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秦始皇陵规画初探

摘要: 目录1.秦始皇陵的空间特征及其研究 31.1 秦始皇陵区位与环境特征 31.2 秦始皇陵研究概况 41.3 古代都邑规画方法简介 42.秦始皇陵的营建 52.1 秦始皇与帝陵建设 52.2 秦始皇陵营建时序 82.3 吕不韦与李斯的贡献 103.秦始皇陵的规画 163.1 仰观俯察,选址于郦山之阿 163.2 相土尝水,筑五岭穿三泉 183.3 辨方正位,望峰而筑陵 233.4 计里画方,以矩定宫邑 283.5 置陈布势,形成帝陵总体布局 363.6 因地制宜,营之以为园 404.初步结论 ...
目录

1.秦始皇陵的空间特征及其研究 3
1.1 秦始皇陵区位与环境特征 3
1.2 秦始皇陵研究概况 4
1.3 古代都邑规画方法简介 4
 
2.秦始皇陵的营建 5
2.1 秦始皇与帝陵建设 5
2.2 秦始皇陵营建时序 8
2.3 吕不韦与李斯的贡献 10
 
3.秦始皇陵的规画 16
3.1 仰观俯察,选址于郦山之阿 16
3.2 相土尝水,筑五岭穿三泉 18
3.3 辨方正位,望峰而筑陵 23
3.4 计里画方,以矩定宫邑 28
3.5 置陈布势,形成帝陵总体布局 36
3.6 因地制宜,营之以为园 40
 
4.初步结论与讨论 43
4.1 秦始皇陵“若都邑”与都邑规画传统 43
4.2 规画视角中秦始皇陵空间形成的机制与过程 43
4.3 从“规画”到“规划” 44
参考文献 45
 
  【摘要】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的陵墓,也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埋藏最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是秦代文化的伟大见证。秦始皇陵建造时间之久、用工之众、规模之恢宏、从葬之丰富,皆为世界历史所罕见,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对秦始皇陵的规划布局与营建过程进行宏观考察,发现秦陵规划设计与营建符合“都邑规画”的一般规律。通过探讨秦始皇、吕不韦、李斯等人的行为活动与思想观念,在“天-地-人”关联的思想体系下,考察秦始皇陵的规划设计与营建:一方面是“山川定位”,将秦始皇陵纳入山水体系这一比较恒定的参考系中,探究区域范围秦始皇陵轴线的定位,复原秦始皇陵空间规划、设计与营建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形数结合”,尝试建立考察秦始皇陵的尺度体系,认为尺度揭示了秦始皇陵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形态、数量关系及其内在的统一。秦始皇陵的空间形式是由地理环境基础及规画过程决定的,即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基础上,通过仰观俯察、相土尝水、辨方正位、计里画方、置陈布势等过程,形成了规画的空间格局与形态(可称之为“规画图式”),这是造成秦始皇陵空间形式这个果的空间的因,也是直接原因。
  【关键词】秦始皇陵,规划设计,规画,考古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的陵墓,也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埋藏最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是秦代文化的伟大见证。秦始皇陵建造时间之久、用工之众、规模之恢宏、从葬之丰富,皆为世界历史所罕见,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从文物资源分布状况看,秦始皇陵概念可以分为陵区、陵园和陵墓三个空间层级(图1)。其中,秦始皇陵区是指与秦始皇陵相关资源的总和,空间分布范围东起玉川河,西至临潼河,南至骊山北麓,北抵渭河,面积近60km2,已知遗址密集分布区域近20km2;秦始皇陵园是指以封土为中心、内外相套的两重南北向长方形城垣地区,面积2.13 km2,这是秦始皇陵区主要组成部分;秦始皇陵墓是指封土及地宫部分,面积0.25 km2,是秦始皇陵的核心所在。
 
  长期以来,关于秦始皇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陵园及陵墓层面,关注两重城垣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存。本文主要着眼于陵区层面,从规划设计角度,对秦始皇陵墓与陵园的规划布局与营建过程进行更为宏观的考察。
 
  1.秦始皇陵的空间特征及其研究
 
  1.1 秦始皇陵区位与环境特征
 
  秦始皇陵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秦岭余脉骊山的北麓(图2)。骊山北麓山前地带系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富集区,目前所知,其遗存年代自史前老官台文化时期(赵村、零口)始,经仰韶文化时期(赵村、零口、北李、严上、岩王、庞岩村、鱼池、姜寨)、 龙山文化时期(宋家、南坪、山孙、陈家窑、芷阳、贾村)、商周时期(下和、零口)、秦汉时期(沙河、刘寨、秦始皇陵、鸿门坂)等重要阶段,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图3)。
 
  骊山北麓区域可以海拔400米等高线为界,分为上、下两个区域。海拔400米等高线以下至海拔350米等高线(即渭河南岸)间为东西狭长阶地,秦代丽邑分布其间,鸿门坂与渭河扼其东出要道。海拔400米等高线以上,自北向南地形逐渐高起,积高修陵,陵园主体被措置于海拔450米与海拔500米等高线之间地带。海拔400米等高线南、北的陵域、城域对应关系,与秦东陵、芷阳城关系相若。
 
