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得伯沟石人
吉得伯沟石人 : 位于特克斯县喀拉托海乡吉得伯沟与魏塔斯沟交叉地带,石人立于土墩墓顶上。东经82°23′,北纬43°06′36″,海拔1 790米。石人高0.50米,宽0.35米。花岗岩质。面朝北,面部特征已模糊,隐约可以看见有高鼻,八字胡,长发散披于肩后。
吉得伯沟石人 : 位于特克斯县喀拉托海乡吉得伯沟与魏塔斯沟交叉地带,石人立于土墩墓顶上。东经82°23′,北纬43°06′36″,海拔1 790米。石人高0.50米,宽0.35米。花岗岩质。面朝北,面部特征已模糊,隐约可以看见有高鼻,八字胡,长发散披于肩后。
吉尔格郎墓群 : 位于伊宁县吉里于孜镇以北约9公里的吉尔格郎河西岸,南约500米为吉尔格郎村。东经81°33′44″,北纬44°04′03″,海拔900米。在南北100米,东西30米的范围内分布土墩墓10座。其中一座呈方形,长9米、宽7米、高0.5米;其余皆呈圆形,直径2~3米,高约0.5米。
吉木根沟石堆墓 : 位于和布克赛尔县密特克乡吉木根沟西岸。东经85°48′50″,北纬46°58′30″,海拔2000米。有石堆墓31座,分南北两组分布在西岸公路东侧的草场上,高0.5米,直径3米左右,均呈南北向链状分布,其中,南边一组16个,北边15个。
吉木萨尔千佛洞 : 位于吉木萨尔县城西南5公里的天山山脉北麓的千佛山上。据史料记载,吉木萨尔千佛洞是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因偶然的机会被发现,当时已被埋藏数百年之久。发现时,佛洞门为半月形,内有赤脚大卧佛一尊,身长3.6米。 还有众多铜佛像,大者尺余,小者三五寸。光绪四年(1879)于千佛山重建一座集庙、观、殿、阁为一体的宏大寺院,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开 ...
吉也克乡清真寺 : 位于裕民县吉也克乡西。东经82°53′20″,北纬46°23′30″,海拔430米。该清真寺建于民国初期,为长方形的土木结构建筑,长20米,宽10米,高7米。“人”字形铁皮屋顶,门朝东开,其建筑风格既有汉式建筑的特点,又受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影响。
霍诺海麻扎 : 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西南部沙诺海山北麓之霍诺海河和别德特河交汇处的霍诺海沟,约建于清道光末年,重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为伊犁地区四大著名麻扎之一。麻扎占地面积约1 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成内外两层陵园,呈南北向长方形状。四周圈以土围墙。陵园内之南部,有许多小土丘,似为坟群。陵园内之北部有正方形小陵园,墙高1.7米,面积300平方米 ...
霍吉尔台沟东墓群 : 位于察布查尔县琼拉博乡克林塔木村东2公里。 东经80°50′40″,北纬43°31′10″。在霍吉尔台沟东长宽1公里范围内的坡地上,约有100座石堆墓。高0.3~0.5米,直径3~5米,有的顶部微凹,大多呈南北方向排列。
霍斯托别乌孙古墓群 : 位于特克斯县阔克铁热克柯尔克孜族乡政府北9公里的霍斯托别村西。墓分大墓群和小墓群两类。小墓群在造田运动中已把封堆夷平。大墓群尚有6座,其中最大封堆直径60米,高17米。该处墓葬尚未挖掘,推测距今已有2000年左右。
霍吉尔台沟西墓群 : 位于察布查尔县琼博拉乡克林塔木村西公路两侧。东经80°48′,北纬43°31′20″。在县城通往洪纳海公路两侧长2公里,宽100米范围内分布约100座土墩墓。墓葬分布较分散。其中,大型墓1座,高3米,直径约40米,封堆铺卵石。顶部有深约1米,直径2米余的凹坑;余皆为小型墓,高0.3~0.6米,直径3~5米,表面铺卵石,有的顶部也稍塌陷。
霍加阔那勒细石器遗址 : 位于疏附县乌帕尔乡西南喀让古亚尔冲沟东岸,距塔什吉勒尕河约1 200米。 东 经75°31′31″~ 75°31′32″,北 纬39°16′30″~39°16′31″,海拔1 450米,遗址呈一近圆形土包,面积约有300余平方米。土质为细沙、含碱,地表有一层薄硬壳,杂草丛生。遗址上有几棵孤立的大树,树边有泉眼,至今泉水不息。霍加阔那勒属新石器文化遗存,采集 ...
