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哈拉帕文明:南亚次大陆远古文明之源

 不久前,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等话题此后在与会各国热度不减。例如,在巴基斯坦,如何更好地研究、认识和守护属于全人类共有的古文明遗产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巴基斯坦古老而又年轻——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它奠基于二战后的1947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国家,而巴基斯坦人民脚下的这片土地,则是一块孕育了诸多辉煌古文明的千年沃壤。具有文明史意义的哈拉帕文明便是这些古文明中一个璀璨的 ...

• 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

良渚遗址于1936年发现,迄今已经历83年,四代考古人的努力。1959年夏鼐先生命名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作为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得到认可,到今年刚好是良渚文化命名60周年。1986年以来陆续发掘了反山、瑶山、莫角山和汇观山遗址,提出良渚遗址群的概念,2006-2007年良渚古城的确认使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进入都邑考古和全方面考古的新阶段,我们对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认识也更加立体化了。良渚文化的研究 ...

• 战国古文字资料研究获新成果

 近日,《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新书发布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会议由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中华书局、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联合主办。  作为首部战国文字研究的大型综合性工具书,《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共17册,是对迄今为止出土战国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的一次全面总结,集中展现了学界有关战国文字的研究成果。该书共收录出土战国文献所见字、词近80 ...

• 讲述表里山河的辉煌文明

  山西临汾,我的家乡。  这里是襟带河汾肥沃丰饶的土地,这里有成千上万勤劳纯朴的人民。我16岁离开赴京城求学,20岁毕业重返故里从事考古,一眨眼30多个春秋过去了,盘点一下“成绩单”,对家乡的文博事业也还算有贡献:我们发现了山西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7000年的“枣园文化”;提出陶寺文化由“陶唐氏”先民所创造,而有别于夏的考古学文化;提出侯马是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所在地,开辟了战国时期韩赵魏三晋的辉煌; ...

• 触摸5000年前的文明实证

  “良渚古城遗址”是我国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项目。改造完成重新对外开放的良渚博物院是良渚文明的集中展示,也凝聚了中国文博界的智慧与思考,已经成为颇有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必看博物馆。  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后,良渚博物院作为申遗主体展示项目,从2017年8月开始闭馆改造。此次改陈是一个契机,既可以将近十年内累积的重要考古成果梳理、充实,又可从多家博物馆汇集更多、更典型、更能 ...

• 走近曾经繁盛的周代封国

 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考古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芮国墓地,为研究周代封国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该遗址被确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完全依托考古遗址的专题博物馆。  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该如何做?看似众多的文物在脱离了原有的遗址环境后又该如何摆放,怎样才能讲述好一个文献缺乏的历史谜团?经过多 ...

• 传统离未来有多远

 日前,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正式公布——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博物馆是文化中枢,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见仁见智,但不同的思考将直接影响博物馆的走向。过去半个世纪人们更多地把关注投入到博物馆如何具备更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如何表达更多元的文化,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博物馆次第涌现,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广度。但是,这个进步也带来了误解,让我们简单关注新博物馆类型和数量的增长。事实上,旧博物 ...

• 深度解读: 从十大考古看中国考古新趋势

12018商周五项考古发现之学术意义刘 绪  刚刚结束的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5项夏商周考古项目入围,所占比例最高,更有2项荣获“十大考古”。这是继2017年度之后夏商周考古的又一个丰收年,反映了近年来夏商周考古工作的丰硕成果。笔者一直关注夏商周考古的最新成果,对这几个重大发现,也曾亲临实地考察,现就其学术意义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山西闻喜酒务头晚商墓地  2015年,闻喜县公安局破

• 契丹文字研究有待突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段丹洁 契丹文字是我国辽代使用的文字,由于战乱和纷争,用契丹文字书写的书籍逐渐失传濒危。在文献资料匮乏状态下,我国为数不多的契丹学领域研究者坚持不懈的耕耘,就显得难能可贵。  不让绝学成绝响  契丹人建立的辽代,曾先后创造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用以记录契丹语。契丹文字被金废止后,渐绝于世,遂成为不为人所识的“死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台的扶植绝学的政策中, ...

• 【收藏级】规划、监测与文物影响评估景观视线分析实用工具

众所周知,无论是世界遗产的遗产区、缓冲区,还是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规划管理工作,都非常重视历史环境的保存与延续,因此景观视线分析、环境风貌分析是文物保护规划、遗产监测、管理状况咨询或者文物影响评估等工作中经常面对的问题之一。针对不同规模、性质的文物本体,针对不同类型的发展压力或者影响因素,如何进行快速有效的景观视线分析呢?我们挑选了部分案例和方法做一个扼要的分享,期望对相关专业人员

• 遗产视野丨活的“文化”与死的“遗产”

法国巴黎“直把上海作苏州”《艺术世界》的编辑从上海打电话向我约稿的前一天,我参加了巴黎的杜伊勒里公园举办的一个“上海周”的文化活动。那是在卢浮宫、协和广场和塞纳河之间,在以沉着的灰色调为主的巨大空间里,上演的一出色彩斑斓的中国戏。精明的上海人搬来了豫园的翘角飞檐和石库门的民居作为道具;请来了陈燮阳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助兴,清一色的西洋乐器,演奏着民乐铿锵;青瓦白墙下,有老人捻须,美人舞剑;空中漂浮着

• 谁的世界?何以遗产?——看专家如何给世界遗产大会开药方

  更多世界遗产资讯,请关注微博@爱世界遗产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于去年10月分两篇推送了由燕海鸣、王珏、罗颖、解立撰写的《谁的世界?何以遗产—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观察》,深入探讨了世界遗产大会近年来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出未来改进的方向。文章十分精彩,观点鲜明,金句频出。本文试着从中摘取了部分精华片段,供世界遗产爱好者们参考。    原文:  谁的世界?何以遗产?—

• 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探析

《中国文化遗产》2019年第2期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探析徐婉君 杜晓帆摘要:与中国临近的东南亚,是“一带一路”政策倡议后不可忽视的区域。透过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自然灾害等不同角度探讨东南亚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概况,可以观察到它们的文化遗产特征及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可供中国参考。此外,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拥有丰富的申遗经验,且与东南亚地区同样拥有东方文化背景,可以给

• 遗产保护理论|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回归: 国际遗产学界新趋势

内容摘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际遗产学界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跨学科、有反思性的研究潮流正在兴起。其总体特点是以人为本,对遗产的物质性与文化性进行整合思考,重新理解遗产,重视遗产发挥的作用。其研究主题包括遗产的再理论化、遗产价值、对遗产保护运动中忽视民众的偏颇进行反思、对世界文化遗产再思考等。国内遗产领域有必要与时俱进,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出一条符合国情

• 学术文摘丨建筑遗产“修复”理论的演变及本土化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2019年第1期建筑遗产“修复”理论的演变及本土化研究陈 曦“修复”作为保护实践的重要策略对于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修复”一词在西方的来源和演变,反映了修复实践与保护思想的互动关系和同步发展。修复实践中工具层面的合理性与保护思想中价值理性的对抗,“修复”在中国语境中的转译与发展,揭示出“修复”是塑造保护思想理性的的重要手段,需要批判性地纳入到理论体系和实践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