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疫”“汛”考验文博人 | 汛情中的坚守与担当

摘要:   这个夏天,“天气”话题频频登上热搜,除了疫情外,千变万化的天气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文物人太累了,我没有办法抢救所有的文物我没有办法保障文物不受损,郑州博物馆馆长张霆说,作为文物工作者文物的安全比我们的生命重要,我泪流满面……”7月23日晚,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更新的一条朋友圈动态引起关注,经过媒体报道后,迅速被刷屏,同时 ...


  

这个夏天,“天气”话题频频登上热搜,除了疫情外,千变万化的天气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文物人太累了,我没有办法抢救所有的文物我没有办法保障文物不受损,郑州博物馆馆长张霆说,作为文物工作者文物的安全比我们的生命重要,我泪流满面……”7月23日晚,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更新的一条朋友圈动态引起关注,经过媒体报道后,迅速被刷屏,同时由河南日报微博公众号发布的#河南文物局局长哭了#话题也冲上热搜,转发量过万、阅读量破3亿次。“风雨中,舍命坚守,文物人咬紧牙关,拼尽全力”,田凯的短短数字,道出了暴雨之下文物考古人一往无前的使命与担当。


河南作为文物大省、考古大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二,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0处。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从199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第一次评选至今,49项考古发掘先后荣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稳居全国排行榜第一。然而,在刚刚过去的几周,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突袭这个文物大省,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同时,也给河南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暴雨之下 “豫”难而上

暴雨之下,文物怎么样?考古工地怎么样?成为了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7月21日,国家文物局专题研究支持河南省受灾文物抢险工作,决定动用文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项目资金,支持河南受灾文物应急、支护、抢险及勘察勘探等,确保受灾文物第一时间得到保护。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属各考古工地及工作站、院本部均未出现重大险情。同时,各工地人员全力抢险,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抽排水作业,加大巡查、支护等工作力度,有序开展各项抢险救灾工作,确保文物安全、人员安全。据介绍,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或参与的多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在暴雨来临前就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探方、隔梁用防水胶毡覆盖,进行了电路、电线的检查,而且铁锹、水桶等防汛工具一应俱全,力求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


——登封王城岗遗址考古驻地因紧临颍河、连续降雨,且沿颍河泄洪,驻地被淹,考古常驻人员现已经集中安全撤离至登封县城、驻地暂存的文物小件均已转移至登封工作站、驻地电闸关闭、各房屋严锁,等候退洪来电后再行安排。


——仰韶村遗址正在进行第四次考古发掘,18日已完成防汛基本工作。主要措施有将先前破旧的防水塑料布提前全部更换,并将所有发掘区全部覆盖、边缘压实;依据地形地势合理开挖排水沟及时排水;鉴于考古大棚四周无围挡墙壁,合理设置数道土堰挡水;建立防汛巡查制度,每天早、中、晚均有专人巡逻查看,发现防汛隐患及时报告并迅速处理。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要负责着郑州市6区5市1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及古代建筑保护等工作,考古工地分布在全市各个区域。汛期到来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汛措施,向考古工地输送了大量防汛物资。据悉,目前该院正在对仰韶文化的多个重要项目进行发掘,在考古工作者的全力抢险下,巩义双槐树遗址一门三道、中心区房址,青台遗址九星区遗迹,大河村遗址城墙遗迹等重要文化遗址遗存和文物安全无损,使得最核心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遗迹全部完好保存下来。

暴雨来临前的二里头工地

[video]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015093218182234114[/video]

二里头考古队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上午上工,请统一指挥,抓紧看看各探方,根据各方及周围地势情况,留好挡水垅、排水道、渗水坑,盖好塑料布,防止探方内被急速流水冲刷,防止方外雨水较多倒灌。”这是凌晨六点多,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考古队领队赵海涛在微信工作群里的一条留言。在接到特大暴雨预警之后,二里头考古队未雨绸缪,提前采取了多项防范措施。在暴雨停后,队员又立即组织人力和抽水机械,排出积水,加固挡水土垅。因暴雨太大、降水时间较长,个别探方隔梁塌边、积水,好在除局部受损外,遗址整体安全。


师生村民 共渡难关


在天灾到来之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的师生们正在荥阳市崔庙镇楚湾遗址进行着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连续多日的大雨对师生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为大雨,镇里通往外面的道路受阻,考古队居住和存放遗物的部分房屋漏雨,排水系统的不畅导致驻地院子大量积水,断电断水断网也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为暴雨后的楚湾遗址进行人工排水


“趁着工地有点信号,给大家报个平安,我和学生一切安好,工地和文物安全,请放心!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脆弱,现在想来楚湾遗址被分成三块,估计也有类似遭遇。暴雨已去,期待晴天。”受灾第一时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涛副教授便在朋友圈里报了平安。据悉,在暴雨停歇间隙,师生们还赶到工作所在地楚湾遗址查看情况。考古工地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场最大的问题是积水严重,但因停电抽水泵无法工作,师生只得提着水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一点一点进行人工排水,尽最大努力保护遗址。值得一提的是,在暴雨的冲刷下,在对遗址附近被水冲垮的剖面进行认真的清理工作后,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考古新发现。

据楚湾遗址考古队员袁博介绍,由于居住平房漏雨、食堂围墙倒塌,师生们立即将文物档案资料转移到二楼和三楼,又冒雨将文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驻地所在崔庙镇及时安排出房间,专供存放文物。

为当地捐赠物资



吾乡吾民,患难与共。附近受灾严重村庄的许多村民涌入崔庙镇避难,与此同时,考古队驻地也接纳了许多受灾群众。考古队员表示:“我们把宿舍空床腾给寻找亲人的群众。购买了方便食物、饮用水、排水清淤工具以及防疫物资等送到镇政府和盆窑村,通过公众号、发动师生通过朋友圈转发等方式,协助崔庙镇及时发布救急公告,让外界了解当地的具体灾情,广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帮助崔庙人民战胜灾情。希望尽我们最大的力量与村民们共渡难关。”

传递全力守护文物的坚定之心


“河南博物院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谈及受暴雨影响时,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院区地势较高,主展馆去年才加固维修过,库房地势较高防护也好。院区四角的配楼在大雨当天有漏水情况,但不涉及文物。不过这场雨之大,也确实让人始料未及。”

与河南博物院相比,7月20日的郑州博物馆新馆则经历了一场文物大抢救。当天,由于郑州博物馆南大厅大面积进水,馆员们使用各种设备连续排水超过10个小时。在收到紧急撤离的通知后,郑州博物馆迅速组织起多支队伍,将馆内低层近400多件文物紧急转移至高层库房。回忆起那场总动员式的大抢救,郑州博物馆副馆长郭春媛说,“抢救文物其实就是和时间赛跑,整个撤离过程井然有序,文物完好无损。”


虽遭遇极端特大暴雨袭击,在河南各级部门的有力领导下,在文物人的齐心努力下,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博场馆未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失。“洪涝灾害期间,河南文物人无伤亡。从整体看,河南省内世界文化遗产基本保存完好,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未遭受特别严重的、毁灭性的损失,馆藏文物状况良好。”


考古现场、馆藏文物……一场暴雨,带给文博人很多关于文物保护的进一步思考。文物没有出现重大险情,人员安全,就是最好的。与险情抗争,风雨前未雨绸缪,风雨中舍命坚守,只为撑起文明的保护伞。


编辑 | 张 宸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