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石窟的保护
石窟寺在中国数量多、分布广。由于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和规模大小的不同,各地开凿不同窟形的石窟以保持其坚固,并增设了附属建筑进行保护。石窟开凿后,各个时期都进行了增建、改建与修缮,采取了防崩塌、防风化、防水、防盗等保护措施,目的多是为了保护石刻的安全。然而,由于科技水平及认识所限,一些工程出于好的动机而无好的效果,或是有好的效果却未被人们所认识而受指责。本文以现今我们对文物保护工程的认识,.就龙门石窟 ...
石窟寺在中国数量多、分布广。由于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和规模大小的不同,各地开凿不同窟形的石窟以保持其坚固,并增设了附属建筑进行保护。石窟开凿后,各个时期都进行了增建、改建与修缮,采取了防崩塌、防风化、防水、防盗等保护措施,目的多是为了保护石刻的安全。然而,由于科技水平及认识所限,一些工程出于好的动机而无好的效果,或是有好的效果却未被人们所认识而受指责。本文以现今我们对文物保护工程的认识,.就龙门石窟 ...
朋友,当您游览在这山青水秀的龙门石窟时,可曾想到这里有与禅宗密切相关的禅窟吗? 龙门石窟中的禅窟不多,总计有五六个,并靠泉水附近。如东山北段山麓的四窟(3—260,3—263,3—266,3—268),皆作长方形平面,平顶,後壁下起床面,仅可容身,窟内外皆无雕饰。 万佛沟北崖上也有一禅窟,也是方形平面,分前後室,设木构窟门,後室设床面,石壁凿有一耳龛。 站在这些禅窟前,使人联想起唐代诗人刘沧的《题龙门僧房》一诗:“静 ...
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历史透视谭 中 著包菁萍 译 谭 中 校 也许可以这样说,敦煌的发现人是印度官员斯坦因,是他将敦煌的盛名传播到世界各个学术领域,最近几年来,欧洲、北美、日本及世界其它地方兴起了研究敦煌文化艺术的热潮,然而在印度——这个与敦煌关系最密切的国度——学者们仍在观望。 1990年10月12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对话在敦煌莫高窟举行,对话人是印度文化艺术的代表卡皮拉•瓦载扬博士和段文杰院长,双方坚信 ...
龙门唐代造像题材侧考龙门石窟研究所 王 洁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兴盛于南北朝,其后,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吸收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在唐代发展成为中国式的佛教。 唐代290余年,除唐武宗李炎反佛外,其他帝王均程度不同地重视佛教。 唐代经济的强盛,政策的开放性,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昌盛。从史料上看,仅在宗教领域内,无论在创立宗派、兴建寺庙、到寺院制度的完备及佛典译述之广博等方面 ...
北魏和唐代服饰在龙门石窟造像中的体现龙门石窟研究所王青茹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密如蜂窝的石窟群就点缀在伊水两岸长达一公里的崖壁上。龙门石窟断断续续雕造长达400年,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50多年。龙门石窟全山造像11万余尊,唐代造像占龙门石窟造像的60%,北魏造像占30%,其它朝代仅占10%。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室意志和行为的体现,是当 ...
顺应母意 开窟尽孝 ——极南洞与唐代名相姚元之王 洁 不信佛的儿女,为信佛的父母搞佛事活动,并不是一件特别少见的现象。曾三次任唐朝宰相的姚元之就不信佛,但为了表示孝心,却为他死去的母亲,开凿了一个不小的极南洞。 极南洞位于龙门西山最南端高处的崖壁上。该窟三壁坛基,正面均间隔为四个格,每格内分别雕出一伎乐人或舞蹈者,神形殊别,活灵活现,但不乏专心娱佛之态。正壁中央那相对的二舞伎,舞姿婀娜,左右二乐伎分别 ...
龙门所见《洛阳伽蓝记》中人物造像述论顾彦芳(洛阳龙门石窟研究所) 龙门石窟的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兴建的第一个大窟。它聚集着北魏王公大臣造像之遗迹。《洛阳伽蓝记》一书是反映北魏洛阳城内佛寺盛况的,它记载着北魏皇亲国戚及百官大兴土木、营建寺塔之事实。这些耗资巨大、工程宏伟而又壮观的寺塔及石窟造像,使洛阳城成为当时的佛教圣地和道场,在中国佛教史、文化史及美术发展史上都是无以伦比的。本文试图通过 ...
