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新发现 | 山西北白鹅墓地,殷遗民or周人贵族?专家直呼让人捉摸不透

摘要:     北白鹅墓地及周边遗存分布图项目概况  自2017年起,垣曲北白鹅遗址范围内屡次发现盗掘古墓葬行为,2019年尤甚。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曾两次到现场对被盗墓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在墓葬周围采集到一些陶片和青铜器残片标本,结合垣曲县公安局追缴的青铜器,初步判断这是一处两周之际非常重要的高等级墓葬群。鉴于该遗存的重要性及保护的迫切性,2020年2 ...

 

北白鹅墓地及周边遗存分布图

项目概况

  自2017年起,垣曲北白鹅遗址范围内屡次发现盗掘古墓葬行为,2019年尤甚。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曾两次到现场对被盗墓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在墓葬周围采集到一些陶片和青铜器残片标本,结合垣曲县公安局追缴的青铜器,初步判断这是一处两周之际非常重要的高等级墓葬群。鉴于该遗存的重要性及保护的迫切性,2020年2月我们上报国家文物局申请抢救性发掘,同年3月获得考古执照。4月5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运城和垣曲文物部门配合,组成北白鹅墓地考古队正式进驻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墓地范围及2020年度发掘区域

  北白鹅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言乡北白鹅村(现为英言镇白鹅村)东,属于北白(鹅)遗址的一部分。据“三普”调查数据可知,该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发现有新石器、商、周时期文化层和灰坑等遗存。整个遗址北依王屋,南眺黄河,东临沙河,西傍沇河,再向西距垣曲县城30公里。东南距洛阳不足80公里。遗址地形除西北角外,四面环以河沟,遗址区位于河沟环绕的台塬之上,现为农田。地形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因农田生产,缓坡已被改造成数级台阶状,南北长,东西窄,边缘沟叉纵横。

考古发掘概况

  考古发掘自4月至12月,历时近8个月田野工作。发掘工作在上下两个台地进行,下方台地发掘墓葬4座、灰坑1个,编号M1、M2、M3、M4和H1;上方台地发掘墓葬5座、灰坑16个,总发掘面积为1200平方米。

  

2020发掘遗存分布正投影

  墓地地层简单,遗存皆开口于①层耕土层下。墓葬形制皆为南北向长方形土圹竖穴墓。

  

Ⅱ区遗存分布

M1椁盖板

M1墓室及出土文物正投影

M1殉人

M1:129铜虎纹罐

  M1 东北邻M2,墓口长6、宽4、深12米,墓壁不甚平整,未见工具痕。填土红褐色花土,较硬,夹杂料姜石,未夯打。墓内有盗洞,深6米,未及墓室。墓室西北角2米深填土中发现殉人一具,立姿,前俯,无下肢。葬具为一椁两棺。椁室保存较好,盖板、立板、底板皆存,椁盖板32块东西横铺,两侧帮板各8块,南北对称镶嵌有3组铜翣,东西挡板每侧9块,椁底板南端东西横铺4块,北部南北向纵铺20块。内外棺结构不明。外棺底部有床架类葬具,盖板上分布排列有序的铅鱼和铜片饰。内棺满铺朱砂一层,墓主人颈部、腹部、腰部等皆随葬玉、金串饰以及铜削刀。内外棺之间有骨梳等器物随葬。棺椁间西北角残存云雷纹漆器。其南侧清理出铜矛2件,其中一件残存木柲。另有椭圆形漆器,叠落在车马器之上。棺椁间西部中间位置发现一带铜环桶形漆器,其南北有铜罐、盆、匜和铺。棺椁间中部往南发现成组铜容器、铜编钟及兵器和车马器等。铜容器有鼎6,簋6,鬲6,方壶2,圆壶2,铺2、盘、爵、觯、匜、罐、盆各1、钮钟一套14件,兵器有戈、矛等,车马器见有马面饰、马衔、镳、铃等。棺椁间东北处随葬人面彩绘漆器以及铜铍、玉环铜削刀。棺椁间北端有铜翣数件。该墓器物保存较完整,14件编钟及6件铜鬲皆有铭文,内容大致相同,尚待释读。墓主人骨保存较差,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北,面上,右臂曲至腹部,左臂伸直身侧。墓底中间有腰坑,坑内殉狗。

