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山抗日江防遗迹群
保山抗日江防遗迹群 位于隆阳区境内怒江两岸及施甸县境内怒江东岸,总长125千米,1942年滇西怒江以西国土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中国远征军借怒江天堑为屏障和日军对峙,至1945年大反攻期间,中国抗日军队在此期间修建了大量抗日碉堡、战壕、炮兵阵地、炮车路等众多防御遗迹。隆阳区段16处,施甸县段17处,共计33处。这些江防遗迹有效把日军阻击于怒江西岸 ...
保山抗日江防遗迹群 位于隆阳区境内怒江两岸及施甸县境内怒江东岸,总长125千米,1942年滇西怒江以西国土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中国远征军借怒江天堑为屏障和日军对峙,至1945年大反攻期间,中国抗日军队在此期间修建了大量抗日碉堡、战壕、炮兵阵地、炮车路等众多防御遗迹。隆阳区段16处,施甸县段17处,共计33处。这些江防遗迹有效把日军阻击于怒江西岸 ...
普化寺 位于贡山县丙中洛镇坎桶村,是一座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寺院,现为第五世朗秋活佛的驻锡地,廊下和内壁绘壁画11幅,另有小幅“耸吉”计2000幅,寺内有泥塑佛像,位于两虎一狮的中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古朴精美。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河口海关旧址 位于河口县人民路5号,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河口设海关,办理对越事宜。海关建有五幢砖木结构红瓦房,为历史较早的海关建筑。现为同盟会河口起义纪念馆,河口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在西南地区筹划的第六次起义,也是在云南打响的反对满清专制统治的第一枪。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强敌,起义军以“横刀不虑头点地,只意江山易新人”之气势,攻占 ...
河口对汛督办公署旧址 河口县槟榔路39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坐东南朝西北,高11.2米,宽22.9米,进深11.27米。河口对汛督办公署是1887年《中法条约》和《中越边界会巡章程》的产物,是一个对内实行行政管理,对外代表中国政府受理对越外交事务,似县非县的行政实体。建筑为砖混结构西式楼房,上下二层共十间,褐黄色沙灰粉刷墙体,黄 ...
巍宝山古建筑群 位于巍山县巍宝山,自唐代开始建筑道观,盛于明清,被称为云南道教名山,为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巍宝山中除了本主庙外,先后修建了准提阁、甘露寺、报恩殿、文昌宫、主君阁、玉皇阁、三皇殿、观音殿、魁星阁、斗姆阁等20余座宫观殿宇。巍宝山古建筑群精妙绝伦,美轮美奂,是中国道教建筑艺术的精品、中国古典建筑的瑰宝。1987年12月公布 ...
星拱楼 位于巍山县中心,又称文笔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清代杜文秀军大参军马国忠重修,楼顶梁上记录有“镇抚蒙城左参军马国忠暨郡官绅士庶仝建”字样。为木结构城楼,下为砖石结构基座。四向贯通,是东、南、西、北街的中心交点,星拱楼上四面分别悬挂四匾,东面曰“瑞霭华峰”,南面曰“巍霞拥鹤”。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 ...
东岳宫 位于巍山县华兴南路,始建于明代,清代康熙、道光年间扩修,清代咸丰年间毁于战乱,光绪年间重建。东岳庙古建筑群为东、西两条轴线组成,东轴线是东岳宫,西轴线是十王、太保等诸殿,建筑均以从南向北沿中轴线呈递进排列。东岳宫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宽,屋脊高耸,整个建筑高大雄伟,是巍山乃至云南省保存清代建筑中的佼佼者,具有较高的历史 ...
拱辰楼 位于巍山县四方街,原为蒙化卫城的北门城楼,是明朝时蒙化府的北门城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25.76米,进深15.7米,高16米,共有两层,拱辰楼建在长47.1米,宽26.6米,高8.1米的砖砌城墙上,楼下为城门洞。拱辰楼南面檐下悬挂“魁雄六诏”大匾,北面檐下悬挂“万里瞻天”巨匾,两匾书法气势磅礴,浑厚有力,一气呵成,现已成为巍山历史文化 ...
石屏会馆 清五华区翠湖南路中和巷24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由当时石屏在昆明的行商者和学生倡议,石屏在昆同乡会发动社会各界人士集谷捐资,由云南唯一状元袁嘉谷先生和知名人士张芷江先生直接组织重建,主要目的是照顾石屏在昆明读书的无住房学生和旅游、行商之人住宿及商贸集会。 ...
昆明袁嘉谷旧居 民国五华区翠湖北路5号,建于1920年,袁嘉谷生活居住了18年。建筑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合院式建筑。北面正房五间,明间和次间为三层,单檐歇山顶。梢间和其他三面皆为两层,硬山顶。各层朝天井方向均设走廊,一二层构成回廊。东侧厢房下部明间为门厅,二楼外侧已有走廊。袁嘉谷(1872-1937年),云南石屏人,31岁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 ...
王九龄旧居 民国五华区翠湖北路3号,王九龄(1880—1951),云南云龙县人。早年留日,在日本加入同盟会,积极投入反帝、反清革命运动。1920年起,与云大首任校长董泽共同负责云南大学的筹备工作。1922年东陆大学成立时,任学校董事会董事,并与时任省长的唐继尧一同被选为云南大学首届名誉校长。 ...
