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北朝唐宋佛教与社会—山东临朐白龙寺遗址考古研讨会”会议纪要

摘要:   8月13日至14日,“北朝唐宋佛教与社会—山东临朐白龙寺遗址考古研讨会”在临朐县金成大酒店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共同主办。  开幕式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波研究员主持,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孙世勤先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研究员、潍坊市文物局局长刘允泉先生、临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惠玉女士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研讨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 ...

 
  8月13日至14日,“北朝唐宋佛教与社会—山东临朐白龙寺遗址考古研讨会”在临朐县金成大酒店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共同主办。
 

 
  开幕式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波研究员主持,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孙世勤先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研究员、潍坊市文物局局长刘允泉先生、临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惠玉女士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研讨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孙世勤副局长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山东佛教考古取得一系列发现,白龙寺遗址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中瑞两国在文物考古领域的合作项目,取得了重要收获,希望与会学者能够广泛交流,相互研讨,共同促进山东佛教考古事业的发展,今后省文物局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山东佛教考古研究。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简短的赠书仪式。孙世勤副局长等领导向潍坊市文物局、临朐县博物馆等单位赠送了《临朐白龙寺遗址发掘报告》。参加开幕式的领导还有临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杨维政、 副局长傅立,县博物馆馆长衣同娟等。
 

 
  来自维也纳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博物馆及临朐县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博兴县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六十余人参加了本次开幕式。
 
  开幕式后学术演讲正式开始。
 
  第一场学术演讲由吉林大学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宋玉彬教授主持。
 
  维也纳大学倪克鲁教授作《白龙寺与山东的佛教遗存》演讲。倪克鲁教授作为白龙寺遗址的发掘者之一,在演讲中对白龙寺的发掘历程及发掘成果做了回顾介绍,并就临朐出土北朝造像的特点和白龙寺遗址出土佛像与青州龙兴寺佛像在风格、工艺上的差异做了比较。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荭研究员作《甘肃佛教考古新发现及相关问题》演讲。吴荭研究员介绍了甘肃省近二十年来的佛教考古重要收获:镇远田园子石窟、宁县窖藏佛造像、泾川龙兴寺遗址、庄浪释迦院塔地宫、麦积山隋代塔基、武威亥母寺西夏石窟,重点介绍了泾川县宋代龙兴寺遗址,龙兴寺遗址发现有窖藏坑、房址、灶址、墓葬等遗迹,出土有佛造像、舍利、陶棺等遗物,初步判断大部分发掘区域应为龙兴寺的附属建筑。吴荭研究员还就佛教建筑中的世俗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佛教思想的变化影响了寺院结构、佛教建筑。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超年馆员作《辅郡佛光——甘肃武威亥母寺遗址考古新发现》演讲。蒋超年馆员介绍了亥母寺遗址两年来的工作情况,亥母寺遗址现存四个洞窟,目前仅对1号窟、3号窟进行了发掘,窟内出土有西夏文、藏文、汉文文书,佛教遗物、生活用品、建筑构件等。亥母寺遗址发现的西夏文文献,是继黑水城、西夏陵、拜寺沟方塔等地发现西夏文文献后,出土数量最多、最集中的一次,为西夏学研究增添了新材料,出土的擦擦、佛经、佛造像、画像及唐卡等佛教遗物,对研究西夏以来武威地区的佛教传布、信仰追求、佛教仪轨和佛教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辉馆员作《青州龙兴寺勘探收获及初步认识》演讲。龙兴寺窖藏发现以来曾先后进行过两次勘探,2010年韩辉馆员带队进行了第三次勘探,勘探表明现存寺院遗址的主体部分位于青州市第八中学体育场、惠民宾馆及北邻之地。此次勘探共发现20个(组)遗迹单位,分别分布于中轴线区、西北区、东北区、东部石块区,韩辉馆员对这些遗迹的位置、性质、层位关系、出土遗物等进行了分析,但由于遗址不同时期先后遭到多次破坏,且此次勘探的目的是满足大遗址公园建设规划需求,故勘探成果仅仅为认识龙兴寺提供了一些线索。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吕凯馆员作《烟台严因寺遗址考古发现》演讲。严因寺遗址位于烟台市芝罘区南部,作为胶东半岛较为重要的佛寺之一,严因寺从初建至兴盛再至废弃,延续长达千年。2011年为配合青荣城际铁路建设,对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发现有塔基、墓葬、房基、灰坑、道路等遗迹,根据地层堆积及遗迹间叠压、打破关系,大体可将发现的遗迹分为三期,并根据出土遗物及《重建严因寺碑》的相关记载对三期时代进行了推断,本次发掘实物资料与文献资料可以相为印证,也为沩仰宗法脉在山东半岛地区的传承提供了资料。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宝军馆员作《定国寺、龙兴寺与天齐大王行宫——东阿大秦村遗址发掘概述》演讲。东阿大秦村遗址深埋于地下约6米深处,遗址保存较好,先后历经北朝定国寺、唐代龙兴寺、后周天齐大王行宫,最终于宋初因水患废弃。出土遗迹、遗物的种类和数量,显示该地可能是当时的区域性佛教中心,遗址出土的三通北朝石碑可以补史籍之阙。大秦村遗址对于研究北朝隋唐时期该地的佛教传播、水文变迁、民众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场学术演讲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李清泉教授主持。
 
