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法门寺遗址

摘要: 法门寺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107公里 。法门寺约有1700多年历史,相传创建于东汉桓灵之间(2世纪中期),弘盛于唐代,为李唐一代安置释迦牟尼真身指骨的四大著名寺院之一 ,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是南北朝至清代古遗址 。法门寺砖塔,塔高46米,共13级,塔身呈八菱形,塔基周长50多米 。 ...
法门寺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107公里 [1]  。法门寺约有1700多年历史,相传创建于东汉桓灵之间(2世纪中期),弘盛于唐代,为李唐一代安置释迦牟尼真身指骨的四大著名寺院之一 [2]  ,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是南北朝至清代古遗址 [3]  。
法门寺砖塔,塔高46米,共13级,塔身呈八菱形,塔基周长50多米 [1]  。法门寺占地1.06万平方米,自南而北有山门、铜佛殿、真身宝塔、大雄宝殿等,仍为唐代塔院建筑布局。寺内存唐至清代碑碣十余通,宋元以来佛经653卷,佛像106尊。
1956年8月6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4]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以前
东汉桓灵年间(公元147-189年),阿育王寺始建,俗名“圣冢”。
元魏二年(公元494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予以扩建,并首次开塔赡礼舍利。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为“成实道场”,仁寿二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赡礼 [4]  。
唐代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公元625年),勒建并改名为“法门寺”,建成4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曾修成瑰琳宫24院。
唐真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赡礼舍利,唐高宗显庆5年、武则天长安4年、肃宗上元6年、德宗贞元6年、宪宗六和14年、懿宗咸通14年均迎请至宫内供奉。
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 [4]  。
宋代
宋代法门寺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 [6]  。
明清以后
明隆庆3年(1569年),木塔崩塌。
明万历年间,建成13级8面砖塔,高47米。
清顺治11年,法门寺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
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4]  。
现当代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4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法门寺交由佛教界管理。
1987年,重修法门寺,清理塔基时,在唐代地宫发现唐王室供奉的大批金银器、琉璃器、瓷器等文物和佛指舍利,从此揭开了法门寺佛元新页。
1988年,法门寺对外开放,先后建成大雄宝殿、长廊角亭、钟鼓楼、玉佛殿、千佛阁、真身宝塔和地宫、珍宝馆、禅房、祖堂和图书馆、佛学院、斋堂和寮房等仿唐工程。
1988年,对宝塔、地宫等进行装饰。
2004年元月,法门寺两序大众礼请学诚大和尚晋院住持 [4]  。
遗址特点
法门寺地宫总长为21.12米,总面积达31.48平方米。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后室秘龛七个部分组成。有四座石门,均加大锁,宫口在罗汉殿之北距地表极近,大约仅有30厘米左右;口内铺砖,水平距离下降70厘米左右。宫口向北有一段踏步漫道20阶 [2]  。
文物遗存
综述
法门寺地宫发现了四枚佛指舍利,出土金银器121件、琉璃器20件、珍珠宝石近400件(颗)、瓷器17件、石质文物12件、漆木器及杂器19件、铁骨文物若干件,各类铜钱几万枚,还有大批丝织品及衣物。此外还出土了《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和《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两通碑石 [2]  。
出土有唐代的绫、罗、纱、绢、绵、绣和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品,其中菱纹织金锦和捻金线,在唐代实物中是首次发现。菱纹织金锦的捻金线,其直径仅0.1毫米左右。捧真身菩萨袱残件,每平方厘米有经丝72根、纬丝14根。平绣中有齐针、接针、顺线、钉线、圈金、铺绒加刻鳞等多种针法。
佛指舍利
第一枚佛骨色白如玉,呈管状,腔体方正,腔内壁有大热星座,高40.3毫米、上宽17.55毫米、下宽20.11毫米、内径13.75—16.5毫米,重16.2克。
第二枚佛指舍利安置在地宫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中,灵帐通高16厘米,方形中空,由顶、盖、身、座、床五部分组成。灵帐四周用肉雕或浮雕手法刻凿出忍冬宝相花檐饰、天盖帐幕莲结柱及佛幡、佛铃、宝珠串饰,须弥座沿满饰流云、蔓草或破式宝相花。座腰每面刻六个力士面首,禅床四周的壶门内有高浮雕的密宗各色造像。在灵帐内壁四侧,以薄肉雕手法刻凿出八尊菩萨,题记分别为止诸障、执玉刚主;弥勒、地藏;势至、观音;文殊、普贤。线条流畅,摇曳生姿,是唐代不可多得的造像。同时,盖内有“大唐景龙二年戊申二月已卯朔十五日,沙门法藏等造白石灵帐一铺,以其舍利入塔,故书记之”发愿文。
