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曹氏归义军宫廷绘画机构与官职考略
敦煌曹氏归义军宫廷绘画机构与官职考略文 ˉ 韩 刚【内容摘要】敦煌曹氏归义军画行、画院、画家及美术现象是20世纪以来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于回归唐五代十国历史文化情境,在反思前贤相关研究之同时,对曹氏归义军宫廷绘画机构与画家官职做进一步厘清,并探讨当时美术兴盛的原因。【关 键 词】曹氏宫廷画家 画行 画院 官职《美术大观》20 ...
敦煌曹氏归义军宫廷绘画机构与官职考略文 ˉ 韩 刚【内容摘要】敦煌曹氏归义军画行、画院、画家及美术现象是20世纪以来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于回归唐五代十国历史文化情境,在反思前贤相关研究之同时,对曹氏归义军宫廷绘画机构与画家官职做进一步厘清,并探讨当时美术兴盛的原因。【关 键 词】曹氏宫廷画家 画行 画院 官职《美术大观》20 ...
文 |樊锦诗、赵声良敦煌壁画中主要有三类故事画:第一种是佛传故事,也称“本行”故事,主要讲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第二种是本生故事,主要讲述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第三种称作“因缘故事”,讲与佛相关的一些因果报应故事。佛教是讲轮回、讲报应的,认为现世的很多福或难,都与前世种下的“因”有关。虽然这些思想具有很强的迷信色彩,但许多本生故事最初 ...
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原载《文物》1972年第7期懿德太子李重润卒年仅19岁,生前过着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墓中的每一幅壁画都是李重润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死后,唐中宗将其由洛阳迁来陪葬乾陵,修筑规模巨大的陵墓。陵墓地面封土堆实测结果,原长58、宽58、高17.92米,计合夯土29,418方,约需一百个农民一年的劳动。另外,墓道、天井、过洞、 ...
磁县文化馆小冢的封土早年已削平。1976年春,大冢营村社员在村北平地时,铲破墓顶,发现了此墓。我馆闻讯后,报经河北省文化局批准,于1978年9月至1979年6月进行清理发掘。发掘过程中曾得到中央美术学院、河北省文管处,邯郸行署文化局、文物出版社等单位的指导与帮助。当时,我馆举办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全体学员也参加了此墓的发掘。(12)墓志 一盒。 ...
按打堡子元代汪古部早期的政治中心文 图 / 张文平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6月刊辽金时期,汪古部被称作白达达,是游牧于今天内蒙古大青山(元代称“天山”)之北草原上的诸乣部族。成吉思汗南下进攻金朝,为金朝戍守界壕的汪古部投降,成吉思汗与汪古部部主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结为按打(蒙古语“契交”之意)。1214年成吉思汗“甲戌分封”,汪古部受封 ...
首先是居延简里出现了“胡驿”,虽然写成了“驿站”的“驿”,但实际上就是“译”,在汉代这两个字经常是通用的。肩水金关汉简有简文称“居延都尉胡驿一人”(73EJT37:1369),从“一人”可以明确,“胡驿”指“一人”的身份,而不是邮驿的系统。而居延汉简里“驿”与“译”互通的文例非常多,如“驿骑”写作“译骑”等。而“伊循”在西域史上也有着重要的 ...
河北和河南仿木构砖室墓的流行时代相对早于其他地区,本文将围绕这两个地区探究唐宋墓葬的发展脉络。具体将尝试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墓室仿木构中的壁柱是如何得以普遍流行的?其二,北宋晚期流行的多边形墓的来源和演变轨迹是怎样的?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之后,即可对仿木构砖室墓的起源问题作出一定解释。这两个问题主要聚焦于砖室墓的结构和建筑技术 ...
匈奴联盟集团或曰匈奴帝国的形成,是欧亚草原东段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北方草原及周边有深远影响。匈奴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先后出现石板墓文化起源说、阿尔泰起源说、夏家店上层文化起源说、鄂尔多斯起源说、多源说等不同观点。这些观点均把握到匈奴文化的某些特征并由此上溯,因而各有其合理性。然而,匈奴起源与匈奴的崛起及发展是 ...
