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男人用什么化妆品?考古学家有个大发现……
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更是自古有之。 中国科学家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考古研究——对陕西一处春秋时期遗址男性贵族墓出土的微型铜罐内残留物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该残留物由牛脂作为基质混合一水碳酸钙颗粒,为美白化妆品。 这既是中国迄今最早的男性化妆品,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面脂,将中国先民制作美容面脂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考古发现中国 ...
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更是自古有之。 中国科学家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考古研究——对陕西一处春秋时期遗址男性贵族墓出土的微型铜罐内残留物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该残留物由牛脂作为基质混合一水碳酸钙颗粒,为美白化妆品。 这既是中国迄今最早的男性化妆品,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面脂,将中国先民制作美容面脂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考古发现中国 ...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计完成4532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现场调查工作,覆盖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的80.96%,已完成1366份调查报告,现场调查任务预计将在2021年春节前全部完成。工作人员在浙江进行调查。(本文照片来自国家文物局) 中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内涵深厚,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强调专 ...
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获悉,明代巴县望族刘氏代表性人物——刘春墓地考古工作日前取得重要收获。图为刘春墓地主墓M1正面照。图片来自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刘春是重庆历史名人。他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举乡试第一中解元,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及第,中榜眼。刘春进士及第后入翰林院为官,授为翰林院编修。刘春夫妻均获皇帝谕祭,由工部 ...
1月21日,国家文物局在其官网刊发2021年工作共28项要点,摘录部分如下: 做好中华文明发掘、阐释的顶层设计。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项目作出安排,集中力量攻关夏文化研究、人类起源、黄河和长江流域文明探源、边疆考古等重大历史问题。 做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落实好《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 ...
埃及官方近期宣布,在首都开罗以南的萨卡拉墓地(Saqqara)发现一批新的文物,其中包括五十多具保存完好的石棺和一座古代王后陵庙,至少有2500年历史。 1月16日,埃及旅游和文物部发声明表示,这批年代可追溯至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至公元前11世纪)的石棺,是在地下约10米到12米深的52个埋葬竖井中发现的。这是由埃及知名考古学家哈瓦斯 ...
旨在保护大阿尔泰地区自然和野生动植物,并为该地区4国(中国、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原住民提供支持的阿尔泰项目(The Altai Project),在其网站称蒙古国“蒙古阿尔泰高地”项目,将于2023年将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复合遗产。 网站称将提名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非常复杂,需要经年累月的工作。蒙古国团队在2014年开始了这一程序(注:2014 ...
近期,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专题会议部署,北京市文物局积极组织开展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按照市文物局安排,调查工作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牵头,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各相关区文化和旅游局等多家专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组成联合调查组,研 ...
2019年年末,故宫博物院发布“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点活动。活动之一是要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物将突出故宫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时,紫禁城作为一个大文化IP,影响力已经走向社会大众。“紫禁城六百年”是一个新颖且重要的编 ...
为深入学习总书记考古工作讲话精神,推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加强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借鉴,2021年2月3日下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开2020年度业务工作交流会,会议由党总支书记刘正雄主持,全体职工参加,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0年的6个重要项目进行了交流汇报。会议现场 一、沧源农克硝洞遗址考古发掘汇报人:吉学平 农 ...
高原牦牛牦牛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耐寒耐苦,毛长过膝,适应高原地区氧气稀薄的生态条件,主要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宁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荒漠草原等环境中。所产的奶、肉、皮、毛,是当地牧民的主要生活来源。牦 牛岩画产生于新石器晚期至两万年前, ...
2021,辛丑牛年。玉门市博物馆与南阳唐王府博物馆等全国百家博物馆一道,共同组织了《牛气冲天——中国牛文化百馆联展》,以线上展览的形式,祝福所有的观众在新的一年里,紫气东来,牛气冲天! 本次展览共分十个篇章,由玉门市博物馆、南阳汉唐王府博物馆等全国百家博物馆利用各自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分批次推出。今日推出第三篇《牛气冲天——中国牛文化 ...
达泽庙遗址位于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村,面积约4万平方米。1988年因当地砖瓦厂取土发现石钺、玉珠、玉管等良渚文化遗物被确认。1990年砖瓦厂扩大取土范围,考古部门曾进行小规模发掘,揭露面积近350平方米,清理崧泽—良渚文化墓葬12座,包括地层和遗迹单位,共出土各类文物120余件。2016年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启动,为配合此项目,自2016年5月至2020年10 ...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为了进一步了解辽上京皇城遗址的布局和沿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辽上京考古队,于2020年5月-10月,对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第二期全部学员也参与了本 ...
