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

从几通碑石看荐福寺、小雁塔的变迁和整修

摘要: 飒爽秀丽的小雁塔,位于西安大南门外1.5公里许的大荐福寺内。寺初建于唐中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塔建于唐景龙中(公元707年—公元709年)。迄今已近一千三百多年,历尽沧桑变幻。今从该寺原存及新近出土的几通碑石题记,可以见到寺、塔的变迁和整修的情况。一、宋政和六年李望的《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碑呈长方形,长1.73米、宽0.8米、厚0.1米。碑额篆书“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文楷书,共十八行,行三十一字。文末题曰“大宋丙申 ...

飒爽秀丽的小雁塔,位于西安大南门外1.5公里许的大荐福寺内。寺初建于唐中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塔建于唐景龙中(公元707年—公元709)。迄今已近一千三百多年,历尽沧桑变幻。今从该寺原存及新近出土的几通碑石题记,可以见到寺、塔的变迁和整修的情况。

    一、宋政和六年李望的《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

    碑呈长方形,长1.73、宽0.8、厚0.1。碑额篆书“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文楷书,共十八行,行三十一字。文末题曰“大宋丙申政和六年五月二十七日李记”。是北宋末年徽宗时(1116)的刻石。碑身断为三截,碑额右上角阙。碑文记叙了寺、塔的历史,以及这次修塔的缘起。  可资勘考者有以下几点。

    1、关子荐福寺的位置变迁

    碑文称:“长安城之西南三里余,有寺曰大荐福。……以神龙年后,翻译佛经,并于此

院。  按两京记,西北隅有荐福寺浮图院。  实景龙中宫人率钱造立。浮图凡一十五级,高三百尺”。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的安仁坊,是毫无疑义的。按此说荐福寺、小雁塔都在安仁坊。所谓“两京记”,可能指韦述的《两京新记》,此书现存残卷,关于荐福寺的记载已佚。但据宋敏求《长安志》载:朱雀门街之东,从北第二坊为开化坊,“半以南大荐福寺”。第三坊才是安仁坊,“西北隅荐福寺浮图”,下又注曰“院门北开,正与寺门隔街相对”。说荐福寺占有开化坊南半部,而小雁塔则在与开化坊相接的安仁坊的西北隅。寺、塔不在一处,而是隔街相望。二说孰是呢?  据宋元祐初(1086)张礼《游城南记》载称:“由务本西门入圣容院,观荐福寺塔。”张自注曰:“圣容院盖唐荐福寺之院也,分为二寺。寺之浮图,今正谓之荐福寺,塔尚存焉”。可见在元祐以前,人们已惯于将唐时荐福寺所在的开化坊旧址,称作圣容院;而把小雁塔所在的安仁坊浮图院,称作荐福寺了。  此碑记述的正是当时的事实。或又以此,而将《两京新记》中所说的,小雁塔位于安仁坊的西北隅了,误作在荐福寺的西北隅了。荐福寺迁入塔院,旧址另立寺名,恐非在元祜时。可能在唐末战乱中,长安城遭受惨重的破坏时,荐福寺亦不能幸免,在五代以后恢复中,即成为两个寺院了。

    2、小雁塔的残损程度

    碑文称小雁塔“自景龙至本朝政和丙申三百九十二年,风雨摧剥,檐角垫毁…以是年二月己卯兴功,越四月戊寅告成”。自唐中宗景龙间(公元707年—公元709)至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应是四百零九年。值得注意的是碑文中称,这时的小雁塔仅是“檐角垫毁”,所以整修先后也只用了四个月。可见当时上距初建时,已四百佘年的小雁塔,塔基、塔身和塔顶等主体部位,均尚完好,那次整修  的仅是易受风雨剥蚀的塔檐塔角。

    3、小雁塔底层四周的附属建筑——“副  屋”