一、北魏洛阳时代线刻画所见南朝影响的补充北魏洛阳时代线刻画材料集中见于石葬具上,黄明兰《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集》收录了海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石葬具。近年来洛阳北魏曹连墓石棺、孟津朱仓北魏围屏石床榻也是重要的发现,但就艺术水平而言,不超过黄明兰收集的材料。以往认定北魏洛阳时代线刻画艺术受到南朝影响的依据主要是南京、丹阳等地的南朝竹林七 ...
该墓共出土遗物51件(组),包括陶器47件、铜器3件(组)、石器1组。(一)陶器1.镇墓兽、俑7件。包括镇墓兽、镇墓武士俑、墓龙等。镇墓兽 2件。M1:1,人面兽身,蹲坐状,面目狰狞。前肢直立,后肢屈,三趾形爪,踞于方形底板之上。头戴兜鍪,独角直立,双耳外侈,怒目圆睁,阔鼻大嘴,绿眉朱唇,嘴角两边各有一獠牙上挑,背有9个锯齿状扉棘,短尾上翘 ...
此文转自“云冈石窟官微”微信公众号北朝考古欢迎关注责编:粟特人编辑:吴蕾
2020年,河南省安阳市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了隋代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麴庆夫妇合葬墓。该墓早期被盗,但仍出土遗物300余件,包括一批陶瓷制品。本研究选取该墓出土17件陶瓷样品,对其胎釉成分、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和烧成温度等进行科学分析,为讨论隋代安阳地区陶瓷制品的材料选择和制作技术,进而了解隋代陶瓷业基本面貌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次检测 ...
引 言一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褶袴”表1 随葬衣物疏中“褶袴”的记录表中1997年洋海墓地所出《缺名随葬衣物疏》背面即高昌永康十二年(477)张祖买奴券,故归为高昌郡至高昌国前期。TAM517号墓所出缺名衣物疏出于该墓女尸身上,应属女性。TAM48号墓为一男二女合葬墓,比对三份衣物疏内容,《延和三年缺名随葬衣物疏》当属男性,其余《某甲随葬衣物疏 ...
来源:《西域研究》2011年第3期滑动查阅注释 关于班氏的有关情况,请参阅拙文:《班氏家族与汉代西域》,《西域研究》2009年第4期。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1571页。 《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44页。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1584页。 据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第三章记述,沙雅西北的大望库木一带,可能为汉代 ...
3 北洞侧壁北洞与其他中心柱窟的最大差异是中心柱背面一侧没有雕琢,仔细考察其下部通道,发现这个通道的两端有一个小门垛 ( 图4),可见最初设计的目的是将其作为室来考虑的,而不仅仅是通道,室内完全素面,没有任何雕饰,而外部在中心佛帐与北壁面相接的部分,约有2m宽,仅顶部顺延了中心佛帐顶部的小佛龛做法,其下到门洞均为素面。从前文论述看,该洞 ...
汉代阙的使用十分广泛,根据其性质,大体可分为城邑门阙、宫殿门阙、府宅门阙、祠庙门阙、陵墓门阙、关塞门阙等,材质则有石阙、木阙、土木阙等类。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目前仍伫立以及少量原伫立在地面的墓阙、祠庙阙等汉代石阙。石阙由于其自身材质的坚固性得以长久保存,因此也是目前所能见到历时近两千年沧桑仍能基本保存完整的地面汉代建筑。这是一种性质 ...
二 石窟(一)第1窟(图五~图一〇)图五第1窟全景造像10尊。石窟形制:平面呈横长方形,四壁略内倾,穹隆顶,方向142°。面宽1.32、进深0.66、高1.6米。窟内三壁设龛,龛前设低坛。坛宽0.08~0.12、高0.2~0.26米(图六)。图六 第1窟平、剖面图窟内造像头部全为后世补塑。窟外立面:崖面凿长方形圹,中心开重形窟门。外门作圆拱形,设尖拱门楣,两侧有圆形 ...