澎湃新闻获悉,国家文物局近期组织开展了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截止目前,共计完成4532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现场调查工作,覆盖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的80.96 %,已完成1366份调查报告。国家文物局现场指导石窟调查工作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旨在全面掌握石窟寺的保护状况,系统分析石窟寺保护形势,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奠定重 ...
明末文震亨对附庸风雅的时风不满而忧心,在他的《长物志》里,最常见的就是这样的评价:“俗”。再要细分,有“俗气”“尤俗”“俗不堪用”等等表达。他希望《长物志》至少能让世人懂一点真正的高雅格调,而不是被时风裹挟,人云亦云。文震亨身体力行的风雅,是生活美学,更是他展露的风骨。要说到格调高雅的古代生活,或许很多人会想起《红楼梦》,其中的 ...
于庚子农历冬至前夕辞世的翁万戈先生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孙,其书画收藏基本来自翁同龢的旧藏。翁老廿年前将“上图”视为自家隐秘海外半个多世纪善本古籍转藏理想归宿;2018年百岁寿辰之际又将珍藏明沈周《临戴进谢安东山图》、清“四王”之一王原祁《杜甫诗意图》两轴捐赠上博。惟其承让“修内司本”《阁帖》,向未公之于世而鲜为人知,特别耐人寻味。 ...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更高水准做好热水墓群的考古工作,2021年1月11日,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的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召开。 因受疫情影响,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会 ...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 ...
历时四个月的嘉兴西曹墩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于日前基本结束。 西曹墩遗址位于嘉兴市余新镇曹墩遗址以西。2020年6月17日,南湖区余新镇有村民正在进行搬迁、土地复耕工作,在对高墩进行平整过程中,发现有石器出土。6月19日,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邀请省考古所研究员赵晔勘察现场,确认为良渚文化遗址。7月21日至8月17日,嘉兴市文物保护所、嘉兴博物馆 ...
牛年新春将至,澎湃新闻获悉,成都博物馆将于2月9日推出原创大展“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城市”。展览通过中国历史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这“五都”所在地域考古出土的300余件/套精美文物,全方位展示秦汉大一统历史背景下,五座城市的社会风貌。其中包括重量级文物“天府汉碑”、“汉五层彩绘陶仓楼”等。铜钫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元前221 ...
从陕西省文物局了解到,2020年该省共开展各类考古项目179项,累计完成考古调查约609平方千米,考古勘探约1180万平方米,发掘古墓葬3956座、古遗址10.58万平方米。考古工作数量和发掘墓葬数量超过历史纪录。 据介绍,2020年陕西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文物保护全面加强,重大文化标识项目顺利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扎实开展,考古研究和陈列展 ...
2月1日上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战略合作协议签订暨实验室主任聘任仪式在考古研究中心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与有关司室负责同志出席活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近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北京市市长陈吉宁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北京将扎实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群众性主题宣传活动,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抓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推动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做好钟楼和正阳门箭楼文物保护修缮。持续开展老 ...
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具魅力的表达方式。草木芳香间是人与神的奇妙感应;蜿蜒的丝路上藏着对文化的嗅觉感知;瑞器中流淌的香雾有着畅怀舒啸的生活态度;在不绝如缕的氤氲中,飘散着古人的心灵意趣。香魂雅事皆有情,在小年即将到来之际,山西博物院特推出“香魂——中国古代香文化展”,联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九龙沉香博物馆,精选160余件/套与香文 ...
1945年,居住在重庆北碚的中国学典馆馆长、知名辞典学家杨家骆了解到大足石刻造像后,决定组建考察团前往考察。这是大足石刻历史上第一次学者组团进行的科学考察,考察团的主要成员之一即包括来自苏州的知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经历了77年后,大足石刻艺术终于与苏州首次相遇。澎湃新闻获悉,2021年1月30日,“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正式在苏 ...
对于“十四五”时期甘肃文物事业发展,甘肃省文物局31日披露称,要大力推动博物馆纪念馆提质增效和改革创新,加强文物资源价值挖掘阐发,积极拓展“互联网+”、数字化、智慧化等文博服务新业态,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8年8月6日,通过数字化采集后打印展出的 ...
都兰热水墓群广受关注、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亮相恭王府……2020年,很多人认识了青海鲜为人知的一面,了解了青海古老的历史文化积淀。 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2020年,青海省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稳步提升,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成果丰硕。2020年,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发掘工作取得新进展,出土大量精美遗物。(图片来自热水联合考古队) ...