    碑林称“洎以()徊副屋,堕砖所击,  上漏下湿,损弊尤甚,悉皆修完”。所谓“副  屋”可能指环绕塔的底层四周所建者,故塔檐  堕落的砖块,才会击坏屋面。对照金元时人为张礼《游城南记》内荐福寺塔条下的续注载:“贞祐乙亥塔之缠腰尚存。辛卯迁徙,废荡殆尽,惟砖塔在焉”。这里所说的“缠腰”或即碑文中所谓的“副屋”。可见在小雁塔底层环绕塔身原有砖木结构的建筑。在政和六年修塔时,也得到整修。百年后直到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尚保存完好。至所谓“辛卯迁徙”即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金元交替的战火中,“废荡殆尽”,只剩下一座砖塔了。今天我们已无从探究塔之“缠腰”,“副屋”的形制。

    4、小雁塔通体呈银白色

    碑文载称塔整修后,“以白垩土饰之,素光耀口,银色贯空”。至今小雁塔塔身,仍可见到白垩土粉刷的残迹,此记可信。

    二、明正统十四年僧勺思吉刻

    礼部割付及寺塔全图碑

    此碑于1980年在荐福寺大殿前东侧出上。圆形碑首。碑通高4.82、宽1.02、厚0.3。龟趺高0.8,碑的正面刻楷书碑文,碑额双线勾勒“圣旨”二字,周围以阴刻云龙纹饰(图二)。碑文十九行,行五十字,有空格。碑文记述番僧勺思吉于宣德七年(1432)发愿重修久已废弛的荐福寺殿堂。至正统十四年初(1449)始“修盖前后殿宇,周围廊庑俱各完备”。  才通过礼部奏请  “乞(刺)寺名”及礼部割付的经过。  值得注意的是明英宗看到“随本进条”的寺院“盖完图样”后,斥令“礼部审这僧,怎么得绿瓦盖”?  礼部复奏称“参照本僧既是荐福寺废弛,化缘修盖,不合用旧琉璃沿边,合当有罪”云云。  由上可以理解为:一是不许擅自用绿琉璃瓦修建寺院,而责其违制?  二是不许擅自烧造绿琉璃瓦,而追查来源?  尚不敢臆断。
    碑阴线刻荐福寺殿宇廊庑及小雁塔全图
 山门似为栏棚状的鸟头门,两侧为八字墙,山门内东有庑殿两间,正中为庑殿式殿宇三间,可能即碑文所谓之天王殿,两边各开一门,并有廊庑相接,东西廊庑对称地向北伸延,与大殿相接,形成封闭式院落。  天王殿北左右两侧为对称的重檐歇山顶建筑,似为钟、鼓楼,正中是下为拱券门洞的砖砌高台,上建五间歇山顶殿宇,疑即碑文所谓的“慈氏阁”。  阁后则为七间大殿,殿前有月台、踏步,可能即碑文所谓的“正佛殿”,其后东西各有配殿五间。  正中亦有殿宇五间,似为碑文中所谓的“藏殿”。  其后即为小雁塔,其形象与今日所见不同者有:
    L小雁塔的塔刹
    碑刻上的小雁塔最异于今日者,是其有塔刹。  图上塔的顶部虽略有残损,但仍可清楚地看到塔刹是由圆形刹座、两重相轮和宝珠形刹顶三部分组成。  从上述政和六年重修塔{己看,当时小雁塔仅是“檐角垫毁”。  所以此碑所描绘者,当是唐时初建的塔刹形象。  此刻石的出土,将为小雁塔塔顶的修复,提供可靠的依据。
    2.小雁塔的塔身
    碑刻上的小雁塔也是十五级,但不同于今天的是其塔身呈两头尖、中间大的棱形。  今口之小雁塔,塔身的最宽处,虽仍在中部,但底部已较顶端为大。  从今日小雁塔底层的南北拱门,可以清楚地看到后代用砖包砌加厚的痕迹。  底层后代包砌的这层砖,砖缝间是用白灰粘合.而与其它各层均用澄浆泥砌砖,绝不相同.;  所以此刻石所描绘的当是唐代初建时的塔身形象,这与我国密檐式塔的特点也相一致。
    3.小雁塔的基座
    碑刻上的小雁塔的基座,亦与今日不同。看来也是方形砖砌基座,正南方也有踏步。  唯基座特小,其宽度小于塔身的最宽处。  上面说过在金元交替的兵火中,塔的“副屋”缠腰已荡然无存。  碑刻中所描绘的基座,当然是初建时的形象了。
