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凝聚合力—社科院考古所2017年创新工程项目工作总结汇报会纪要

摘要:   2017年12月27日,2017年考古所创新工程项目工作总结汇报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召开。汇报会上,来自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考古杂志社、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以及科研处的各项目负责人依次对创新工程项目2017年度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具体工作、经费 ...

  2017年12月27日,2017年考古所创新工程项目工作总结汇报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召开。汇报会上,来自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考古杂志社、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以及科研处的各项目负责人依次对创新工程项目2017年度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具体工作、经费使用状况及未来规划进行阐述和说明。会议分别由社科院考古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主持。

主持人 社科院考古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

 冯时研究员

  古文字工作稳中求进   冯时研究员回顾了2017年度古文字研究的相关进程与成果,对小屯南地甲骨的整理仍在进行中,包括补拍照片、整理拓片、补作新发现甲骨文释文和校订释文等工作。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甲骨文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在科研工作方面,出版《中国天文考古(第五版)》,冯时研究员完成8篇学术论文及1篇会议论文,黄益飞助理研究员完成3篇学术论文及1篇会议论文。

洪石研究员

  期刊出版发行与资料整理成果丰硕   洪石研究员对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进行汇报,分别完成《考古》与《考古学报》2017年第1-12期、第1-4期,《考古学集刊》20集,《中国考古学(英文版)》第17卷的编辑工作。此外,《考古》与《考古学报》均入选“2017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考古学报》入选百强社科期刊,《中国考古学(英文版)》亮相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学术活动方面于年初举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6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洪石表示,2018年仍需在保证期刊质量的前提下加强队伍建设、组稿约稿、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科研处张旭助理研究员代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主任巩文编审回顾了2017年重要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报告编写与口述史工作,对各考古报告的资料整理及编写情况的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袁靖研究员

  科技考古 方兴未艾  袁靖研究员介绍了2017年动物考古学综合研究的成果。2017年的研究主要以黄河流域的多个考古学文化类型为框架,探讨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或不同文化类型的具体遗址中人与动物相互关系的异同。袁靖研究员首先分别以陕西地区和河南地区的多个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鉴定结果为例,对比了仰韶时代、龙山时代两地的生业模式。随后对青海喇家遗址、临淄齐故城遗址和内蒙古辽上京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研究进行简要说明。2018年计划在原有黄河流域的基础上,将研究领域延伸至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并逐步完善研究思路和方法。

赵志军研究员

  赵志军研究员的汇报题目是《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小麦的传入以及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2017年以“探索小麦传入中国的路线”为主要研究内容。小麦的传播不是物品的交流,而是农业生产技术系统的传播,因此传播方式应该是渐进的,其途径应具备适合小麦种植的环境和生产条件。据介绍,2017年对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新疆温泉呼斯塔遗址、陕西石峁遗址等进行了浮选工作。赵志军认为,小麦是通过包括草原通道、绿洲通道、海洋之路等多条途径传入中国的。其中草原通道是借助草原青铜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由西向东、沿着天山北麓进入蒙古高原南部,通过南北向的河谷通道由北向南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绿洲通道是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塔里木盆地,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侧逐步向东,穿越河西走廊三大绿洲,但是抵达甘肃东部后便停滞;福建将乐南山遗址的发现则为海洋之路提供了一定证据。他表示,2018年将主要讨论小麦传入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对海洋之路的传播进行相关研究。

刘建国研究员

  刘建国研究员介绍了数字考古实践与研究的相关工作,其中包括陶瓷产地与制作工艺研究、动物骨骼三维数据库、文物摄影等。2017年完成麋鹿、水牛骆驼骨骼等标本的多视角影像的拍摄和三维重建。对河北邯郸吴庄佛造像、隋唐洛阳成陶瓷器埋藏坑出土器物等进行拍照,对20余座辽金古城和16座大型史前遗址进行拍摄,并完成陶寺遗址和二里头遗址的静态GPS测绘。

王明辉副研究员

  王明辉副研究员以《古DNA技术的应用和人骨综合研究》为题进行汇报。2017年共累计到20余处遗址现场开展鉴定、收集人骨材料的工作,通过多学科采样对遗址出土人骨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重点对西藏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北京副中心、河南郑州双槐树、辽宁田家沟、新疆温泉阿墩乔鲁、河北行唐故郡等10余处遗址出土的人骨进行了形态学、古病理学、古DNA分析以及食性分析等综合研究。此外还承担有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东大杖子墓地及相关遗址整理研究和蒙古族源等国家、省部级课题以及多个横向课题。学术活动方面2017年10月于成都组织召开“中国考古学会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