日前,某施工单位在大运河河北泊头段清淤时发现一艘明代沉船。文物部门正在完善打捞方案,预计2月上旬可转移至室内进行细致发掘。在大运河河北泊头段古沉船中发现的碎瓷片(1月29日摄,手机照片)。考古人员在大运河河北泊头段古沉船发掘现场察看碎瓷片(1月29日摄,手机照片)。 沉船发现地点位于泊头市区胜利桥南200米的大运河河道,施工人员先挖 ...
从青海省文物局了解到,考古专家在2018血渭一号墓墓室内清理出一枚刻有骆驼纹、古藏文的银质印章,通过藏学专家释读,结合敦煌吐蕃经卷等文献记载,初步推断2018血渭一号墓墓主为吐蕃统治时期的一位吐谷浑王族。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的银质印章。图片来自热水联合考古队 近日,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 ...
2021年1月4日—5日,为期两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0年度田野考古汇报会在线上举行。考古所各研究室的近40位学者对2020年度30余项田野考古发掘项目进行了汇报。本次汇报涉及的遗址覆盖面广、时代跨度大,同时包括两项国外发掘工作,田野考古成果丰硕。与会专家学者在聆听报告的同时,提出问题,相互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报告会思想碰撞、精彩纷 ...
澎湃新闻获悉,历时两年三个月精细匠心建造的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近日在福建省泉州石狮市开馆。开馆当天,故宫专题展厅、世茂珍藏展厅、海上丝绸之路展厅等迎来了多个展览,包括“浮梁巧烧——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御窑瓷器展”“开轩览物华——世茂艺术珍藏展”“船行看潮生——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展”等。其中“船行看潮生”分四个部分讲述了海上 ...
2021年1月25日,南阳岩石文考古研究迎来重大发现:南阳学者此前在卧龙区谢庄镇发现的、被称为“日月祭坛”的岩石文,被中国科学院大学认定为“具有定季节和时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论意义的天文星象图。其年代虽尚难确定,但初步推测其形成年代很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学术意义重大……”孙小淳等专家学者 ...
千年前,洛阳与敦煌因丝绸之路有了更多的交集;千年后,她们又因展览而相聚…… 两天时间,满满的四场社教活动,却依然让我们感到是匆匆而过。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现在洛博君为大家奉上那些精彩的瞬间: 活动一、《万物有灵——九色鹿的故事》 活动二、《匠心手作——覆斗顶模型制作》 活动结束了,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珍贵的照片影像 ...
“西窑韩演”砖瓦残片 城砖上的神秘手印纹有何含义?筒瓦上的“官”字标记是何用处?瓦当上的莲花纹与牡丹纹有何寓意?1月13日,记者走进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文物库房,为您揭秘玄武门遗址部分出土文物。 “官”字砖瓦,宫城屡见不鲜 1月13日,记者在文物库房中看到了不少带有“官”字的砖瓦残片。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 ...
1月18日,持续了整整三个月的“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以下简称三大石窟联展)结束。不过,大家还可以继续欣赏敦煌展厅的展品,这是记者从龙门石窟研究院和洛阳博物馆了解到的消息。 目前已经在洛阳博物馆展览了三个月的三大石窟联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大石窟首次举办的大型艺术联展。展览通过“鸣沙圣迹 赫赫敦煌”“ ...
澎湃新闻获悉,近日,“陕西首届六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在陕西举行,现场公布了陕西考古六大新发现:陕西府谷寨山遗址、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勘探与发掘、空港新城隋王韶家族墓园、麟游隋仁寿唐九成宫4号殿遗址、陕西西安中兆村十六国墓、陕西长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地。这些发现中,有研究早期国家起源的重要材料,有国内所见最早单体金、银骆驼,也有 ...
山西银饰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时光浸染。时光流逝,如今,制作银饰的技艺渐趋沉寂,但仍有部分手艺人以一颗匠心,坚守并传承着“晋工”银饰的制作技艺。澎湃新闻获悉,1月26日起,山西青铜博物馆推出迎新春特展“如银岁月 美意延年——山西传统银饰展”,展览汇集600余件各时期山西民间传统银饰,展品主要来自山西博物院,山西地质博物馆、晋国古都博物馆及 ...
央视新闻1月26日消息,1月25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披露,在湖北荆门沙洋发现一处楚国贵族家族墓地,出土虎座鸟架鼓等典型楚国器物,在楚墓考古中具有重要意义。该墓地命名为新村墓地,2020年9月至今,为配合荆荆高铁建设项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该项目负责人周青介绍,经对1200平方米进行考古发掘,确认该墓地是一处典 ...
“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大汉雄风,惊心动魄;赫赫威名,荡气回肠。2月3日,“我从汉朝来——文物世界中的汉代济南”在济南市博物馆开幕。展览将汇聚济南地区七所文博单位的300余件汉代文物,还原两千多年前,大汉王朝时期济南先民的生活,展示济南地区的汉代雄风。这也是济南市汉代精品文物的首次集结亮相。“我从汉朝来——文物世 ...
