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罗丰: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考察记

摘要:   出了额尔德尼召,往北去就是哈拉和林旧城。中午时分,骄阳似火,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帽子忘在车里,太阳晒在脸上,先是一阵火辣辣,然后就红扑扑,刺痛感随即而来,许多天后方才消失。  在敖其尔带领下,我们来到蒙古帝国最宏伟的宫殿万安宫遗址旁。遗址侧有一溜台子,小贩们见有一队人马,瞬间提高叫卖声。大家一拥而上,商品的种类不外乎是蒙古小刀、藏传佛教的铜像、首饰等小件,看起来制作并不精良,很可能也是中国 ...
  出了额尔德尼召,往北去就是哈拉和林旧城。中午时分,骄阳似火,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帽子忘在车里,太阳晒在脸上,先是一阵火辣辣,然后就红扑扑,刺痛感随即而来,许多天后方才消失。

  在敖其尔带领下,我们来到蒙古帝国最宏伟的宫殿万安宫遗址旁。遗址侧有一溜台子,小贩们见有一队人马,瞬间提高叫卖声。大家一拥而上,商品的种类不外乎是蒙古小刀、藏传佛教的铜像、首饰等小件,看起来制作并不精良,很可能也是中国制造。围上去的队员又迅速散去。

  哈拉和林是大蒙古帝国蒙哥汗时期的首都,修筑在帝国强盛的年代。12、13世纪时,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商人、教徒接踵而至。位于该城西南部的万安宫是蒙古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对于游牧的蒙古人来说,这么宏伟的固定建筑在整个蒙古高原都是唯一的。

  现在的万安宫遗址,只是一处高出地面的土台,周围用一圈铁丝网围住。由于有敖其尔带领,我们将铁丝网扒开钻了进去。遗址2001年由德国考古队发掘,现在发掘后的遗址已杂草丛生,有野兔奔走其中。经发掘后的台址纵横各分布八排方形石块,每个石块约为两米见方,是用来安置大殿圆柱的柱础石,共有六十四个。柱础石之间有三四米,可见宫殿的宏大。宫殿遗址上除柱础石之外,并没有看见其他遗物,只在边上见到零星的绿色琉璃瓦片。

  据说,额尔德尼召的修建,对万安宫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破坏。原来宫殿被废弃之后,重要的碑刻、建筑材料尚保留在废墟中,修筑额德尔尼召时,人们大量搬运这些东西,作为新建筑的原材料。额尔德尼召中蒙古时代的伊斯兰教碑石,就是这样被利用的。


万安宫旁的赑碑座

  毕竟,只看宫殿的基础一般人很难想象以前的规模,12、13世纪著名西方旅行家鲁不鲁乞等人都曾到过这里,见证过它的奢侈与辉煌,他们的旅行记中记录了所见所闻。

  哈拉和林有一座巨大的斡耳朵(宫殿),坐落在城墙附近。它像欧洲修道院一样四面有砖墙。在欧亚草原旅行了很长时间的鲁不鲁乞特地写道,四面和修道院一样有砖墙,而并非蒙古大帐。蒙哥汗每年要在那里举行两次宴会,一次在复活节前,一次在夏季。后者规模更为盛大,因为在宴会举行的时候,距离哈拉和林有两个月路程的贵族们,都争先恐后地集合在这个宫殿里,襄与盛会。蒙哥汗赐给他们各种礼物和锦袍,以显示他的荣华富贵。


哈拉和林城遗址平面图


万安宫遗址德国考古队发掘区域

  食物匮乏伴随着人类的进程,毫无节制地享用美味佳肴,在很长的历史年代都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无限的渴求欲望在殷勤主人的招待下,得到满足,那种快感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然而蒙古上层的饮宴,永远都不是欲望再三地放纵、满足,它是冗长政治斗争的延续,或许就意味着斗争高潮的来临。当蒙古贵族们看似从容不迫地品尝名肴佳酿时,内心就得忍受最后抉择的煎熬。如果不能选出合适的可汗,宴会便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直至胜出者现身。

  宫殿门口一套非常精制、奢侈无比的宴饮装置,给鲁不鲁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厌其烦地进行了详细描述:

  按照当时蒙古人的习俗,在大帐的门口处,要摆放盛着奶和各种饮料的皮囊,供客人们饮用。在华丽巨宫入口处,放置若干皮囊,显然与之并不匹配。蒙哥便命来自巴黎的金银匠威廉师傅建造了一个饮料机关,说它是机关,因为真的会动。这是一棵大银树,树根下蹲着四个狮子,每个狮子口中有一根管子,会喷出白色的马奶酒。树干上盘着四根管子直通树顶,并向下弯曲,每根管子上都有一条镀金的银蛇,绕盘树干上。四根管子,一根流出葡萄酒,另一根流出哈剌忽迷思(马奶酒),另一根管子流出蜂蜜酒,还有一根流出的是米酒。在银树狮子中间,有四个大银盆,准备承接各自的饮料,光这些并不能成为一个自流机关。威廉在树顶上制造了一个手执喇叭的天使,在树下又挖了一个地穴,可容人躲藏,有一根管子从地下直通树干。宫殿外有一个房间,贮藏着各种饮料,当听见天使吹喇叭时,仆人们就把饮料倒出来,这些饮料沿着管子先到树顶,再顺管子流出,到银盆中,每人专门负责一种饮料的倾倒。司膳官们就汲取饮料,拿到宫殿各处,供红男绿女们饮用。


