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考古随笔 一

摘要:   基本信息:  作者:陈星灿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版次:2  印刷时间:2020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01069088  作者简介: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中国史前考古 ...

  基本信息:

  作者:陈星灿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版次:2

  印刷时间:2020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01069088

  作者简介: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合著)、《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合著)等,发表论文近百篇。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陈星灿先生于1990~2000年间写就的50余篇随笔性文章,分为“考古新知”“古俗新研”“读书琐谈”“域外见闻”“民族考古”五个部分。这些小文并非纯正的学术论文,但生动活泼地展现了古人的行为、生活、思想和信仰。作者并努力探索这些内容之于当下的意义。

弁言

  世上的书有两种,一种是必须正襟危坐读的,另一种是可以躺在床上随便翻的。我的这本小书属于后一种。

  我本无意把这本书中的文章结成一个集子, 从这些文章所谈题目的散漫读者大概也可以明白。我的这些小文,其实充其量也就是读书的札记。之所以把它们发表,一方面是由于发表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把问题提给同好,或者可以由大家把这些问题深入地研究下去。

  考古和读书的时候,我每每把有所心得的地方记在笔记本上或者一张随便什么样的纸片上,类似的记录多了,就成了一篇札记。朋友们催稿,就从这些笔记里挑出几则来,稍事加工,聊为应付。所以,虽然有的心得早已有之,但是成文却晚; 而且往往是由于心血来潮,一次写下若干篇——因而不免疏漏—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我常常偷懒,这样的时候,这些读书心得就会随风飘去——这种情况其实很多,虽然过后往往后悔,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这些札记在报刊上发表后,总能得到或多或少的反响。有些是写给报刊跟我商榷的,有些是直接写信或打电话给我指正的,还有的是提供新的线索和给予鼓励的,这些都让我感动。这里要特别感谢吴汝祚先生、牟永抗先生;我觉得学问的一切快乐都体现在这美好的切磋中了。我把这些指教以不同的方式融入这本小书,算是对师友们的答谢。

  说可以躺着看这本小书,是因为书中涉及的问题,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问题,有许多是大家看不上的,也有不少是别人注意不到的。我选择这些问题做文章,当然跟我的爱好有关,也跟我的学习背景有关。我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受教,虽然学的是考古,但是人类学的倾向很明显。后来到考古研究所读书和工作,虽然这里是历史学传统的大本营,但并不排斥人类学的东西,两相比较,更有许多会心的快乐。再后来,到哈佛大学跟张光直先生学习一年,每每为他的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所影响。所以如果这些文章有一点可取之处,首先该归功于我自大学时代以来的师友。至于文章的浅薄和错误,那是由于我个人学识的局限,跟人类学的传统和我的师友无关。

  还有一些文章是我读外文书得来的,当时看到对国内的研究有益,就编译下来,公诸同好。这样的笔记做的少而零碎,如果系统做会有很多的收获——可惜现在是一个“屁股决定大脑”的时代,人们都忙得屁股不能挨地儿,不要说外文书,就是中文书,也难得有仔细琢磨的时候了。

  由于文章本身就是札记性质的,又考虑到报纸发表的局限性,所以许多问题都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另一方面,更大的问题是我不具备前辈学者深厚的学术功力。顾颉刚先生的《浪口村随笔》、陈登原先生的《国史旧闻》以及清儒顾炎武的《日知录》、赵翼的《陔余丛考》、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等等,往往用很少的文字解决千百年使人迷惑的问题,每每使我折服,但是,真正自己下起笔来,却举步维艰甚至寸步难行。所幸的是,这些文章虽然浅薄,但都是围绕考古学的问题展开,即便不能由此深入,也许能够增广见闻,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我的心愿足矣。