周钟岳旧居 民国五华区翠湖北路18号,省文化厅群众艺术馆职工宿舍区内,是砖木结构的中西式三层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中间3间带两柱外走廊,两侧突出部分正面为三面体,使得坡面悬山屋顶两侧前部形成半圆攒尖顶,美观简洁。周钟岳,白族,剑川县人,清末、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政治家、书法家、诗人。 ... ...
昆明胡志明旧居 民国五华区华山南路89-93号,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76平方米。砖木结构三层楼房,两面坡中式屋顶,面阔三间,临街外立面为西式做法,楼上每间均开条形窗,上层窗台底线连贯微凸,装饰简朴。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来昆明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常住于金碧路香油巷、崇善街、三节桥村(今新桥村)、太和街咖啡馆等处,华山南路 ...
昆明国际无线电支台旧址(团山发信台旧址、红庙收信台旧址) 民国五华区黑林铺街道小团山村、前卫街道红庙村前旺路358号,占地约4亩,建筑形式为“中式折角形一层平房,一大八小”,抗战爆发后,民国政府交通部在昆明设立“交通部昆明国际无线电台”,云南电政管理局于1937年底开始建设昆明无线天线收发话台工程,工程包括红庙收话台、团山发话台及两台之 ...
卢氏宗祠 民国 昭阳区永丰镇绿荫村,卢汉为祭祖而修建的家祠,1936年始建,卢氏家祠属典型的四合五天井民居型祠堂,别致的建筑衬以精美的木刻、石雕,细腻地营造处奇彩与华贵,蕴含丰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
曾泽生故居 民国 永善县大兴镇大兴村驿马沟。曾泽生(1902-1973),永善大兴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曾任滇军、国民党军将领,抗日战争中,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和武汉、长沙等战役。1948年10月,率部在长春起义,尔后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军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三支队队部旧址 民国陆良县龙海乡小寨村,由正厅、东西厢房组成,正厅开间5间,总占地面积295平方米,建于民国初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三支队在龙海山区开展革命斗争时将队部设在此处。2010年,开辟为小寨革命历史纪念馆。 ...
攀枝嘎农业学大寨旧址 现代 宣威市普立乡攀枝嘎村。由第二招待所、礼堂、大寨地组成。招待所坐南朝北,为三层木结构建筑。礼堂坐西朝东为单层木结构建筑。大寨地分布于普立乡攀枝嘎村委会周围山上,总面积850亩。
石屏火车站 民国石屏县异龙镇车站大街,车站建于1936年,于2010全面停止运行,目前只剩下售票大厅等主要建筑。作为个碧石铁路的终点站,从车站的红顶、黄墙、圆门顶、百叶窗、石板条,可透视出历史的沧桑。
碧光中学旧址 民国 景谷县碧安乡勐主街东。该学校原由地方乡绅人士于1945 年捐款筹建,由正房和左右厢房组成,总面积369平方米,有操场和球场。1947 年中共地下党派人到该校任教,进行新民主主义思想宣传,并成立勐主特支进行革命活动。
蒋公祠 清大理市大理镇玉洱路123号,是祭祀清代将领蒋宗汉的祠堂。蒋公祠建筑为南北向,祠一进两院,正门三间,中一间歇山顶,左右两间悬山顶,前两侧有八字矮墙,入门为广场。中为过厅,单檐硬山顶。
云南驿机场旧址 民国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村,1929年,云南地方政府在祥云县云南驿古镇修建了占地260亩的机场,1941年,开始大规模扩建,有跑道3条,滑行道4条,疏散道25条,停机坪10个,飞机掩体25个,专用公路5条。1942年,滇缅公路被切断后,陈纳德将军的第23战斗机队和第25运输机队进驻,共有200余架飞机。云南驿机场成为“飞虎队”最佳战斗基地,常 ...
古生戏台 清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建于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是福海寺的重要附属建筑之一。为单檐歇山顶建筑,两侧是照壁式短墙,后台三开间,平面呈“凸”字形。戏台檐下额枋、檐枋、垂花板、梁头有精细的雕刻和彩绘,两侧照壁中央有圆形浮雕装饰,左雕青龙,右雕白虎。戏台外形美观,造工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大理地区现存古典戏台中别具一 ...
栗柴坝渡口惨案遗址 民国 泸水市上江镇中龙塘村。1942年5月25日, 侵华日军一部自腾冲越过高黎贡山,进犯泸水,窜至栗柴坝西岸时,发现渡口已被我东岸军封锁,不能渡江东犯,便恼羞成怒,向我西岸难民发难,将290余名同胞屠杀于江岸,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栗柴坝渡口惨案。惨案遗址是日军侵华罪证。 ... ...
临沧专员公署旧址 现代临翔区南屏西路101号,是1952年成立缅宁专区后,在临翔区境内建盖的3幢领导机关办公大楼中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砖木结构大楼,于1959年设计建盖的苏式建筑,建筑结构上具有浓郁的时代特点,承载了当时中苏友好和临沧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信息。 ...
