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十年

摘要: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埋藏最为丰富的帝王陵墓,占地面积约56.25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考古学储备之一”。陵区内外已发现各类陪葬坑、陪葬墓600余处和数百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出土了包括秦兵马俑、彩绘铜车马、百戏俑、青铜水禽等在内的大批精美文物。1961年,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含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遗 ...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埋藏最为丰富的帝王陵墓,占地面积约56.25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考古学储备之一”。陵区内外已发现各类陪葬坑、陪葬墓600余处和数百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出土了包括秦兵马俑、彩绘铜车马、百戏俑、青铜水禽等在内的大批精美文物。1961年,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含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六处遗产之一。

  30年来,作为秦始皇陵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机构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在世界遗产的保护、研究、展示和公众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世界遗产价值社会共享,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2015年8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参观完秦陵博物院后留言道:“兵马俑能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首先要对中国人民表示祝贺!其次对兵马俑坑的保存与保护表示感谢!兵马俑的确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证明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对这座遗址的保护应该代代相传下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自豪能够与中国专家共同来保护好这处遗址。”

  秦始皇帝陵考古工作稳步推进

  1974年,随着举世瞩目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的惊世发现,规模宏大、埋藏丰富,具有重大科学、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逐渐被揭开。三十多年来,考古工作者持续在秦始皇陵56.25平方公里区域开展了大规模的科学田野考古工作。兵马俑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铜车马、石甲胄、百戏俑、文吏俑、青铜水禽等“奇器珍怪”的相继发现,使《史记》中描述的神秘帝陵一步步走近人们的视野。这些重大考古成果的取得是几代秦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保护修复后的彩绘跪射俑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兵马俑参观

  1974~1998年,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兵马俑陪葬坑及秦始皇帝陵陵园局部区域。这期间的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基本上奠定了秦始皇陵考古的初步格局与框架。先后发现了上焦村马厩坑、上焦村秦墓、寝殿、便殿建筑遗址、园寺吏舍、食官遗址、地宫宫墙、帝陵东西墓道、东西门阙、郑庄石料加工场、封土西北侧甲字形大墓、姚池头墓地、赵背户墓地;发掘或试掘了秦兵马俑一号、二号、三号陪葬坑,铜车马陪葬坑、石甲胄坑、鱼池动物陪葬坑、封土北侧建筑遗址等;订正了以往对内城北区的认识。虽然这一阶段的考古发现和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总体上形成了对秦始皇陵的基本认知。

  1998~2008年,本阶段以整理石甲胄坑出土遗物为契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地区开展更加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得了重大收获,进一步拓展了秦始皇陵的内涵、拓宽了学术研究的思路。主要工作有:整理K9801陪葬坑石甲胄、局部发掘K9901陪葬坑、调查陵园内外城垣、新发现K9902等陪葬坑、发掘K0006(文吏俑)、K0007陪葬坑(青铜水禽坑),并以国家863项目为依托对秦始皇陵进行了系统的高科技物探试验,基本摸清了封土、地宫、阻排水系统的规模、结构等,为全面了解秦始皇帝陵核心区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至今,随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成立,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先后开展了一号兵马俑陪葬坑的第三次考古发掘和二号兵马俑陪葬坑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试掘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加大了考古发掘与现场文物保护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考古实物资料。同时对兵马俑陪葬坑的建筑结构、军阵结构、陶俑的装饰、武器装备等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以系统思考秦始皇陵考古研究的体系、理论方法与重大核心问题为出发点,按照国家文物局大遗址考古指导意见,编制、调整了秦始皇帝陵考古工作规划,完善了秦始皇帝陵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加大了对陵园内外区域的系统调查、勘探和发掘,进一步解决了陵墓的形制、内涵、结构等重大问题,对墓上建筑、墓道墓室与正藏、外藏、祔葬、祭祀、墙垣、门观、道路、陵邑等诸多遗存都有了新的发现,对陵园空间、范围、规划、向位、象征、理念等重要问题有了突破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特别致力于在物质技术、社会礼仪、思想理念的体系结构下整体研究秦始皇陵遗存,阐释秦始皇陵礼仪系统的结构组成、功能以及所反映的思想理念。

  30多年来,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秦兵马俑二号坑考古发掘”项目获得1999年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2011年,“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项目,获得“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社会科学奖”;2013年,“秦始皇陵园考古发掘”项目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考古新发现。一次次的重大发现表明,秦始皇帝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学储备之一,它所凸显的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独特地位,秦始皇帝陵的系统、深入研究与解读必将对人类文明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持续加强

  2005年7月30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正式公布《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这是陕西省70多座帝王陵中的首部保护条例,也是陕西首部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专项地方法规。2010年7月,陕西省政府颁布了《秦始皇陵保护规划》,将秦始皇陵保护区划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14年,进一步编制了《秦始皇陵保护区规划方案》,将秦始皇陵的保护面积调整为45.69平方公里。

  1982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组建了专职从事保护和修复的机构,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经打造出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文物保护科技队伍,并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比利时杨森公司、美国强生公司、美国沙漠研究所以及香港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专家在保护彩俑