M2墓室

M2:12陶鬲

  M2 东邻M3,墓口长5.5、宽4、深10米,葬具为一椁一棺,椁底板下南北两侧各横置长方垫木一根,墓室被盗,棺椁具体结构不详。残存10件青铜容器,有鼎3,盨2,壶2,盉、盘、方彝各1件,还有陶鬲1件,皆位于墓室棺椁间南。另有大量铜鱼、石贝、陶珠等棺罩饰物散布整个墓室。不见人骨。底部中央有腰坑,坑内殉狗。

  

M3墓室

  M3 西邻M2,东近M4,墓口长4.4、宽3.3、深7.2米,未被盗掘。该墓一椁一棺,保存较差,结构不明。器物大多放置于棺椁间,所见以铜器为主,有铜鼎4,簋4,甗、方彝、觯、杯、盘、小圆壶各1件,基本处于棺椁间南和东部。棺椁间西中部发现铜戈一件,玉管一件。棺椁间北放置石编磬一套8件。其它诸如铜车軎,马衔,马面饰等车马器,还有铜翣、泡等物成片出土于棺椁间各处。棺内墓主人腰部位置随葬铜带饰一套5件。4件铜簋和3件簋盖以及方甗皆发现铭文。棺内人骨朽甚,无法提取,大致可辨头北,面向、身肢不明。墓底有腰坑,坑内殉狗。

  

M4墓室整体

  M4 西近M3。墓口长5.3、宽3.3、深10米,该墓盗扰严重。葬具为一椁一棺,结构不明。随葬品仅在棺椁间西北处发现一件铜盒,棺内北侧清理出玉片饰若干。另在墓室内散落铜鱼、陶珠等饰。人骨不存。底部中央有腰坑,坑内殉狗。

  

Ⅰ区遗存分布

M5墓室及铜器出土情况

M5:8铜盨外壁席纹

  M5 西邻M6,墓口长6.6、宽4.4、深8米,墓室盗扰严重,葬具可辨一椁。棺椁间东南角留存大量青铜器,有7鼎、6簋、6鬲、2盨、2壶、铺、盘、匜各1件,墓室西南部发现车马器、铜戈及甬钟一件,墓室北面残存半截石磬。人骨不见。未见腰坑。

  

M6墓室

  M6 与东侧的M5左右并列,墓口长6.2、宽4米,深11米,该墓被盗扰,葬具仅可辨一椁,椁外四周以木炭堆积成二层台,二层台和椁盖板上有高2米左右的积炭层。墓室内仍存留大量青铜器,容器类约五十件,大致有鼎7、簋6、鬲6、罍4、盨4、盒4、簠2、方彝2、罐2、盘2、盉2、器盖2、车2、觯、杯、匜各1件,另有铜编钟一套存9件,石编磬一套存13件。出土器物完整者少,器型大致可辨。已清理的2盨和4簋,盖和底部皆有铭文。人骨不见。底部有腰坑,无殉牲。

  M7 位于M8和M9下方中间,墓口长4.1、宽3、深4米。葬具为一棺一椁,保存较差。棺椁东侧中部随葬玉圭1件,棺椁间东南角放置玉管1件。人骨残存少量头骨和脚骨,余为粉末状,大致可辨墓主人头北脚南,仰身。墓底中部有腰坑,坑内殉狗。

  

  M8 东南邻M7,长4、宽2.4,深6米,被盗。葬具为一棺一椁。人骨腐朽严重,可见头向北。随葬品仅墓主人胸部随葬玉饰一组。墓底有腰坑,空坑。

  

M9墓室

  

  M9:19玉发箍、M9:1玉琮

  

  M9 西南邻M7,墓口长2.8、宽1.5、深4米。葬具为一棺一椁,保存较差。随葬器物较多,棺盖板上东北随葬玉琮一件,东中部扣置一带流铜盘。墓主人从头到脚随葬玉箍、骨簪、玉玦串饰、玛瑙绿松石玉组配等。棺椁间西北角放置铜罐1件,西南角有石匜1件,东南随葬铜鼎、盘、匜、盉、爵、杯、方彝、觯、盒各1件,皆为明器。人骨朽甚,大致可辨头北。未见腰坑。

  灰坑多为圆形或倭角长方形,口径1至2米,深30余厘米至2米不等,出土遗物多为陶片,时代以战汉为主,早至东周,晚至唐宋。

  

