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常青 | 大佛寺的唐风艺术

摘要: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峰,是当时闻名于世界的东方最强大的帝国。唐朝首都长安是一个上演世界性文化的大舞台,它相容并蓄著世界各地区的文明,又独立创造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继承发展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部分。从中国佛教史的发展情况看,唐朝也是最繁盛的时期,层出不穷的高僧大德,宝刹林立的佛家香火,丰富多采的艺术 ...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峰,是当时闻名于世界的东方最强大的帝国。唐朝首都长安是一个上演世界性文化的大舞台,它相容并蓄著世界各地区的文明,又独立创造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继承发展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部分。从中国佛教史的发展情况看,唐朝也是最繁盛的时期,层出不穷的高僧大德,宝刹林立的佛家香火,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都曾在长安城中一展风姿。如果我们再从石窟寺艺术的角度观察,发源于长安的唐风造像与壁画艺术,可以在位于丝绸之路咽喉的敦煌莫高窟,和西南边陲的桂林西山看到它们的流传广远。但是,昔日长安城中发达的寺院艺术绝大部分已荡然无存,我们只能从幸存下来的一些造像中窥探到其中之一斑。同时,幸运的是,分布在长安城周围唐代开凿的石窟寺中,还保存着不少直接来自长安的佛教造像艺术,这是我们探索唐风佛教艺术源泉的主要依据。彬县大佛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处。

今西安市西部的彬县,是古代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东段北道上的第一站,唐代称作邠州。在彬县城西10公里的水帘洞乡大佛寺村附近的清凉山上,有一处大佛寺石窟,现存有洞窟100多所,还有不少的摩崖造像龛,是陕西省境内最大的一处石窟群(图1)。它们面北背南,前有泾河婉蜒东流,窟前屹立的五层楼阁,使这一带幽美的环境增添了一股灵气。大佛寺石窟的数量虽然不少,但有造像的只有近20所,包含了大小造像1500余尊。在山崖间,当年供给僧侣们修行与起居用的僧房窟,系列成组地排列著,它们彼此之间使用栈道、石廊或竖井形通道相连接,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全中国范围来看也是极少见的。在有限的若干含有造像的石窟中,大佛洞、千佛洞和罗汉洞的规模最大,保存的造像也最多最完整。

图1: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外观

  

大佛洞

大佛洞,雄踞于大佛寺石窟群的中心,它不仅是这处石窟群里最大的一所洞窟,也保存着全陕西省最大的一尊佛像。它的平面近似于凸字形,横宽34.5米,进深18米,高23.5米。洞窟上部的总体构造是穹窿形的,中间还有一个残损的横向人字披,很像两面坡的房屋样子。位于窟内正壁的是一尊巨大的坐佛像,高达20米,占据了窟内的很多空间(图2)。位于前壁的大型明窗正好可以透过一束光线,照射在大佛的面部,在整体幽暗的反衬下显得格外神秘。在东西侧壁上还各有一尊高约17.5米的立菩萨。1996年,考古工作者们发掘清理了大佛洞的原始地面,发现了大佛与立菩萨原来的台座。在大坐佛的身后还开出了一条环形甬道,这样就可以使信徒们绕着大佛作右旋礼拜了。这种洞窟的使用功能,会使我们联想到拜城克孜尔石窟中的大像窟,到了北魏时代,大同的云冈石窟里也出现了这种带有环形甬道的大像窟,所以,这样的作法,乃是大佛寺对中国石窟寺古老传统的继承。

图2: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大佛洞内景(唐贞观二年,628年)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侧,刻着“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铭文,其中的时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627~649年)执政的第二年,即公元628年。现在窟内巨型坐佛像的表面经过了后代重新塑做,而大佛背后的头光与背光还保留着开窟时的雕刻内容与造型。在大佛象征神圣的身后光环表面,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其间还穿插了众多的飞天伎乐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现出一派佛国世界里和谐、欢快的气氛(图3)。这些背光间的小坐佛却有着低平的肉髻、方圆的面庞、丰满而敦厚的身躯,保留了很多北周以来的造像特征。无独有偶,在全国其他地区发现的唐太宗时期的佛像,大部分是带有浓厚的前朝风格,而很少有新的时代特色。

