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学术分享】对景迈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上)

摘要: 图/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及芒景村翁基寨鸟瞰(摄影:马志民)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摘要:景迈山古茶林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传统村落已有5座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ICOMOS主办的主题研究边会上,景迈山古茶林作为茶文化景观代表被中国代表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遗产保护工作者。本文是作者在景迈山遗产长期保护实践中对景迈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思考。由于篇幅有限,文章分上下


图/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及芒景村翁基寨鸟瞰(摄影:马志民)

清源文化遗产
微信号 mobiheritage

摘要:景迈山古茶林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传统村落已有5座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ICOMOS主办的主题研究边会上,景迈山古茶林作为茶文化景观代表被中国代表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遗产保护工作者。

本文是作者在景迈山遗产长期保护实践中对景迈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思考。由于篇幅有限,文章分上下两期推送,本期介绍景迈山古茶林在遗产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保护原则,下期为景迈山保护策略研究。

*本文已发表在《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2期。


引言

历史资料和实物证据都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起源,茶叶随着饮茶习惯的养成和茶文化的传播,不仅影响了东亚、东南亚诸国,还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商队、商船远播西亚、欧洲、北非等地区,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云南澜沧江流域是中国著名茶产区之一,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景迈山是“澜沧江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茶林景观最典型、文化景观内涵最丰富、人地关系最和谐的古茶林”[1]。整座茶山范围约17662.41公顷,区域内有景迈、芒景两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世居民族包括傣族、布朗族、艾尼人(哈尼族)、佤族。景迈山古茶林与世界其他以近现代农业技术为主的台地茶园不同,种茶民族与茶树种植的关系已发展延续近千年,山上保存有数十万棵古茶树,与古茶林共生的传统村落和原住民茶文化保存真实、完好,见证了中国作为世界茶树原生地的茶树驯化、种植、制茶、贸易的人文历史。


景迈山古茶林作为“有机演进”文化景观遗产,其遗产价值还体现在世居民族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对山林资源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方式。在山地的垂直方向由上到下依次分布神山—神林—古茶林—传统村落—台地茶园—旱作耕地—水田—河流;通过对自然合理适度的利用,原住民兼顾生产与生活,村落得以不断发展延续。原始万物有灵的质朴观念与外来南传佛教结合,形成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村落以族群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村民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彼此互助,形成密切的社会关系和情感联系。以上共同构成了景迈山古茶林珍惜独特的遗产价值和文化魅力。

图/景迈山高程及垂直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图(制图:张依玫)


图/翁基寨心(摄影:马志民)


图/更换寨心神柱的祭祀活动持续至深夜(摄影:马志民)


申遗激化的遗产保护与发展“矛盾”


(一)景迈山遗产保护利用优势分析

地方政府自2010年前后开始推动景迈山申遗,这是经过对云南省境内拥有古茶树的众多茶山比较研究之后所作出的选择。因为景迈山在传统林下种植生态系统,种茶制茶为生的原住民乡土聚落传统风貌,人与茶之间的生产、精神、信仰联系,茶文化景观特征等文化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完整性最好。申遗之后,景迈山因为政府、企业的投入和宣传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不仅列入云南“新六大茶山[2]”,市场知名度、品牌认可度和茶叶销售数量、价格也随着上涨。申遗带来的溢出效应不仅限于景迈山,并进而扩大到澜沧县、普洱市,乃至全省全国。以景迈山为主打茶产地品牌的澜沧古茶公司将其产品发布会开到了人民大会堂,几位景迈山村民在北京开设了景迈山茶叶销售体验店,反映了景迈山茶品牌的影响力和茶企业的经济实力。因为茶产业的勃兴,景迈山原住民的生活来源有了切实保障,生活品质也因此提高,并且上升空间很大。景迈山近十年来常驻人口一直是正增长,年轻人都留在山上发展产业,还自觉学习制茶、营销的相关技术和经验;流动人口也在增加,都是被景迈山经济发展潜力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景迈茶山充满了活力和生机。这都是因产业依托带来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正向影响


申遗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益。申遗加强了景迈山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和保护,也直接提升了原住民对其地区、民族的文化自觉性,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近年来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到景迈山考察,当村民向外来者讲述民族传统、文化风俗时,当外来者对景迈山原住民文化的价值和保存情况赞许肯定时,原住民也得以加深和更新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体认。为了景迈山申遗,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都投入大量的保护项目和经费。国家文物局2014、2015年下拨了“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资金约1.2亿,普洱市投入申遗和遗产保护管理1160多万元,澜沧县在基础设施改造、遗产保护、配套资金等方面投入3000多万元,总计达到1.6亿[数据统计截至到2016年]。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市县两级景迈山古茶林管理局,专门负责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工作,邀请与景迈山遗产保护有关的高等院校、专业机构人员作为技术咨询参与遗产保护工作,委托编制遗产保护的各类技术方案和研究报告,政府还陆续公布景迈山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从制度、机构、人员、经费各方面都做了大量投入。正是由于申遗,景迈山才能获得如此优越的遗产保护工作条件。


