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河野俊行:世界遗产体系的若干议题

摘要: 编者按:4月27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日本九州大学特聘教授河野俊行访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了题为“世界遗产体系的若干议题”(Some Issues of the WH System - from recent cases)的学术讲座,围绕维也纳历史中心、英国巨石阵以及巴米扬大佛三个世界遗产案例,对历史城市景观、遗产区内建设项目以及遗产的重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与听众广泛互动。案例一:维

 herithing 世界遗产之声

编者按:

4月27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日本九州大学特聘教授河野俊行访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了题为“世界遗产体系的若干议题”(Some Issues of the WH System - from recent cases)的学术讲座,围绕维也纳历史中心、英国巨石阵以及巴米扬大佛三个世界遗产案例,对历史城市景观、遗产区内建设项目以及遗产的重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与听众广泛互动。

案例一:维也纳历史中心城市演进,高层建筑与历史风貌的博弈

1

维也纳历史中心在中世纪、巴洛克时期和繁荣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替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建筑、城市格局、城市风貌(天际线),371公顷的遗产区真实完整地体现了建构筑物的空间叠压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因此,维也纳历史中心于2001年因满足世界遗产的标准2(见证价值观交流)、标准4(城市和建筑遗产见证欧洲三个重要发展阶段)、标准6(自16世纪以来成为欧洲音乐之都)而成为世界遗产。

为保护维也纳历史中心,维也纳于2002年出台了《管理规划》(Management Plan),严格禁止在历史城区建设高层建筑,2005年的《维也纳备忘录》(Vienna Memorandum)更是将针对高层建筑的管理规定扩展到缓冲区以外。然而在2014年,维也纳市议会通过了《2025 维也纳城市发展规划》(STEP 2025 Urban Development Plan Vienna),规划中提出“2014 高层建筑概念”(2014 High-rise Concept),这意味着不再完全禁止高层建筑的建设,而是基于对每个建设案例的分析决定是否批准建设。

新规划出台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维也纳历史中心进行了反应性监测,认为新规划改变了历史城区对高层建筑开发的态度,虽然政府说明会在建设实施前进行分析研究,但是缺乏相关的具体实施标准,实际给了开发商一个可以进行高层建设的暗示,开发商会为了利益而想尽办法在景点周边建设,导致维也纳的天际线被突破,独特的城市风貌被破坏。目前已经有高层建设项目完成建筑师遴选和设计方案招标,想要撤销决策、暂停工程恐怕并不容易。2017年,维也纳历史中心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维也纳历史中心很可能会被除名。

维也纳新规划方案的理念在于,既然如今的维也纳经历了数世纪的不断发展,融合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才形成了如今的维也纳,那么为什么要阻止城市的发展进程,为什么不允许城市与当代的文化、技术和价值观融合呢?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则认为,过去的演变是渐进式的,而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与历史中心的风貌格格不入,体量也大大超出了传统建筑的规模。

案例二:巨石阵关于遗产区内建设的问题

2

英国巨石阵的遗产区覆盖了较大区域,遗产区内原有两条公路,在申遗时,世界遗产委员会曾建议彻底关闭这两条道路,但作为连接英国西北和东南的重要通道,英国政府关闭了其中一条,仍保留一条双向单车道的公路,交通十分繁忙。由于公路横穿遗产区,导致南部的遗产区鲜有游人造访。后来,迫于交通压力,英国政府计划扩建这条道路。英国政府先后设计了60种方案,因为扩建工程在遗产区范围内,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剩下两种方案,方案一是让新的道路沿遗产区边缘绕行,方案二是以隧道的形式穿越遗产区的核心区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专家更倾向于方案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英国政府选取了方案二。

在最初的方案二中,公路在穿过了连接巨石阵和附近河流的“大道”(the avenue)后才进入隧道,而“大道”是人们在巨石阵举行祭祀活动时从巨石阵走到河边的重要历史线路。因此,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建议英国政府将隧道加长,使公路在与“大道”交叉前就进入地下,此举既保证了巨石阵整体的格局免受破坏,与早先的地上交通相比,遗产区南北两侧得以联通,人们可以探访遗产区的南部,更加全面地了解巨石阵。

目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还没有最终决定是否接受这一方案。在英国政府递交的文件中,英国人从遗产、经济、社区、交通、环境五个角度论证了该方案的优势,而让河野先生担忧的是,这五个角度被置于同等的高度,遗产仅仅作为其中一项,这样看来,遗产的重要性被弱化了,这可能会对世界遗产的严肃性造成威胁,甚至可能因为其他因素而不得不让遗产保护做出妥协,这便是问题所在。

案例三:巴米扬大佛关于遗产重建设问题

3

2001年,巴米扬大佛被塔利班破坏,2003年“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阿富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进行巴米扬大佛重建或至少部分重建的愿望。这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是很大的挑战。河野先生认为,重建的前提应满足三方面:技术可行性、理论依据的建立、当地社区的参与和意愿表达。

