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美国的中国边疆地区研究现状(1)

摘要: 作者:励轩 ;来源:民族史 微信公众号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介绍美国的中国边疆地区研究现状。介绍之前,有必要定义相关概念。这篇论文中,中国将是一个变动的概念,涉及到现代中国边疆地区研究时,将仅限于中国陆路边疆地区,即东北三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和广西。而涉及到古代中国边疆地区研究时,我将沿用谭其骧先生的定义,以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之间的清代中国版图为限。如此一来,便可将历史上与 ...
作者:励轩 ;
来源:民族史 微信公众号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介绍美国的中国边疆地区研究现状。介绍之前,有必要定义相关概念。这篇论文中,中国将是一个变动的概念,涉及到现代中国边疆地区研究时,将仅限于中国陆路边疆地区,即东北三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和广西。而涉及到古代中国边疆地区研究时,我将沿用谭其骧先生的定义,以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之间的清代中国版图为限。[1]如此一来,便可将历史上与中原、东北、藏区及新疆关系极为密切的外蒙古划入本论文范围。因此美国的中国边疆研究即是在美国从事与现代和古代中国边疆地区有关的研究。青海和四川藏区由于和西藏在文化有重要的联系,同时考虑到这两地在藏学研究中的重要位置,尽管它们并不属于边疆地区,我也将从事与该两地有关的藏学学者纳入本论文的研究范围。

        就目前美国学术界的现状来看,对中国边疆地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藏学、蒙古学、新疆学。 美国藏学即在美国使用藏语或通过与藏区当地人互动来从事与藏区有关的研究,包括藏区的历史、宗教、政治、语言、文学、艺术、民俗。谢继胜先生曾在2001年发表的《国际藏学研究新动向——第九届国际藏学讨论会论文综述》一文中提及数位参加该次会议的美国学者以及他们在会上发表的论文。[2]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杜永彬博士2002年在《美国藏学研究现状评述》一文中较为详细的介绍了美国藏学界2000年左右的状况。[3]之后,杜博士在《美国藏学研究的发展和演变——以华盛顿大学的藏学研究为例》 [4]和《美国犹太人的西藏观和对“西藏问题”的态度》[5]两文中再次介绍了诸如Melvyn C. Goldstein(梅尔文·戈尔斯坦)、Leonard W. van der Kuijp(莱纳德.范德康)、Elliot Sperling(艾略特·史伯岭)、Robert Barnett (罗伯特·巴奈特)。杜永彬博士的同事,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所的索珍女士2006年发表了与其第一篇论文主题相同的文章《美国主要涉藏研究机构和藏学研究人员现状及其分析》。[6]美国蒙古学即是在美国学习并使用蒙文或通过与蒙古人的互动来从事与蒙古相关的研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系副教授Christopher P. Atwood(克里斯托夫·阿特伍德)2008年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表了《美国蒙古学学术传统》 的演讲,定义了蒙古学家并介绍了美国蒙古学学术传统。 [7] Atwood教授的学生中央欧亚研究系博士生蔡伟杰先生在2012年发表的《当代美国蒙古学研究发展趋势》一文中,介绍了美国蒙古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8]美国新疆学即在美国使用新疆当地语言或通过与新疆当地人互动来从事与新疆有关的研究,至今并无相关汉语论文介绍美国的新疆学研究。美国清史学界由于不少研究涉及到边疆地区和中央的互动或者是对满洲发源地中国东北地区的研究,因此也是本论文关注的对象。原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党为先生在其2010年的博士论文《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中介绍了美国清史学界部分涉及到中国边疆的研究。[9]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张婷在《漫谈美国新清史研究》一文中比较详细介绍了美国新清史的学者和他们的作品。[10]

       尽管以上提到的论文都有助于读者了解美国的中国边疆地区研究现状,然而由于每篇论文均只介绍一个领域,这忽略了这样一种情况,即数位不同领域的美国学者同在一个研究单位从事与中国边疆地区有关的研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系(Department of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简称CEUS)和哈佛大学内亚和阿尔泰学委员会(Committee on Inner Asia and Altaic Studies, 简称IAAS)便是这种情况。本论文将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系和哈佛大学内亚和阿尔泰学委员会的中国边疆地区研究作为整体来介绍,以期使读者了解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中国边疆地区研究机构如何运作。此外,刚才所提及的论文中部分领域的信息已过时或未更新,而美国新疆学更是没有论文提及过,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予以提及或介绍。我也将提及超越蒙、藏、疆、东北领域的边疆地区研究学者及其作品,比如斯坦福大学历史学系Thomas S. Mullaney (托马斯· 墨磊宁)教授,也将提及涉及古代中国边疆研究却难以界定类别的学者,如宾夕法尼亚雪滨斯堡大学(Shippensbur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历史学系的Jonathon Skaff (乔纳森·斯卡夫)教授。

