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敦煌与丝绸之路多元宗教学术研讨会” 在敦煌莫高窟召开
2018年5月5-9日由敦煌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佛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承办的“敦煌与丝绸之路多元宗教学术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扬州大学、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大同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塔里木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河南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120位代表济济一堂,共聚敦煌莫高窟展开学术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所长杨富学研究员主持。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研究员致开幕词,热情欢迎与会的各位专家和学者,指出敦煌是丝绸之路要津之地,自古以来宗教众多,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祆教都在这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迹,这与丝绸之路发达的多元宗教息息相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郑筱筠研究员致欢迎词,清华大学景教研究中心谭大卫教授代表与会专家和学者致辞。本次学术会以“敦煌与丝绸之路多元宗教”为主题进行研讨,对深入探讨敦煌古代宗教与丝绸之路沿线多元宗教文化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预祝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研究员致开幕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研究员致欢迎词
清华大学景教研究中心谭大卫教授代表与会学者致辞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包括综述等)共97篇,内容涵盖“敦煌古代宗教与丝绸之路多元宗教文化关系”、“三夷教及其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丝绸之路沿线的宗教文化交流”、“敦煌与中亚、印度石窟艺术”、“敦煌、丝绸之路之相关历史文化研究”等诸多。大会主题报告环节,郑筱筠研究员《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历程研究》、韩志斌教授《阿曼伊巴迪教派:历史生成与践行影响》、谭大卫教授《景教敦煌文献<一神论>之白话释译考证》、刘义教授《孔子和耶稣相遇在博斯普鲁斯——跨越欧亚的多元宗教文化之旅》、刘成有教授《从<起信论>看佛教中国化》、杨富学研究员《霞浦摩尼教文献与跨宗教研究》、张总研究员《〈妙法莲花经〉大通智胜艺术表现再述》、杨宝玉研究员《两件度牒相关敦煌文书复原整理与再研究、崔红芬教授《〈观音经〉与〈观音经变〉——以敦煌黑水城遗存为主》、张小刚研究员《古代敦煌龙王信仰及其图像研究》分别以佛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佛教石窟艺术等为主题做大会主题发言。其间,会议分为两个小组同时进行,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发言和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张总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宝玉研究员发言
会议期间,还安排与会学者参观和考察了莫高窟、悬泉置遗址和锁阳城遗址。
与会学者考察悬泉置遗址
与会学者考察锁阳城遗址
经过两天的热烈讨论,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于7日下午6时顺利落幕。我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李国副研究员主持了会议闭幕式。闭幕式上,张总研究员对此次学术研讨会进行总结点评,指出此次会议论文主题多元化、与会学者领域广泛、论文内容涉及面广以及研究角度和方法的多元,充分体现了会议主题“多元”的特色。刘成有教授主要就大会第二发言组的情况作了总结,指出此次会议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盛宴。郑筱筠研究员以“致敬敦煌、对话敦煌、展望敦煌、寻找敦煌”形容敦煌历史的文化穿透力和影响力,并以“大美敦煌”和 “大梦敦煌”总结了此次研讨会。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院长刘成有教授作总结发言
附:提交会议论文目录
敖英:韩国的三夷教研究现状述评
包朗:《摩尼光佛》与摩尼教道化实践初探
曹砚洁:骆驼城出土的前秦墓券文书研究
陈粟裕: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中的观音图像与信仰研究
陈习刚:唐诗中“葡萄长带”与宗教及相关问题探讨