第三枚佛指舍利深藏于地宫后室秘龛内。铁函内由表及里依次为曼荼罗坛造像盝顶银宝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嵌宝水晶椁子、壶门座玉棺。银函上錾刻有“奉为皇帝敕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字样。函盖、函体之四面均錾刻表示圣众集会的曼荼罗坛。
第四枚佛骨安置在地宫前室的四铺菩萨阿育王塔中,塔内有宝刹单檐铜塔一座。铜塔宝刹高耸,斗拱俱全,四门八窗,勾栏焕烂,门列力士,柱饰金狮,气象庄严 [4]  。
经书残卷
1981年,发现有宋刻《毗卢藏》20残卷,元刻《晋宁藏》579卷,元刻《秘密藏》33残卷,清抄《妙法莲花经》7卷,民国抄经200余卷。其中《晋宁藏》和《毗卢藏》是今已十分罕见的珍本经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版本价值 [7]  。
玳瑁币
法门寺地宫中有27000多枚钱币、13枚玳瑁开元通宝 [8]  。
宫廷茶具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一整套宫廷茶具,是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设施最完整的宫廷茶具,打破了日本茶文化起源说 [8]  。
双轮十二环太锡杖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太锡杖长1. 96米,是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形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8]  。
宫廷秘色瓷
法门寺地宫中发现了13件宫廷秘色瓷,并有碑文证实 [8]  。
历史文化
从北魏到隋唐,法门寺都是迎送佛骨的圣地,以塔中藏有释迦牟尼佛舍利而闻名。唐代皇帝前后七次大张旗鼓的前往法门寺迎奉佛骨,对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曾产生重大影响 [3]  。
研究价值编辑
越窑秘色瓷
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由于秘色瓷名称只见于历史文献,而未见实物,所以有关秘色瓷的研究充满争议。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有明确记载的13件秘色瓷的出土,使世人得识秘色瓷之真面目,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也引发了一系列对秘色瓷的新的认识 [9]  。
唐密曼荼罗
法门寺地宫发掘后,由出土文物引发了人们对唐代佛教文化、茶文化、历史文化等的研究,发现整个地宫在封闭前,被布置为佛祖真身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是佛教密宗的“无上法界”。所谓“曼荼罗”,就是坛场、道场。对法门寺地宫唐代密宗曼荼罗的破译,再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光彩 [9]  。
法门寺唐文化
1998年,法门寺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将法门寺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高峰,推出了《法门寺文化研究丛书》,收入《法门寺文化史》、《法门寺》、《法门寺唐密曼荼罗之研究》、《法门寺与法门寺文化》、《国宝》等著作,并将历年来法门寺研究编辑成考古卷、历史卷、佛教卷、文化艺术卷和文化史料汇编提供给讨论会。总字数达400余万字 [9]  。
创建法门学的构想
在法门寺地宫发掘之初,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说过“研究这些文物,需要20年、30年。就像敦煌学一样,将来法门学一定会成为一门新兴的国际性学科。”
二十多年过去了,有了历次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积累,数十本学术专著的出版,以及内容广泛的数百篇学术论文,为法门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韩金科在《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学》一书中提出法门学的基本构想,这一构想对陕西博物馆科研活动的借鉴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9]  。
保护措施编辑
民国28年,在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法门寺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4]  。
1956年8月6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4]  。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
法门寺塔 : 法门寺塔。本名“宝塔”。始建于东汉桓灵年间,距今约1700多年,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位于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 的法门镇。法门寺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建寺。据文献记载,原为四层木塔,毁于明代关中大地震(1556),明万历七年(1579) 开始历时三十年重新修复真身宝塔。1981年8月24日,明塔的一半崩塌,剩下半壁残塔,1985年至1986年拆除残存的半塔。 现存古塔为1988年仿明塔重新修建,基本用原塔明砖砌筑,保持了原塔的风貌与特点。