图/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ICOMOS CHINA与清源文化遗产系列国际文件联合翻译推介”本次推出的文件是《公共考古遗址管理的塞拉莱指南》文件由ICOMOS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ICAHM)编制,在2016年伊斯坦布尔大会上首次提交讨论,并于2017年底在印度德里召开的ICOMOS第19届全体代表大会上正式审议通过。推介引言:早在2017年3月,《公共考古遗址管理的塞拉莱指南》还在征集意见的过程中,ICOMOS CHINA就联合清源邀请该文件主笔——ICO ...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团队自2014年开始参与景迈山遗产保护工作,2016年承担茶马古道研究课题和云南段总体规划,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为团队成员邹怡情在云南景迈山茶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内容整理,与读者们分享。缘起“茶马古道视野下的景迈山价值认知”是云南省文物局余剑明副局长特意对本次研讨会给出的命题作文。虽然团队自2014年开始参与景迈山遗产保护工作,自2016年承担茶马古道研究课 ...
大伾山(包括浮丘山)位处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浚县城东南,系太行山的余脉,东西宽0. 95公里,南北长1. 75公里,海拔高度近135米。该山虽够不上名山大川,但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山上多处可见的六字真言题刻,就是不可忽视的历史见证。近期,笔者应邀前往该地对这些题刻进行了为期2天的考察,并受命从事研究,偶有所得,值佛学名宿楼宇烈先生七十华诞之际,谨呈此文作为纪念,并借以向楼先生及诸位同仁求教
摘要:六字真言是密宗所谓莲花部之根本真言,自元代以来随着藏传佛教的流行而盛传至今。六字真言题字在全国各地十分常见,既有梵文,也有汉文、藏文,还有回鹘文、西夏文、八思巴文和蒙古文等,但一般都是单体而刻的,仅有少数用二种文字合璧镌刻,使用三种以上多体文字合璧镌刻的六字真言更是极为罕见,迄今所知者仅有四例,而且都发现于河西走廊一带,其中三例可见于敦煌莫高窟,一例见于甘肃永昌御山圣容寺。著名的《莫高窟
摘要:裕固族主要由河西回鹘与河西蒙古联合构成,其形成地并非学术界常言的吐鲁番,而应为敦煌和瓜州。从9世纪中叶开始,裕固族回鹘裔先民即活动于敦煌一带,13世纪下半叶,蒙古裔入居河西,与回鹘裔水乳交融,逐步发展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至明初“黄番”一词的出现,标志着这个民族已经初步形成。敦煌发现的裕固族古文献数量众多,既有回鹘文,也有蒙古文、八思巴文,这些文献既是裕固族对敦煌文化的重要贡献,也是裕
摘要:文殊山万佛洞一般被推定为西夏洞窟,首要证据是窟内上师像与瓜州榆林窟第29窟西夏国师像非常近似,尤其是二者所佩戴的莲花帽。然而,这种莲花帽不惟西夏,元明清宁玛派上师同样佩戴,不足为证。值得注意的是,西夏僧俗着装均右衽,而万佛洞上师却为左衽,全然不同。元《重修文殊寺碑》记北魏、元代对文殊山的修葺,而全然不及西夏。文殊山石 ...
摘要:作为丝绸之路交通枢纽的鄯善国,历来是中原丝织品西传必经之地。20世纪初以来,新疆出土了大批佉卢文简牍,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3至4世纪鄯善国内丝织品流通及贸易等问题。简牍显示,丝织品在鄯善国内的走俏,以其深入鄯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伴随着中西丝绸之路商贸的不断发展,鄯善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丝织品种类不断丰富。鄯善国同中原内地的商贸互市为鄯善国丝织品贸易的主要方面,与此同时随着丝路沿线诸国的转运贸易
杨富学 陈爱峰 敦煌民族宗教与文化研究 2月26日摘要:黑水城遗址位处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达兰库布镇东南二十五公里处的荒漠之中,在西夏和元代时最为鼎盛,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20世纪初以来,这里出土了为数相当丰富的西夏文献,为西夏学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料。本文利用黑水城文献,分析了黑水城在沟通周边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认为黑水城在文化交流方面是一个集散地,首先,它把周边的 ...
