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曼荼罗——法门寺与唐代密教艺术之造像

摘要: 十一面观音信仰是早期密教变化观音的重要代表。观音面部丰腴,呈微笑状。束波纹高发髻四周尚残存六面观音头像与一尊化佛,均面容丰盈。每尊小观音像宝冠正中又雕刻化佛。 中国十一面观音像最早出现于北周时期,隋末至初唐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曾经盛行一时,至今世界各处保存唐十一面观音造像数十尊。九世纪以后即中晚唐时期,十一面观音信仰逐渐为千手千眼 ...

白石十一面观音头像

25.5厘米 1983年西安西郊空军通讯学院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十一面观音信仰是早期密教变化观音的重要代表。观音面部丰腴,呈微笑状。束波纹高发髻四周尚残存六面观音头像与一尊化佛,均面容丰盈。每尊小观音像宝冠正中又雕刻化佛。

中国十一面观音像最早出现于北周时期,隋末至初唐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曾经盛行一时,至今世界各处保存唐十一面观音造像数十尊。九世纪以后即中晚唐时期,十一面观音信仰逐渐为千手千眼观音信仰取代,宋代又被水月观音信仰取代。







白石金刚手菩萨像

62厘米


金刚手菩萨呈忿怒像,双牙出唇上,火焰形迸发,肩搭帔帛,右手高举金刚杵,左手或当抬拳当胸,跏趺坐于颜座上。雕刻刚劲有力,气势非凡,代表了密教艺术忿怒狂怪的艺术风格。按密教教理,金刚五佛皆各现菩萨身、金刚身以及忿怒身三种像。

《大日经疏》云“执金刚杵,常侍卫佛,故曰金刚手。”不空译本《仁王经》中云:“若未来世友诸国王建立政法护三宝者……东方金刚手菩萨摩诃萨,手持金刚杵,放青色光,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此尊当即是金刚萨埵多种形象中常侍佛卫道的金刚手。


白石马头观音像

89厘米


马头明王又作马头观音,束发高冠,冠有化佛。三头八臂,双目圆瞪,舟形背光,结跏趺坐,台座为仰莲瓣座与岩座结合。三面愤怒相,头戴马头,鬃毛尚清晰可见。明王袒上身,佩璎珞,帔帛绕于肩臂,主手当胸结契印。左侧手分别持斧、念珠及施与愿印;右侧手分持棒、净瓶、莲蕾。整尊造像简洁洗练,刀锋利落畅快,极富力量感,是唐代佛教雕塑的代表作品。


白石文殊菩萨像

76厘米


文殊菩萨结跏趺坐于莲台须弥座之上,束发高髻,璎珞、宝冠、莲瓣等装饰华丽,雕刻精湛。左手持莲台,上承经箧。根据密教经典,文殊菩萨表佛智慧,具有与佛同等重要地位,号称“大圣文殊”;般若经箧与智慧利剑是文殊菩萨的标志,由此可知此尊为文殊菩萨,其右手当持利剑。



文殊菩萨信仰在中国的传播与深入得益于密教僧团的大力推动与弘扬。不空兴建五台山金阁寺文殊阁与大兴善寺文殊阁道场,奏请置念诵僧,图绘各类文殊信仰曼荼罗。不空又奏请天下寺院兰若建文殊院,代宗即敕“京城及天下僧尼寺内各简一胜处,置大圣文殊师利菩萨院,并素文殊像装饰彩画”。因此,文殊信仰在僧俗各界中迅速展开并普及。


青石十一面观音像

残高171厘米 1976年河南荥阳大海寺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藏


河南荥阳大海寺遗址发现于1976年,共出土四十一件佛教造像,时间从北魏到北宋,反映了大海寺的兴衰历史。其中菩萨造像多属中晚唐,有弥勒菩萨、天王菩萨、狮子吼菩萨、金髻菩萨、观世音菩萨、十一面观音菩萨像等,尤其是十一面六臂观音像最具特色与艺术魅力,也由此可知这批菩萨造像受唐代密教艺术影响。



大海寺始建于北魏前期,唐时最兴盛。因高祖李渊任隋郑州刺史时曾到大海寺礼拜双王像为李世民治愈眼疾,故其与李唐皇室有渊源。该寺出土菩萨造像雕刻精美,技艺娴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晚唐佛教造像艺术的较高成就。这批唐代佛教造像很可能是皇家工匠之作。大海寺的发现为研究中原地区的佛教信仰、造像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转自:高古瓷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法门寺

西安碑林博物馆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