白水庙红军标语民国 威信县高田乡鱼井村,白水庙四合院旧址中现存标语在庙宇南厢房,标语为:“为什么要革命,同志们受土豪劣绅剥削压迫,现在我们大家干人要团结一致武装起来,打绅粮,分田地,打倒国民党,推翻帝国主义出中□□□□□,工农劳苦群众能得到利益”(红军川南游击五宣)。两旁标语为:“拥护中国共产党万岁!”“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
场坝红二、六军团乌蒙回旋战指挥部旧址民国 镇雄县场坝镇巴溜村,民国初年,鲁姓人家修建。旧址为一幢川南风格三合头木结构民居,草屋顶。1936 年春,国民党郝梦龄纵队、万耀煌纵队在红军之先到达乌蒙山区的镇雄一带,对红二、六军团实行包夹、合围。贺龙、肖克等指挥红二军团四师、六师出其不意地对万耀煌纵队十三师进行反包围,在哲庄坝歼敌300 余人,缴 ...
干崖宣抚司护理府 位于盈江县新城乡新城村一村二组。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传统四合院格局的一正两厢三幢房屋,均为两层土木结构穿斗房,两面坡瓦顶。建筑整体保存完好,梁架结构皆为原状。在德宏傣族土司制度中,长子承袭土司,次子为护印,三子为护理居住于护理府。2019年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干崖宣抚司署 干崖宣抚司署(刀安仁故居),位于盈江县新城乡新城街。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是明清王朝统治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施行土司制度的重要实物见证,座东向西,土木结构,初建时富丽堂皇,俨然小皇宫,大堂在前,为审判厅,二堂为议事厅,三堂是土司贵族孟级元老办公处所,正堂居后,是土司办公室及住所。2019年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 ...
铁城佛塔 位于芒市胞波路,又称树包塔建于清代乾隆年初,是芒市十五世安抚使放作藩所建。放作蕃在任安抚使期间,经历多次战乱而芒市土司城都没有为敌手攻破,被视为铁城,因此,当地傣族也把树包塔称为“广母姐列”。到清道光年间,芒市安抚司十九世安抚使放承恩曾作了修葺。造型为:“碰比阿沙”型,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一种小型砖石结构的独立塔,由主塔及 ...
上城佛寺 位于孟连县娜允古镇,是土司时期土司家族的专用佛寺,建于1868年,由佛殿、僧房、大门、引廊、经亭、金塔、银塔组成,主体建筑佛殿为歇山顶三重檐外廊式土木结构,各柱、枋、梁、檐檩都有用金粉贴印的多种花卉、动物和人物图案,屋面是小挂瓦。佛龛上塑有释加牟尼像,周围悬挂着教徒们敬献的各式各样的幡,是傣族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的传播 ...
永宁土司衙署 位于宁蒗县永宁乡忠实村,始于元朝,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南征大理国时进入泸沽湖区域,驻跸日月和,当地土酋和字归附,忽必烈留蒙古将领驻守永宁。1279年以其地设永宁州。1279年设北胜府永宁司。1381年(洪武十四年)永宁土司卜都各吉至明廷朝见。卜都各吉的后裔世袭永宁知府之职。1659年永宁土司归顺清朝,被允许继续世袭永宁知府之职。 ...
高氏土司衙署 位于姚安县光禄镇,旧址始建于唐,元为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其建筑系三重堂古代宫殿式结构,历经元明清三代。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是元代西南军事和古姚州地方政治的合署办公区,由仪门、一重堂、二重堂、三重堂、古戏楼、过厅和两厢组成。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六库土司衙署 位于泸水市六库镇老六库村六库中学,衙门始建于明朝万历末年,历经清代到民国年间的多次重修和扩建,最终形成了大衙、二衙、三衙、四衙和五衙的建筑群,现仅存三衙门。三衙门为三坊一照壁的白族两层庭院式建筑。衙署分楼上、楼下两层,上、下都有走廊相连;正房两侧有挂耳和小天井。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陶氏土司墓地 位于景东县锦屏镇河东村凤凰山,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毁于清咸丰杜文秀攻打景东之时,现仅存遗址。1988年在遗址内发现明嘉靖万历年间陶氏第九任世袭景东知府陶金墓葬及少凤公墓、女氏墓葬,出土了一批明代珍贵文物,对研究景东地方史和土司制度具有价值。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兔峨土司衙署 位于兰坪县兔峨乡兔峨村,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修建,位于澜沧江西岸、兔峨河东南面的小山梁上,坐南朝北,为一进二院、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风格建筑,共计房屋有54间,占地面积990平方米。正堂为土司办公处及眷属住房,头门有警卫值班岗房。主体建筑和外观保存完好,为白族土司衙署。1998年1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大兴寺 位于文山市开化中路,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为龙上登土司家的宗祠。清康熙五年(1666)改建成大雄宝殿,定名为“大兴寺”。2001年重修山门与耳房。2002年由文山籍善士任怀灿先生出资重修。对天王宝殿、大雄宝殿进行了维修和彩绘,将屋面更换为黄色琉璃瓦。重塑34尊贴金箔塑像。添置铜钟、铜鼎、皮鼓等内部设施。该寺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 ...
帮角山官衙署 明末清初,景颇族迁徙到今德宏地区,随之形成独特的以山官为首的景颇族地区特有的政治制度,这是景颇族社会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政治形式。山官制度是土司政权统治的一种补充形式,山官在政治上臣属于当地土司,每年还要向土司进贡。帮角山官衙署位于陇川县王子树乡邦角村,建于1935年系原石婆坡隘(今邦角)景颇族山 ...