火寻国 : 中亚古国名。亦作火釐,又名货利习弥伽。王治急多飓遮城。唐朝时为西域昭武九姓诸国之一,一度为安西都护府管辖。其地亦即《元史·西北地附录》之花剌子模国。故址在今中亚塔沙乌兹东南阿姆河流域一带。
火石托拜墓群 : 位于特克斯县库克铁列克乡火石托拜村西。东经81°38′25″,北纬43°02′29″,海拔1 430米。 火石托拜北临特克斯河,东濒特克斯河支流库克铁列克河,处在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在南北500米,东西约250米地段的农田中,有土墩墓10座。墓葬分两排南北排列,西面一排8座,封堆高0.5~1米,直径10~15米;东西一排2座,为大型墓,高4~6米,直径约60米。
伙什江扎遗址 : 位于鄯善县鲁克沁镇附近一处农田地带,东经89°45′~89°46′,北纬42°45′~42°46′,海拔-19米。遗址已被辟为农田,地表遗址全部破坏。以陶片分布情况估计,其面积大约12万平方米。采集到石制品3件,似石球,石质为硅质岩、砂岩和变质岩,呈扁圆状,棱角已被敲凿,留有打击修理痕迹。采集的陶片不多,主要有单耳罐、双耳罐和豆形器,陶质以夹砂砖 ...
火烧城 : 汉代地名。汉龟兹国城镇。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城东南戈壁上废城。一说在今新疆和硕县城。
活国 : 中亚古国名。《大唐西域记》活国,《旧唐书》遏换城,《新唐书》阿绥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渡缚刍河至活国。”故址在今阿富汗伐济纳巴德城。活路城 : 唐代城名。唐置羁縻大汗州都督府治所。故址在今阿富汗之伐济纳巴德城。
昏磨城 : 唐代城名。《新唐书·地理志》昏磨城,唐置羁縻州祀惟州治所。《大唐西域记》忽懔国。故址在今阿富汗塔希尔干北之胡尔姆城。
惠宁城 : 清代城名。①在惠远城东北35公里,地名巴彦岱,为清代伊犁九城之一。乾隆三十一年(1766) 修建,城高4.6米,周长3.15公里,设东门昌汇、西门兆丰、南门遵轨、北门承枢四个城门,为领队大臣驻地。1779年建堡,专设一营,分驻都司一。1780年设惠宁巡检。1803年设八旗,专事垦种。1805年向西移筑,添建西北门绥城、西南门协埠。1871年沙俄袭据惠宁城,城建逐渐被 ...
惠徕堡 : 位于乌鲁木齐市七道湾乡六道湾村。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毁于同治三年(1864),属于乌鲁木齐办事大臣所辖中营九屯之一。堡北原遗存大庙一处(新中国成立以后改为小庙),后被拆除。现堡南尚存有八株乾隆时榆树。
回王府 : 俗称“王爷台”,位于哈密回城北靠西门处。王府初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为蒙古王府。哈密回王始祖额贝都拉归顺清朝后,从内地请来汉族工匠,新建回王府,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落成。后经几代回王扩建,至七世回王伯锡尔时,已建成为一座融合中原和伊斯兰建筑艺术、规模宏大的府第。同治六年(1867)哈密起义军攻进回城,后处死伯锡尔,王府大部被毁。光绪八年 ...
辉腾阿夏墓地石人 : 位于福海县喀喇额尔齐斯河的上游。在一座方形石棺墓东部立石人一尊,面向东。刻石为自然石块,高约0.6米。刻石上部隐约勾勒人的脸部,浮雕出眼睛、鼻子和嘴,比较模糊。
护澡城 : 汉代城名。《汉书·大月氏传》云:“贵霜侯,治护澡城。”贵霜故址在今阿富汗东北法扎巴德、卡拉查延等地周围。
护时犍 : 唐代地名。《新唐书·地理志》云:“奇沙州都督府,以护时犍国遏密城置。”古兹甘、古兹加楠、贾兹詹是其异读和异写。《大唐西域记》卷亦作胡实健,《旧唐书·地理志》护特(时)健,《唐会要》护特(时)犍,《册府元龟》卷护时健。唐置奇沙州都督府于此。其故址在今阿富汗席巴甘之南。
胡利布克 : 中亚古城名。胡塔梁国首都。今塔吉克斯坦南部之库利亚布城。巴达赫尚、喷赤河(阿姆河源流,来源于巴达赫尚-兴都库什山系)、瓦赫什河(来源于天山-吉萨尔山系)三者围合成的平原地带,就是塔吉克斯坦的哈特隆州。其名来源于其首府库利亚布市。这座城市最早是何时建立,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起码在希腊化时代,该座城市就已经存 ...