大银树——巴黎的金银匠为蒙哥汗制作的奢侈宴饮装置

  13世纪欧洲大陆的宴会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餐桌上最重要的展品由原来的精制的金银餐具,变成了所谓的餐桌喷泉。它们能让液体、酒水流动,喷射而出,借着水的压力又让其他东西动作起来,铃铛响起。巧夺天工的机关,使第一次看到的人目瞪口呆。这些能工巧匠也来到蒙古帝国,马可·波罗也记录了忽必烈王宫的类似装置:

  哈拉和林的宫殿像一座教堂,中间有一个正厅;两边,在两排柱子外面,各有一道走廊,在南面有三座门。中间的门里,竖着那棵银树。大汗本人坐在北面一块高起的地方,因此他可以被每一个人看到。有阶梯通往他的宝座,银树和阶梯之间,站满了带着礼品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左右两侧站着大汗的妃子、儿子和贵族们。

  帝国的首都哈拉和林,根据调查,南北有4公里长,东西也有2公里宽,有城墙环绕,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四角形,四周各有城门。这对蒙古来说已经相当庞大了,但鲁不鲁乞却在游记中讥讽道:哈拉和林还没有法国的一个村子大。当然,你要寻找昔日帝国雄伟都城的感觉,那一定会让你感到失望。现在,四面的土墙荡然无存,更不要说城门了,一百多年前,俄国旅行家波兹德涅耶夫,还见到东边的城墙和城门,尽管已经破败不堪。不过,鲁不鲁乞完全是站在定居民族的立场上,来观察草原帝国的首都。

  骁勇的蒙古人根本不屑用高大广阔的城垣来展示帝国的伟大,鄂尔浑河谷才是他们的真正居所。可以设想,当草青羊肥的季节,万盏雪白的蒙古包帐,散落在碧草茵茵的草场上,万马奔腾,牛羊成群,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很可惜,远来的西人,没有将它们纳入帝国首都的视野中。

  鲁不鲁乞访问时曾详细地记录了哈拉和林当年的繁荣。

  城里有两个地区,一个是萨拉森人区,市场就在这个区里。许多商人聚集在这里,由于宫廷在它附近,世界各地来的使者也很多。另一个是契丹人区,这些契丹人都是工匠。所谓的契丹工匠,也就是来自中国的汉人。宫廷书记们也有若干座巨大的宫殿,用于办公。十二座属于各种不同民族异教徒的庙宇,这可能就是喇嘛庙。两座伊斯兰教寺院,这使我联想到刚才在额尔德尼召中看见的阿拉伯文石碑,应该就是这两座清真寺的遗物。一座基督教的教堂,它坐落在城市的最末端。宗教场所的分布情况,大体上代表了蒙古帝国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宽容性,它们的数量,应该是和信教民众的数量呈一定比例关系。

  20世纪40年代的最后两年,苏联考古学家对哈拉和林宽广的居民区进行考古发掘。中心居民区的房屋非常稠密,有两条街道相互交叉,发掘地点选择在两条街道的十字路口。尽管哈拉和林总共存在的时间大概只有三十年的光景,但地下文化层的堆积却有60厘米,这种厚度的堆积对一个游牧民族城市来说,是日常生活相当发达的结果。

  文化层提示,在很小一块地方就发现十余座冶炼炉子,还有大量车辆、破城抛石机和其他机械零部件,甚至蒙古包部件也被发现。大量金属制品出土,是手工业发达的表现。生活用具中带足的生铁锅釜,这种大量使用的东西,是蒙古军队必要装备。远征的蒙古人,就指望着哈拉和林的给养、装备,源源不断运抵前方。

  城池东门附近是商业区,发掘出许多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文物,阿拉伯人的银币,宋、金钱币,美丽的中国镜子、马具、陶器甚至丝制品等生活用具。鲁不鲁乞记载的市场分布情况是,北门卖马,西门卖羊,南门卖牛和车,东门有粮食市场。


德国考古学家发掘的万安宫

  帝国首都昔日的辉煌,人流如织的繁华景象,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尽管眼前看到的只是断壁残垣。回来路上,经过南门附近时,敖其尔指着说,这里曾发现过砖、瓦的烧窑。看来修建万安宫时,蒙古人就地取材做砖瓦,而高级的建筑材料如琉璃,则是从中国中原地区运来。就是一般的制陶工匠,也是由中国征来,器皿上有他们的名字。

  14点15分午餐结束,今天是肉汤泡馕,还有意大利面条。馕是李肖他们从吐鲁番专门带来的,好像有一百多个。

  (本文摘自罗丰著《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罗丰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