平麓城址 位于瑞丽市勐卯镇,约在元末明初之际,是勐卯土司署所在地,直至1950年解放初期,历代勐卯土司衙署均设立于此,历时达数百年之久。城址南北长884米,东西宽503米,呈较规则的长方形,墙体外侧砌砖,内侧夯土筑。城墙四面各开有一道砖砌城门,进深17米,宽6.3米,高5米。城址内现存有街道、石桥、古井、奘房及司署建筑的一部分。城址内东北部为 ...
刀安仁墓 位于盈江县新城乡新城村凤凰山,刀安仁(1872—1913),傣族,又名郗安仁,字沛生,傣语官名“帕荫法”,盈江县新城人,为干崖(今盈江县)第21任宣抚使司,中国同盟会员,著名傣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童年在宣抚使司署内接受傣文、汉文教育,敏慧好学,颖悟超群,博览傣、汉文经史,所书欧体正楷俊秀坚挺有奇气。主要著作有《抗英记》、《游 ...
曲赤通摩崖石刻 位于德钦县奔子栏镇曲赤通村,金沙江西岸崖壁高于公路约80米的地方依次南北排列有5幅摩崖石刻像和部分藏文摩崖石刻。初步判断该摩崖石刻为唐代中晚期作品,这为研究早期藏传佛教与古印度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证。其中身穿“萨霍尔”的莲花金刚像是研究云南藏传佛教发展史和云南藏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实证,为研究滇西北藏传佛教发展 ...
灵泉庵岩画 位于剑川县南甸镇明涧哨村,石宝山灵泉庵北端,共有岩画10幅和题字3幅,第一幅是一佛二弟子像,第二至九幅均为坐佛或立佛,第十幅上方有3幅题字。是研究大理地区佛教绘画演变的重要实证,具有很高的佛教、美术研究价值。2019年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石门摩崖石刻 位于贡山县茨开镇石门路,怒江西岸高50米的崖壁上。系贡山通福贡的古驿道旁,因地势险要称为石门。民国38年(1949年)设治局长梁之彦题刻“石门”二字。此处尚存石刻碑文三通,条幅二方。上书“万家生佛”四字。2019年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 ...
白云洞摩崖 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东南1公里马道子山腰上,又称“马道子石洞”。洞壁上有摩崖刻字画“天涯”,浙江仁和许台身题壁诗、黎寿昌题壁诗、中法定界记载述文,字字苍劲有力,至今清晰可辨。1934年,镇越县长赵思治就任后,游览此洞,触景生情,作诗多首,并督工修补石洞,将所题诗词镌刻于石洞两壁。1984年6月30日易武武装暴动的密会和暴动决策在这里 ...
为疆界滇、蜀各有攸分等事碑(含《民事判决记碑》) 位于元谋县姜驿乡文化站,有两块珍贵史料价值的清康熙年间的石碑《为疆界滇蜀各有攸分等事碑》。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黎溪土司与环州土司争夺姜驿地盘,发生数年官司,裁定后仍归环州土司属地。贡茶村一块记录着环州土司与姜驿农户杂税争执判决的石碑挺立在村口,石碑左上侧缺一角,是研究土 ...
贪官许良安遗臭碑 位于石林县南门街168 号武庙息养亭内,为1944年1月10日,石林县人民群众立了一块“贪官许良安遗臭碑”的碑,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块遗臭碑。这块碑高1.71米,宽73厘米,是青石的材质,碑文为楷书,共计18行,631字。记录下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路南县县长的许良安镇压路南中学师生抗日爱国民主运动、贪污公款、残暴乡里的种种罪行。2019年 ...
苍山崖画 位于漾濞县苍山西镇金牛村,巨石系花岗岩质宽19.9米,高8.25米,崖顶有崖房。崖画长5.6米、宽4米,总面积22.4平方米。崖面分别以土黄色和赭红色线条绘制,可以辩认清楚的图象有人物、动物、植物手摸印等200多个,以及表意图象等,内容有:放牧:采集(摘野果)、狩猪、舞蹈、房屋(干栏式)等。该崖画画面集中,内容丰富,图象生动,是不可多得 ...
董友弟墓石雕造像 祥云县云南驿镇董营村,董友弟于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随大将付友德、副将蓝玉入滇,后驻云川(祥云下川坝)承诏屯田于此,卒后葬于下川坝,所建墓规模较大,墓碑三连圆卷门形。墓两侧有7对人兽石雕像呈八字形对称排列,依次为文官立像2个,武官立像2个,其余则排列着马、羊、犬、虎、狮兽像。石雕群像线条简易流畅刀法娴熟,形象生 ...
扬氏宗词名人题刻 位于宾川县平川镇盘谷村,保存有民国时期各界名人的大量题刻,如军政界的林森、蒋中正、于右任、谭延闿、胡汉民、郑孝胥、朱培德、谷正伦、任可澄;文化学术界的蔡元培、章太炎、陈荣昌、袁嘉谷、李根源、周钟岳、谭泽闿、吴绍璘、伊立勋等50多人的题刻,计有匾、联、序、记、跋、诗、碑文80余件,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和汉、 ...
