形成了庞大的瓷窑体系,可谓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壮丽图景。本次展览是继“ ...
【爱国情奋斗者】 5月底的北京,天气还不算太热,阳光也没有那么酷辣,一派盎然生机。来不及欣赏初夏风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匆匆背上行囊,远赴位于中美洲地区的科潘,这已经是他第十次来到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 科潘,是玛雅文明著名的城邦,被称为玛雅世界的雅典,包括洪都拉斯的科潘河流域及危地马拉的牟塔瓜河流域中部。 这里曾经见证了玛雅文明的辉煌成就。宏伟的金字塔神庙、 ...
基本信息: 作者:员雅丽 李晓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20339865 内容简介: 本文对洱海地区出土的100多件青铜时代金属器的成分、金相组织、夹杂物以及制作工艺等进行了分析研究,阐明洱海地区金属器的技术特征。通过与邻近地区青铜文化的比较,综合技术分析结果,深入探讨了这一地区金属制作技术的传播、发展以及与其他地区 ...
邾国是山东地区周代的重要诸侯国,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历代考证,邾国是陆终氏的后裔曹安建立的。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邾文公卜迁于绎”,即春秋中期偏早,邾国将都城迁到了“绎”,地在今山东邹城市峄山南麓的邾国故城遗址。 邾国与鲁国南北紧邻,两国分别是孟子和孔子的诞生地,邹鲁成为山东古代文教兴盛之地,历代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存。2015年以来,山东大学联合邹城市文物局在邾国故城遗址开展了大规模的田野 ...
编者按:当前,北京大学正在为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而不懈努力。《北京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院系和学科结构调整与优化。 新闻中心推出特别策划“院长访谈”,邀请北大多位院系掌门人畅谈院系建设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简笔勾画北京大学“双一流”创建征程,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北大各个学科的发展。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的娓娓讲述,来了解考古学院的教学科研、人 ...
“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汇集国内外28家机构收藏和出土的280余件器物,全面揭开长期笼罩在“空白期”瓷器上的神秘面纱。“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经授权刊发由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所撰的此文,结合《明史》、《明英宗实录》等文献, ...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审议通过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包括陕西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7处遗产点在内的33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年来,陕西践行国际承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大遗产保护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