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罗丰:胡风汉化——北魏漆棺画墓研究
主讲人罗丰研究员
邀访学者论坛
2018年12月19日,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十二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邀访教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罗丰作主题报告,报告题目为“胡风汉化:北魏漆棺画墓研究”。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第五期邀访学者陈映芳、郭永秉、贺照田、黄纯艳、刘成国、刘静贞、鲁西奇、王炳华、邢义田、薛龙春、周颖出席并参与讨论。
一、墓葬及出土物
固原北魏漆棺画墓位于固原城东郊东岳山脚下,为一带斜坡墓道单砖室墓,墓道水平长15.9米,墓室为单室穹窿顶,平面近方形,边长3.78米、高3.8米。
墓葬坐东朝西,为一带斜坡墓道单砖室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
墓室出土木棺两具,女性木棺基本上成为灰烬。男性木棺留有精美漆画,发掘时清理出大小不等的碎片100多块,后经临摹拼对漆画大体得以修复。
棺盖漆画上各有一垂帐房屋,屋下各一人端坐,旁有侍从,左侧人物旁有“东王公”榜题。画面中间一道纵向长河两侧满布缠枝卷草纹,在若干个近菱形单元内填充飞禽走兽。前挡为宴饮图,屋内长方形榻上屈膝斜坐一中年男子,右手执耳杯,左手执麈尾,下方两侧各一菩萨。左右侧板图案各有上中下三栏,上栏为孝子连环画,中栏联珠龟甲纹,下栏为狩猎图。
木棺复原
墓中出土器物,有陶罐、陶盆、银耳杯、波斯银币、铁马蹬、铁剪刀、鎏金铜环、透雕铜饰、铜壶、铜钫、水晶、琥珀珠饰等。
墓葬中出土铜牌饰
二、年代
当时,根据墓出土银币和漆棺画中的人物装束,我们认为墓葬的确切年代应在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左右。后在拆除墓砖时发现了砌在墓室南墙壁中一块纪年铭文砖,从铭文砖的内容可确定,墓葬主人为北魏使持节、镇西将军、高平镇督大将冯始公,埋葬时间约为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七月中旬。
三、漆棺画的波斯风格
漆棺画中人物手持的小杯,模仿的当是波斯萨珊王朝的物件,墓中出土的联珠银耳杯则是萨珊器中常见的舟形杯。萨珊王朝的宴饮风尚对后来的波斯地区乃及整个北朝时期上层贵族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固原漆棺墓的卑路斯银币的埋藏时间,与卑路斯丧生时间大致相当,这似乎表明没有经过嚈哒人这一中间环节。漆画上的忍冬纹、联珠纹、狩猎图等也表现了和萨珊波斯千丝万缕的联系。结合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北魏平城时期有一条商道贯通高平至平城之间,并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漆棺前档的宴饮图
四、孝子故事
(一)舜的故事
左侧挡板漆画上有舜孝子连环画八幅。舜故事的基本情节在战国前便已形成,经孟子伦理化后,儒家内部大体有一个十分近似的传说。司马迁对舜的故事有一个系统的清理。在汉墓装饰中,孝子故事与忠臣、列女等儒家故事并列。从东汉开始,围绕着孝悌思想产生的孝子图,深深影响着丧葬礼仪。舜约在东汉时便作为墓葬装饰出现。
左侧挡板漆画
(二)尹伯奇故事
漆棺右侧板上栏残存尹伯奇故事画。尹吉甫之记载初见宣王时铜器兮甲盘,约在汉初便与尹伯奇确立父子关系,后者的至孝故事已颇为流行。东汉蔡邕《琴操》中有关尹伯奇的故事已完备。汉代伯奇的故事在汉代被绘制在公共建筑之上的重要位置。黑田彰的研究揭示,在武梁祠等画像石上的内容很可能与伯奇故事有关联。在北魏元谧石棺、洛阳古代艺术馆藏北魏石棺床围屏上亦有伯奇故事画。
右侧挡板漆画
在漆棺画上残存有郭巨、蔡顺、丁兰等孝子故事画,另有一幅画面不知其位置,画面榜题为“开疆(惮)逃败自刎死时”。
北魏在倡导孝道思想方面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将孝子故事从儒家一般鉴戒故事中独立出来,在墓葬中有选择地使用孝子图。北魏永固陵青石屏风上“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名”,司马金龙墓漆屏风、宁懋石室、元谧石棺上均有舜孝子故事图。舜故事伴随着文献内容的演变,在图像上也存在许多细节上的变化。在舜传说通俗化之后,一般宣讲人从合理性的角度,对传统文献有所修订,产生一个内容丰富的、新颖的故事版本。
伯奇的孝行故事细节随时代变化而变得丰满可信。北魏孝子故事中所倡导的那种孝行会促使奇迹出现,恶毒的父母迫害孝子的故事不再被社会主流思想认可。尹伯奇的故事在唐以后的汉地并不流行,在日本镰仓以后却颇为流行。
结 语
固原漆棺墓从漆棺、随葬品、漆画内容等方面显示了浓郁的鲜卑风格,同时也展现了一些中亚及西亚的物品及风格。漆棺上的胡汉杂糅、新旧交替特点亦有充分表达。冯氏家族并非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属于鲜卑化程度较高的汉人,而实际就是鲜卑贵族,即汉化改革的支持者。新的图像系统代表着新旧交替时代的太和年间,鲜卑贵族对生前死后世界的选择。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为罗丰研究员颁发邀访学者聘书
责任编辑:常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