嘉丽泽洪痕海拔石刻 位于嵩明县牛栏江镇罗邦村与黑山村之间的鲇鱼洞洞口左侧石壁上,石壁最高5.5米,最宽6米。石刻记录了清代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至民国34年(1945年)嘉丽泽洪水水位痕迹,并标明了水位的海拔高度。2003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白水台东巴胜迹 位于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白水新村,由摩崖石刻、祭天坛、舞蹈场、求子洞、华泉台地、阿明灵洞等组成。白水台周围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相传东巴教祖师曾在这里设坛传教,高僧释里达多曾在此修行,台顶有一块明代丽江木氏土司题诗的摩崖石刻。白水台对面山峰下有一溶洞,东巴教第二圣祖曾在此修行并发明了东巴文而被称为“阿明灵洞”。白 ...
段信苴宝摩崖碑 洱源县邓川镇大营村,云弄山的石窦香泉,石窦香泉有两大溶洞。段信苴宝摩崖碑就刻于南洞内约高3米处,全碑共四百一十三字,碑宽零点六九米,高零点九米, 文十八行,行二至三十三字,楷书、阴刻。该碑是洱源县年代最早的元、明白文碑(汉字白语碑)。内容是记载捐田建寺的经过,所以又叫《舍田碑》。此碑对研究古白语和当时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
云窝寺 位于开远市中和营乡响水村。清雍正五年(1727年)阿迷州知府在响水洞前石壁刻"水府云窝"四字,寺由此得名。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由大雄宝殿、龙王庙、文昌宫、关圣宫、魁阁等建筑组成。建筑构造匠心独具,是山、水、崖、树俱佳的自然景观与木雕石刻、诗文、绘画并茂的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建筑工艺精巧含蓄。1993年11月公布为云南省 ...
缘狮洞 位于蒙自市鸣鹫镇鸣鹫村,1879年(清光绪五年)始建道教寺院,自三脚至山腰依山势排列,呈一“灵”字形,包括山门,灵官殿,衡镜台,归真祠,三义宫,火神殿,白玉楼等建筑,规模宏伟,错落有致。其上缘狮洞口,有云贵总督岑毓英的题刻“滇南第一洞天”。洞内有观音,罗汉,瑶池金母等石刻造像。1993年1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观斗山石雕群 位于威信县高田乡新华村,始建于明代,在清代经过数次的维修、扩建,民国初又遭损坏。于1934年至1937年,再次进行大规模的修建。七十年代中期,寺庙建筑被全部拆除,寺内的木制雕塑像也惨遭厄运,惟存的石雕造像坍塌和淹没于荒山草丛之中。观斗山石雕(群)反映了中国近代雕塑的传统技艺特点,弥补了近代雕刻的空白,其造像匠心独运,想象丰 ...
西山龙门 位于西山区西山公园,石窟为壁龛窟,包括旧石室、慈云洞、云华洞和达天阁,整个在千仞削壁上的石雕工程。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道士吴来清,一锤一钻,先开凿由"别有洞天"至旧石室的通道。杨汝兰继吴来清之后,又以慈云洞向南开凿"云华洞",共历九载,始刻告成。其子进士杨际泰,主持在险峻的悬崖石洞里,完成"达天 ...
整控渡摩崖 位于澜沧县雅口乡下勐况寨东北岩壁上,摩崖刻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此摩崖题刻写的是元朝大军南征的一起兵事,刻在不太光滑的石灰岩崖壁上,共有汉字三行,直行楷书阴刻,能辨认出32字“中道总兵官万户达石八力都不花领军二万剿八百大元壬午年十二月初八日书”。当为元至元壬午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朝大军南征八百馆妇国,渡过整控江渡口后 ...
金华山石刻 位于剑川县金华镇西周官村2公里金华山,当地人俗称“石将军”。与石钟山石窟造像群风格一致,雕刻年代相同,属南诏大理国时期作品。造像所雕巨石宽9米、高6米,雕像几乎占满整块岩石。居中天王,头戴宝冠,全身戎装,脸部扁平,鼻宽嘴闭,双目圆睁、大如铜铃,右手执戟,左手托塔,上身微向后仰,腰身以下前倾。左右男女侍者二人,双手合十, ...
莲花洞石刻 位于屏边县白云乡大箐村灵宝山,洞高3米,宽2-4米,长十米,内雕有如来、地藏等石窟造像八尊。供养人王周安、江三姑奶等石雕像三尊,对面雕有护法韦陀、玉皇大帝和瑶池金母。造像具佛、道融合的特点,在滇南地区尚属首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987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它克崖画 位于元江县青龙厂镇它克村东北的扎营峰南麓。崖画长19.5米,高3米,绘各种图象92个,画用赭红色画成。崖画画面反映的是人类对太阳、星星、天体、自然的崇拜和对人类始祖——母亲的崇拜和性崇拜。崖画中蜥蜴是中国人的祖先——“三皇五帝” 之一的重要图腾,体现了原始宗教图腾与造型艺术,是珍贵的历史遗产。1987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文 ...
