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会议纪要|孙勐:北京市通州区城区路县故城城址的考古工作

摘要:   11月18日晚,北京公众考古系列第四讲于线上举行,我们有幸邀请到北京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孙勐老师进行题为《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城址的考古工作》的主题讲座,为同学们介绍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城址考古工作情况。讲座由由王涛老师主持并做开场致辞。  路县故城城址位于北京市东部,距离市中心23公里,是一处自战国延续至明清的县级城址。讲座中, ...

  11月18日晚,北京公众考古系列第四讲于线上举行,我们有幸邀请到北京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孙勐老师进行题为《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城址的考古工作》的主题讲座,为同学们介绍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城址考古工作情况。讲座由由王涛老师主持并做开场致辞。

  路县故城城址位于北京市东部,距离市中心23公里,是一处自战国延续至明清的县级城址。讲座中,孙勐老师分别从考古概况、发现概况和对路县故城的初步认识三个方面对路县故城及其考古工作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孙老师进行遗址介绍

  考古概况

  路县故城于2016年至2017年发掘,其整体埋藏于地下,其中北墙长606米,东墙长589米,南墙长575米,西墙长555米。城址整体平面为近似方形,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

  遗址按照“先城内、后城外”“从北向南,由西至东”的发掘顺序,出土有两汉时期水井、道路、窑址、房址等丰富遗迹。

  发掘概况

  路县故城遗址发掘区域可分为东城墙北段、南城壕南东段、城内北部中段、城外南部西段、城外南部东段、城外西部南段6个区域,总计发掘面积41420平方米。出土典型遗存主要包括:城墙、城壕、房址、水井、道路、陶窑等,其时代、形制与性质基本明确。具体如下。

遗址发掘分布图

  #1城墙

  东城墙北段为例,其高约2.1-2.3米,顶部宽15米,底部宽22米,中部夯土夹杂植物杆茎,两侧护坡夹有料礓石。夯层清晰,有修补痕迹。

  #2 城壕

  城墙外约25米——30米处探明城壕,宽度约30米。遗址还发现从城内通向城壕的排水渠,底部宽约1.1米,排水渠北部,有六个东西两两相对柱洞。

  #3 房址

  主要分布于城郊遗址区,均为两汉时期的半地穴式房屋结构,平面有较为规则的长方形,方形或圆形,有明显人工处理过的壁面、地面,在角隅处有灶,出土有大量碳化植物种子,主要为大麻、小米。

  #4 水井

  主要分布于城郊遗址内,两汉时期水井共发现200多座,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按结构和材质可分别分为方形井和圆形井,土井、木井、砖井、陶井圈井及瓦片井,部分出土有陶罐,井壁光滑,保存完好,另还有较为少见的七边形井。

  其中J13的井内发掘,出土了保存完好的木结构井圈,填土内紧贴井壁外壁有成捆的苇席痕迹,解剖后的井壁构件清晰完整,其上榫卯结构精巧,牢固结实。

  老师最后总结,两汉时期水井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分布密集,若与房址数量和空间位置对应来看,初步推断这些水井除了供给人们正常生活饮用外,还应与满足手工业生产的需求有关。实际发掘中,水井发掘非常艰辛, 需要考古工作者深入井内一点点进行清理,我们应对他们致以敬意。

  #5 道路

  城内北部一条南北向道路,城郊遗址区内两条道路一横一纵,路宽5-6米;通过发掘可以发现,汉代、辽金、明清道路相叠压,道路代代沿袭。

  #6 瓮棺

  汉代瓮棺均位于汉代道路路面之上,打破路面或位于道路两侧,葬具以红陶釜为主,少量用板瓦。用于盛放儿童尸骨。与《北常书钞》所引《风俗通》:“葬小儿必于道边,伤其大道未成,故置于道侧,使视成人之道也。”相吻合。

  #7 陶窑

  西汉时期陶窑,叠压西汉水井,窑内出土较多陶豆;东汉时期窑址陶窑;城郊遗址区城外南侧内出土两座窑炉,破坏较为严重。

  #8 陶范

  遗址出土有铲型陶范,其背部刻有铭文,可作为研究路城历史的重要依据。

  #9 窖藏

  窖藏为一座口大底小、平面近似圆形的坑,整体可分为三层,上层主要为铁制工具,中层以铜制品为主,下层则主要有铁钩、铁环、铁权、铁钉等。窖藏共出土器物111件,遗存丰富。

  #10 厕所

  遗址中出土一砖砌建筑,根据取土样时对土表元素进行分析,与人类活动有一定关系,可判断为汉代厕所。

  出土遗物

  目前,城址考古中出土的器物以两汉时期为主,最早可至战国晚期。出土完整汉代器物主要有陶器、铁器、铜器、骨器、石器、木器等,可分为日常生活器皿、农业手工生产工具、兵器、建筑构件等。

各类出土器物

  初步认识

  对于遗址的认识,孙勐老师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对遗址进行把握。微观角度,孙老师对出土遗迹现象和遗物组合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尤其是对同一时期不同类型、数量、规模、距离、分布、出土遗物种类的关系等因素去考虑不同遗迹组合所代表的遗址功能及遗址性质,这对以后的田野发掘能够有一个预见性的判断和指导。

  宏观角度上,孙老师对路县故城的遗址性质进行了总结,认为路县故城的建成时间不早于战国晚期,至迟到唐代,潞县治所西迁至今通州一带。路县故城整体为四方形,由城墙和城壕构成,符合平原城址特点,是一座典型的县级城址。在城址空间功能划分上来看,可分为城内遗址区,分布遗址距城墙700米以内的城郊遗址区,以及距城墙700米以外的墓葬区,其中墓葬区已清理战国至明清墓葬上万座。

遗址发掘分布图

  总结

  讲座中,张中华老师、王铭老师、杨树刚老师等多位老师对孙老师及北京文物所所做路城考古的细致工作进行赞扬,并针对路城的出土文物、发掘成果以及城址性质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讨论气氛活跃。对于“路城”究竟是“潞”还是“路”,孙老师也指出,路城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叫法,最早在《居延汉简》中写作“路”,至西汉后出现“潞城”,但是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魏晋时期铭文砖上仍写作“路城”,故现定“路城”为城址名。

  最后,王涛老师对讲座进行总结,感谢了孙老师的精彩讲座,将路城考古的最新成果展示给大家,也期待路城的发掘工作能够有更多成果,向公众展示。同时,路城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和细致的发掘工作,值得我们学习。

(图文转自:“首师大考古”公众号)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