西三角城遗址全景照 西三角城遗址局部 西三角城遗址采集的标本 位于金塔县金塔乡西沟村正东11公里处。城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2000平方米,长45米,宽40米,墙体黄土夯筑,残高2.5米,基宽2.7米,夯层厚0.1-0.23米,南面开门。城址附近有窑址数座。城内及窑址附近地表散布有大量灰陶片。
刘坪墓群位于天水市清水县白驼镇,是一处战国晚期文化遗存。2016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面积约20万平方米,出土青铜饰件、配件、金银箔饰片、匕、戈、剑、刀、戟等兵器以及玛瑙、绿松石、煤精串珠等近5000件。为研究战国时期西戎文化、秦与西戎的关系、战国时期甘肃东南部和中国北方草原及欧亚草原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 ...
王竑墓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城北街道,墓葬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嘉靖十年(1531)敕赐再次修缮,葬有明宪宗时兵部尚书王竑。2016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园坐北朝南,南北长140米,东西宽约70米,占地面积5466平方米,建筑面积2041平方米。现存明景泰元年螭龙碑1通,高1.3米,宽1.08米;另存华表1件,石虎、石羊 ...
武家塬墓群位于平凉市静宁县威戎镇,是一处汉代墓葬群。2016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分布面积约97万平方米。暴露有砖室墓数座,出土有绿釉陶樽及铜蒜头壶等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甘肃省文物局)
李虎墓位于天水市清水县白沙镇,是隋代上州刺史李虎之墓。2016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坐北朝南,出土墓志及墓志盖,现存于清水县博物馆。墓冢前现有石碑1通,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所立“大隋使持节骠骑大将军慎政公讳虎之墓”。李虎墓保存完整,墓志铭文清晰,对天水地区隋代史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甘肃省文物局 ...
阎维家族墓位于张掖市高台县罗城镇,为清代甘肃提督阎维(1691—1762)及其家族墓地。2016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分布面积500平方米,茔圈内有碑楼、阎维碑及墓葬8座,保存较为完整。碑楼高4.5米,墓碑碑身高1.98米、宽0.83米,额首宽0.85米,高0.62米,赑屃碑座长0.96米,宽0.64米,为研究清代河西地区丧葬礼俗提供了 ...
王符墓位于镇原县临泾乡,是一处汉代墓葬。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冢呈馒头状,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王符,字节信,东汉安定临泾人(今镇原县),著有《潜夫论》10卷36篇,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和文学家。在《潜夫论》中提出“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国以民为基”,“治国应以富民为本”。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 ...
崔家南湾墓群 ,魏、晋,酒泉市酒泉县,古墓葬,省保1-4批。位于酒泉市总寨镇三奇堡村南2.5公里。是一处魏晋时期的大型墓群。面积400万平方米。地表有石块堆筑覆斗形和圆丘形封土堆70多座,墓道以东南向为主,个别西向。曾发掘画像砖墓2座和土洞墓1座,画像砖彩绘朱雀、飞廉、翼虎、吏卒等。出土银质“裨将军之章”、铜熨斗、尺和铁剪等。墓葬保存较好,对 ...
吴玠(jiè)墓(包括墓碑),宋,陇南市徽县,古墓葬,省保1-4批。吴玠墓, 位于甘肃省徽县城北的钟楼山上,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吴玠之墓,钟楼山因吴玠墓而闻名,俗称吴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山是一座高几十米的小土丘,山脚山门上为吴玠仙人关大战的彩绘图。进门拾阶而上,转折盘旋即到墓前。原有墓葬封土壕两座。一座已没有了墓葬痕迹:另一座在碑之 ...
佛爷庙——新店台墓群位于敦煌市杨家桥,是一处汉至唐代墓葬。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爷庙墓群面积约2600万平方米,新店台墓群面积约2400万平方米。出土物以陶器为主,亦有少数铜器、玉石饰物等。该墓群保存较好,是我省最大的古墓群区。墓葬时代序列清楚且连续,对甘肃汉唐考古、汉唐史研究和美术史研究及其与莫高窟的 ...