    三、明嘉靖辛亥王鹤题字
    小雁塔底层南北拱形门洞内,镶有唐代石制门楣和门框。  上面刻有香薰、飞天及蔓草花纹,极为精美。  在北门楣上有王鹤题刻,楷书二行,文曰“荐福寺塔肇自唐,历宋、元二代,我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彻若窗牖,行人往往见之。  正德靖辛年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嘉靖辛亥年,以先孺人艰,解官来省居僧舍,僧湛馨言其事,余闻而异之,遂记。  时菊月上旬也。  蔽田王鹤书,嘉靖辛亥(三十年)秋月二十九日”(图四)。
    这段题字,表明小雁塔在明成化末(1487年)和正德末(1521年)经历了两次地震,前一次地震使塔“中裂尺许”。  后一次地震又使塔“一夕如故”,裂缝又弥合起来。  显然这两次地震作用到塔上的力量,方向是相反的。  故才有这个现象。  这段题字不但为地震研究提供了资料,而且提供了小雁塔因地震而塔身纵裂的历史事实和确切年代。  近人多讹传小雁塔塔身裂缝是由发生在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即公历1556年元月廿三日的那次波及九省、为害惨烈的大地震造成的。  王鹤题字充分说明,在1556年那次大地震前四年,即嘉靖三十年(1551)年就记述了因成化末(1487年)的地震,  “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的现象。  塔顶
是否同时坠毁,不得而知。
    四、清康熙三十一年立的
    《重修荐福寺碑记》碑
    此碑螭首龟趺,通高4.78米、宽1.11米、厚0.3米。  由周之桂篆额,裴宪度撰文并
书丹。  碑文为楷书,共二十行,行七十二字。碑身四边戏刻阴纹为云龙、翔鹤、飞马之属。
文末题曰:  “康熙卅一年岁次壬申仲夏谷旦立”。
    碑文记叙了“太原奥公于康熙九年发愿重修”  “迄今凡二十稔,凝土度木,设色称烂焉一新矣!”的重修缘起和过程。  碑文中在追述历代修整寺塔的历史时称:  “历宋而元而明,虽有山谷迂叟、番僧勺思吉及晋阳刘公修葺,代有其人,历年久远,仅仅存刹。  求当年之庄严壮丽,说福证因者何没没也”。  所谓山谷迂叟和番僧勺思吉,是宋政和六年和明正统十四年,两次整修塔、寺的主持人。  唯未见记述晋阳刘公事迹的碑石。  但在正统十四年后,至康熙三十一年前,这二百四十二年间,由晋阳刘公对荐福寺或小雁塔,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则是无疑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碑的碑阴,上部阴线镌刻  《荐福殿堂图》(图版柒,2;图五)下部楷书《荐福地粮记》,殿堂图即这次整修后的写真,记则是标明寺院四界及山林地产。
    将《荐福殿堂图》与相距二百四十二年的明正统十四年刻石相较,其殿堂布局,大致相似。  不同的是山门已改建为拱形券洞,上建五间门楼,门洞两侧各开一门。  山门内增添了三间金门殿,大殿前方左右多了两个亭子,而殿宇四周,已不像明时的廊庑建筑,而仅以墙垣围绕,隔为四重院落而已。对照今日荐福寺之现状,除山门内的金门殿,天王殿及殿宇四周围墙、配殿荡然无存外,其它亦大体与之相符,特别是在慈氏阁上还悬有明正统十四年题写的“敕赐荐福寺”匾额。  故可见近日之荐福寺殿宇,大体仍保持明正统年间重修以来的基本布局。