摘要: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的营建关系重大。在沙州回鹘国时期(1036~1068)及其此前的曹氏归义军晚期,敦煌石窟在回鹘的主导下掀起营造高潮,新开、重修洞窟27所。及至元代晚期,在豳王家族支持下,敦煌石窟的营建再掀高潮,其中,回鹘裔裕固族佛教徒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术界所谓的“西夏窟”,除榆林窟第29窟外,其余大多应为元窟,莫高窟北区和东千佛洞很可能分别为豳王家族沙州西宁王系和瓜州肃王系之王
摘要:河西地区考古学文化以齐家文化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农为主兼事牧业,后期则以牧为主,兼事农业,而且,河西走廊东西部地区的文化序列也由此而产生差异,西部形成四坝文化、骟马文化,东部则为沙井文化,以其分布地域、生业特点、文化存亡的时间与过程等,可以推定,骟马文化为乌孙的遗存,沙井文化则为月氏的遗存。骟马文化和沙井文化同为外来文化,都属于定居的畜牧业经济,而非史书记载的“游牧”。考
本文原载《丝绸之路研究》第一辑,李肖主编,三联书店2017年10月。微信版注释从略。 “西夷”“西夷西”疑问与汉武帝“指求身毒国”探索 摘要:《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和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均记载,张骞以西域见闻,判断“邛西”有往“身毒国”的通路,与“大夏”联系“道便近”。于是汉武帝派遣使者“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间出西夷西”,《汉书》卷九五《西南夷传》作“间出西南夷”。《
【按】本文原载《历史研究》2017年第5期,系该刊“中国早期历史发展进程与各地文明化进程”专题中的一篇。微信版注释从略。如需引用,请参原文。交通史视角的早期国家考察王子今(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考察中国早期历史发展道路与文明化进程特点,不能忽略交通条件的重要历史作用。夏禹事业体现出交通进步成为国家出现的历史条件。有关“轩辕”和“连山”神话的交通史记忆,也是我们探索早期文明起源时应当注意的
摘要:学术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敦煌文化尽管丰富多彩,但与伊斯兰教无关,马可波罗所言敦煌少量穆斯林的记载也被视为不实之辞。其实,这一观点未必正确。1276年,原本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豳王家族成员脱离中亚察合台汗国而投奔元朝,受命驻扎河西以对抗察合台汗国之侵扰。敦煌莫高窟之《六字真言碣》和《重修皇庆寺记》就是该家族于元朝晚期勒立的,功德主速来蛮、速丹沙等明显带有伊斯兰文化色彩,《肃镇华夷志》言其
基本信息:编著:汪小洋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5月印次:1ISBN:9787030553577内容简介: 本书从通史层面上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面貌。首先,理论体系层面上,明确提出重生信仰对墓室壁画的支持,讨论儒教的归属性,以及与道教、佛教的区别。其次,发展阶段层面上,首次提出中国墓室壁画发展分为汉魏晋南北朝的兴盛期、唐宋元的繁荣期和明清的衰退期三个阶段。再次,艺术价值层面上, ...
全文阅读考古出土炭化大豆的鉴定标准和方法(作者:赵志军 杨金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7年第3期)
全文阅读新见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帷帐(作者:刘振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文物》2018年第3期)
2018年5月16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人类学组主办的“人类骨骼考古系列学术报告”之二在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嘉宾是来自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李丹妮(Daniela Wolin)博士,现为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学会博士后及访问助理教授。她为大家带来题为《跨文化视角下关于“斩首”的考古学记录》的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明辉副研究员主持该讲座并点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
今年9月有幸参加敦煌研究院成立70周年暨保护利用工程座谈会。因连续5年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提案进行跟踪了解,下面就有关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特色作一点记述。一、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2003年,樊锦诗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设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的提案》。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建议就是修建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将在这个中心全面了解敦煌莫高窟乃至整个敦煌的历史文化 ...
基本信息:主编:国家文物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4月印次:1ISBN:9787501055654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全国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39项,如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山东章丘焦家大汶口文化遗址、宁夏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西安阎良秦汉栎阳城遗址、山东青岛土山屯墓群、浙江永嘉坦头唐代瓯窑遗址 ...
莫高窟220窟全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是初唐时期开凿的重要石窟,根据石窟东壁和北壁的发愿文和题记以及甬道南壁五代时翟奉达的追述,这座石窟是在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至高宗龙朔二年(662)间陆续完成的,其主室南壁绘西方净土变,北壁绘药师经变,东壁门两旁绘维摩诘经变,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北壁一排七身药师佛立像,以及东壁维摩变中与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相同的帝王图像。这些图像从未在此前的敦煌壁画中出现
基本信息:编著: 戈登•威利 著,谢银玲 曹小燕 黄家豪 李雅淳 译,陈淳 审校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3月印次:1ISBN:9787532586288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化生态学、系统论和文化功能论为指导,以详尽和仔细的历时和共时性分析,对秘鲁维鲁河谷的315处遗址进行了动态分析,重建了河谷自前陶期至西班牙征服时期长达两千年的社会历史变迁。作为一本田野考古调查报告,它展示了如何 ...
基本信息:编著:刘学堂出版社:三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12月印次:1ISBN:9787551816762内容简介: 新疆天山地区是内陆与欧亚早期文化交流的前沿区域,青铜器艺术遗存数量众多、品类丰富、面貌独特。在国内外青铜器研究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本书运用考古学与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伊犁河地区、西天山、东天山、阿尔 ...
面对乐山大佛本身遗产构成之复杂,CHCC团队在2013年对乐山大佛遗产地保护展开规划之初,就确立了一套独特的“1+3”规划体系:“1”为《乐山大佛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3”指《乐山大佛(灵宝塔)保护规划》、《麻浩崖墓保护规划》和《离堆保护规划》。乐山大佛遗产地特殊性与规划体系的确立乐山大佛遗产地——1996年作为“峨眉山-乐山大佛”(Mount Emei Scenic Area, including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遗产地的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