去年9月,各国专家在东京召开的专家会议上讨论了各自的修复方案:

1、意大利:用米开朗基罗所使用的意大利大理石复建一半,另一半仅恢复木制骨架。

2、日本:位于河谷北岸的原石窟遗址维持现状不变,在河谷南岸新建新的大佛和博物馆等设施,并形成对视。

3、德国:在原石窟修建一个木制骨架,把爆炸后可找到的佛像残件“挂”到其原来的位置。

4、什么都不做。

考虑到重建大佛可以带来更多游客,当地政府希望可以重建,河野本人则对重建可以带来更多游客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而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也支持重塑佛像,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问题。由于“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是在巴米扬大佛被毁后才列入的《世界遗产名录》,重建将会影响遗产的真实性。是否重建将会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如何重建也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与其说解决问题,河野先生的讲座更多地是抛出问题,引发听者对于世界遗产的关注和思考。遗产历经了历史上的不断演进,为什么今天的新元素不能作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如何看待遗产的价值与其他利益的关系?世界遗产为了什么?这些问题并没有一个定论,围绕世界遗产的讨论仍会继续。

讲座之后,听众与河野俊行先生进行了互动
问:您接受关于巴米扬的哪一个方案?

答:我没法说哪一个是最好的,如果仅代表个人观点的话,我认为日本的方案干预最小。巴米扬大佛重建的案例还是比较好讨论的,更复杂的情况,比如阿勒颇,30%已经完全摧毁,70%也被严重破坏,此外也门萨那、尼泊尔加德满都都有这样的问题,这些地方的重建问题更加复杂。

问:波黑的莫斯塔尔旧城和老桥地区重建后列入世界遗产,您怎么看?

答:1990 年波黑内战破坏了这个古镇的大部分地区和莫斯塔尔老桥(Stari Most)。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科学委员会的努力,老桥于近期用新的材料得到了重建,旧城的许多建筑也得到了修复或重建。单就桥而言,其真实性是有问题的,但是将其作为历史城镇的一部分来看,其问题就没有这么尖锐。但总体上当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是被社会舆论所迫,才同意将其列入的。此外,重建后的老桥和莫斯塔尔旧城也被看作是协调和解、国际合作的象征,也是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社会之间和睦相处的象征。

问:关于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建项目,比如华沙,您怎么评价?

答:华沙第一次申报被定为“推迟列入”,仅次于“不列入”这一级,原因就是缺少物质的真实性。但是第二次申报时被列入,但同时非常明确地被认定为“特例”。因为考虑到华沙的重建反映了波兰人民民族认同、国家和民族团建、以及人民的伟大力量,这是一个重建赋予华沙的新的“价值”。正是因为这个新的价值,华沙老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对于重建问题,要考虑:破坏是发生在列入之前还是之后;被破坏的遗产是遗址、建筑单体还是城镇;被破坏遗产的规模大小等问题。因此,是否重建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具体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问:文化景观等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案例?

答:这方面其实应该向中国学习,因为中国有最大的游客群体,相关案例很多,中国也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文化景观开发应该更多地让当地社区受益,而不是让大企业大公司受益。我举个日本的例子,日本有一个偏远的村庄,村民以老年人为主,这个村子因为其独特的文化而被列为世界遗产,被列入后,游客蜂拥而至,对当地村民的宁静生活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是村民却没有因此获得什么好处,因为游客不会在村庄停留消费,受益的不是当地居民而是大型运输公司和旅行社,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河野俊行先生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

为青年遗产工作者留言寄语


河野俊行简介

部分活动和项目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关于“巴米扬大佛未来”的技术会议顾问(东京,2017年9月27日—29日)
2016年至今:ICOMOS“重建”专题项目负责人
2016年:作为联合书记(和尤嘎·尤基莱托Jukka Jokilehto)为世界教科文组织喀布尔办公室修订阿富汗自然和文化财产保护法
2015年:ICOMOS年会组委会秘书长(福冈,2015)
2012年至2014年:“奈良+20年”真实性项目负责人 (2012 – 2014)
2010年至今:和国际教科文组织德里办公室合作起草不丹文化遗产清单项目负责人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三次例会议长

部分出版物
[1]Kono, “Authenticity, notions and principles”, Change over Time, Fall 2014, Vol. 4, No.2, pp.436-460.

河野. 真实性,概念和原则. Change over Time 期刊. 2014年秋第四期第二号. pp.436-460.
[2]Kono (ed.), The Impact of Uniform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1st Century, Martinus Nijhoff, (2010), pp.1-786.
河野(主编). 《21世纪统一的法律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保存的影响》. Martinus Nijhoff出版社. 2010. pp 1-786.
[3]Kono (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munitie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rsentia, (2009), pp.415.
河野(主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群体,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Intersentia出版社. 2009. pp 415.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