考古收获和认识

此次发掘墓葬级别高、规模大,出土器物种类丰富,包括铜、玉、石、漆、陶、骨、蚌贝、铅、金、漆木、皮革、麻绳、竹等各类文物总计500余件套。其中,礼器类有鼎、甗、簋、盨、铺、罐、铺、鬲、盘、盉、方彝、盆、匜、壶、罍、尊、爵、觯、杯、勺等,礼乐器有编钟和石磬。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带有铭文的铜器近50件套,铭文内容丰富,文字清晰,计14篇。

根据出土器物分析,该墓地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和陕西梁带芮国墓地在铜器制作、器物形制和纹饰运用等方面极为相似,结合墓葬形制,推断这9座墓葬时代当在春秋早期。

M3:21(簋)、35(簋盖) 及铭文盖内铸有铭文12行94字,含重文2字

  唯正月初吉/王才(在)成周/庚午(格)于大室/井叔内(入)右夺/即立/王乎(呼)内史微册令(命)夺曰/令(命)女(汝)(司)成周讼事眔殷八(师)事/易(赐)女(汝)赤巿(銮)旂用事/夺(拜)䭫首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令(命)/用乍(作)朕皇且(祖)中氏朕文考(釐)孟宝尊簋/夺其万年眉寿永用/子子孙孙宝”

  

M3:10铜甗

墓地主人族属身份尚不能明确,根据M3、M5和M6出土铭文, M3铜簋铭文“朕皇祖中氏”和铜甗铭文“虢季为匽姬作媵甗”,M5铜簋铭文:“匽大子作彝簋”,M6铜盨铭文“太保匽中”和铜簋铭文“中大父”,故其当为“中”和“匽”二者其一,后者更为可能。如须明确尚待墓地考古工作继续进行。

北白鹅墓地北依王屋山,南眺望黄河,与成周洛阳的直线距离不到80公里。结合史料分析,其所处位置当在东都成周王畿的范围之内,故推测其很可能是一处王畿内的采邑。

综上分析,北白鹅墓地是一处两周之际位于成周王畿之内的周朝王卿高级贵族的墓地。本次发掘对研究和探讨两周时期的政治格局、畿内采邑分封制度及晋南地区两周时期的埋葬制度、人群族属、社会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参考,对探索晋南地区文明化进程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杨及耘(项目领队)、曹俊

  12月9日,来自山西、北京、河南、陕西、河北、湖北、青海等省市考古科研机构及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观摩了北白鹅墓地出土的重要青铜器,并围绕“山西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考古新发现”展开研讨,讨论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晓毅主持。

  

研讨现场

  北白鹅两周墓地的性质与族属问题成为本次研讨会讨论最多、争议最大的焦点问题。墓地年代也成为本次会议探讨重点。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谢尧亭教授表示,自北白鹅墓地发现以来,始终关注北白鹅墓地的工作进展,墓葬年代基本属于春秋早期阶段,受传统认识的影响,对于墓地的性质认识始终不清晰。比如墓地墓葬中普遍发现的腰坑、殉狗等过去传统多认为是商遗民文化孑遗,而铭文又显示出与周人高等级贵族的密切联系。总之,北白鹅墓地的族属仍需深入探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晋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白曙璋研究员认为,在晋文化区域里出现这样一处有特点的墓地意义重大。墓地族属到底是周人还是商遗民目前仍难做定论,但该墓地的发现为商遗民文化属性的研究带来新的认识和新材料。目前对于该墓地的认识尚不明朗,希望以新的墓地的发现和研究为起点扩大对晋文化的思考和认识,结合此前发现的大型墓地进行新的探索。

  