吴(左王右磷字的右部)墓(包括进功碑),宋,陇南市成县,古墓葬,省保1-4批。
砖包墩墓群位于张掖市民乐县新天镇,是一处汉代墓葬群。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分布于大都麻河下游两岸,面积约20万平方米,出土绳纹红陶罐及铜镜等。地表散见大量子母砖。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代考古和研究河西汉代史有重要价值。 (甘肃省文物局)
西五个疙瘩墓群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为汉代墓葬。200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群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要为5个突出的封土堆,封土堆高约12米,长53米,宽15米。各个墓穴都以青砖砌筑而成,并有很长的墓道。出土文物有青铜摇钱树、莲枝灯等青铜器及陶器等。 (甘肃省文物局)
赵充国墓,汉,天水市清水县,古墓葬,省保1-4批。赵充国墓位于天水市清水县,始建于汉,历代辟祭田,修祭殿,勒石刻碑,铭具事迹。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墓冢一座,周边砖石包砌,砌有四边形保护带。墓冢前建有歇山顶砖砌碑亭2座,树立着清嘉庆十三年(1808)“大汉后将军营平候赵壮公讳充国之墓”和清道光乙酉年(1825)“汉 ...
西柳沟墓群位于临泽县新华镇,是一处汉代墓群。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代考古和河西汉代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甘肃省文物局)
双豁路滩墓群位于永昌县水源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汉代墓群。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面积约10平方公里,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彩陶和红陶器,彩陶纹样有圆圈纹,器形有罐等,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另外,曾出土汉代陶罐、陶壶、仿铜鼎、铁刀、玉等。 (甘肃省文物局)
刘正沟墓群位于永昌县朱王堡镇,是一处汉代墓群。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分布面积约240万平方米,采集有灰陶樽、杯、罐、盘、仓、井及绿釉陶瓶、盘、五铢钱等。 (甘肃省文物局)
南沙滩墓群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金沙乡,是一处魏晋时期墓葬。200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面积约1.2万平方米,出土有大量随葬品、陶罐等遗物。 (甘肃省文物局)
唐武康郡王李元谅墓,唐,平凉市崇信县,古墓葬,省保1-4批。武康郡王李元谅墓,位于崇信县城西北梁坡村的半山坡上。封土呈椭圆形,高7米,南北底径12米,东西底径8米,当地群众称为康坟疙瘩。据崇信县志记载"唐武康郡王李元谅陵在县西三华里许",与此墓相符。
南湖、西土沟、山水沟墓群位于敦煌市南湖乡,为汉至魏、晋时期墓葬。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湖墓群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地表散见绳纹灰陶片。西土沟墓群面积约900万平方米,暴露墓葬形制有土坑坚穴墓和券顶砖室墓两种,地表砂砾堆积墓道清晰,采集有陶罐、绿釉壶、灶、盘和仓等,地表散布有灰陶片和碎砖等。山水沟墓群面积约4 ...
清水宋墓位于天水市清水县白沙、永清、红堡、贾川、白驼、远门、土门、郭川等乡镇,为宋代墓葬。200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清水县境内出土了30多处仿古建式的砖雕彩绘墓葬,均系宋金时期的历史遗存。其墓室结构独特,有穹窿藻顶四边形、穹窿顶八角形、穹窿顶长方形、券顶形等,且多以楼阁形制为主,墓室 ...
牛僧儒墓,唐,平凉市灵台县,古墓葬,省保1-4批。牛僧孺墓在灵台县新开乡牛村,距县城15公里,面积2400平方米,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韩庄墓群位于张掖市民乐县三堡镇,是一处汉代墓葬。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米,出土陶罐、铜壶、金饰、莲枝灯残片及铁镜等。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代考古和河西汉代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甘肃省文物局)
皇甫谧(mì)墓,晋 ,平凉市灵台县,古墓葬,1-4批。皇甫谧墓位于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村,这是国内唯一的皇甫谧墓。皇甫谧墓地处张鳌坡塬边,北为坦阔塬面,村落环绕,南临陡坡深沟,远通达溪河川道。
棺材疙瘩墓群位于民勤县泉山镇,是一处汉代墓群。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群包括棺材疙瘩和霸王湖两处,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曾出土灰陶壶、陶灶、绿釉陶耳杯、五铢钱、陶仓等。地面残存汉砖、灰陶片甚多,保存基本完整。 (甘肃省文物局)
别家沟墓群,汉、元,平凉市平凉县,古墓葬,省保1-4批。位于平凉市崆峒区白水乡别家沟村东南200米疙瘩山上。是一处汉代墓和元代墓共存的墓区。分布在东西长1000、南北宽200米的山坡台地上。现存圆形封土数座,东西排列,夯筑,封土高5--13、底径12--30、夯层厚0.1--0.12米。清理1座小型汉墓,出土有灰陶罐、石刻人顶灯台、铁镜、彩绘镶铜边木器口沿、铜驽 ...
