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东南文化》2024年第3期

第三期遗产保护理论文物的有效保护与利用:张忠培先生的文化遗产保护论段天璟 曹文哲内容提要:张忠培先生由自发到自觉地提出了“文物的有效保护”的理念,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准则。他根据考古学自身特征及其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由学理入法理,开创性地提出“将考古工作纳入到文物保护体制中”,从而实现法制保障下的考古学可持续发展与文物保护的良性 ...

• 《东南文化》2024年第4期

第四期遗产保护理论试析文物实体材料系统的动态特征龚钰轩孔玉旭乔成全内容提要:文物历经时空变化和历史积淀,被赋予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从而成为研究古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史料。当“文物”真正成为文物之后,不断改变的不仅仅是无形的文物价值,更是有形的文物材料。文物本体材料系统与文物实体材料系统两者间存在静态与动态的显著区别 ...

• 《东南文化》2024年第5期

第五期遗产保护理论旧的殖民与新的共享——共享遗产概念的批判性研究陈 曦 何家宝内容摘要:斯里兰卡加勒老城价值认知变迁反映了殖民遗迹、双亲遗产、相互遗产直至共享遗产这些迭代而生的概念之间的叙事转变,这一复杂而迂回的历史进程具有批判性的内生路径。2003年以来,国际共享建成遗产科学委员会(ISCSBH)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在全球语境中探讨“共享遗 ...

• 寻找逝去文明 再现昔日辉煌——安家瑶先生访谈录

作为姐妹,又是同行,自认为我对姐姐安家瑶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是有所了解的,但仔细一想,我对她的这些了解都是零散的,也不够系统。感谢《南方文物——心路历程薪火相传栏目》的邀约,让我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姐姐坐下来,详细聊聊她的考古人生。安家瑗:受父亲安志敏先生的影响,我们姐妹俩都选择了历史学和考古学专业,并成为一生的职业,但我们俩受 ...

• 西周兴亡史研究

狁的战争三、千亩之战的危局 第二节 频世政治乱象一、历史幻影:宣王中兴二、祸起萧墙:褒姒夺嫡三、自乱阵营:申曾叛周 第三节 宗周陨灭与平王东迁一、幽王政权的倾覆二、平王东迁的曲折历程三、晋、郑、秦三君年代指迷四、历史变局中的文明接续附 录附录一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学理问题附录二 西周年代学研究的新视野附录三 关于令方彝的年代问题附录四 ...

• 张弛 昌迪 | 叶尼塞河—鄂毕河流域出土楚式镜及其研究

史前东西文化交流是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基础。自公元前3千纪初期,青铜冶制、战车制造、麦作农业以及马、牛、羊的驯养技术等就通过“史前丝绸之路”向东传播,而彩陶艺术与粟、黍栽培技术等则沿此路线西去。丝绸之路沿线出土各类遗物,一直是学界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点对象。关于中国境内早期域外文物,研究著述汗牛充栋,成果斐然。张骞“凿空”之前华夏 ...

• 苏荣誉 | 论圆雕鸟饰沿的青铜盘——兼论青铜装饰因素的中断与续接的铸工因素

在神話中商人被認爲是玄烏的子嗣,但與其他文明相比,商代烏形青銅器並不多,較多地是用作裝飾,分圓雕附飾與紋樣兩種。對於後者,陳公柔與張長壽、周亞等已有深入研究。對於前者,筆者新有討論。現將較爲獨立的一組器物,即圓雕烏裝飾青銅盤者,雖然爲數不多,却涉及青銅器裝飾的連續與間斷現象,析出另加討論。圓雕烏裝飾青銅盤,裝飾口沿者所知僅五件, ...

• 豳地考——从地理文献和铭刻资料再思考

图一 漆丞、漆令之印漆县因漆水得名。漆水是哪条河?值得讨论。古书所见,漆水有四,一条是《诗》《书》所谓“漆、沮”二水的“漆水”。漆水即横水,沮水即雍水。二水俱出凤翔雍山,在岐山凤鸣镇河交村汇合,经扶风、武功入渭,扶风、武功段叫湋水。一条源出麟游,经永寿、乾县、扶风,至武功,与湋水汇合后入渭。一条是石川河的支流。石川河,源出铜川市 ...