从造型古拙的“汉代灰陶百戏俑”到惟妙惟肖的“魏晋南北朝歌舞俑”,从曼妙婆娑的“唐代彩绘伎乐俑”到灵动活泼的“宋代杂剧砖雕”,澎湃新闻获悉,1月25日,“清平乐——黄河流域汉唐宋元乐舞戏曲精品文物展”在长沙简牍博物馆一楼特展厅开幕,展览精选了198件汉唐宋元时期乐舞戏曲主题的陶俑、砖雕等珍贵的戏曲文物,它们不仅记录了中国戏曲发展史,同时 ...
“滇王与南越王”展25日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揭幕,共展出滇粤两地289件(套)珍贵文物,为观众重构2000多年前的滇、南越两个地方王国的历史图景,展现滇文化和南越文化的独特魅力。战国时期滇国牛虎铜案(资料图)。图片来自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西汉时期滇国手形銎铜戈(资料图)。图片来自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本次展览是继“大汉楚王与南越王”“ ...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摄制的8集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25日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该片以重大考古成果诠释“中国之新疆”的历史本质。 据摄制方介绍,中国新疆地区因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历来是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地区。摄制组在全新疆地区及陕西、甘肃、河北、北京等地探访取景,先后 ...
汉代的进口珠宝,宋代商船上的金链子,元代航海用的水罗盘……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的“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上,来自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海南等10省(市)25家博物馆的160余件文物珍品汇聚一堂,多元、立体地展现了中华航海文明。明青花缠枝莲纹折沿盘 图片来自中国航海博物馆 “为什么要航海?因为大海就在那!”中国航海博 ...
《清平乐——黄河流域汉唐宋元乐舞戏曲精品文物展》25日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开幕,展出了198件汉唐宋元时期乐舞戏曲主题的陶俑、砖雕等文物。展出的“唐三彩马上参军戏俑”。 向一鹏 摄 据了解,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各国商队往来不绝,人民生活安定,为广泛开展“百戏”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宋元时期社会经济活跃,政策更加开放,加上 ...
饶河小南山遗址 小南山遗址位于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按照工作计划,2020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对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550平方米。本年度在第二墓葬区周围以及与第一墓地之间的区域进一步扩大发掘面积,重要的是发现2座房址和一些火塘遗迹。2座房址均为半地穴,建于斜坡之上,开凿基岩而成,房内堆积为黑色土。F1面 ...
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工作者近日对贵州省铜仁市方田坝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调查时,发现了祭祀礼器牙璋,这于贵州考古来说属首次发现。贵州省铜仁市方田坝遗址发掘区域航拍图(2020年11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图片来自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方田坝遗址位于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镇坪茶村,该遗址于2020年7月开始发掘,是锦江流域一处先秦文 ...
1月25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披露,目前仍在进行的荆荆高铁考古工作有新收获:在荆门沙洋发现一处楚国贵族家族墓地,出土虎座鸟架鼓等典型楚国器物,在楚墓考古中具有重要意义。墓地全景照 该墓地命名为新村墓地,2020年9月至今,为配合荆荆高铁建设项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该项目负责人周青介绍,经对1200平方米 ...
原始瓷璧发现概况 2020年7月23日~11月14日,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苏庄墓地发掘了136座墓葬。其中,西汉墓葬85座,隋、唐、宋代墓葬各1座,明清墓葬16座,时代不明墓葬32座。西汉墓葬分布于墓地东西两个南北向岗地上,分为Ⅰ区、Ⅱ区。其中Ⅰ区39座、Ⅱ区46座,Ⅰ区内除M7规格较大外,大多数为小型竖穴土坑木棺墓,Ⅱ区墓葬总体规模较大,多 ...
「核心提示」 考古人员在土耳其西部的Urla-Çeşme半岛进行调查,发现了一座公元前六世纪的神庙,其中供奉着阿佛洛狄忒女神。"阿佛洛狄忒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崇拜,"团队负责人、米玛尔-西南美术大学的考古学家埃利夫-科帕拉尔对媒体这样表示。 团队发现了部分女性雕像和一个女性头像的兵马俑雕塑,以及一个铭文,上面写着 "这 ...
1月23日,盘龙城联合考古队对外宣布,盘龙城遗址考古又有重要收获:发现一处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铺石遗存,年代为商代早期,有专家分析认为,或为祭祀遗存。如此大规模遗存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盘龙城作为商王朝南方中心城市的地位。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北郊,自2012年至今,由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起初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牵头的联合考古队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