乱墩子墓群 ,汉 ,金昌市永昌县,古墓葬,省保1-4批。乱墩子墓群位于永昌县水源乡杜家寨村西3公里。是一处汉、唐两代墓葬集聚的大型墓地。面积约22.5万平方米。1956年发现,可辨封土千余座,最高者达6米。大部分为单室和多室砖室墓。采集有汉代釉陶尊、罐、灶、井、仓、甑、盘和漆器、五铢钱等,另有唐代三彩甑等。墓葬保存较好,对汉唐考古有重要价值。
于家湾墓群位于平凉市崇信县九功乡,为西周、十六国、宋至元时期的墓葬群。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铜器有鼎、簋、觚、爵、弓形器、钺、戈;陶器有鬲、罐及骨刀、圭和各种蚌饰等。墓葬保存较好,对我省商周考古和晋至元考古有重要价值。 (甘肃省文物局)
西沙滩墓群 ,汉,武威市武威县,古墓葬,省保1-4批。位于武威市凉州区下双乡俞家湾村西500米。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地面有砂砾堆筑封土堆多座,圆形,底径5--10米。暴露多座砖室墓,出土有灰陶罐、壶、绿釉陶钟及泥质红陶灶、罐残片等。墓群保存较好,对汉代考古有重要价值。
狼洞子滩墓群,汉、唐,武威市武威县 ,古墓葬,省保1-4批。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王家新庄村西南2.5公里。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曾暴露1座砖室墓,砖长0.38、宽0.2、厚0.05米。墓群保存较好,对汉代考古有重要价值。
青咀喇嘛湾墓群 ,唐,武威市武威县,古墓葬,省保1-4批。位于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南营乡青嘴湾。这里峰峦起伏,峡谷纵横,大水、冰构两条大沟湍流急下,在两水汇合处,解放后控起了水库,弘化公主墓就坐落在水库对面的山岗上。
狼墩子滩墓群,汉,武威市武威县,古墓葬,省保1-4批。
王景寨墓群,汉,武威市武威县,古墓葬,省保1-4批。位于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乡王景寨村东北2.5公里。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地表有砂砾堆筑封土堆及墓道,墓道长10--25米,封土堆底径5--10米。暴露砖室墓多座。1975年清理1座,为八人合葬墓,出土有陶器、金器、漆器及丝织品等随葬品数十件。墓群保存较好,对武威汉墓的分期断代有重要价值。
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十六国,酒泉市酒泉县,古墓葬,省保1-4批。丁家闸五号墓呈东西坐向,墓底距现在地表12米多。前为斜坡墓道,长33米,宽1.4米。墓门高一米有余,宽90公分,深98公分。上有门楼,施有草泥。墓分前后两室,共长8.64米。前后室地面均平铺穿壁变体云气纹方砖一层,前室壁画环绕,内容极为丰富,后室西壁上绘画略显简约。
下河清墓群,汉,酒泉市酒泉县,古墓葬,省保1-4批。位于酒泉市下河清乡西3公里。是一处汉墓与晋墓共存的墓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地表可见平面呈方形夯筑封土堆13座,1956年发掘砖室墓葬24座,其中两座为画像砖墓,出土器物有陶壶、罐、灶和"大泉五十"钱等物。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晋考古和河西汉晋史及美术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东关外墓群,汉,酒泉市酒泉县,古墓葬,省保1-4批。位于酒泉市东关外。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墓多为券顶或覆斗顶砖室墓,有单、双室和多室。1957年发掘清理56座,出土有灰陶、壶、盉、尊、钫、鼎灯和绿釉陶壶及铜撮、铜镜和铜刀等。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代考古和河西汉代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莫高窟第386窟 初唐莫高窟第386窟-洞窟内景莫高窟第386窟修建于初唐,中唐、五代、清时重修。洞窟形制为覆斗顶形。 洞窟分为前后室,前室门南现存五代画天王一铺,南壁存五代画天王鬼卒二身。 洞窟的甬道顶部存中唐画一部;南壁是中唐画的如意轮观音变一铺;北壁中唐画不空绢索观音变一铺。 洞窟主室窟顶藻井初唐画莲花井心,垂角幔帷、八飞天铺 ...
惠远城 : 清代城名。位于霍城县城东南15公里。南濒伊犁河,地处伊犁河北岸的广阔平原上。东经80°56′,北纬43°56′30″,海拔583米。 惠远城系清代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伊犁将军)的驻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筑城,乾隆赐名“惠远”,为伊犁九城之首。新疆建省前为全新疆首府,伊犁将军驻此,俗称“伊犁大城”,新疆建省后,仍为伊犁将军分辖区首府。辛亥革命后改 ...