• 中国城墙(第五辑)

基本信息:主编:贺云翱 郑孝清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月印次:1ISBN:9787030766519内容简介:《中国城墙》是国内首本专门、系统研究中国城墙和“城墙学”的辑刊,由中国城墙研究院、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共同主办。本书旨在深入持久挖掘 ...

• 韩恩瑞 | 汉代西南丝绸之路与夷汉文化交流——以云南会泽水城墓地为中心的考察

从成都出发,经由云南通向古印度的蜀身毒道,随着张骞通西域逐渐得到中原王朝的关注。关于其大体走向、开通的动机、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等,以往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而随着汉人的进入,一些人群留下了杂糅夷汉文化特点的考古遗存,水城墓地即是其中之一。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文化因素构成,观察汉人在向云南地区拓殖中对当地文 ...

• 江苏金坛三星村遗址2023年度考古发掘收获

01.遗址概况三星村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东南约7公里处(图一),地处茅山和长荡湖之间,周边水网密布。遗址于1985年被发现,1993年至1998年,南京博物院联合金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六年的考古发掘,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22年,为配合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南京博物 ...

• 韩树伟 | 敦煌、吐鲁番出土汉文契约文书研究综述

摘要:20世纪初,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了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含有众多的契约文书,对研究中古时代的西北民族文化、社会历史,尤其是经济和法律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国外、国内两部分,对敦煌、吐鲁番、黑水城等地出土的汉文契约文书研究状况作了系统的梳理与介绍,旨在为学界契约文书的相关研究提供学术上的便利。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 ...

•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陶器产地分析

前 言金寨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庄里乡金寨村周边,西北距萧县30公里,东北距徐州35公里。遗址西、南、东部三面环山,西、北、东南部临近小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从1991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系统考古发掘,探明该遗址的主体年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中期,是徐淮地区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此外,金寨遗址 ...

• 高云逸 | 西梁文化再认识

摘要:敖汉营子遗址和胡斯台遗址是典型的西梁文化遗址,它们的发现为该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基础性材料。敖汉营子遗址的发现表明,西梁文化的南界已进入西拉木伦河南岸,这就更新了我们以往对于该文化分布范围的认识。基于横向的类型学比较可知,敖汉营子遗址西梁文化遗存的年代大致相当于兴隆洼文化中期。文章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西拉木伦河流域“查海时代” ...

• 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期再探

摘要: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中仰韶晚期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出土材料丰富,处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转变的关键期。通过梳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典型遗存,并结合最新发现的泾阳蒋刘遗址出土材料,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为“蒋刘期”“半坡四期”“泉护二期”三个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前后相继,关系密切,代表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早、 ...

• 追忆 | 陈星灿:安志敏先生传略

一安志敏先生1924年4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1岁。1928年,先生4岁时举家迁往辽宁大连,在大连度过了童年的大部分时光。1941年4月初中毕业,5月迁往北平,升入艺文中学(今长安中学)高中。1944年,先生从艺文中学毕业,升入中国大学史学系。次年,在中法大学文史系旁听裴文中先生讲授史前考古学,在地质调查所新生 ...

• 龙山文化建筑技艺初探:以藤花落和两城镇遗址典型房址复原为例

内容提要:藤花落和两城镇遗址包含大量地面房址遗存。对比两地房址的空间体量与营建技术,可以发现藤花落房址规模呈现出明显等级差异,而两城镇房址的营造理念与技艺均领先于藤花落。从两处遗址的建筑特征考量文化类型,两城镇与尧王城遗址的房址高度相似,而藤花落遗址的房址特征无法证明其属于尧王城类型。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与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同为 ...

• 湖北随州义地岗墓群曾国墓葬布局分析

摘要:义地岗墓群是一处包含至少7位曾侯在内的曾国墓群,已发掘墓葬可分为三期五段,主体年代在春秋时期,年代下限可至战国中晚期,墓向多为东西向,并多以南北并排的夫妻合葬墓形式分布。其空间布局分为两部分,即以政治关系为主体的曾侯墓区和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墓葬聚集区。曾侯墓区位于岗地中轴线上,从北向南年代渐晚,依次为曾公求→曾侯宝→曾 ...

