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获重要发现

摘要: 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获重要发现城址完整、房址保存较好,是研究两汉时期管理西域的实证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    作者:田小红 吴勇等    
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获重要发现
城址完整、房址保存较好,是研究两汉时期管理西域的实证
 
  石城子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地处天山山脉北麓山前丘陵地带,依地势而建,北高南低,起伏较大。东、南部临深涧,涧底有麻沟河由东绕北经黑沟流向新户梁。北为陡坡,仅有西面地势比较低缓、开阔,与外界相连。遗址北通奇台、吉木萨尔等绿洲,南越天山可至吐鲁番盆地,为通连天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
 
  遗址于1972 年首次发现,1988 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和2009 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均对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1999 年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 至2016 年新疆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续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主要发现城门、内城等遗迹,取得重要收获。同时运用地磁探测、RTK、航拍和三维合成等先进技术对遗址做了全方位数据采集。
  遗址平面近似长方形,东西长约280 米、南北长约380 米, 总面积约110000 平方米。北、西面有城墙,东、南面以深涧为屏障。西北角复建内城一座,东西长约200、南北宽约100 米。城墙为人工修筑而成,夯筑。墙基宽约960 厘米、残存高度超过3 米。城门位于西墙中部,形制比较清晰。城内表层已被破坏,南边被辟为大片耕地。地表散落有筒瓦、板瓦、方砖等建筑材料以及陶器残片等遗物,可分辨的器类主要有罐、盆、瓮、钵等。
 
  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2016 年5 月至9 月在内城西北角布方发掘,总计发掘面积640 平方米。清理出房址2 组,房8 间。西组房址东西长22.5、南北宽12.4 米,有房5 间,呈里外套间结构,门南向。南边为大厅,呈东西向长条状,中东部有3 个石柱础呈南北向排列。门位于南墙中部,宽190 厘米。北边有小房4 间呈东西向排列。墙体为土坯垒砌、宽70、残高10~130 厘米。墙面抹草拌泥,上涂白灰,门边、墙角及地脚线部再涂一层红色。门多位于南墙东端,宽106~123 厘米。木质门槛残高约5 厘米。房址四周为巷道环绕,巷道宽不足100 厘米。北巷道内有散水;东组房址东部未发掘,现东西长15.4、南北宽12.6 米。有房3 间,呈南北向排列。门位于西墙上。墙体为夯筑、宽约100 厘米。墙基贴方砖和土坯、上部贴碎瓦,表面抹草拌泥、上涂白灰。最北一间房铺青色方砖。
  屋内残存大量坍塌的瓦片,中间夹杂少量残陶器和零星方砖,瓦片下有红烧土、炭粒、灰烬等火烧痕迹,初步推测房址应毁于火灾。
 
  遗物主要有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以及陶、铜、石、骨器等。建筑材料居多,金属器罕见。建筑材料烧制的火候高,相当坚硬。筒瓦的瓦舌经陶轮旋转,瓦身与瓦头分别制作后套接而成。瓦面为绳纹,内壁布纹,少量菱格纹,瓦当当面图案为云纹,具有明显的汉式风格。陶器均轮制。以夹砂灰陶居多。多素面,少数有弦纹。器形主要有盆、甑、钵、碗等。
 
  发掘过程中为保证最大程度上提取资料和信息,除传统人工遗物的收集外,对植物种籽、动物骨骼等标本也全部收集;对于遗迹中出现木炭、白灰等遗物也进行了科学的取样,为进一步的科学发掘和深入研究石城子遗址提供了实物资料。
 
  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本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预期目的已经圆满实现,通过考古出土材料已基本确定石城子古城的年代为汉代。
  在以往城址的发掘中,多倾向于发掘都城、大城,中小城的发掘工作做得很少。石城子遗址作为一座相对比较完整的小城,面积不大,但房址保存之好较为罕见,科学系统的发掘对于解决中小城镇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具有极佳的范例作用。
 
  石城子遗址地处天山北麓两汉时期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孔道,对古城的发掘可以对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管理制度、选址和内涵有明确的认知,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是研究两汉时期管理西域的实证,学术价值大。
 
  此次发掘出土的遗物与内地同时期的遗物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近似,同时具有本地特色,对于了解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有很大意义。(新疆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田小红 吴勇 陈新儒)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6年10月21日8版)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