朱家庄墓群,汉,定西市定西县,古墓葬,省保1-4批。位于定西县巉口乡朱家庄村西100米。是一处汉代墓。面积约25万平方米。地表有封土10座,呈覆斗状,大小相似。底边周长约45米,残高3.5--5米。地面散布有泥质绳纹灰陶片及瓦片。墓葬保存较好,对汉代考古有重要价值。
东二十里铺墓群 ,汉,定西市临洮县,古墓葬,省保1-4批。东二十铺汉墓群位于龙门镇东廿铺村,南毗山岭,北临东峪沟,东西长300米,地形平坦,是汉代征西大将李仲翔的家族墓群,也是陇西李氏最早的祖坟,于195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冯家崖、任家坪遗址及墓葬,仰韶、寺洼,陇南市武都县,古遗址,省保1-4批。大李家坪—庙坪遗址位于武都区马街镇大李家村南200米。分布在北峪河南岸的黄土台地上,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暴露有灰坑、窖穴、房址、红烧土和窑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绳纹及施黑彩宽带纹、蛙纹、网纹,器形有直口或敛口 ...
大李家坪、庙坪遗址 ,仰韶、马家窑,陇南市武都县,古遗址,省保1-4批。
西峪坪遗址,仰韶、齐家,陇南市西和县,古遗址,省保1-4批。西峪坪遗址位于西和县北5公里西峪乡上下坪村,在漾水河与苏家河交汇处一、二级台地上。属仰韶、齐家文化类型,东至祁西公路,西至西山脚,长约500米,南至坪沿,北至苏家河,宽约2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川口柳家遗址,寺洼,平凉市庄浪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庄浪县水洛镇川口柳家村东500米。属寺洼文化。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1.2米,暴露有墓穴、灰坑;采集到素面、附加堆纹夹砂橙黄陶马鞍口罐、鬲等数10件,以及青铜护腕、骨质三孔器、铜泡、料珠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寺洼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徐李碾遗址,寺洼,平凉市庄浪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庄浪县南湖镇北关村北1公里。是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暴露有灰坑。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陶片有泥质和夹砂红陶、橙黄陶,纹饰主要为细绳纹、划纹、弦纹,彩陶纹样多见勾叶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平口沿盆、瓶、敛口钵、重唇口尖底瓶 ...
党城故址,唐,酒泉市肃北县,古遗址,省保1-4批。党城遗址位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东南 3 公里处。党城遗址与西凉所建的子亭和唐宋时期的子亭镇有关。党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祁家湾遗址及墓葬,汉、唐,酒泉市敦煌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敦煌市七里镇新区西500米。又称"双墩子墓群"。是一处汉唐时期遗址和墓葬共存的遗存。面积约1700万平方米。家族墓葬有茔圈,茔圈口有土坯砌筑双阙。1985年曾清理墓葬117座,全部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多为平面长方形单室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壶、罐、案、仓、灶、井、屋等,另有铜器 ...
酒泉皇城故址,明,酒泉市酒泉县,古遗址,省保1-4批。酒泉皇城故址是西汉河西四郡之一酒泉郡(建于公元前121年)乐涫县的城址;唐时为福禄县城址;至西夏、元、明、清再无记载。“乐”:高兴、欢乐,同时也是丰乐河的“乐”:“涫”通“灌”,灌溉之意,“乐涫”即丰乐河水灌溉之意(地)。由此可见,当时那儿水源充裕,已有村民开垦屯田,以此繁衍出许多 ...
赵家水磨遗址,马厂、(此字左马右善)马、火烧沟 ,酒泉市酒泉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酒泉市肃州区果园乡高闸沟村南1公里。属四坝文化。分布于讨赖河(北大河)北岸,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1米。采集有夹砂红灰陶片、泥质红陶片及彩陶片,多施紫红色陶衣,彩陶纹样有平行线纹、网格纹、三角纹,器形有双耳罐、钵等。并采集有石臼、单孔石斧、石 ...
明海城故址,唐 ,张掖市高台县,古遗址,省保1-4批。
皇城故址,元,张掖市肃南县,古遗址,省保1-4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东端,有一片肥沃的草原,名叫皇城滩;皇城滩有个村落叫皇城村。为何叫"皇城",因为村庄附近有一座古城名叫皇城,其地名由此而来。皇城分南、北两城,两城相距200米,城垣坐北向南,都系夯土版筑而成。南城城垣较为完整,呈长方形,东西长32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9.6万平方米。城门 ...