  文物出版社愿意把我的小文结成一个集子, 是我的莫大荣幸。这些小文,随写随扔,有不少用的还是笔名,过后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写过什么和发表在什么地方了。现在有机会把它们收集在一起,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是没有发表过的,但能够有机会看看这二十年学习考古的副产品还是有益的。在此我特别向文物出版社一直督促和鼓励我的于可可女士表示感谢。已经发表的文章,多是在《中国文物报》和《文物天地》这两个园地里,我这里要向两刊的许多编辑特别是《中国文物报》的曹兵武、李卫、张自成先生和《文物天地》的于采芑、赫俊红女士致谢。本书《四千年前中国人已成功实施开颅手术》《史前时期的头骨穿孔现象研究》《洞穴艺术的生态学解释》三文分别是与韩康信先生、傅宪国先生和赵邡女士合写的,他们允许我把这些文章收录到这本小书里,我要再一次向他们致谢。我的同事黄卫东、杨结实先生在我即将出访哈佛的日子里,帮我料理出版前的事宜,特别是结实将书中线图重新描绘、卫东帮我校对文稿,是我尤其要预先感谢的。

  这书太小,原不值得奉献给谁。不过献书终究是文明社会的一件雅事,我就把它奉献给我尊敬的已故的老师张光直先生。先生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可这希望之于我恐怕不免有西瓜跳蚤之讥。但先生对我从来都是鼓励和信任,我相信这次也是。

陈星灿

2001年7月13日夜于郎家园蜗居

内页展示


  目录

  

  考古新知

  3 吐舌人像的滥觞

  6 石家河文化“人抱鱼”形象试解

  8 上古以皮毛为目的的渔猎工具

  11 再说古代的非尖头镞

  15 头骨穿孔的奥秘

  17 四千年前中国人已成功实施开颅手术

  21 墓上建筑始于何时

  24 口琀的起源

  古俗新研

  27 现代的古代——豫西灵宝埋葬风俗纪实

  35 姜子牙钓鱼的史影蠡测

  38 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羊”释疑(附:黄渭金《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羊”质疑》、蔡保全《河姆渡遗址的陶羊为何引起争论》)

  45 也谈家马的起源及其他

  50 纸盆、火盆和陶器的起源

  55 民族志中所见的石烹技术

  58 长葛·长社·社——古代社的活化石

  61 埃及的玦形耳饰

  63 绿豆穿耳与玉玦佩戴

  65 瑱与中国古代的耳部装饰

  68 南美洲考古所见操蛇神像及其他

  72 三星堆大耳青铜头像与古代耳部变形风俗

  75 史前人的节约意识

  77 古代水稻的收割、储藏与加工

  80 再说古代谷物的收割方法(附:牟永抗先生来信)

  84 史前的粮食加工方法

  87 神秘的飞去来器

  90 再谈飞去来器

  读书琐谈

  93 吃的悲剧

  99 关于树皮布的民族学记录

  102 史前人饲养猪的方式

  105 死亡年龄不再是判断动物是否家养的主要标志

  108 窖穴和灰坑

  111 古代的人牙装饰

  114 古代的窗户

  119 角先生

  123 石灰

  125 陶灯

  128 瓷枕

  130 古代文物的“勘探发掘”费用

  131 民族考古学之我见

  136 我看考古报告的编写

  140 考古学解释的不确定性和解释过度

  143 古代国家是怎么样的

  域外见闻

  147 骑马术与印欧语系的兴起

  150 毛利人来自中国——DNA讲述的故事

  154 洞穴艺术的生态学解释

  160 遗留物分析能告诉我们什么

  163 尼安德特人是否已有宗教信仰

  168 尼安德特人不再是人

  172 世界上最早的颅外科手术

  175 史前的石刀刃有多锋利

  180 从食物质量的变化研究农业起源

  183 世界第一农庄的确定和现代考古的科技含量

  民族考古

  189 中国古代的剥头皮风俗及其他

  205 大地湾地画和史前社会的男性同性爱型岩画

  220 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的比较研究

  234 史前时期的头骨穿孔现象研究

  责编:韩翰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陈星灿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