八棱十三级楼阁式砖塔,由台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 塔身保留了汉代建筑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塔刹为铜覆钵、宝珠。

第一层塔身八面,塔门南向,上有“真身宝塔”四字的石匾。塔身的第一层檐下,用砖刻制出垂爪柱、帐幔和斗拱、椽 子等构件。从第二到第八层,檐下均刻出额枋、斗拱,以叠涩出檐。八层以上各层仅作叠涩出檐,而无斗拱和其他构件。第 十三层已残毁,做成了八角形圆盖。塔的第二层至第十二层共有佛像龛88个,内置铜佛或菩萨造像共计104尊。

1981年塔身倒塌,重修前从地宫中出土金银器皿、法器、佛像、宝函等大量珍贵文物及四枚佛指舍利,具有重要的历史 和艺术科学价值。此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Famen Temple Pagoda

The Famen Temple Pagoda,formerly called "BaoPagoda" is built in Huanling period of Donghan Dynasty,and it has morethan 1700 years history,as the ancestors of pagoda in Guanzhong. It is locatedin Famen Town,10 kilometers north of Fufeng County. The pagoda was built forsarira and the temple was built for the pagoda. Historical record indicatesthat the earlier 4-storeyed wooden pagoda was destroyed in Guanzhong earthquakein 1556,the pagoda was rebuilt which went through thirty years (1579). OnAugust 24,1981,half side wall of the pagoda was collapsed and the half is left.The other side wall was dismantled from 1985 to 1986. Though today` s"Famen Temple Pagoda" was rebuilt in 1988 and imitated Ming Pagoda,italmost used the original bricks and kept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pagoda. Thepresent pagoda is a 13-storeyed 8-edged loft-style brick pagoda. It consists ofthree parts: a base,a body and a pinnacle. The body, the pinnacle and theunderground base are at the height of 45.8 meters,16.1 meters and 9.8 metersrespectively. The body keeps the building style of Han Dynasty,each storey iscovered by copper tile,copper brackets is set in the corner,copper wind bellsare hang on the upswept eaves. Pinnacle is decorated with copper bowls andpearls,

The 1st storey of pagoda body has 8 sides,whosedoor towards south,above which stone tablet of "pagoda himself",appears. Under the 1st storey eaves,columns,veils,arches,rafters are made ofbrick .From the 2nd to the 8th storey,architraves,and arches are curved to bespliced out of eaves. Eaves are spliced out of eaves above 8th storey withoutother arches and parts . The 13th storey has been destroyed and made intooctagonal dome. The 2nd to the 12th storey of the pagoda have 88 Buddhashrines,copper Buddha and Bodhisattva statues are set inside with a total of104.

Pagoda was collapsed in 1981. Before rebuiltthe Pagoda,a large quantities of fine relics,including the gold and silverrelics,figures of Buddha as well as 4 finger-bone relics,which were unearthedin the underground palace of the Famen Temple,are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forhistory and arts of science study. The pagoda was officially ratified as one ofthe Sixth Batch of National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Units.

法門寺塔。別名‘宝塔’ 。東漢の桓靈年間に創建され、1700年余りの歴史を持ち、関中の塔廟の開祖と称されている。法門寺塔は扶風 県県城から北へ10キロメ一トルの法門鎮に位置し、舎利を祭るために建造し、塔のために寺を修築したのである。文献の記載によ ると、 元四層建ての木塔は明代の関中大震災(1556)に破壊され、明萬暦七年 (1579) から三十年を渡り、改めて宝塔を修築してある。1981年8 月24日に明代に建てられた塔が半分崩れ落ち、半分だけ残された。1985年から 1986年までの間、残された半分の塔を取り壊した。現存 する古塔は1988年に明の塔を手本にして建て直したもので、大抵明代のレンガを使い、元の塔風格と特徵を受け継いでいる。