张雪莲研究员

  张雪莲研究员汇报了创新工程课题“碳十四年代学和古人类食物研究”的相关情况。她首先对陈相龙助理研究员负责的项目子课题完成情况进行介绍,陈相龙认为粟作农业是陕北龙山末期至夏初主要的生计方式,草原畜牧经济在生业经济中所占比重极低,农耕经济的繁荣是陕北以及邻地龙山时代以来考古学文化繁荣发展和文明化进程骤然提速的经济基础。下一步计划配合“石峁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开展该地区不同聚落生业经济及不同等级人群食谱的对比研究;随后张雪莲研究员回顾了2017年实验室工作的主要内容,完成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北行唐故郡、蚌埠禹会等遗址的数百件样品预处理质量管理工作,以及双槐树、花嘴地、南山等遗址的食性分析数据的整理工作。最后她强调,在近两年的工作重点加速器质谱测年的制样研究及系统参数的优化工作上,取得了两方面进展,其一是制样周期缩短到12个小时提高了制样效率,其二是系统真空指标由系统初建时期的10ˉ5毫巴量程,进入或接近10ˉ6毫巴量级,这进一步为获取高精度数据提供保障。

齐乌云研究员

  齐乌云研究员回顾了考古遗址古环境重建及人地关系的研究。据介绍,2017年王辉副研究员共对包括河北西白马营、行唐故郡、河南郝家台、湖北盘龙城、陕西杨官寨等多个遗址的古地貌开展调查,工作量大、累计野外时间120余天。2017年齐乌云研究员主要对南山遗址的孢粉、植硅石以及出土人骨的碳氮氢氧同位素进行分析工作,从而复原了南山遗址周边的植物资源和气候状况,此外,她还参与了《天津滨海新区海平面变化影响研究》项目、参加《圆明园宫门区古环境研究》课题协助完成25个样品的粒度分析工作。

王树芝研究员

  王树芝研究员的汇报题目是《木材考古—年代、木材利用和微环境》。通过对吉林安图宝马城遗址、黑龙门遗址等地的树木年轮分析,表现出中国北方活树和考古出土木材数轮对中世纪气候异常的指示。她表示,树轮年代学和树轮气候学重建的气候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对朝代更迭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以及同时多个气候或连续气候对社会的影响。随后,她简要介绍了2017年对辽宁东大杖子遗址、新疆阿敦乔鲁遗址、鱼山遗址、贵州杨价和杨辉墓葬的木材分析结果以及南山遗址、宝马城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的木炭分析结果。据介绍,《应用木炭分析探索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环境演变与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已获得立项。

赵春燕研究员

  赵春燕研究员的汇报题目是“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赵春燕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叶晓红博士在该项目内负责的“出土玉石器研究”,叶晓红博士认为,至晚在殷墟晚商时期,玉器手工业领域产生了包括解玉砂技术变革、镂雕工艺“线锯”切割技术、使用旋转砣具在内的多项技术变革,这与该时期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玉器社会功能变化有密切关系。在探讨中国古代人与动物迁移活动的研究时,赵春燕研究员介绍了山西周家庄遗址、安徽凌家滩遗址与韦岗遗址、小珠山遗址出土动物的牙釉质与遗骸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锶同位素比值分析研究则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遗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从而为进一步追索遗址的兴衰更替的潜在动因,为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发展进程提供有利信息。

刘煜研究员

  刘煜研究员介绍了“青铜器范铸工艺的技术演进”。2017年主要工作集中在对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铅锭、洹北商城铸铜遗物、云南薛官堡出土石范及铜器、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入境范、中国境内出土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青铜器的分析与检测。随后她以河北行唐故郡出土金属器的考察、新疆呼斯塔遗址出土铜器的现场检测、二里头遗址整取墓葬的现场检测为例,着重介绍了便携式X荧光仪在考古现场的应用。

  洪石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古代漆器与漆工艺的研究。目前对于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漆器的研究尚处于薄弱环节,因此将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此时间段内,对这一时期漆器进行全面综合研究,包括漆器的定名、功能类型、器物组合、生产工艺流程等基本问题,力图实现透物见人。在研究方法上,充分借助现代科技分析方法,如光学显微镜和扫面电子显微镜中的形貌分析解释漆膜和漆灰的分层特点,借助x涉嫌荧光光谱xrf和x射线能谱仪eds等技术来揭示漆膜的物质组成特点。2017年基本完成有关汉代漆器的两个个案研究,于西安生漆研究所和海昏侯工作站进行调研工作。2018年除了继续对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漆器与漆器工艺进行研究外,还将开展对彝族漆器的民族学调查和漆器制作的实验考古等工作。