关键词:题壁;敦煌石窟;功德;元代;清代敦煌石窟中可见有大量游人题壁,既有“到此一游”之类的涂鸦,也有六字真言题壁,更有礼赞佛教的优美诗作,既有汉文,也有回鹘文、吐蕃文、西夏文、婆罗米文、回鹘式蒙古文和八思巴文。向达先生言:“元人在各窟题名最多,亦最恶劣,明代则只成化十五年及正统十二年二则,清人题名始于雍正。此种题名年代虽似无关 ...
在所有主要的佛教石窟寺中,响堂山石窟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几乎所有的原作造像均被损毁。因此,最近中西方的出版物都集中于辨识这些碎片,特别是目前分散在世界各地主要博物馆中的完整造像和佛首①。但它们最初所处的环境,如浅浮雕头光,仍然见证着它们最初的辉煌。佛左侧弟子双手合十,右侧弟子手持香炉。所有造像均牢牢附着于墙壁上,他们的身体非常僵 ...
摘要西安曲江翠竹园壁画墓出土的壁画,保存完好、内容完整、风格独特,是研究西汉丧葬习俗以及物质文化的重要资料。遗憾的是,现有研究针对壁画中东壁与南壁五位妇女的身份认定仍众说纷纭。本文尝试从服饰器物、图像程式的角度出发,通过与汉代相关文献与出土文物进行互证、比对,系统考证这些妇女的身份。研究认为,曲江翠竹园壁画墓侧壁人物绘画构成的母 ...
朱建军,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敦煌学辑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国美术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主编《海外藏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修复影像集》《丝绸之路名简赏析》《砚边笔谈——朱乃正致赵正百通手札》等多部著作。文章来源转自“甘肃省文物局”2024年04月25日。特此备注!此文转自“西北学”微信公众 ...
大同北魏墓葬壁画中的莲花纹文 图 / 赵亚春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8月刊莲花纹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的春秋时期莲鹤方壶上装饰双层展瓣莲花,汉代宫殿藻井和墓葬中也绘有莲花,但当时的运用并不广泛。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作为佛教象征物的莲花被广泛应用于寺院、石窟、墓葬、器物的装饰中。作为北魏王朝前 ...
史浩成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容提要:东汉至隋唐时期,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冲突不断,加速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帐篷一般被 视作游牧民族最具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帐篷形象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大量出现,不仅见于游牧民族的墓葬,也见于中原汉族的墓葬,反映出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影响。墓葬中的帐篷形象以不同形式呈现,如陶质 ...
北京密云区季庄西晋墓发掘简报北京市密云区文化和旅游局〔内容提要〕 北京市密云区季庄村发现一座砖室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墓室为前方后长双室四隅券进式结顶结构,且在前室东侧设一耳室。出土夹云母红陶罐、夹云母红陶钵、泥质灰陶碗、铜镜、铜刀、铜簪、银发钗、金手镯等随葬品。该墓结构形制及部分随葬品具有西晋时期特征,在北京地区较为少见,应为 ...
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包括佛经、道书、四部典籍、公私文书等各类文献材料,其中典籍部分有些有文本传世,有些则是佚书,而公私文书则是独一无二的。敦煌文献主要产生于公元5世纪初至11世纪初,作为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部分,有其特殊的意义,很多文献是现存历史文献中的孤本,是无法用其他文献替代的。 ...
王仲殊的学术专长为汉代考古学和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这一方向是1950年夏鼐先生为他制定的。1950年7月,王仲殊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8月初,进入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成为该研究所成立后第一个从大学毕业分配入所的年轻研究人员。入所一个月后,刚刚受聘为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夏鼐先生成为王仲殊的导师。夏鼐先生根据王仲殊 ...
一、泉州八卦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天八卦的黑洞、白洞或即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以下略为“殿”)、泉州州治(后来成“衙”);以“衙”为核心的泉州子城,又以四方牝牡四卦定位四门分别为天(乾,南)崇阳门、地(坤,北)泉山门、水(坎,西)肃清门、火(离,东)行春门;牝牡四卦四方,再加上动静四隅,或即泉州罗城及其城壕的规划 ...
何利群作者简介:何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扼华北平原南北交通之要道,东汉以降,邺城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发达的农耕经济,成为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古河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公元前后传入中土的佛教于十六国时期在以邺城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