八稜十三級楼閣式の煉瓦塔で、塔基、塔体と塔刹の三部分で構成されてある。高さは 45.8メ一トル、塔刹の高さは16.1メ一トル、地 平線以下の土台は9.8メ一トルである。塔体は漢代の建築風格を持ち、各層には銅瓦を葺いてある。曲がり角の所に銅斗拱を設け、飛檐 の角に銅風鐸が吊り下がつている。塔刹は銅覆恪⒈χ椁?椁胜膜皮い搿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 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 里。西周属岐地,秦、汉为美阳县治所在。北魏 正始年间已称岐阳,唐初属岐阳县,名岐阳镇。 明中叶改名崇正镇,后又称法门镇至今,一直隶 属扶风县。
法门寺创建于北魏文成帝“初复佛法”之 时,到西魏末年的几十年间,时毁时修,不断扩 大。北周武帝时毁佛运动,寺院遭到严重破坏。
隋文帝统一南北,振兴佛教,开皇年间改寺 名为“成实道场”。仁寿末年,右内使李敏又修 复宝塔,恢复无忧王寺之名。大业五年(609年) 发赦令,法门寺僧人迁移长安宝昌寺。义宁二 年,宝昌寺僧人普贤等,联名上书朝廷准奏,时 为大丞相的李渊名“法门寺”,延至今日不改。隋 末激烈兵燹战火,固筑寺战,僧俗躲居不幸失火, 整个寺院焚之一净,惟有二堂尚存烬。
在法门寺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九启塔基、十 次礼佛的盛大活动。大统二年(537年)岐守小 冢宰拓跋育首次启塔供舍利,开创启塔供佛之先 河。隋右内使李敏、唐岐刺史张德亮相继启塔, 示舍利于道俗,瞻仰供奉。自唐高宗显庆五年 (660年)始,有唐一代曾六迎佛骨,武则天、中 宗、肃宗、代宗、德宗、宪宗、懿宗等曾相继启 塔迎佛骨于京宫供养,使得此寺达到最盛时期。 宋元以后,随着封建王朝都城的变迁,法门寺作 为皇家寺院的重要地位已不复存在,时过境迁, 寺院逐渐衰落。


法门寺全景


唐武德二年(619年),太宗挥师沣川,钦承 灵址,虔恳供养,广度僧尼达八十八人。贞观五 年(631年),太宗诏敕以望云宫殿之材,重建木 塔。高宗显庆四年(669年)并对宝塔重新修缮, 为舍利建造地宫。武宗会昌四年(844年)的毁 佛,法门寺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难,毁像焚经,连 佛教圣物——佛骨舍利也被“碎殄”,宝塔地宫 被彻底毁坏。懿宗在咸通十四年(878年)重建 宝塔地宫。
后唐庄宗年间,秦王李茂贞连年重修寺宇, 广建殿台楼阁,刻经塑像。但时隔不久,在后周 世宗显德二年(955年)毁佛,使得法门寺从此一 蹶不振。
明穆宗隆庆三年(1507年),唐时所建四层 木塔崩。神宗万历七年七月七日,由赐进士出身 户科给事中陕西按察司佥事,前知扶风县事任 丘、徐三畏和地方信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人倡 议并主持修建了八棱十三级砖塔,万历三十七年 建成,历时30年,工程浩大,朝野相应,举世 无双。
民国二十八年由浙江绍兴籍、著名爱民将 领、华北慈善团体联合会会长朱庆澜首介重新修 缮宝塔,上海民族实业家李组绅、李组才昆仲等 筹资,原扶风县教养院院长崔献楼督工,工程师 赵梦输负责筹划,绅士康寄遥、朱伯英和地方绅 士组成保管委员会大力协助,施工一年,圆满竣 工。
“文化大革命”中,法门寺数遭破坏,毁寺 逐僧,破像焚经,砸碑碎幢,寺院许多文物毁于 一旦。
法门寺在历史上规模极大,唐宋时就有琼 林二十四院,建筑之宏伟堪比皇宫。宋代以后的 兵燹战火,使得寺院建筑毁焚,面积逐渐缩小。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以中左右稍后方为钟鼓楼,前 面为五间铜佛殿,建于清末。后面为大雄宝殿, 建于清乾隆年间。寺院北高南低,坐北向南,从 下殿到上殿高差3米左右。近年来,寺院又增添 一些新的仿古建筑。
大雄宝殿,俗称上殿,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位于寺院正北后半部,坐北向南, 与宝塔、铜佛殿在一条中轴线上。 殿堂地面至屋脊顶端高8.6米、进 深12米、宽10.1米,共三间,面 积121.2平方米。两边配耳房各 一间,耳房地面至屋脊顶端高 7.6米、进深10.8米、宽5.26米, 两耳房共占面积113.4平方米。殿 堂属砖木结构硬山式,前檐挑角 式。雕梁画柱,各有斗拱一尊,正 间斗拱出十一个龙头,次间出九 龙头;屋内四根明柱,一层架梁。 正脊二龙盘绕,中雕二象朝观音, 两吻二龙相对。莲花垂脊,下兽 头各一,中雕五兽; 圆椽錾砖屋 顶,青瓦屋面,砖砌墙漫地。山 墙正面砖雕花纹图案。两耳房前 檐单式斗拱,莲花正脊,龙首吻。 垂脊上陶雕麒麟一对。正、垂脊 上的陶雕图案,及屋顶均为1979 年修缮。


