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回顾|李水城:《中国冶金术的起源:考古学的观察》

摘要: 2019年3月20日上午,文化遗产学院“博望论坛”第七十四期特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莅临我院,举办“史前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三讲:《中国冶金术的起源:考古学的观察》。本次讲座由钱耀鹏教授主持,全院师生及相关大专院校200余人参加本次讲座。李水城教授李水城教授主讲,钱耀鹏教授主持讲座现场  讲座内容回顾  “讲座梳理了冶金 ...

2019年3月20日上午,文化遗产学院“博望论坛”第七十四期特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莅临我院,举办“史前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三讲:《中国冶金术的起源:考古学的观察》。本次讲座由钱耀鹏教授主持,全院师生及相关大专院校200余人参加本次讲座。

李水城教授

李水城教授主讲,钱耀鹏教授主持讲座现场

  讲座内容回顾

  

讲座梳理了冶金术起源的相关传统理论及观点变化,由点及面地探讨了冶金术的起源与传播,并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冶金考古的新发现以及发展演进特点。

  

  一

  传统理论及观点变化

李水城教授首先在全球视域下介绍了中国冶金起源传播论和本土起源说。

受柴尔德传播论影响,以往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冶金术是在外力作用下由西方传入。英国的冶金史学家泰利克特(Tylecote R.F)认为,人类发现并利用铜金属始于公元前6000年的安纳托利亚(Anatolia)高原。在进入真正锡青铜时代以前,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使用红铜和砷铜。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金属冶炼技术经由近东地区传入中国。

有一部分中国学者则坚持冶金术本土起源说,也有一部分学者持欧亚大陆传播论,认为金属冶炼技术是从西亚地区起源,逐步传入中国地区。

李水城老师以俄国学者切尔内赫(Е.Н.Черных)对于整个欧亚大陆冶金术的起源传播研究为基础,在技术传播路线中补充了中国的时序位置,并对冶金术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横向对比。

  二

  冶金术的起源与传播

第二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早期铜器考古发现以及冶金术的起源与传播过程。整个欧亚大陆为范围的冶金起源与传播经历了自然铜、冶炼铜、铜合金及初级工业化生产几个阶段(表一)

欧亚大陆冶铜技术的传播

表一 欧亚大陆冶铜技术的发展

距今10000年

自然铜

距今8000年

冶炼铜

距今6000年

铜合金

距今5000年

初级的工业化生产

在两河流域地区的安纳托利亚东南部查尤努土丘(Çayönü Tepesi)遗址发现有最早的自然铜制品,距今约10000年,堪-哈桑(Can hasan)还发现有公元前5750-5500年红铜权杖头,近东地区两河流域还发现大量8000-3500BC年间的早期铜器。在以色列提姆纳(Timna)还发现有古铜矿冶遗址,古埃及壁画也绘有诸多冶铜场景,埃及所罗门石柱一侧还发现“矿冶神庙”,东南欧塞尔维亚鲁德纳格拉瓦(Rudna Glava)也发现有古铜矿遗址。东南亚的泰国仙人洞(The Spirit Cave)、班青(Ban Chiang)遗址也有早期铜器发现,但年代相对较晚。

美洲是另一个冶铜技术的独立起源地,也有较发达的铜器铸造技术,在北美、中美的墨西哥、南美安第斯山地区有所发现,也应当予以关注。

  三

  近年来中国冶金考古的新发现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早期铜、铁以及金、银的重要考古发现以及起源发展历程和冶炼技术特点。

(一)铜

近年来我国与冶铜考古有关的重要发现地有三个地区,包括地处中原的山西南部地区,内蒙古东南的赤峰地区和西北地区

中国早期冶铜中心

(1)中原(晋南)地区。考古发现有以绛县西吴壁为代表的早期冶炼遗址7处,均为氧化矿石直接冶炼红铜,未见任何炼制合金青铜的证据。其中年代最早可追溯到二里头时期甚至龙山晚期,但多数集中于商代早期。

在仰韶中晚期(BC4000—3000),陕西临潼姜寨、渭南北刘遗址发现有零星黄铜制品,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也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BC2300—2000)黄铜管,但这些黄铜制品出土层位与冶铜史上的时代地位仍有争议。陶寺文化晚期(1900BC)则明确发现有铜铃、齿轮铜环、蛙及疑似铜容器残片,在石峁文化(BC1800)也发现有玉璇玑缀合有齿轮铜环。二里头文化(BC1750—1550),尤其是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发现有铸铜作坊,鼎、爵、盉等铜容器,刀、锥、凿、箭镞、鱼钩等铜工具以及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冶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2)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以西城驿为代表的早期冶炼遗址金40处,主要位于张掖以西、安西(今瓜州)以东广大区域。所见绝大部分炉渣为使用氧化矿石冶炼铜的炉渣,出现含砷、锡、铅的青铜颗粒或铜锡砷铅共生。