四坝滩遗址,四坝式,张掖市山丹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山丹县清泉乡南关村南6公里。属四坝文化。四坝文化命名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灰坑。1954年试掘,出土陶器有单耳、双耳罐和杯、壶、器盖等;陶质主要为夹砂红陶,较粗、易碎,器表多素面,少量饰划纹、绳纹。彩陶纹样有黑、红、褐彩横竖线纹、三角形纹、菱形纹等,施 ...
鸾鸟城故址 ,汉、唐 ,金昌市永昌县,古遗址,省保第4批。鸾鸟城城址位于永昌县新城子镇西大河水库东北坝址西侧,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 300 米,东西宽 250 米。城墙夯土版筑,残高 4 米~6 米,夯层厚 0.15 米,南墙正中开一门。采集有鹿角、汉代陶片,1968 年出土石臼、铁犁、铁钟(上刻有汉 ...
三角城故址 ,沙井、汉,武威市民勤县,古遗址,省保1-4批。 民勤三角城城址 位于红沙梁乡小东沟村五社西。被黄沙包围,因其修筑于一座略呈三角形的高台上而得名。高台以红砂岩为基础,以土、红柳和砂石相间筑成,东西长80 米,南北宽 42 米,高 7 ~ 10 米。高台顶部周围有围墙,石块夹土垒筑,大部分坍塌严重,底宽 2 ~ 3.5 米,顶宽 0.5 ~ 1.5 ...
柳湖墩遗址 ,沙井,武威市民勤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民勤县薛百乡薛百村西南6公里。是发现最早的一处沙井文化遗址,也是沙井文化命名遗址。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等发现并进行过试掘。遗址分布于沙丘间,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大部分已被沙丘覆盖,在沙岭间平地上暴露有大量夹砂红陶片。陶器为手制夹砂粗红陶,器形有单、双耳罐、单耳 ...
皇娘娘台遗址 ,齐家,武威市武威县,古遗址,省保1-4批。凉州皇娘娘台,即凉州窦融台,又称凉州尹夫人台,中国古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重要的齐家文化遗址之-。凉州皇娘娘台,位于凉州(今武威市凉州区)城西北皇娘娘台,是雍凉文化、雍州文化、凉州文化发源地重要依据之一。
二将城故址,宋,庆阳市华池县,古遗址,省保1-4批。
干沟桥遗址(包括东碑子渠),仰韶、齐家、安国式,庆阳市 合水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合水县老城镇五里坡村南2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30米。地表散见夹砂、泥质红、灰陶片及彩陶片。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黑彩变体鱼纹泥质红陶钵、卷沿盆等器物残片;寺洼文化夹砂灰陶单耳罐、夹砂红褐陶马鞍形口双耳罐等器物残片。遗址保存较好, ...
九站遗址,寺洼,庆阳市合水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合水县蒿嘴铺乡九站(后九站)村。属寺洼文化。面积约10万平方米,分遗址区和墓葬区。遗址区破坏较严重,文化层厚0.5--1.6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和居址,地表散布大量夹砂和泥质红、灰陶片。1984年发掘遗址75平方米,并发掘80多座竖穴土坑墓,出土陶器、铜器、石器、骨器等700余件。陶器主要有鬲、豆、 ...
石桥遗址 ,仰韶、齐家、寺洼,庆阳市合水县,古遗址,省保1-4批。
高庄遗址,仰韶、齐家,庆阳市镇原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镇原县三岔镇庄门村。内涵分属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周文化。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暴露有房址、窑址和窖穴。采集陶器、石器和骨器52件。其中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蛙纹钵、盆,泥质红陶钵、盆、尖底瓶等残片。另有齐家文化夹砂红陶罐,周代泥质灰陶壶等器物残片。遗址保存较好 ...
苟仁遗址,仰韶、周,庆阳市正宁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正宁县湫头乡苟仁村东南500米。面积约4.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暴露有居址、灶坑。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泥质红陶钵、盆、线纹尖底瓶和夹砂红陶绳纹罐、单耳灰陶罐等残片及周代夹砂灰陶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发展及内涵有重要价值。
罗儿沟圈汉子遗址,仰韶,庆阳市正宁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正宁县永和乡罗儿沟圈汉子村西南1公里。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暴露有灰坑、窖穴和窑址。采集有弧线三角纹彩陶敛口钵、盆;泥质红陶钵、盆、尖底瓶及夹砂红陶绳纹罐等残片,并有石斧、石弹丸和石网坠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仰韶文化有重要价 ...
庙咀坪遗址(包括五代梁龙德二年碑),仰韶、齐家、周,庆阳市宁县,古遗址,省保1-4批。古豳国文化遗址位于宁县县城庙咀坪,因夏商时周先祖公刘在此建立“北豳古国”而成为重要的农耕文化研究遗址。宁县古称宁州,夏商时期称雍州,是周族发祥之地。公刘,北豳(今甘肃宁县)人,古代周部落首领,鞠陶子,周文王的祖先。《庆阳府志》记载:“夏桀二十二年 ...