三台山石刻 位于禄劝县屏山镇密达拉三台山下的核桃箐山脊峭壁上。有大圣北方多闻天王、大黑天王各一尊,前者高2.3米,头顶宝冠上有金翅鸟(迦楼罗),身着甲胄,足踏牛虎及髑髅头,持戟配剑,右边是“大圣摩诃迦罗大黑天神”浮雕像,右手持戟,左手垂下托一宝塔,风格粗犷,刻工精湛。1987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观音洞壁画 位于晋宁区上蒜镇观音村西南观音山溶洞内。洞口宽7米,高8米,距地面高约100米,分上下二层。上层进深约20米,绘密宗佛像及诸天菩萨像计7组、223躯,其中以各种观音像居多,洞顶绘28星宿及日月图像。洞内纵深处一组壁画,高3.5米,宽6米,画像103躯,主尊观音像高2米。下层绘金刚力士像等。上洞东壁有元宣光五年(1375年)行书题记11行,记载 ...
彝、汉文摩崖 位于禄劝县发明村,掌鸠河畔崖壁上,俗称“钻字崖”。作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记载着明代当地最大的彝族世袭土司凤氏的盛衰家史,其中最重要的是两篇汉文和一篇彝文刻石。《罗婺贤代铭》为彝文石刻,长1.96米,宽82厘米,由左至右直书,共563字,四周饰以葵叶双线边框。全文记述凤氏先祖入赘普曲氏至凤诏止十四代十三世土官袭职,所辖势力范围 ...
恤忠祠记碑及恤忠祠 位于施甸县姚关镇姚关村,《恤忠祠记碑》碑高2.60米,宽0.95米,恭楷直书,33行,行98字,全文2500字左右。额缺,字迹清晰,记述明代将军邓子龙击败外敌,平定内乱,抚定边关,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英雄业绩,亦缅怀殉国的忠勇将士。1983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护法明公德运碑摩崖 位于楚雄市紫溪山,碑铭为戊贞年立,为南宋绍兴28年(公元1158年),大理国段正兴龙兴三年。碑通高3.6米,额高1米,佚高0.55米。刻文共25行,行46字,行楷书。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拈)大理国王段正明避位为僧,相国高量秦篡位“大中国”。一年之后还位于段氏,其子高秦明量之子高量成平三十七部叛乱有功,绰号“护法公”接相位。在位 ...
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 位于昆明市昙华寺公园,该诗文正书,文15行,行30字,1922年朱德已在滇军13年,经历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参加护国战争,为恢复民权立下赫赫战功,后出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继任警察厅长。此时袁世凯虽已倒台,但望眼寰中,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有志之士郁结于心,苦闷彷徨,为民生殷忧,替时局犯难。此时写下此文,既羡映空“与野鸟为 ...
法华寺石窟 位于安宁市小桃花村洛阳山上,因建有法华寺而得名,为宋大理国时期所雕刻的石窟群。石窟依山岩绝壁修建,共分4处,第一处,雕地藏菩萨及观音造像;第二处,雕十八罗汉,因遭毁坏,大多残缺,分列为上中下三层,窟下石壁刻有晚照二字;第三处,原有造像三窟,有一窟雕有佛及菩萨像,另二窟已无法辨认;第四处,雕释迦佛涅槃像,俗称卧佛,长4.8 ...
拖顶大村傈僳族民居建筑群 位于德钦县拖顶乡大村,该村落在五十年代初毁于火灾,现建筑为当地村民在村落原貌基础上进行了重建,最后建设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建筑群格局基本保持传统风格,兼具傈僳、藏、纳西等民族建筑特色,以石墙,三楼瓦房为主要建筑样式。2019年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东莲花村传统建筑群 位于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包括清真寺和马如骥大院。马家大院多采用“六合同春”布局,角楼林立,重门深院,“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建筑工艺十分精湛,村内至今完好保存着四面相呼的5座碉楼及古宅28座。2019年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大回村马家大院 位于通海县河西镇大回村,为民国初年回族马帮商人马同柱、马同宽四兄弟和父亲马原武创建。大院由57号院、101号院,102号院三座宅院组成,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大院是典型的滇中“一颗印”传统民居建筑,还巧妙的融合了西方建筑风格和伊斯兰回民的建筑风格。2019年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石屏古城区传统民居建筑群 位于石屏县为民巷18号民居、西正街18号民居、丁兆冠民居、董淑仙私宅4处。为民巷 18 号民居建于民国,为李氏先辈建盖,现在李氏后人居住部分,被卖给张姓私人,使用至今;西正街 18 号为何慥旧居,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何氏后人居住至今,保存状况良好;丁兆冠民居,丁兆冠(公元1881—1955 年)是光绪二十九年(公元 1903 年) ...
陶村吕氏宅院 位于石屏县异龙镇陶村村,占地面积1562平方米,座北朝南,由东、中、西三个四合院组成。中、西两院为二层走马转角楼,东院为三进二层四合院。由吕家第二十二代孙吕氏三兄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叶共同建造。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坝心王氏宅院 位于石屏县坝心镇坝心村,建于民国29年,是民国富商王嗣东住宅,为中西式三进院落,最后端为二层仿法式建筑,是民国时期当地中西结合式民居建筑的典型实例。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北城李家大院 位于红塔区北城办事处文星街,占地面积五千多平方米,大小分为九个组合体,每个组合体内又分为3-5个院落,仅临街铺面就有24间,是1916年北城富商李盛堂先生建盖的明清式民居建筑群,风格独特,具有五步一台、十步一景的奇妙景观。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
地索李家宅院 位于姚安县左门乡地索小村,在大理州、楚雄州,祥云县、大姚县、姚安县交界处,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通道,现由七户人家27栋建筑组成的七个四合院,总建筑面积2547平方米,主体建筑正堂均坐西朝东,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式顶,梁架为抬梁式,既有大理白族古建筑风貌,又有彝家古建筑的特点。从建筑的风格特点及装饰构建上看,地索李家宅 ...