    《荐福殿堂图》上刻之小雁塔,仍为十五级,但已无塔顶,塔的底部亦较上端宽大,与今日所见相似,而与明正统年间刻石迥异。  另外所刻小雁塔之方形砖砌基座,亦远比明正统年刻宽大,基座南面正中立有门坊,基座四周还有栏杆环绕,与今日所见者基本一致。
    附一:  《大荐福寺重修塔记》
    长安城之西南三里余,有寺曰大荐福。  自唐高宗时立为献福寺,至天授元年始改荐福。并御书飞白额。  中宗大加营饰,以神龙年后翻译佛经,并于此院。  按两京记西北隅有荐福寺浮图院。  实景龙中宫人率钱造立。  浮图凡一十五级,高三百尺:  口祈福之地。  自景龙至本朝政和丙申三百九十二年,风雨催剥,檐角垫毁—·口山谷迂叟因出往游,偶见是事喟然,伤手岁月浸久,将就倾圮,便夫妙缘圣迹,寂寥数百年来,未有修崇之者。  众但咨口,莫能办集。  盖此巍然宝塔,实为诸佛无量劫来,薰修妙行,誓愿所成。  灵牙舍利悉贮其中,普为一切众生,作大高广福田。  故我喜于修完,勇
跃成就,愿此殊胜净行,利乐无穷。  普沐妙因,岂不韪哉!  于是负粮口费,  自竭其力,虽一毫不假于人、  以是年二月己卯兴功。  越四月戊寅告成、  洎以口徊副屋,堕砖所击,上漏下湿,损弊尤其。  悉皆修完,遂变一新。  由是观者如堵,凑沓瞻仰,众复归王向,传发善缘,  始山谷子履于临泾之白龙庵中,口宴座间,嗒然隐几而寐,梦现一宝塔,白光亘天。踌躇之间,傍有人云:此遏般若宝塔也,子欲游乎?  梦口谓曰:宝光充塞,殆不能前。  又若有云:但随吾行于光明中。  往来升降,洞彻
无碍。  口然惊觉,所梦宝塔犹在目前,移时方散。  后二年获修此塔,以白垩饰之,素光耀日,银色贯空,正如梦中所见之像,略无少异,  何报应之若是耶?  愿力冥契,成就厮缘,喜扬庆攒,聊记梗概云。  大宋丙申政和六年五月二十七日李婪记。
    劝缘住持传法沙门口立石
    ,附二:明正统十四年礼部割付
    礼部为乞恩事,于礼科抄出: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监参奏:  臣于宣德元年,蒙钦赐度牒,口还到于陕西西安府荐福寺口坐。见得本寺系古刹丛林,建立年远,殿堂废弛,宝塔见存。  臣思是古迹,于宣德七年发心、舍己衣钵及化缘,修盖前后殿宇,周围廊庑,俱各完备。  无有圣旨名额, 缘臣难以领众焚口(修),伏望圣恩怜,阀,乞口(敕)寺名,仍乞该部割、仰臣迥还本寺领众焚修,祝延圣
寿,以图补报。  今将本寺盖完图样,随本进呈,开坐具奏。  正统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该通政使司官,于奉天门奏。  奉圣旨:  “礼部审这僧,怎么得绿瓦盖?  审的明白来说,钦此”。钦遵审:据勺思吉口(监)参说称,荐福寺系口(在)陕西西安府城外西南三里。  始自唐时建立。  有正佛殿、天王殿、大悲殿、藏殿、慈氏阁,俱是绿琉璃口造。  为因年远废弛,宣德七年间,  勺思吉参琉化缘修理、将旧绿琉璃瓦,沿边安盖完备。  自行前来乞寺名别付。审说得此,参照本僧既是荐福寺废弛,化缘修
盖,不合用旧绿琉璃瓦沿边,合当有罪。  缘奉钦依。  “礼部审这僧,口(怎)么得绿瓦盖?审的明白来说”。  事理未敢擅便,本年二月初六日本部官于奉天门奏,奉圣旨:  “准他还与做荐福寺,本僧不问,钦此”。  钦遵拟合通行,仰外合行剔,仰本僧前去本寺住持,恪守清规,领众焚修。  施行须至剁付者。  刽付荐福寺主持僧勺思吉监参准此。
    正统十四年二月初七日对同都吏李舁刹付。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小雁塔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