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系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系(Department of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简称CEUS[11]前身是1943年成立的旨在为美国军方培训中央欧亚语言人才的项目。从1956年到1965年,这个项目被正式整合为 乌拉尔和阿尔泰研究项目。[12]1962年著名的中亚研究专家Denis Sinor (丹尼斯·塞诺)来到印第安纳大学,并在1965年创立了乌拉尔和阿尔泰研究系。在塞诺教授带领下,印第安纳大学乌拉尔和阿尔泰研究系成为世界最杰出的中央欧亚研究机构之一。[13]1993年,在Christopher Beckwith(克里斯托夫·白桂思)教授担任系主任时,该系改名为中央欧亚研究系。中央欧亚研究系是美国高校中唯一一所致力于中央欧亚地区研究的系,目前可以提供古突厥文、察合台文、奥斯曼土耳其文、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雅库特语、蒙古语、古典蒙文、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匈牙利语、普什图语、波斯语、古伊朗语、塔吉克语、藏语、古藏文、藏文安多方言、满文等中央欧亚地区的语言文字课程。[14]由于该校东亚语言文化系、近东语言文化系、斯拉夫语言文学系也提供汉语、阿拉伯语、俄语项目,这为中央欧亚研究系师生掌握相关研究性语言提供了便利。

       涉及到中国边疆地区研究,中央欧亚研究系主要按照地区划分为三块,蒙古、藏区和新疆。Györg y Kara (乔治·卡拉)[15]是该系匈牙利籍蒙古学教授。他在1961年获得匈牙利厄特沃什‧罗兰大学1961年獲得匈牙利厄特沃(EötvösLoránd UniversityELTE〕,1921年称为布达佩斯大学)博士,师从著名蒙古学家Lajos Ligeti(李盖提)与突厥学家Gyula Németh1890-1976),1967年获得匈牙利科学院语言学学位候选人称号,1975年他获得苏联列宁格勒国立大学历史语言学博士。Kara教授自1964年起任教匈牙利厄特沃什‧罗兰大学内亚研究系,后移居美国,1988年起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系蒙古学教授。[16]Kara教授的研究兴趣是内亚地区的历史语言学,包括古突厥文、藏文、满文、鄂温克语、契丹文、阿尔泰语文学及书写系统历史、阿尔泰语言学,另外他也感兴趣于蒙古文学和民俗学。 [17]他近年来的作品有《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收藏哈喇浩特及西域出土中世纪蒙古文文献研究》,[18]《蒙古秘史中的时间》,[19]《蒙古游牧者的文书:八个世纪以来之蒙文书写史》。[20]

       Christopher Atwood(克里斯托夫·阿特伍德)是蒙古学副教授,历史学系兼职教授。Atwood教授1986年本科毕业哈佛大学,1990年硕士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专业蒙古学,辅修藏学,1994年博士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专业蒙古学,辅修历史学和东亚语言文化。其博士论文题为《19251929年内蒙古革命民族主义动员》。1990年—2008年期间,他曾担任美国国务院翻译,1996年成为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系助理教授,2002年起获聘副教授,2007年—2013年期间担任中央欧亚研究系系主任。[21]  Atwood教授的专长在蒙古近现代史,但近来也集中于蒙古帝国史。其代表作有《内蒙古过渡时期(1911-1933年)的蒙古青年与保安队》,[22]《蒙古和蒙古帝国百科全书》。[23]Atwood的近著有《陶宗儀『説郛』と『聖武親征録』『蒙韃備録』のテキスト伝承》,[24]《中世纪中国的部落概念:欧阳修和沙陀王朝神话》。[25]

        Elliot Sperling(艾略特·史伯岭)是藏学副教授。他1973年本科毕业于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1983年在印第安纳大学取得中央欧亚研究博士学位。[26]加入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系后,他也曾担任系主任。Sperling教授的专长在明代西藏历史和汉藏关系,他对现代西藏事务有很大兴趣,经常在媒体或网络上发表自己就西藏事务的看法。他的作品有《西藏—中国冲突:历史和问题》,[27]《瞿昙寺的历史和它跟明朝朝廷的关系》。[28]

       Christopher Beckwith(克里斯托夫·白桂思)是中央欧亚学教授,1968年本科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1974年硕士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乌拉尔和阿尔泰研究系,专业藏学,1977年在印第安纳大学乌拉尔和阿尔泰研究系取得内亚研究博士学位。[29]Beckwith教授是位杰出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兴趣在学术和科学方法史、早期中亚史、中央欧亚和东亚人类文化语言学史、历史语言学(主要是印欧语、藏缅语、汉语、日本—高句丽语、突厥语)、理论音韵学、类型语言学、计算语言学。[30]他也曾担任过中央欧亚研究系系主任。Beckwith教授的著作有《吐蕃在中亚: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争夺史》,[31]其近著有《修道院中的勇士:中世纪科学的中亚起源》,[32]《丝绸之路帝国:自青铜时代迄今的中央欧亚史》。[33]