  1.2 秦始皇陵研究概况
 
  自始皇入葬骊山后,秦始皇陵就成为古代中国最诱人的考察与研究对象。西汉司马迁所撰《秦始皇本纪》是《史记》中篇幅最大、最经典的篇章,详细记载了秦始皇(前259-前210)一生的事迹,其中包括有关秦始皇陵的内容及背景资料。此后的2000多年间,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至匹夫草莽都对秦始皇陵怀有无限兴趣,在有关的游历、登临、凭吊等活动中记载着秦始皇陵的情况。19世纪末以来,在西方形成一股对包括秦始皇陵在内的中国西部地区考察热潮,比较著名的有足立喜六、关野贞、常盘大定、伊东忠太、维克多•萨伽伦等,采用现代记录手段,留下关于陵园的图像与定量资料。国人王子云、郑振铎等在解放前考察过始皇陵或研究过始皇陵遗物。1960年代,科学意义上的秦始皇陵考古活动开始。1974-1997年正式开展以兵马俑坑的发现为代表的科学考古工作。1998年以来,以整理石甲胄坑发掘资料为契机,秦始皇陵考古工作进一步开展,拓展了秦始皇陵的内涵,拓宽了学术研究的思路(曹玮、张卫星,2011)。
 
  目前,关于秦始皇陵的研究主要针对骊山山前洪积平原上的陵园部分。秦始皇陵的陵墓封土周围,修建有呈南北向长方形的内外两重城垣,陵墓封土位于内城南侧,在内城北侧通过中间一道东西向隔墙,在内城北侧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与南侧分开,内城之外为外城。秦始皇帝陵园内,除陵墓封土和两重城垣及相应的门址外,已发现的主要遗址和遗迹有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地宫及相关设施系统、地宫周边的内藏系统①【含铜车马坑、K0003、K0006(原文吏俑坑)、K0002、K0001、K0204、K0203、K0202、K0101、K0205、K0201、甲字形墓等】、环绕封土石板道路、阻排水系统等;位于内城北半部的有寝殿、便殿、陪葬墓区等;位于内城西侧内外城间的有园寺吏舍遗址、食官遗址、陵园西门系统(西门系统系封闭空间,含外城西门、内城西门、南北两侧的夯土墙及门址、南北对峙的一组双阙、道路等。陵园东门系统布局与西门相同。)、外藏系统(含珍禽异兽坑、曲尺形马厩坑、双坡道坑、K0004、K0005等)等;位于内城东侧内外城间的有外藏系统②【含K9801(百戏俑坑)、K9902(石铠甲坑)】等、陵园东门系统等;在内城北侧内外城间发现诸多建筑遗存;内城南侧内外城间发现零星遗存,如墓葬等。王学理(1994)、袁仲一(2002a)、段清波(2011),曹玮与张卫星(2011)、张卫星与付建(2013)等从考古学角度,都对秦始皇陵特别是陵园部分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古学研究。杨宽(1984)、刘庆柱(1990)、孙嘉春(1994)、朱思红(2006)、朱学文(2009)、孙伟刚与曹龙(2012)等探讨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朝向、范围、布局等问题。相比之下,对较为宏阔的陵区层面以及与秦始皇陵区规划设计相关的问题,学术界尚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借用中国古代都邑规画理论、方法与技术,对秦始皇陵区范围的空间规划与设计进行初步探讨,努力为解决秦始皇陵的范围及标志、朝向,乃至设计思想等问题提供启发。
 
  1.3 古代都邑规画方法简介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将城市视为历史文化研究的对象,采用1925年王国维先生在《古史新证》中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如殷墟甲骨、西域简牍、敦煌文书等)与“纸上之材料”(古文献记载)互相释证。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历史文化研究的对象,城市具有不同于一般历史事件或文化器物的特殊性,即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基础上,实实在在地规划建设起来的,具有鲜明的“空间性”;城市发展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动不居。因此,仅仅依靠传统的“二重证据法”,尚不能有效解决古代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问题。为此,武廷海(2011)提出,重视“大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将“大地”作为第三重证据,与历史文献记载、田野考古资料相结合,从古代“规划师”的角度,揭示古人如何基于城市的山川形胜与自然肌理,将城市与自然山水进行整体考虑和谋篇布局。简言之,这是认识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形成规律的“规画”方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浩阔,城市建设达到了很高的技术与文化水平,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并无“规划”一词,而多使用更为广义的“规画”。所谓规画,也称计画、谋画,大到国家发展、战争之运筹帷幄,小到具体水利工程、宫室之经营建设,运用十分广泛。从技术方法看,中国古代城市是根据自然地理条件,运用规、矩、准、绳等基本工具,将城市防御、生存、礼制等功能需要,具体落实到空间上来。根据六朝建康(今南京)、隋大兴-唐长安(今西安)的研究,可以将“规画”概括为仰观俯察、相土尝水、辨方正位、计里画方、置陈布势、因势利导等六个方面。其中,仰观俯察、相土尝水侧重对大地的观察和认识,包括自然要素、相互关系及其形成的自然整体;辨方正位、计里画方、置陈布势侧重对大地的因借和利用,包括工程性(技术性)的与艺术性的追求,努力形成新的整体;因势利导则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断演进(武廷海2011,2009)。下文即通过“规画”这一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人间视野中,探索秦始皇陵的形制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主要研究内容有三:其一,秦始皇陵营建的过程与工序,研究工程的规划设计及其组织者;其二,秦始皇陵的“规画”过程,复原秦始皇陵规画的方法与技术;其三,基于规画视角对秦始皇陵的基本认识。

全文阅读
秦始皇陵规画初探

(原文发表在《城市与区域研究》第7卷第2期(总第18期), 商务印书馆,2015年。 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王学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