 王刃余助理研究员

  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文化遗产   王刃余助理研究员的汇报题目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估》。该项目通过对24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数据的分析、发展现状的调查、数据量化的统计等内容,对我国第一批、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单项个案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其宏观发展走势并提出政策调整建议。2016年12月-2017年4月,研究团队针对全部24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了包括考古资源维系、展示利用、社会服务、满意度等四个方面在内的数据采集工作。初步完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综合发展评估研究》、《一批、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个案运行评估报告》等研究成果。

梁宏刚副研究员

  梁宏刚副研究员的汇报题目是《出土金属文物的腐蚀病害成因及其保护处理技术调研》。2017年度的主要工作是出土金属文物的腐蚀病害成因及其产物的调研与样品采集工作,并开展了有关出土金属文物及其锈蚀产物的分析测试研究。此外,年初整理并收集了101件沣西出土的铜器资料,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馆藏沣西遗址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方案》。他表示今后将力争解决文物保护修复接在出土金属文物腐蚀产物、腐蚀特征与腐蚀成因等方面的关系,厘清相关金属文物病害的相关概念。

王浩天副研究员

  王浩天副研究馆员做文物修复技术研究汇报。他介绍了2017年进行的“喀拉苏墓地出土马骨”“盘龙城遗址出土铜器”“洛庄铁器”“土司墓出土银器”等项目。对文物进行了系统地保护修复处理,并建立了完整的保护修复档案。

 李存信副研究员

  李存信副研究员的汇报题目为《实验室技术方法研究》。他以二里头2016年III区M1、II区M7以及殷墟M54棺外金箔饰片处置保护为例对实验室考古进行详细介绍。实验室考古在以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为主、兼顾文物展示及制作工艺研究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环境可控的工作空间,清理、释读、保护和记录其所蕴含的信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准确详实的数据信息和实物资料。

 张红燕助理研究员

  张红燕助理研究员介绍了文物保存状况分析与科技测试研究,本项目利用现代科技检测方式,结合实验室物理化学方法,对文物的保存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同时也对文物的材质、结构、工艺等信息进行深入提取。2017年主要对山东高青程庄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详细分析,此外还对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进行了样品采集和初步观测分析,2017年整理出两类青铜器的腐蚀现象进行了详细阐述。计划在未来对金相、矿相、腐蚀产物结构机理进行分析,对环境模拟实验和腐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王金霞助理研究员

  王金霞助理研究员的汇报题目是《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邺城曹村窑址出土瓷片的初步研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窑址出土资料的系统研究,揭示曹村窑址和北方地区青瓷起源的内在关系。2017年度的主要工作是利用便携式能谱分析仪XRF等方法通过对胎、釉成分检测对陶瓷残片进行初步筛选。2017年供给分析4013件样品,王金霞认为按照《中国青瓷史略》所定义,曹村窑部分青色陶瓷片确为“青釉”,是当时一种人为的选择与控制,但掌握的技术尚未熟练。 夏商周考古向纵深发展  2017年度,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遗址、丰镐遗址、周原遗址等遗址的发掘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何驽研究员

  何驽研究员总结了2017年度陶寺考古的主要收获,至此,通过四年的不断发掘与探索,已基本厘清陶寺宫城城墙及城门,完整揭露了宫城东南角门、南东门,发掘面积大达到589平方米。在室内整理工作中也有所收获,如发现陶寺晚期灰坑中出土小口折肩罐、眼睛型纹饰均可与石峁遗址中的进行对比。值得一提的是,陶寺遗址还获得了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奖。他表示2018年要将田野工作重点集中在城内大型夯土建筑上,在3-5年内对其进行基本揭露并对继续完成陶寺遗址报告的整理工作。

许宏研究员

  许宏研究员阐述了2017年度二里头遗址重点发掘的相关内容。并对《先秦城邑考古》一书进行介绍。在谈到未来工作设想时,他表示二里头遗址的田野工作需继续进行系统钻探并建立GIS系统和遗存数据库,并对《二里头宫殿区(2010-2017)》、《二里头考古六十年》等相关报告和书籍的出版进行整理编纂工作,同时为配合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撑。