景迈山申遗过程中也积极参考借鉴国际乡土遗产、乡村文化景观遗产地的先进经验。位于日本岐阜县的“白川乡与五箇山的合掌造聚落”是一个完全由社区自发、自下而上进行保护的成功案例。经过20多年的保护不仅于1995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在成为世界遗产之后,每当居民有不当的建设、改造或者经营活动时,依靠社区影响力就可以有效制止任何有损文化遗产的行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派出一位文物保护建筑师长期生活在当地,协助居民解决传统建筑保养维护和活化利用的技术问题。遗产展示利用方式也很多样,有迁建民居集中展示的野外博物馆“合掌造民家园”;结合建筑历史功能和遗产价值作专题展示的八幡神社“浊酒祭之馆”、明善寺“乡土馆”、远山家“民俗馆”等;也有历史价值较低的民居建筑作为民宿、酒馆、餐馆使用,让游客有机会体验日本乡村生活。传统合掌造民居的修缮依然延续传统的村民互助建造方式,每次更换茅草顶的修造行为都是凝聚社区的过程。遗产区、缓冲区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为了保护遗产区风貌,地方政府特意将高等级过境公路绕道。遗产区内并非完全禁止新建房屋,但建筑的体量、材料都遵照遗产保护规划要求,没有破坏遗产区历史景观。并特意保留不同时期、不同样式、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不要求统一恢复为传统合掌造房屋,真实、完整的反映白川乡历史发展的每个片段。最令人称道的是地方居民十分注重环境的维护和营造,道路庭院都精心打理令人赏心悦目。参与遗产区旅游产业的人员素质很高,没有宰客欺客行为,也没有互相压价招揽顾客。游客可直接在官网上预定酒店,从游客服务中心就可获得遗产区游、赏、吃、住所需的信息,有序而高效。旅游纪念品富有地方特色,产品种类、品质反映了日本设计一贯的高水准。

图/世界遗产日本白川乡聚落(摄影:邹怡情)


白川乡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特别生动的诠释了世界遗产5C[3]战略的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成果。白川乡遗产保护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其基础是日本社会普遍较高的人口素质和社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而这正是景迈山遗产保护还未完全具备的基础条件,这也是中国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面临困境的主要社会原因[4]。但白川乡保护实践至少展示了一条可行的遗产保护路径: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促进遗产保护、带动产业发展、凝聚社区力量;而且当这个保护机制建立之后,相关利益者如政府、专业人员、社区各司其职,形成遗产保护利用的双赢和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它启示了景迈山遗产保护管理下一步工作重点:加强社区参与,建立遗产保护共识,发展乡村产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这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活态遗产保护。


(二)申遗引发的保护发展“困境”

当景迈山因申遗带来茶产业振兴机遇的同时,传统村落、古茶林的保护也因利益驱动不断遭受来自发展的压力和破坏。比较富裕、头脑灵活的村民为发展茶产业扩建茶厂茶棚,或建设民宿客栈以接待越来越多的游客。也有村民担心申遗成功之后不能随意盖房子,就赶紧拆了传统民居建筑,哪怕贷款也要盖起“一步到位”的超大房屋,个别单体建筑面积就能达到数千平米。导致的结果就是村寨建设面积不断扩张[5],传统村落风貌被破坏,传统建筑数量减少。村落与古茶林、林地、水源地和谐、自然的边界也被破坏,在村落外围非建设用地的林地、水源地内,沿景迈大道建起了3、4层楼的钢筋水泥房屋用作茶厂、餐馆、旅店。有的村寨如景迈大寨,许多沿街建筑建成了铺面房,五花八门的商业店招和夜晚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丧失传统村落应有的乡土氛围和景观特征。

图/2014年的景迈大寨(摄影:陈凯)


古茶林作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按道理应该人人爱护,但经过调查发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古茶林内过密种植茶树苗、过度采摘造成古茶树活力下降、鲜叶质量变差,还有不当养护、采摘造成茶树枯死的情况。村民为增加经济收益不断蚕食林地以扩大台地茶园,造成林地面积减少,造成的生态后果已有虫害爆发频繁,水土流失,地下水量逐渐减少等。个别村民直接在自家的茶地、耕地内新建厂房和民宿接待茶商,不仅破坏茶地,也破坏了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和山地景观。这都反映了景迈山遗产保护缺少对茶产业发展合理、有效的管控和引导,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