在马家窑文化时期(BC3200—2650),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即发现有青铜刀。及至稍晚的马厂文化时期(BC2300—2000),在甘肃永登连成蒋家坪遗址发现有青铜刀,在酒泉照壁滩、高苜蓿地遗址分别出土有红铜锥、红铜块,张掖西城驿遗址出土了马厂晚期炼铜渣。整体而言,这一时期河西走廊地区铜器的发现并不多,冶炼遗址更少。

至西城驿文化时期(BC2000—1700),河西地区的冶炼活动规模空前,在张掖西城驿、金塔缸缸洼、火石梁、二道梁、一个地窝南、敦煌西土沟等遗址都有大量冶金遗物发现。西城驿遗址即发现有矿石、炉渣、炉壁、鼓风管、石范等,包括铜器20 余件。

与西城驿文化关系密切的齐家文化(BC2300—1700)也发现有大量铜器,在洮河以西的武威皇娘娘台、临潭磨沟、青海大通长宁、同德宗日等遗址都发现有刀、斧、锥、钻、匕首、指环、手镯、铜泡、铜镜等大量铜器,其中以工具为主,装饰品次之,形制上总体比较简单,也有铜镜、空首斧等造型复杂的器物。

BC1700年以后,四坝文化逐渐兴盛,冶金技术不断发展,在玉门火烧沟、民乐东灰山、酒泉干骨崖、安西鹰窝嘴、民乐西灰山、山丹四坝滩等遗址发现铜器280余件。器类有刀、锥、斧、削、钻、凿、锛等工具或武器,也有耳环、指环、手镯、扣饰、泡、铢、管等装饰品,还发现有镶嵌范铸的四羊兽青铜权杖头。在新疆的哈密天山北路、小河-古墓沟墓地也发现铜刀、牌饰、铜镜等。

(3)辽西地区。主要以赤峰为中心,发现以林西大井、巴林右旗塔布敖包、翁牛特旗上窑等为代表的遗址13处,可能仍有多处线索以待查明。通过考古调查与冶金史资料结合,可以证实在赤峰北部存在两大有色金属矿带:Ⅰ—黄岗梁-浩布高锡铜银成矿带;Ⅱ—敖尔盖-好来宝铜金成矿带。尤为重要的是,在克什克腾旗喜鹊沟发现锡矿遗址,为中原地区三代时期锡青铜的来源提供了线索。

总结来看,在公元前2千纪初,在中国西北地区已经形成三个主要冶金中心:以四坝文化为代表的河西走廊-新疆东部地区;以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河湟地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在技术演进上,三个地区均经历了从红铜到青铜的发展历程。三个冶铜中心的交互推动促进了中国早期冶金术的发展。而且以四坝文化为代表的河西走廊-新疆东部地区和以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河湟地区显然受到了阿凡纳谢沃文化(Afanasievo Culture)、赛依玛—图尔宾诺文化(Seima -Turbinno Culture)和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Culture)的影响。近年来受赛依玛—图尔宾诺文化影响的带勾铜矛已在青海西宁沈那、河南淅川下王岗等地都有发现。但西北地区与中原地区早期铜器器类差异明显,而且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范铸技术,表明冶金术传入中国以后,中原内地率先发明了工艺先进、技术高超、灵活的泥(陶)范模铸工艺,迅速改进并提高了中国的金属冶铸水平,使中国的青铜冶铸技术在较短时间内领先并独步于世界各地。

(二)铁

(1)陨铁

人类利用铁的最初方式是陨铁,陨铁具有特殊的魏氏组织特征,其中的镍钴在1-100℃/百万年的冷却速度下呈层状分布。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陨铁这种来自天外之物,目前年代最早可能到公元前4千纪或更早,在土耳其阿拉查许于克遗址(Alaca Hüyük)发现有陨铁铁锥(2300BC),埃及图坦卡蒙墓出土陨铁铁刀(1300BC)。截止于1980年,西亚地区发现BC1200年前的陨铁制品28件。

我国史书中有700多次陨石记载,其中也特别提及铁陨石的记录。中国考古出土的陨铁制品大多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区的高等级遗址或墓葬之中,在河北藁城台西、北京平谷刘家河、山西灵石旌介分别发现有商代(前14世纪)铁刃铜钺。河南浚县辛村西周墓也出土有铁刃铜钺(陨铁为刃),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发掘有五把玉(铜)柄铁剑,其中两把鉴定为陨铁。

(2)人工冶铁

人工冶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块炼铁技术,另一种为生铁冶炼。块炼铁技术是铁矿石在较低温度(1000℃左右)的固体状态下用木炭还原而得到的含有较多夹杂物的海绵铁。块炼铁杂质较多、含碳量低,只能锻打,不能铸造。生铁冶炼技术是中国独有的在特有高炉中冶炼出液态生铁,具有产量大、效率高、用工多、后处理等特点。