黑井武家大院 位于禄丰市黑井镇,是当年黑井镇上有钱有势的大盐商武氏家族的宅第,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咸丰七年扩建竣工。大院依山而建,呈“王字型,纵一横三”,布局独特,由四个天井组成,有99间房子108扇门,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四通八达,规模宏大,是云南罕见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老营李将军府 位于隆阳区瓦窑镇老营村,是清代老营李氏五兄弟李凤祥、李凤呈、李凤玉、李凤仪、李凤宝(赘子)的故居。厅堂高大,结构古朴,房内雕饰精美,具清代古民居风貌,古宅整体布局宏伟,其规模在保山市保存至今的古民居中屈指可数,属于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富春街传统民居建筑群 位于新平县桂山镇富春街中心第一幼儿园,总面积647平方米,原是地主普朝富私人住宅,现为县一幼办公、教学用房。中式土木结构,一楼一底的瓦房,共24间。建筑结构严密,内部结构保护完好,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民居。大门气势雄伟,两侧石基巧夺天工,是新平县具有特色的住宅建筑物。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 ...
利克村传统民居建筑群 位于巍山县庙街镇利克村,于清嘉庆年间开始修建,至民国成今日之规模。由郑辉祖、郑学祖、郑氏祠堂土主庙石刻造像及民居建筑36院组成。每个建筑院落为由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院落造型古朴,外形素雅,做工精细,装饰彩绘简洁大方。与民居群相对的小山包上,建有郑氏宗祠堂和土主庙,郑氏宗祠保存了清代所制的祖宗牌位三个,土主 ...
翁里怒族传统民居建筑群 位于贡山县丙中洛镇雾里村,是一个传统的怒族村落,坐落在怒江边,碧罗雪山下,怒族人称“翁里”,意思是“一个像鸟窝的地方”。村寨被从山上奔涌而下的五里河一分为二,清澈的溪水穿过村寨最终汇入怒江。村民傍水而居,只在深山,藏于浓雾,秀美神秘。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翁丁佤族传统民居建筑群 位于沧源县勐角乡翁丁村,翁丁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部落仍保留着佤族原始的扶栏式茅草建筑以及传统的手工作坊。从寨桩、住房走向以及手工作坊,民俗风情等方面都是呈现出佤族原始村寨的特点,是一部活生生的佤族文化史。2021年2月14日,翁丁村发生火灾,传统民居毁于一旦,后重建,此处图片为火灾前 ...
中和传统民居建筑群 位于永仁县中和镇,包含夏氏故居、夏家大院。夏氏故居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所建,坐东向西,由正房、面楼、南厢房和北壁组合成一个院落,正房南侧是厨房和天井。采用木架歇山式的建筑风格,吸收西洋文化和外来文化民族之长,融于彝族建筑文化之中,是近现代永仁彝族集聚区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夏家大院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建, ...
整董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群 位于江城县整董街道曼贺井、曼贺、曼乱宰三个村。系傣族竹楼“干栏式”传统民居建筑,由163户傣族竹楼民居,景宰塔、丰收塔、贺井塔、土司城子(衙门)遗址等组成。单体建筑为一楼一底多屋顶,穿斗式木制构架,大屋顶、低垂檐、不开窗、强通风,屋面盖缅瓦,设“廊”和“展台”。底室一般不筑墙设壁,四无遮拦,主要用于堆杂物、 ...
碧溪传统民居建筑群 位于墨江县碧溪古镇,是茶马古道和官马大道上的重要驿站,为民国初年“光复英雄,护国将军” 庾恩旸上将故里。以“四合院”、“跑马转角楼”及“一颗印”等不同文化建筑艺术会聚而成。古镇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有庾恩旸故居、李光保宅、何延年宅、李秀山宅等。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腊者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群 位于罗平县鲁布革乡腊者村,多依河畔布依族传统村落。名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留着大量的古式建筑、民俗,以及悠久的历史记忆。布依族古老的吊脚楼建筑风格,被称之为“干栏式建筑”,分为落脚型干栏和吊脚型干栏两种。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芦子沟传统民居建筑群 位于石屏县坝心镇芦子沟村,现保留下来的有18座宅院、1处太平桥,民居建筑多为清中期至民国年间的园林式建筑,大多已逾百年历史。古民居多为四合院式建筑: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马推车”、“三间六耳下花厅”等。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和顺传统民居建筑群 位于腾冲市和顺镇,清代民居有100多座,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古建筑风格。主要有元龙阁、李氏宗祠、刘氏宗祠、文昌宫、滇缅抗战博物馆、寸氏宗祠、弯楼子等。寸氏宗祠是中外合璧的经典之作,从内到外建有正殿、厢楼、花园、客堂、大厅、二门、大门。弯楼子沿巷道的曲线修砌,是著名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 ...
