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铜奔马”的传奇今生

摘要: 1969年10月,甘肃省武威市当地村民挖防空洞时意外发现的一座古墓葬里出土了一件重量级文物,后来参加“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展”,并在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出国巡展,一举成名,成为世人瞩目的“明星”文物,各类百科资料做如下描述:“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虽然文物本身家喻 ...

1969年10月,甘肃省武威市当地村民挖防空洞时意外发现的一座古墓葬里出土了一件重量级文物,后来参加“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展”,并在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出国巡展,一举成名,成为世人瞩目的“明星”文物,各类百科资料做如下描述:

“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虽然文物本身家喻户晓,但它的名字却一直争论不断,不同的人们喊着不同的名字,为方便阅读,本文使用比较中性的名字—“铜奔马”。

一、学者们关于铜奔马的“争论”

▲图片来自网络

为帮助大家了解这个“争论”,笔者从公开刊物中扒拉了一些观点较鲜明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罗列,并对主要观点进行摘录,这一过程未做刻意筛选,遗漏是在所难免的,也欢迎大家补充。

序号

年代

文章标题

作者

发表刊物

主要观点

1

1972年

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

甘博文

《文物》

(1972年2期)

关于铜奔马的官方记录,文章所用名称为“奔马”,图题注“铜奔马”。对墓葬及出土文物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并认为铜奔马为东汉时期。

2

1974年

武威雷台汉墓

甘肃省博物馆

《考古学报》

(1974年2期)

更为详细的记述了墓葬的清理情况、出土器物及铭文、墓葬年代判定依据等,并得出墓葬为“张某将军夫妻合葬墓”且“东汉灵帝中平三年至献帝期间下葬”的结论。

3

1982年

雷台东汉墓的车马组合和墓主人初探

初师宾、张朋川

《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

提到雷台铜奔马问世后,最初称“马踏飞燕”,后改定为“奔马”,维持东汉时期说法。

4

1983年

天马半汉,龙雀蟠蜿——说武威雷台出土之铜铸天马

牛龙菲

全国敦煌学学术讨论会(1983年)

提出“天马”说。

5

1983年

兰大敦煌学研究室青年教师牛龙菲认为十年前出土的“铜奔马”应该正名为“天马”

《光明日报》(1983年9月4日)

6

1983年

天马被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

《旅游报》

(1983年10月25日)

7

1983年

“马超龙雀”被定为我国旅游图形标志

李肇芬(记者)

《人民日报》

(1983年12月5日第二版)

或为首次正式出现“马超龙雀”这一名称。

8

1984年

说武威雷台出土之铜铸“天马”

牛龙菲

《敦煌学辑刊》(1984年第一期)

文章视铜奔马为东汉平乐观“飞廉并铜马”的“副本”。

9

1984年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铜奔马命名商榷

伍德煦、陈守忠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否认“天马”与“马超龙雀” 说,提出铜奔马应是“马神—天驷”。

10

1985年

武威雷台墓主人再探

辛敏

《兰州学刊》

(1985年06期)

文章提出铜奔马的墓主人或为前凉第四世张骏。

11

1987年

武威雷台东汉铜马命名问题探讨——兼与伍德煦、陈守忠、牛龙菲等同志商榷

张永明、张东辉

《考古》

1987年04期

认同天马、飞燕说,不认同“龙雀”“马神”说。

12

1988年

武威雷台东汉铜奔马三题

周本雄

《考古》1988年05期

提出“马踏飞隼”说。

13

1989年

“马踏飞鸟”是相马法式

胡平生

《文物》

1989年06期

提出“相马法式”说。

14

1991年

郭沫若是发现铜奔马的伯乐

王廷芳

《郭沫若学刊》1991年03期

对郭沫若1971年9月首次见铜奔马的过程做了详细记述,并无命名“马踏飞燕”的相关记述,有一处表述为“马踏飞鸟的铜像”。

15

1992年

揭开天马之谜

董红、白明

《瞭望(海外版)》1992年第13期

提出铜奔马的墓主为张江,且为铜奔马的设计和制造者。

16

1992年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