店子沟遗址,仰韶,庆阳市宁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宁县新华乡店子沟村南。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房址、灶坑、窑址和灰坑等。采集有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片,纹饰主要为细绳纹、黑彩鸟纹、花瓣纹,器形有敛口钵、曲腹盆、重唇口尖底瓶及罐。石器有石斧、石刀、石弹丸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 ...
康家岭遗址,仰韶、齐家、周,庆阳市宁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宁县坳马乡康家岭村东。内涵分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灰坑、房址、窖穴、灶坑和墓葬等。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泥质红陶素面敛口钵、线纹重唇口尖底瓶残片。另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划纹单耳、双耳罐等器物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东部地区 ...
【性质】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本系列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要素。作为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见证,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显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 【位置】在1000多年前,泉州摩尼教徒特地选址在远离城区和海边的深山里,因为摩尼教宣扬“否定现实社会,寄希望于未来”的宗教思想, ...
【性质】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之一,早在7世纪就随着穆斯林传播到世界各地。据《闽书》记载,相传在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门徒4人到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于东门外灵山南麓,故又称三贤四贤墓。因深受穆斯林敬重,这两位先贤入土安眠之墓也就被称作“圣墓”,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物证 ...
清净寺坐落在泉州市涂门街中段上。涂门街是泉州文化遗产最丰富的一条街,从西往东,分别坐落着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庙、代表伊斯兰文化的清净寺,同时还有锡兰侨民旧居、民间信仰的重要代表——关帝庙,千年以来,各种宗教信仰和谐共处于一条街道上,可见泉州文化的包容融合与多元性。 【性质】泉州清净寺是在本系列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 ...
泉州有两处非常伟大的遗产点,因为它们分别与中国古代两位最伟大的思想家有关。一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大型石刻造像;二是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祭祀建筑群。老君岩造像位于泉州城北3公里的清源山南麓。 【性质】老君岩造像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石雕像,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 ...
杨庄小坡遗址,仰韶、齐家,庆阳市宁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宁县和盛镇杨庄村,有两处遗址,一处在村西100米,是一处多时代复合型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暴露有房址、窑址和墓葬。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泥质红陶黑彩鱼纹敛口钵、细绳纹重唇口尖底瓶残片;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划纹单耳罐残片;周代灰陶罐、豆、簋;汉代灰陶盆、甑、罐 ...
楼房子遗址,旧石器时代,庆阳市环县,古遗址,省保1-4批。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曲子镇楼房子村,合道川柏林沟口北面支沟甘(乾)水沟东岸庄塌洼山第二台阶一带,属环县曲子镇楼房子大队楼房子生产队,东南距乡政府十五公里。
刘家岔遗址,旧石器时代,庆阳市环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环县虎洞乡龚家塬村西北2公里。1978年试掘约150平方米。在距地表深约20米的灰褐色、灰蓝色粘土中出土有石核、石片及龟背状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等石器,1000余件和披毛犀、蒙古野马、河套大角鹿、赤鹿、羚羊、原始牛等动物化石。石器石质多为各色石英岩砾石,少量为火石、硅质灰岩、脉石英 ...
巨家原遗址,旧石器时代,庆阳市庆阳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庆城县温泉乡巨家塬村东北1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米。1963年局部发掘,在厚约7米的灰绿色淤泥层与黄土质粉砂层相间的河湖相沉积物中出土有纳玛象、野马、野驴、披毛犀、赤鹿、普氏羚羊、原始牛等动物化石和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石核等石器。石器多用石英岩砾石或硅质灰岩打制而成。 ...
长务城故址(包括仰韶、齐家、周遗址),宋,平凉市泾川县,古遗址,省保1-4批。
齐家岭遗址,仰韶、齐家、周,平凉市 灵台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灵台县百里镇稔沟村东北60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2.5米,暴露有灰坑、居址和墓葬。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陶片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饰细绳纹、附加堆纹,彩陶纹样主要为黑彩弧线三角纹、勾叶圆点纹,器形有敛口钵、盆、 ...
蒋家咀遗址,齐家,平凉市灵台县,古遗址,省保1-4批。位于灵台县百里镇稔沟村南400米。是一处齐家文化与周代文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采集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及少量灰陶片,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有罐、瓮、斝;另有周代泥质、夹砂灰陶片,饰绳纹,器形有罐、鬲、盆。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陇东古文化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