崔红芬:《观音经》与《观音经变》——以敦煌黑水城遗存为主
丁化:“丝绸之路”连世界,多元通合中国化——以甘肃省宗教文化为例
董广强:民俗视野下的北朝秦州佛教——以麦积山石窟133窟10号碑图像为例
董华锋:藏东地区吐蕃时期的大日如来八大菩萨像与唐蕃关系
樊波:隋唐同州大兴国寺探究——从隋《同州大兴国寺舍利塔下铭》谈起
樊沁永:东方哲学的学理建构——以徐梵澄“精神哲学”的考察为基础
樊雪崧:莫高窟第419窟萨埵本生图中的独特画面补考
冯川:中国禅宗不同历史阶段的禅法思想及其综合性特点
盖佳择、杨富学:唐代景教《常明皇乐经》为摩尼教经典辨——兼论入华景教与摩尼教的交融和互鉴
顾凯:民间信仰与道教司过神秩序建构——中古“三尺虫”守庚申日信仰考
韩树伟:妙善传说与汉化观音文化研究
韩志斌:阿曼伊巴迪教派:历史生成与践行影响
何艳珊:莫教幻识误明月——佛教视野下的现代音乐审美
侯翔宇、李鸣:唐宋时期中国与中东文明交往及其特点
侯慧明、赵改萍:山西罗汉寺佛传壁画初探——兼谈山西佛传壁画与敦煌佛传壁画之关系
胡蓉:历史遗存所见元代陇东宗教文化
黄丽莹:试论蛙崇拜与女娲信仰之间的联系
黄人二:论《庄子·逍遥游》“鹏”与释典“天龙八部”之“迦楼罗”的关系
景亚鹂:华严寺历史文化稽考
勘措吉: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敦煌藏文写经
孔繁陈:吐蕃王朝扩张时期与南诏的结盟
郎娜尔丹:裕固族与丝绸之路
李海涛:高丽太古普愚的临济嗣法及其看话禅思想
李学通:无比的诱惑——塞切尼在西北的探险活动及其影响
李妍:河西宝卷类比原型的苦难表征
刘成有:《从<起信论>看佛教中国化》
刘拉毛卓玛:学问须于不疑处有疑——读杨富学著《回鹘摩尼教研究》有感
刘兴臻:平川区新发现三幅水陆画的相关调查与研究
刘义:孔子和耶稣相遇在博斯普鲁斯——跨越欧亚的多元宗教文化之旅
吕飞跃:路德对伪狄奥尼修斯神学之批判原因的简要分析
马丽蓉:敦煌与全球丝路学的百年变迁
马托弟:海兽葡萄镜的时代文化内涵
买小英、买智玲:由敦煌本“二十四孝”看儒释伦理的融通与合璧
米海萍:试析敦煌文献《韩朋赋》的民俗文化意象
聂清:敦煌《篆书千字文》风格溯源
彭措扎西:略论敦煌吐蕃兵书之《勇士与懦夫》的军法思想及其社会功能(藏文)
彭晓静、杨富学:霞浦摩尼教观音、弥勒、泗洲大圣崇拜考
祁晓庆:新旧之间——虞弘墓石椁图像程式的再探讨
屈欣艳:阿尔弗雷德•富歇及其《希腊式佛教艺术》研究
饶睿颖:孟高棉语民族与泰北早期佛教研究
任积泉:河西宝卷曲牌留存及使用状况分析
桑吉东知、夏吾措:敦煌藏文写本《大乘无量寿宗要经》整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石建刚:陕北宋金石窟文殊/五台山图像及其信仰考察
史睿:唐代唯识学的丝路传播——以玄奘译场阿毗达磨诸论疏为中心
宋若谷: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窟研究综述
孙晓峰:中亚胡人与麦积山北周窟龛的营建
孙瑜、张萌:云冈石窟周边之小石窟病害调查与研究——以雕落寺石窟为例
谭大卫:景教敦煌文献《一神论》之中文白话及英语释译
田晓霈:宋真宗年间曹玮筑“山外四寨”考论
吐送江·依明:论回鹘文献中的佛教术语
万玛项杰:敦煌石窟藏文题记研究综述
王畅:“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伊朗安全风险防范研究
王东:比附与隐喻:张掖香(仙)姑信仰对丝绸之路观音文化的借鉴
王红梅:宋元时期回鹘弥勒信仰考论
王乐庆:君权思想在佛教造像中的呈现和反映——以西安博物院佛教造像为例
文志勇:沙俄败兵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破坏和对新疆社会的冲击
王祥伟: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僧尼的劳作活动
吴雪梅、于光建:新见宁夏佑啓堂藏西夏文《金刚经》残片考释
武玉秀:敦煌金银泥经幡研究刍议
习罡华:敦煌文献S. 2165号《坐禅铭》论衡
项一峰:传教•信仰•像教——以两晋十六国时期丝绸之路几位僧人为例
徐汉杰:后突厥复国刍议——兼论唐、突史料中的历史书写
许栋:山西省博物院藏绢本地藏十王像考论
杨宝玉:两件度牒相关敦煌文书复原整理与再研究
杨波:柏孜克里克石窟涅槃图像初探
杨琛、杨富学:霞浦摩尼教之“三清”观锥指
杨富学、薛文静:霞浦本摩尼教《点灯七层科册》录校与相关问题
杨效俊:王权、佛法、家族与敦煌的宗教空间——以莫高窟李氏家族所供养的第332、148窟为中心
杨学勇:敦煌本与金藏广胜寺本《中论》的比较研究
衣利盼·库尔万: 民国时期的一篇察哈台文契约文书考释(摘要)
殷博:莫高窟回鹘时期第207窟初说法图考
张珺:共产主义信仰是信仰的最高级形式
张丽娜:唐代巩县石窟与周边佛教交流——从同州、河府石匠谈起
张琳、韩锋:西“文”东渐:粟特文东传与满洲弘文
张梦佳:从北魏与柔然的关系探析北魏六镇地位的演变
张维慎:也谈秦鸣鹤的医术及其身份
张小刚:古代敦煌龙王信仰及其图像研究
张小贵:达克玛与纳骨瓮中古琐罗亚斯德教葬俗的传播与演变
张亚宁、韩锋:中古时期儒家文明在敦煌地区传播和发展——以敦煌遗书为中心
张迎迎:从仪式到信仰表达:基督教音乐的嬗变
张总:《妙法莲花经》大通智胜艺术表现再述
赵大莹:龙鹰纹章与十字架徽章——北堂书中的教皇保禄五世赠书
赵洪娟:中国西北地区燎疳习俗之拜火教因素探原
赵磊:唐代婚嫁风气及礼俗一二探析
赵勉:印度佛教遗迹现状——印度游学初识
郑筱筠:《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历程研究》
周芳利:二十世纪上半叶敦煌艺术在中国画坛传播及影响研究
周萍萍:陈垣与英敛之的交往述略
周娅:中国巴利语系佛教贝叶经:源流、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