真身宝塔


1958年,在上殿内泥塑释迦 牟尼佛一尊,两旁站立胁侍各一,现为僧徒诵经 拜佛之所。两耳房为住持僧人卧室。该建筑已于 1994年被寺院拆除改建。
铜佛殿俗称下殿,清代建筑,民国28年重 修缮。位宝塔南面,寺院山门内,殿堂地面至正 脊顶端高10米、进深9.26米、宽17.6米,共五 间,面积162.7平方米。整个建筑位于高0.9米、 宽13.8米、长20.04米的砖砌四方台座上。殿 堂结构属砖木结构歇山式。飞檐翘角,雕梁画 柱,前后檐备有单式斗拱19尊,两歇山檐下各 有斗拱11尊。格门配装,正间格门上挂楷书“壮 严佛寺”牌匾。正、垂脊无装花纹。屋内有名柱 六根,横向排列。四层架梁,圆檐錾砖屋顶,青 瓦屋面,青砖砌墙墁地。前檐于明柱相对有六根 廊柱,柱下有唐代雕刻汉白玉莲花柱础石。殿内 原供奉铜佛像一尊,《民国二十八年修塔纪略》 有载,佛像两边原泥塑十六尊者(已毁)。1958 年在殿内正中泥塑阿弥陀佛像一尊,两旁后边塑 普贤、文殊二菩萨,殿东西两边塑十八罗汉。
真身宝塔,位于寺院落中央,八棱亭阁式, 十三层,高47米,建在高1.8米,边长2.6米 的砖砌四方台座上,台座底围砌有一层石条。塔 体二层八卦示向,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四方, 嵌有砖刻“乾、艮、巽、坤”四字,南方正值塔 门上,嵌古雕刻“浮屠耀眉”、“舍利飞霞”、“美 阳重慎” 四字牌匾,雄伟壮观。
1981年8月24日,关中阴雨连绵,宝塔坍 崩。从1983年3月至1987年4月,文物考古工 作者陆续对废墟、宝塔、地宫进行了拆除、发掘 清理。一是搞清楚了明塔塔基、唐代塔基、唐塔 地宫的基本结构。特别是对唐代四层木塔建筑有 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以弥补史料的不足。二是获 得四枚佛骨舍利,这无疑对佛教界是一件幸事。 三是获得了唐代大批珍贵文物,计有金银器、陶 瓷器、玻璃器、丝绸织物、漆木器、铜铁器、货 币、石刻艺术品等,为开展法门寺历史文化多学 科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开发利用提 供了坚实的特质条件。因此,省政府决定建设法 门寺旅游新区,并于1988年依据原样重修真身 宝塔,并在寺院旁建成了法门寺博物馆。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将法门寺 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 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 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均为寺院围 墙周围外延50米内。


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法门寺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