中国春秋末战国初(BC500左右)已发现有较多生铁制品,在湖北大冶、河南洛阳、山西天马曲村等地都有发现,而且分布区域遍及长江、黄河流域,器物种类繁杂,并开始出现生铁深加工制品。中国生铁冶炼技术出现较早,可能与更早阶段青铜时代先进炼铜技术所形成的合理炼炉结构与发达的陶范铸造技术有关。

甘肃临潭磨沟M444出土最早人工冶铁制品

最近在甘肃临潭磨沟寺洼文化墓葬M444发现目前所知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BC1300),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M31、M75也发现有铁刀、剑、戒指等,在新疆勒克吉仁台沟口还发现3块形状不规则铁块以及矿石、陶风管、炉渣、煤块等冶炼遗存,年代约在BC1600-1200年,这些发现表明冶铁术传入中国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13-14世纪甚至更早。

对比来看,目前所知西亚铁器出现时间早,发现数量多,中国境内所见早期铁器大多也在西北地区,春秋中期以后铁器在中原才逐渐普及,中国冶铁术的出现可能也为外来传入。冶铁术传入中国以后在西北地区发展较为缓慢,但进入中原地区后,很快在块炼铁基础上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并独步于世界,冶铁术的出现与发展进程正与冶铜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三)金、银

目前我国年代最早的一批金器主要分布在沿河西走廊地区,在齐家文化的甘肃临潭磨沟,四坝文化的甘肃玉门火烧沟等遗址都发现有以金耳环为主的装饰品。

商代金银器在中原地区也较为多见,主要有金箔、金叶和金片等;商王朝北部、西北部的北京平谷刘家河等地则多见耳环、臂钏等黄金首饰;商王朝西南部的三星堆、金沙等遗址则多见金面罩、金杖和各种金饰件。

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开始普遍出现,多见于高等级贵族墓。在陕西宝鸡益门村2号秦国墓葬、河南洛阳金村古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河北平山中山王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大量金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秦国金器尤为突出。

从金器制造技术来看,不同于国外采用的锻打、锤揲技术,中原地区很早即出现铸造金器技术。在商代侯家庄M1004发现有铸造而成的金泡、金构件,及至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铸造金器在黄河中游地区开始大量出现,并结合镂空与绿松石镶嵌,形成独特风格。

对比而言,中国所见早期金器主要以装饰品为主,明显有别于西方形成的容器传统。尽管诸如金珠焊接技术、金铁器合铸等制作技术反映出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但金器的利用反映出明显的东西方观念差异,中国“重玉”的传统可能是导致冶金术在中国出现较晚而且出现差异的原因。

  四

  讨论与结论

讲座最后从中国铜、铁、金银等冶金术起源的分布地域、形成原因、发展历程、中西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初步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冶金术的出现与发展与中国西北地区自公元前三千纪开始的文化西渐及南西伯利亚史前文化在新疆的南下和东进这一趋势不无关系。特别是公元前三千纪末,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史前文化在东疆发生碰撞与融合,对西北地区冶金术的兴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西城驿文化和齐家文化冶铜业的兴起及与二里头文化的互动,加速了中原地区金属冶炼业的进步。随着泥范模铸法的发明,至二里头文化晚期,华夏文明的冶金术迅速领先并独步于世界。反观之,此时的西方和中国西部地区的冶铜术却鲜有大的变化。

(3)冶金术的东传呈现出某种波动性。第一波约始自公元前三千纪初,甘肃东乡林家出土的铸造青铜刀即可为证。这个阶段发展进程缓慢,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尚未真正掌握到从采矿到冶炼等一整套的核心技术流程。第二波始自公元前三千纪末至公元前二千纪初,中国西北地区的冶金术发展迅速,完成了从冶炼红铜到青铜的技术转变,暗示此时已掌握到冶炼的核心技术,并形成若干个区域性的金属产业中心。

(4)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古代冶金术起源是外部引入还是本土起源仍无定论,或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工作。但从冶金术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青铜范铸技术、生铁冶炼、金银铸造工艺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甚至“后来居上”,中国冶金术或者中国文化的吸收再创造应是以后更为值得关注的话题。

在互动提问环节,李水城教授就“玄钺”与陨铁利用,秦国、三星堆金矿来源,陶器模制法与铜器范铸法关系,伊塞克湖(Ysyk-köl)“黄金战士”等问题与师生进行了交流讨论。钱耀鹏教授在总结此次报告时还指出中国文化特殊的借鉴继承创新模式,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李水城教授“史前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系列讲座资料丰富,视野开阔,对于研究欧亚大陆文化互动与区域交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也为学院“欧亚大陆农牧互动与文明演进”学术团队建设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有力支撑。


讲座回顾中所有图片均来自于李水城教授PPT

文/ 孙倩 王敬仪 摄影/ 王敬仪

编辑/ 张一博

责编/ 向金辉 马志坤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