何毓灵研究员

  何毓灵研究员表示,2017年度安阳工作队工作量巨大,共有10项发掘工作。汇报会上,他主要介绍了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的发掘收获,并在操作链理论的指导下对铸铜作坊进行深入探索。他表示,2018年除了持续性的基建考古外,还将逐步增加主动发掘项目,如洹河北岸的道路系统,并计划举办殷墟科学考古发掘九十周年纪念会,并对《安阳殷墟郭家湾新村》、《安阳孝民屯墓葬卷》等报告进行整理出版工作。

 徐良高研究员

  徐良高研究员首先回顾了2017年度周原遗址、丰镐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随后他提出要从精细化发掘、开展多学科合作、放慢速度增强学术意识和研究目的的情况下对遗址进行创新性发掘和研究。他以沣西制陶作坊遗址的考古发掘为例进行阐述和说明,他表示,研究手工业作坊遗址,应该关注历史信息来源就不应仅仅停留在物化的古代遗迹、遗物上,还蕴含在遗迹遗物之间的时空关系上,因此要弄清与作坊有关的可见的遗迹遗物,更要分析彼此之间的行为关系,进而分析人类行为过程和目的。在谈到2018年工作计划时,他表示,周原遗址要继续完成齐镇发掘区的发掘工作、完成凤雏建筑基址的报告撰写与整理,同时基于对沣西制陶作坊遗址精细化的发掘思路,未来的多学科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施劲松研究员严志斌研究员

  施劲松研究员回顾了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此项目的研究重点是以个案为基础,在从整体上考察各区域青铜文化的关系,尽可能的放在一个大范围内进行考察和研究。考察青铜器的生产、使用对社会发展形成产生的影响。2017年共发表《三星堆文化的再思考》、《最为透视历史方法的考古学》论文两篇,《考古学与人造物的实在性》译文一篇。严志斌研究员简要介绍了2017年巴蜀符号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四版<金文编>校补》。

刘振东研究员韩建华副研究员

  汉唐与边疆考古多点布局   刘振东研究员介绍了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发掘、锤官铸钱作坊遗址的勘探与试掘等内容。共发表简报两篇、综述文章一篇。2018年将继续上述考古工作、加强学术研究并完成阚家寨第一地点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韩建华副研究员回顾了九洲池的发掘与研究。徐龙国研究员的汇报题目是《城邑与墓葬研究小得》。朱岩石研究员介绍了河北邺城遗址曹村青釉器窑址的发现与研究,根据测试和观察,曹村窑址的主要产品为瓷胎青釉器、陶胎青釉器、陶胎褐釉器等,该窑址为重要的青釉器产品产地。他表示,对于测试结果需要综合分析,例如温度结果与微结构之间的关系等,下一步还需对窑址工艺技术源流与生产组织研究、作坊区与都城规划与发展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徐龙国研究员朱岩石研究员

  巫新华研究员简要介绍了北庭故城的室内研究与整理,他表示,通过此次考古清理发掘,对北庭故城墙体的营造法式、技术方式和护城河的形成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其外墙的修筑年代当为唐代时期,高昌回鹘时期至元代一直在延续使用。仝涛研究员介绍了青藏高原北部以及周缘考古调查。

巫新华研究员仝涛研究员

  蒙古族源研究新进展  刘国祥研究员回顾了蒙古族源考古学研究新进展。他从实验室考古与后续保护展示、本年度田野考古调查收获、科研基地与博物馆建设、学术活动与成果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介绍。2017年对芒古图开展的考古调查为今后的田野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据介绍《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一辑、第二辑也即将出版。

刘国祥研究员社科院考古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进行总结发言

  汇报会最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进行总结发言。34场报告彰显出考古所学术上的全面丰收,全所人员在满负荷的巨大工作量下取得丰硕成果,并在本职工作中高效地配合可移动文物以及古籍的核查工作。陈星灿表示,从汇报可看出目前综合研究的内容和分量不断扩大提升,专题化研究逐步得到深化并取得长足进步。他强调,在编人员、聘用人员、退休人员是考古所的三支队伍,如今团队意识逐渐增强,这三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此外,考古人、田野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遗址的保护与展示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陈星灿所长对2017年全体成员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策划:考古所科研处、中国考古网,执笔:张小筑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作者:张小筑

更多信息...

北庭故城

双槐树遗址

盘龙城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