陈氏民居 位于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西南,坐南向北,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是清朝进士陈鹤亭故居。该宅院为三进四合院,依大门入内依次是下院、中堂、上院。陈氏民居大院气势恢宏,天井宽敞大气,建筑格调沉郁低调、严谨而内敛。而最令人惊叹的是建筑中随处可见的木雕工艺,以雕镂精致、建筑艺术高超著称。1998年1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 ...
芒艾奘寺 位于瑞丽市弄岛镇芒艾村。始建于清代,由大殿、藏经房、老人房、泼水亭、持戒房、祭祀佛塔等建筑组成,整体保存完好。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建筑特色,对研究中缅边境傣族佛教文化发展,傣族建筑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大德寺双塔 位于五华区华山东路,建于明成化13年,形制仿西安小雁塔,两塔高21米,东西相距27米,均为密檐实心方塔,塔身每层四面均有佛龛,供奉佛像,并嵌有碑记。全塔朴素无华,自然庄重,历经沧桑,依然如故。2019年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一九八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 位于腾冲市腾越镇,1944年,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4军一九八师奉调参加滇西反攻战。在攻克腾冲城的多次战役中,一九八师阵亡官佐156名、士兵1335名。战后该师在腾冲来凤山脚建纪念塔1座。塔身砖砌,呈方锥形,石砌须弥座,通高7.18米,塔座高2.66米,塔身高4.52米。正面由54军军长阙汉骞题“陆军第五四军第一九八师攻克腾冲阵 ...
曼崩铜塔 位于勐腊县勐腊镇曼崩村,年代清,为西双版纳州境内唯一的一座铜片裹身的佛塔,建于傣历1102年以前。傣历1121年由一位名为玛哈维亚伴亚的佛爷主持,得各界人士捐资白银3万两,修葺后以铜皮包裹塔身,历时3年方竣工。铜皮在十年动乱期间被人偷剥。1983重修时,仅用铜粉涂之。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锦屏文笔塔 位于丘北县城东南的青龙山脊,年代清,主体造型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空心石塔,西面一门可通出入。第四层四门留有门洞,第七层有“文光普照”四个大字,塔顶为五米高的葫芦顶,后因雷击而毁,使塔身形成四角微翘的平顶式。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
虹溪文笔塔 位于弥勒市虹溪文笔村东500米处的扎云山上,建造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是一座造型奇特的塔,塔身用青石和方砖垒砌成为一个空心方塔,顶又呈圆锥形,塔刹用铜铸成。塔通高17米,边长6.8米,坐北朝南,背面有上下两道拱门,塔身正面镌刻有“天开文运”四个大字。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玉溪红塔 位于红塔区瓦窑村,塔原为白塔,始建于元代,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建。塔身用青石支砌,内填土,为密檐式结构八方七级实心塔。塔高35米,阁楼式的逐级往上收缩,西面五、六、七级各有一佛龛,每龛内置有铜佛像1尊。1958年塔顶置一五角红星,以紫土涂红塔身,并将宝鼎、铜佛拆除。从此,白塔改为红塔,山亦称红塔山。1986年6月玉溪卷烟厂拆除 ...
日本四僧塔 位于大理市大理古城天龙八部影视城内,为石砌纺锤形塔波式空心石塔,是明代日本四位僧人的合葬墓塔。塔通高5.3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塔形上部鼓圆,下部束收,呈纺锤状,造型如同大姚的白塔。据李元阳《大理府志》记载:“日本四僧塔在龙泉峰北涧之上。逯光古、斗南,其名,皆日本人,元末迁谪大理,皆能诗善书。卒,学佛化去, ...
塔庄莫 位于景洪市在曼勒和宣慰城的山顶上,塔底埋有帕如果达玛的头顶骨,属圣塔之一。是景洪地区历史上有名的“九塔十二城”古迹之一,而且在众多的佛塔中被誉为众塔之首。“塔庄莫”的形制是仿效缅甸“善卡莱式”建造的,全塔通高10.6,底径6.3米,在台基的四边各砌佛龛一个。造型结构精巧玲珑,优美壮观,充分表现出这座佛塔的地区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 ...
文峰塔 位于姚安县太平镇白石地村,始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为培植风水而建成。塔高三十余米,分九层,六方体,全塔用砖支砌,由塔基、须弥座、塔身三部分组成,内空心有十七级栗木十字架。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金马寺 位于官渡区金马街道金马寺村,早在东汉,金马山上就有最早的建筑——金马神祠。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滇西杜文秀起义攻陷昆明,毁于兵祸,只遗至德殿和灵应塔尚存,云贵总督岑毓英建成四殿三庑一亭及山门。2010年7月,对金马寺建筑群进行恢复重建。寺后右方是阿育王殿;左侧是三太子殿,左侧院内建有神驹亭,阿育王殿后有砖塔一座,系十三层密檐 ...
旧州三塔 位于洱源县旧州,年代唐明清,一塔、制风塔、象鼻塔通称为旧州三塔。一塔位于旧州村,为密檐式十一级方形砖塔,铜质宝顶,石质基座,每层出檐,结构以及窗洞、龛塔与大理弘圣寺塔相似。三塔远观如三足鼎立、是仅次于大理三塔的一项古塔建筑群。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