• 香港考古早期发展综述(1928—1976)

摘要:香港地区的考古工作自1920年代诞生到1970年代被纳入政府规管,其早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本文通过对这一阶段的主要考古田野工作和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总结香港地区考古学早期发展的规律和特色。早期香港考古的学科边界由模糊到清晰,逐渐走向科学化;理论路径由文化历史主义不断发展;其国际性贯穿始终。学者们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将香港考古材料与 ...

• 汉晋时期河西走廊张掖地区的开发研究——以黑水国汉代墓葬为例

摘要:黑水国汉代墓葬出土的农具、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和人骨为人们了解河西走廊张掖地区汉晋时期生业经济和农业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通过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鉴定结果和人骨碳氮同位素检测结果,可以揭示汉晋时期黑水国人群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特点。墓葬出土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随葬动物有鸡、猪、绵羊、黄牛、狗、马,人骨骨胶原碳稳定同位 ...

• 昆仑之上:汉代升仙信仰体系的图像考古

汉代社会信仰世界的变迁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关于汉代社会的信仰世界,其内容十分丰富,层面也十分复杂。汉代的信仰乃至宗教问题,一向是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美术史、思想史、文学史乃至民俗学等相关学科关注的热点。本书为作者博士论文修改所得,聚焦于汉代昆仑图像、天门图像、西王母图像、天神图像与昆仑升仙信仰和汉墓图 ...

• 中埃联合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理念与实践

2018年10月27日,在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的见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和埃及文旅部部长哈立德·阿纳尼在开罗总理府签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文物部合作和互助协议》。同年11月29日,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在埃及卢克索的卡尔纳克孟图神庙正式启动田野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派出考古队到埃及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本项 ...

• 天籁:湖北出土的早期乐器

本书为湖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天籁——湖北出土早期乐器”的展览配套图录,分为“戛击鸣球”“奏鼓简简”“钟鼓喤喤”三个部分,收录了湖北省博物馆藏古代音乐文物近百件,并附有两篇相关研究论文及详细的文物介绍与相关知识介绍,梳理了湖北出土的早期乐器及其演变历程,描绘了礼乐文化的滥觞、发展和鼎盛过程。 ...

• 中国北方地区夏商周时期装饰品研究

本书充分利用类型学方法,对夏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的金属饰品、骨角蚌饰品、玉石玛瑙饰品进行详细的形制划分。在此基础上,结合装饰品出土位置,讨论了各种装饰品的功能。从装饰品组合的角度详细讨论了各考古学文化或各墓地装饰品组合情况,进而讨论了各考古学文化或各墓地关系。最后从装饰品和陶器两种视角,讨论了东周时期各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情况。 ...

•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在杭州良渚成立

4月17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国际研学中心举行。作者:摇慧敏

• 张昌平 | 从绿松石器看晚商王朝与李家崖文化的关系

摘要:绿松石因其矿源和产品不多,是用来观察商时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和社会关系的新视角。晚商王朝的绿松石器种类很多,主要出现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且有不同的质量品级。李家崖文化绿松石器主要发现在以寨沟遗址为代表的地点,其类别和形制都与晚商王朝中心区域的同类器物高度一致,多数产品很可能直接从晚商王朝中心地区输入。绿松石器可反映晚商王朝与 ...

• 龙泉瓦窑垟与瓦窑路

龙泉溪口瓦窑垟窑址和小梅镇瓦窑路窑址,分别位于龙泉窑主要产区溪口片区和中心产区大窑片区,瓦窑垟窑址的发掘,发现了宋元时期的两处窑炉遗迹,通过出土的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残片,研究宋元时期的龙泉窑分期断代和生产性质。瓦窑路窑址的发掘,发现了南宋中期的窑炉遗迹和灰坑遗迹,通过出土的200余件黑胎青瓷产品和少量白胎青瓷器,研究南宋中期龙泉窑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