图3: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大佛洞主佛背光(唐贞观二年,628年)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如果我们翻阅一下有关唐代的历史书,就会发现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不怎么信佛的英明皇帝。当时,正在终南山龙田寺修行的和尚法琳(572~640年),是反抗异教言论,竭力维护佛教的代表人物。他写了一篇《辩正论》呈给了唐太宗,里面详尽地阐述了信仰佛教的好处。不料在公元639年,道士秦世英对唐太宗说:“《辩正论》实际上是在毁谤皇室。”唐太宗一怒之下决定削剪佛教,并将法琳逮捕下狱。法琳不服,在朝廷上反驳唐太宗,为佛教据理力争。唐太宗回答说:“你的《辩正论》里不是说,只要经常念著观音菩萨,就连刀枪也不能伤害自己吗?那我就给你七天时间,让你在大牢里把观音念个够。七天以后,我就要杀你的头,到时候看看观音菩萨能不能来救你。”等到七天以后,刽子手们将要行刑时,唐太宗再次问法琳:“观音这时为什么不来救你呢?”没想到法琳却回答说:“这七天以来,我没有念观音菩萨,而是一直念著陛下您呢!因为我知道陛下是圣明天子,已经具备了观音的品德。如果陛下作事公正,就一定会救我的。”唐太宗很佩服他的诡辩才能,不得不免了他。这个故事很能说明唐太宗对于佛教的态度,他既不提倡,也不排斥,而是严格限制着佛教的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艺术也很难出现全新的风采。

我们再回头看看大佛洞前壁那些补凿的众多佛龛,会发现它们的造型风格就完全不同了,而表现出了我们心目中的大唐典型的艺术风尚。这些佛龛大部分是在唐高宗(650~683年在位)和武则天(690~704年在位)时期补凿的,这两位皇帝都是极力提倡弘扬佛教,在他们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唐朝的佛教艺术发展到了辉煌的顶点。大佛寺石窟群中最能体现这段历史时期的造像艺术,主要保存在千佛洞和罗汉洞中。

图4: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千佛洞内景(唐,7世纪下半叶,刘晓华摄影)

千佛洞和罗汉洞
千佛洞是一所平面近似于正方形的大型中心柱窟,由于窟内不太高,而中心柱又比较宽大,所以,它的形制和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楼阁塔形中心柱有一些区别。只有中心柱正面的几个大龛似乎有一些规划,而其他壁面的佛龛都是大小不一、杂乱无章地排列著,这是洞窟凿成后不断补刻的结果(图4)。从造像龛间的一些铭文题记来看,大部分应该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作品。罗汉洞的规模略小一些,形制比较特殊,西侧是马蹄形的窟室,正壁开出一所大龛,东侧是竖长方形的窟室,彼此间连通著(图5)。其实,它是一所未完成的中心柱窟。壁面间的很多佛龛也是无规律补刻上去的,造像的风格大致与千佛洞相同,年代可能稍晚于千佛洞。

图5: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罗汉洞西侧窟室(武周)

千佛洞和罗汉洞众佛龛的造像题材有单尊佛像、双尊佛像、一佛二菩萨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单尊的菩萨像和佛装的地藏菩萨像等。有的在佛、弟子、菩萨一组造像中还加入了天王与力士。这些造像所共有的时代风格是:都具有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躯丰满健康的体型特征(图6)。这是集人体的健与美于一身的造型艺术,是从北周的丰满型佛像发展而来的新型艺术。特别是有的立菩萨像,清晰地显露著女性般的优美身体轮廓,再加上向一旁扭动着的胯部,如舞蹈动作般的手姿,完美地刻划出了菩萨的妩媚与婀娜。这是大唐盛世带来的积极向上精神在出世的佛教艺术中的体现。

图6: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千佛洞Q71(武周长安二年,702年)

大佛寺石窟千佛洞与罗汉洞的造像艺术基本风格,我们还能在耀县药王山初唐时期的摩崖造像中见到。这种风格的初步形成有可能是在唐太宗执政时代,到了唐高宗执政的初期,长安的唐风佛教造像艺术被带到东都洛阳,在那里她得到了发扬光大。大佛寺石窟体现了长安城的唐代艺术风貌,而遍布各地的唐风造像,也正是从唐朝首都一带起步,走向四面八方的。

来源: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