       Devin DeWeese (德温·德维西)是中央欧亚学教授,宗教系兼职教授。他1985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DeWeese教授是一位著名的伊斯兰宗教和历史专家,学术兴趣在伊斯兰中亚和苏维埃中亚的区域研究、苏菲主义、伊斯兰化、宗教与内亚、伊斯兰圣徒传。[34]DeWeese教授还可以使用察合台文 进行研究并教授察合台文。他的代表作是《金帐汗国的本土宗教和伊斯兰化: 历史和史诗传统中的巴巴. 土尔克斯与皈依伊斯兰》。[35]他的近作有《伊朗、中亚、印度中世纪苏菲社会的精神修行和社团认同》,[36]《蒙古帝国的伊斯兰化》。[37]

       Gardner  Bovingdon (戈德纳·包文德)是中央欧亚学副教授,同时担任政治学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兼职教授。他2002年从康奈尔大学取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导师是Benedict Anderson。他是美国目前唯一一位专注于新疆研究的政治学家,研究兴趣在当代新疆政治、现代新疆历史、中国的历史编撰学、民族主义和族群冲突。[38]Bovingdon教授的近作有《维吾尔人:自己土地上的陌生人》,[39]《现代新疆政治》。[40] 

       中央欧亚研究系现任蒙古语讲师是Tserenchunt Legden女士,她在1996年获得蒙古人文大学(University of Humanity)硕士学位。藏语讲师是Gedun Rabsal先生。维语讲师是一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语言学家,她1992年于哈萨克斯坦维吾尔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Uyghurology)获得博士学位。

       此外,印第安纳大学内还有三个与中央欧亚研究系有密切联系的机构:塞诺内亚研究所(The Sinor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SRIFIAS),国立内亚和乌拉尔资源中心(Inner Asian and Uralic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IAUNRC),中亚地区语言中心(Center for Languages of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s, CeLCAR)。塞诺内亚研究所建于1967年,原称亚洲研究所(The Asian Studies Research Institute, ASRI),1979年改称内亚研究所(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RIFIAS),2007年改为现名。塞诺内亚研究所是独立的非营利机构,致力于鼓励和支持内亚领域的所有学术研究,目前这个研究所已建立一个保存跟内亚有关的书籍、微缩胶卷、手稿等资料的图书馆。[41]国立内亚和乌拉尔资源中心前身是1962年搬到印第安纳大学的乌拉尔和阿尔泰语言与地区中心(Uralic and Altaic Language and Area Center),1981年改为现名。[42]它是美国教育部标题六(Title VI)受援机构,旨在协调相关资源以促进对内亚和乌拉尔地区多样化区域和人民的全方位了解。[43]中亚地区语言中心成立于2002年,它是美国十四个标题六(Title VI)外国语言资源中心之一,也是美国唯一一个专注于中亚(包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语言的中心。中亚地区语言中心致力于促进美国的中亚语言文化教育和学习,也开发语言学习工具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源等,还承担教师培训、远距离教学、暑期学校开设等责任。这个中心可以开设在美国不常被教授的中亚地区语言课程诸如达力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蒙古语、普什图语、塔吉克语、土库曼语、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中心的主要资助来自美国教育部、印第安纳大学文理学院、美国国家安全教育项目。[44]以上三个机构的主管一般都由中央欧亚研究系教授担任,前两个机构的主管均是Edward Lazzerini(爱德华德·拉兹瑞尼)博士,中亚地区语言中心主管是Öner Özçelik(于奈尔·于兹切利克)博士。

哈佛大学内亚和阿尔泰学委员会

 哈佛大学内亚和阿尔泰学委员会(Committee on Inner Asia and Altaic Studies, 简称IAAS)成立于1972年,旨在推动和整合内亚和阿尔泰地区文化和历史的教学和研究。与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系不同,哈佛大学内亚和阿尔泰委员会是由哈佛大学各系相关领域教授组成的项目,现有三位涉及到中国边疆地区的教授,分别是藏学家Leonard W. van der Kuijp(莱纳德. 范德康)、Janet Gyatso(珍妮嘉措)以及清史专家Mark C. Elliott(马克·艾略特,汉文名欧立德)。

 Leonard W. van der Kuijp(莱纳德·范德康)是哈佛大学南亚研究系藏学和喜马拉雅研究教授,同时也担任东亚语言和文明系教授,目前兼任内亚和阿尔泰学委员会主席。范德康教授1983年从德国汉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公元十一世纪到十五世纪藏传佛教认识论的发展》。[45]他的主要兴趣在藏传佛教以及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西藏历史、文化和文明。[46]范德康教授的近著有《仍在寻求佛法:十五世纪西藏的印度和锡兰旅行者》。[47]

 Janet Gyatso(珍妮嘉措)是哈佛大学神学院赫尔歇佛教学教授(Hershey Professor of Buddhist Studies)。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接受高等教育,1972年获得宗教学学士学位,1974年获得梵文硕士学位,1981年获得佛教学博士学位。在正式加入哈佛大学神学院之前,她曾在阿默斯特学院宗教系任教。[48]她的专长在佛教学,特别专注于西藏和南亚文化与思想史。[49]

分类: 中文 研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