2012年景迈山作为省级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之一开发建设旅游景区,企业投资1000多万在遗产区核心要素之一的“芒景下寨”传统村落建设“茶祖庙”景点,新建文化旅游项目在没有文化遗产影响评估的情况下进行,项目实施论证不足。2016年地方政府启动4A(争创5A)级景区申报建设项目,一些看到景迈山珍惜独特资源条件、看好申遗前景的企业或者自行投资,或者选择与村民合作建设茶厂、客栈,进一步导致山上建设量的扩大。村民也受此影响,为吸引游客新建村落文化旅游项目如景迈大金塔等,传统文化展示也带上了浓郁的商业色彩。这些建设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破坏了景迈山景观特征。随着景迈山知名度的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但遗产地的旅游管理相关制度、设备、人员还未落实到位,部分游客不懂爱惜古茶林,游览时采摘茶叶、草药,又随手丢弃垃圾,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旅游开发和公众宣传对遗产价值的理解和阐释不足,对传统文化及内涵的挖掘、呈现不够充分,对普洱茶有兴趣的游客来到景迈山不能获得专业、深度的文化旅游体验,也不能提供体现茶山和少数民族村落的遗产价值的旅游产品。


以上情况都表明,现行的景迈山资源利用方式和程度已经威胁文化遗产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遗产价值的损害,也背离了景迈山申报世界遗产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是不论是政府、企业、村民、游客,都未能充分意识到文化遗产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缺少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常识;第二景迈山作为活态遗产,如何制定符合遗产价值保护、符合遗产地“有机演进”规律的保护利用策略和措施,各方尚未达成共识;第三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决策、管理机制,使得各方信息不对称,无法形成合力;第四受申遗前景影响,管理力度也随之时紧时松,导致遗产管理未能有效执行,也导致了部分村民的观望心态和侥幸心理。


景迈山文化景观保护原则


景迈山,不论是作为有机演进文化景观,还是其中作为乡土聚落的传统村落,都具有活态遗产的特点。山林的草木荣枯,人们的生老病死都需遵循自然之道;原住民文化也不断随着与外界的互动而对传统进行主动或被动的扬弃。因此无法用静态、固化的方式去理解、定义景迈山,而要通过不断变化的外部现象去更为深刻的理解遗产地演替进化的内在“规律”,而这才是景迈山作为有机演进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核心。同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联系密切且互相影响,虽然这种联系是无形的,却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而呈现,并且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变化而不断呈现新的面貌。这种联系又是交错、复合的,每个载体都与其它载体相关联并互相影响,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有机联系。因此,只有动态、整合地理解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有机演进”之道,才能够明白遗产地赖以延续的原住民的生存智慧和茶山的生态逻辑,于细微处了解如何形成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这一“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6]


就景迈山处理、协调遗产保护发展而言,概括而言就是要延续人与自然互动的方式,维护和谐的人地关系;保护延续景迈山原住民以种茶制茶为主,兼顾农业耕作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有效的保护景迈山文化遗产的历史、生态、文化、自然等多方面价值。若是想要让原住民继续留在这片土地上并主动自发的保护其生态环境,延续原住民作为种茶民族所形成的带有强烈地域特色、体现茶产地特点的茶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就必须考虑茶产业发展和引导。并且茶叶不同于一般的农业作物,它皆有经济、文化的双重属性,而且正是其文化价值的挖掘、发展才能带来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综上考虑,遗产地保护利用制定了“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的总体策略。只有保证茶经济健康良性的发展,同时弘扬提升茶文化,两者相互促进,让原住民与茶林之间的生产、生存关系得以延续,才可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遗产保护。这是景迈山传统村落与其他“空心化”村落很大的区别,通过扶持地方特色产业良性发展,也为传统村落实现遗产价值延续提供一种思路。

图/采茶(摄影:张红)


图/手工制茶(摄影:张鑫)



下期为《景迈山传统村落的保护策略》,敬请期待!


注释:


[1] 陈耀华.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R].2017.

[2] 新六大茶山有不同的排名,比较常见的名单为南糯、勐遮、勐宋、景迈、布朗、八达。除景迈山位于普洱市澜沧县之外,其他茶山都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

[3] 200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了世界遗产5C战略,并写入《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它们分别为Credibility(可信度)、Conservation(保护)、Capacity-Building(能力建设)、Communication(宣传)、Community(社区)。

[4] 村落建设用地占总用地比例从2010年的0.6%的迅速扩大到2015年的1.05%。数据引自《景迈古茶园文物保护规划》

[5] 罗德胤.传统村落:从观念到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6]邹怡情.有机演进的的持续性文化景观保护策略——以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15(2).


扫描二维码查看

清源文化遗产

景迈文章合集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微信丨mobiheritage
网站丨www.chcc.org.cn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