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勘探

  与比利时杨森公司和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合建了微生物实验室、彩绘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和金属文物修复室。2005年,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秦俑博物馆正式揭牌运行,标志着对陶质彩绘文物的保护进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秦始皇帝陵文物保护工作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四个优势研究方向,即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彩绘颜料科学分析与研究、环境监测与控制和微生物防治,已出色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要科研项目,保护修复了一大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多个科研项目和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其中“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和“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分别于1997年和200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年,“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研究”和“遗址博物馆环境监测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分别获得“十二五”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奖一、二等奖。“秦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的防霉研究”研究获得2005年度“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二等奖”。《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一书获得2014年文博图书十佳图书优秀奖。秦陵博物院成为全国的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的领军者。

  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展示逐步完善

  多年来,秦始皇陵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早在1976年5月15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并留言:“秦兵马俑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1978年9月1日,时任巴黎市长的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留言:“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秦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不胫而走。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0年来,秦陵博物院在原来秦俑一号坑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逐步开放了诸多帝陵陪葬坑和陵园建筑内容,形成了以遗址陈列为主体、铜车马陈列为精华、整体风貌环境为烘托、临时展览为补充的相对系统的陈列展示体系。

  以秦始皇陵陪葬坑遗址原状展示为核心的基本陈列不断丰富。继1979年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大厅建成开放后,1989年9月27日,秦兵马俑三号坑遗址大厅正式对外展出。1994年10月1日,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大厅建成,以边发掘边展示的形式对公众开放。1999年10月1日,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楼建成对外开放。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0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对秦始皇陵封土、内外城垣及发现的诸多建筑遗址、陪葬坑、陪葬墓等进行了标识性展示。2010年,秦始皇陵K9901、K0006陪葬坑展厅建成并开放。

  30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办了多项有影响的临时展览,拓展了作为世界遗产地的展示内容,现在基本形成了以秦文化主题展览为核心,同时举办世界文明系列展、东周区域文化系列展、秦帝国之路系列展、秦陵博物院系列成果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临时展览体系。

  2017年,秦陵博物院与百度公司合作推出了200亿像素360度全景兵马俑坑展示、百度AI(人工智能)秦始皇兵马俑复原工程等项目,与腾讯公司合作的“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也正式上线,让秦陵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多元的策展视角与成熟的展陈技术的结合,为公众精彩呈现了秦始皇陵文化遗产多维的价值与丰富的内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流光溢彩——陕西出土秦金银器展”荣获第六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综合效益奖;“真彩秦俑展”获得了第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第一名。

  1983~1988年、2002~2006年,秦陵博物院先后两次举办 “秦始皇陵兵马俑全国巡回展览”,走访全国30多个城市,累计接待观众四百多万人次,引起广泛关注。同时,自1982年3月在澳大利亚举办第一个秦兵马俑专题文物展览拉开了秦俑海外展览的序幕,迄今已出访了全球六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座城市,让海外观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中国,亲睹兵马俑的风采。

  随着信息化建设持续强化和科技展示手段的日益丰富,未来的秦陵文化遗产展示体系将在一院多馆的格局下不断完善,围绕帝王陵、秦文化、世界遗产地等多个主题,不断积极拓展新的展示系列,以全面展示秦始皇陵世界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让公众领略秦文化的博大内涵。

  公众服务与教育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自1979年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外宾客一亿多人次,尤其是近30年来,借助世界遗产的巨大影响力,深入挖掘研究秦俑秦文化内涵,不断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30年来已累计免费接待学生团体900余万人次。“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秦陵移动课堂”“欢乐博物馆”三个品牌教育项目,已在西安、北京、南京、长沙、呼和浩特、包头、香港、美国等地成功举办活动千余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游人如潮看秦俑


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

  “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宣传秦文化为基础,同时注重青少年对我国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传承及保护意识。2016年在长沙、包头、南京三地大、中、小学同时开展教育活动。同年走进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对来自40多个国家的中国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全英文授课。2016年12月,该活动在香港地区开展,为香港弘立书院7年级百余名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社会教育活动。2017年2月,秦陵博物院与史密森尼学习和数字访问中心开始合作线上数字教育资源,创建线上教育,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拓展了新的途径。2017年9月,“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在美国华盛顿国际学校开展,该校孔子课堂的50多名学生参加,对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秦陵移动课堂”是将博物馆教育搬进学校课堂,通过讲解员老师授课、知识竞赛、手工制作、课后思考等多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这种新的教育形式更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迄今已在西安市建国路小学、华清小学和下和小学上课200余次。

  “欢乐博物馆”包含八项体验项目,全年逢周二、周五在秦陵博物院推出,面向所有观众免费开展,获得体验者的高度评价。

  2004年,秦陵博物院与国际志愿者组织——英国I-TO-I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了国际志愿者服务工作,先后有来自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等不同国家30名国际志愿者,在秦陵博物院开展咨询导览、文化讲座、英语沙龙、翻译资料、培训外语讲解员等服务。2013年“秦陵博物院西安工程大学志愿服务队”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十佳志愿者之星”(团队)荣誉称号。

  30年来,在世界遗产保护理念框架下展开的秦始皇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仅在秦始皇陵各类遗址本体以及出土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众多突破性的成果,而且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展示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积极普及文化遗产知识,有效地促进了世界遗产的社会共享,极大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充分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成为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并举的典范。

  30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坚持依规治院、科学管院、科技强院、服务立院,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继往开来,任重道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说:“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以极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为己任,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打造为秦文化的展示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播区。继续努力奋斗,确保秦始皇陵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使这份全人类的瑰宝永续流传。”

  (原文刊于:《光明日报》2017年12月21日第4版)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