研讨现场

  山西大学陈小三副教授首先强调了该墓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北白鹅墓地地处由晋南至成周的重要交通线上。铭文线索提及“太保”“虢季”等重要历史人物。目前来看,墓地规模、年代上限等问题仍不清晰,无法轻易定性。但从目前的线索来看,或与平王东迁后重建成周地区政治秩序有关,可能是平王到达洛阳后重新构建的防卫系统的一环。“太保”铭文的再次出现也值得关注。平王继位和东迁,得到了西戎的支持,墓地发现有北方民族风格的双耳青铜罐,可能是西戎因素。他建议墓地扩大勘探、发掘面积,并在周边寻找相关生活居址,最终得出更为全面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副研究员表示,首先看到夺簋即联想得出该墓地家族旧藏入墓的可能。出土器物整体年代与三门峡上村岭墓地基本一致,已进入春秋时期。此外,常怀颖还提到了有关南燕的问题。《左传·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左传·庄公二十年》:“春,郑伯和王室不克,执燕仲父。”如果将上述文献中的“燕”理解为位于今京津冀地区的燕国,难以理解郑、燕两国的冲突路径。结合此次北白鹅墓地的发现,地望位于夏县和延津的南燕史影或已得到印证。若将北白鹅墓地“匽”国铭文考释为姞姓南燕,或可解释墓地的腰坑、殉狗习俗。该墓地器物组合与上村岭墓地高度一致,鼎簋组合外还随葬有铜鬲。在出土器物的数量上,簋和鬲数量几乎相同,用壶组合不规范(有的墓葬圆壶、方壶组合,有的墓葬只有圆壶没有方壶)。乐器组合比较规范,钮钟一套14件,M6出土9编钟、13磬为春秋早期新出现的配组方式。M5出土甬钟一件,一般春秋时期国君级墓葬会用到甬钟,很可能和南燕国族有关。从目前出土器物特征上看,和虞国的关系不明显。整个墓地应更多考虑平王东迁后对于晋国以南分封的情况。这一地区和虢国隔河相望,对帮助周平王稳定局势十分重要。此外,有必要对先前发现的“太保”诸器进行重新考虑。

  

现场观摩出土器物

  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北白鹅两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以及器上铭文为专题进行了重要阐述,并就文化多元性进行探讨。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晓峥副院长表示,墓地中发现的虎纹青铜双耳罐与河北行唐故郡车马坑出土的虎纹车马器具有高度相似性,印证了当时河北、山西地区的族群交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杨文胜副院长强调了北白鹅墓地的文化多元性,阐述了其对于腰坑的重新思考,以及还无法解释的殉人现象的关注。他还指出,从M9出土的青铜杂器来看或为女性墓葬。

  根据M3出土铜簋铭文“朕皇祖中氏”等铭文,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研究院韩炳华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能认为有腰坑就是殷遗民,一个姬姓墓地也会埋藏非姬姓人群。中氏家族是两周时期十分重要的一个家族,十分值得关注。该墓地或是虢国诸氏的一个分支,其先祖可能为中氏。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鹏为认为,多年来商周考古的传统认识仍值得高度重视,北白鹅墓地很可能系商遗民墓地,中氏家族或可追溯至殷商时期世系天文职官,至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落。

  吉林大学吴振武教授指出,夺簋年代在西周中期偏晚,其内铭文“成周讼事”值得关注,或为首次出现,此前只有与讼事相关铭文出现过。此外,吴教授还谈到了墓地中出土的削刀,此件削刀年代比较晚,可将其他墓地出土削刀与此间进行对比研究。

  

现场观摩出土器物

  武汉大学张昌平教授强调,过去考古发现的早期器物埋藏在晚期墓葬中往往是单件出现,而此次则是出现一套四件西周中晚期器物埋在春秋墓葬中。“夺”这个人和整个墓地的关系,M3墓主和“夺”之间的关系值得思考。再比如平底深腹双耳罐具有典型北方草原因素,和北方青铜牌饰具有相似的纹饰。但从工艺上来讲,过去学者多认为北方草原民族对于青铜容器几乎不做纹饰,但北白鹅出土的这件双耳罐则相反,其表面注重焊缝打磨,如此看来和北方传统草原文化又有不同之处。整个墓地体现了复杂的文化因素,体现了该遗址的重要性。在谈及下一步工作时,张昌平建议加强后续勘探工作,廓清墓地规模,相信随着更多墓葬的揭露和材料的出现会对墓地有更深入的认识。

  会议过程中,与会专家就发掘情况与发掘者进行了充分了解和交流,并对此次考古发现的意义和价值达成几点共识:从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等综合判断,墓地的时代为两周之际、春秋早期,墓葬部分随葬品的时代较墓葬本身要早,弥补了这一时期实物材料的不足。墓地出土带铭文的青铜器数量多、内容广,反映了其文化面貌的复杂性,出土器物整体风格以周文化为主,兼具北方草原文化及南方文化因素,对墓主身份、墓地族属、国家间交往等认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垣曲县北白鹅墓地距离黄河较近,位于中原地区与晋南地区东西交通动脉上,地理位置突出,为重新构建两周时期政治地理结构、军事防卫秩序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编辑:张小筑

审核:李 政

考古新发现投稿邮箱

kaogufaxian@vip.sina.com

中国文物报《考古专刊》投稿邮箱

wwbkaogu@163.com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文章已于修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更多信息...

    北白鹅墓地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