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从寻中为美到分子狩猎—社科院考古所高研论坛纪要

摘要: 2019年1月1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论坛在考古所综合办公楼八层报告厅举行。社科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宋江宁副研究、汉唐考古研究室刘瑞研究员、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郭物研究员、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张雅军研究员四位学者先后作学术报告,论坛由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徐良高研究员主持。考古所科研人员、考古系学生和部分所外同仁参加了此次论坛。

      2019年1月1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论坛在考古所综合办公楼八层报告厅举行。社科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宋江宁副研究、汉唐考古研究室刘瑞研究员、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郭物研究员、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张雅军研究员四位学者先后作学术报告,论坛由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徐良高研究员主持。考古所科研人员、考古系学生和部分所外同仁参加了此次论坛。

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宋江宁副研究员

  考古学探索与再思考

  宋江宁的汇报题目是《对考古学学科性质与定位的思考和探索—以基于水资源的考古学研究为例》。他从学科体系的分析为起点,分析了自觉固守传统为主、自发开拓创新为次的现象,田野考古+他学科的具备与否决定了研究的正确与否和深度,中国考古学正处在新旧之交,需要自觉思考学科性质与定位。通过分析整理了各种考古学定义与定位的论述后,指出其缺陷所在。考古学存在两个层次的性质。一是学科层次,二是学者层次。在学科层次上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三大学部;学者层次上,所有考古学家的共同点是田野考古,差别在于个人知识储备和兴趣的差别,可表述为至少双重身份,甚至多重身份等。宋江宁表示,周原遗址的兴废,西周王朝灭亡中地理结构的缺陷,西安四大城址的转移等个案均可以水资源研究为切入点开展系统研究。最后,他以结合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地质学等学科,介绍了城市兴衰的一个物证—周原遗址水遗存的研究个案,揭示了水遗存研究对理解周原遗址兴废的指示作用。

汉唐考古研究室刘瑞研究员

  寻中为美

  刘瑞的汇报题目是《秦汉都城的轴线与天地秩序》。他首先对秦阿房宫的选址和布局进行探讨。过去,我们习惯性地认为阿房宫遗址所在地的选址是因这里原有高地,在“因高就基”的考虑下修建高大宏阔的建筑。

  为了进一步确定阿房宫营建之前的地势地貌,从而解决选址等相关问题,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于2016年在阿房宫台基上进行了穿透性深孔勘探。已有勘探结果表明,阿房宫营建前,西南部分的原始地势较高,向东向北逐渐倾斜,其下存在厚1-3米的淤泥堆积,由此推测,该区域在阿房宫营建前,不仅没有高地反而是个较大的池沼。也就是说阿房宫建于”大水坑”之上。从河流改道、水池清淤,到大量基础处理、再到开展台基建设,强烈的人为选择、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何非建在此处不可呢?以阿房宫北墙中部墙体的东西向中心为基点,向南进行长距离轴线探寻,发现阿房宫向南正对沣河的秦岭出山口—沣峪口,向北延伸,轴线北端正对关中平原北缘的最高峰嵯峨山,由此可见“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的记述应信而有征。他又从秦始皇陵的墓道、门阙、马厩坑布局,以及选址位于南北轴线的黄金分割点等勘探数据出发,对秦始皇陵坐南朝北的朝向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他对汉长安城的轴线和朝向变化加以说明,把都城的空间布局放在发展的框架中去做动态解读,强调了对居中而治思想和实践的重视,以及古人都城理应居天下之中,正中大吉的观念。

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郭物研究员

  变动的秩序 交错的文明

  郭物的演讲题目是《从考古看汉唐王朝的内亚视角:以北庭故城为例》。近年来,有关新清史的争论不断。在其影响下,满清对内亚的经营和统治被特别地突显出来,进而造成了只是满族统治的清王朝才有此能力的印象,进而割裂了明和清、清和现代中国的认同和继承关系。那么在考虑“内亚视角”的时候,“新清史”是否只考虑了清朝和内亚的关系,而忽视了在清以前内亚与古代中国的关系呢?“应从考古的角度为新清史消消毒”。首先,他以金满城、疏勒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例,从破车师、联乌孙的战略实现的角度梳理了两汉内亚视角在西域草原的初步实践。随后,又以北庭故城的考古发现为例,阐述了唐代内亚视角在西域的成功实践。作为丝路重镇,北庭,因唐设北庭都护府而得名,后又发展为北庭大都护府、北庭节度使等。高昌回鹘和蒙元时期继续沿用北庭城。北庭故城是唐至元时期丝绸之路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是目前天山北麓保存最为完整、最大的一处古代城市遗址,大体分内外两重城。现存北庭故城并不是同一时期建造,而是随其级别不断提高逐步扩建,其中也有后期局部修缮改建的痕迹。结合上述考古发现,郭物表示,内亚视角并不是清王朝所独有的,而是大一统的中原王朝生存的刚需,必须以某种有效的方式落实。从先秦开始,中原王朝就一直在努力实践。这是东亚大陆自然地理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汉唐时期的成就和经验首先是来自更早期的历史经验,同时也成为后世统治者的政治愿景和借鉴。

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张雅军研究员

  分子狩猎 唤醒沉睡的古DNA

  张雅军从生物考古学的角度,以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出土人骨为例,从人群的来源与融合、阶层分化、生业模式、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探讨了西藏阿里地区古代人群和社会。首先是古DNA的分析,曲踏墓地人骨未能提取出DNA片段,故如甲木墓地31个人骨样本中成功提取出26个,结果表明母系单倍型类群既有多数欧亚东部类群,也有个别欧亚西部类群。他们与西藏西部藏族和云南藏族比较接近,同时,人骨DNA的分析也应证了家族墓地的推断,例如2014M1中3个个体共享相同的线粒体DNA,为一个30岁左右女性和两个孩子,其为母子关系;从人骨形态学来看,故如甲木16人中7名男性9名女性,和西藏那曲和四川甘孜地区的古代人群比较接近,和广西壮族及现代藏族A型最接近;从出土动物骨骼情况来看,两处墓地随葬最多的动物是羊和马,且头骨数量较多,肉食资源以绵羊和山羊为主,并有偶尔的打猎现象,随葬动物数量和种类与墓葬规格并无相关性;在食性分析方面,人群食物的主体应为肉、奶等动物类食物,以绵羊山羊为主,植食性食物以C3为主要来源,少量C4类,且故如甲木牙齿磨耗程度也与畜牧业为主的生业模式相吻合。

  论坛期间,与会学者向四位汇报人提出问题,并相互交流讨论,四位学者的发言准备充分、内容新颖、资料详实,为大家提供了新的认识。最后,主持人徐良高研究员表示,考古研究所将继续为大家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希望更多学者参与其中,进一步推动考古研究所学术研究的发展,促使考古研究不断创新、进步。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作者:张小筑

更多信息...

故如甲木墓地

曲踏墓地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