  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作《黄石崖——佛教石窟在山东地区的传播》演讲。济南黄石崖造像群已有研究者做过多次调查,郑岩教授通过复查考察,认为黄石崖石窟虽引入了中原“石窟”的概念,甚至就是来自中原的显贵修建的,但是工匠的变化或粉本流传的变异,使得黄石崖造像和刻经更侧重于奉献行为本身而不是强调服务于特定仪式的功能,传播的变化使得“石窟”在黄石崖被赋予了新的概念,从这种营造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出发,可以窥见山东地区佛教石窟早期传播过程中的状况。
 

 
  中国人民大学张建宇副教授作《齐风入隋——西安出土董钦造像风格源流及相关问题》演讲。西安出土的隋开皇四年董钦造像华美无比,历来被认为是关中隋代造像的代表作,张建宇教授通过梳理金铜佛像传统,认为十六国至北朝时期河北地区是金铜佛像的制作中心,关中佛像无法媲美,并根据题记中的“宁远将军武强县丞董钦”,排比同类型造像,推测董钦造像乃河北工匠所制,是6世纪末佛教造像史“齐风入隋”的历史证据,这一类阿弥陀佛整铺造像代表了一种流行于河北地区的早期净土美术形式。
 

 
  青州博物馆周麟麟副研究员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佛造像的最新研究和收获》演讲。近几年青州博物馆先后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佛像数字化采集、科技分析、虚拟修复和服饰复原四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和研究,并陆续有了新的收获。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达到对文物的全息记录,依据颜料颗粒度重建后的佛造像色彩艳丽,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这种感官认识的差距也引发了与会者的思考。
 

 
  山东大学高继习博士作《中国古代佛教残损造像群埋藏坑研究——“明道寺模式”的形成与传播》演讲。高继习博士概括了中国古代对于佛教残损石造像埋藏的六种形式,并归纳了其埋藏规律。残损佛造像埋藏行为,明确纪年中的最早个案是山东临朐明道寺舍利地宫,很可能明道寺开启了这种新模式,影响了周边地区并迅速向外传播。“明道寺模式”就是一种“安葬舍利”的概念,残像群瘗藏坑本质为法舍利地宫。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振光研究员作《临朐白龙寺发现与收获》演讲。李振光研究员回顾了白龙寺遗址的发掘过程,并就发掘收获及成果进行了介绍,白龙寺遗址的发掘融合了中瑞双方在发掘方法与资料整理上的长处,是一次较为成功的中外合作发掘范例。李振光研究员的演讲加深了与会者对白龙寺的认识。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文涛馆员作《试论高庙山石窟的胡商图及相关问题》演讲。刘文涛馆员对高庙山石窟的胡商图进行了解读,认为其内容表现的应是供养人用胡商马、驼队驮送贡品供养佛陀的生活画面,胡商图出现在此可能与晋东南地区处于丝路要枢的中间位置有关,晋东南地区应该是胡商们来华贸易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地和往来中原主要城市间的一个重要驿站。
 

 
  第三场学术演讲由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倪克鲁教授主持。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雷玉华研究员作《成都南北朝造像共性与差异的再思考》演讲。雷玉华研究员曾将四川地区已出土的南北朝石刻造像分为三期四段,新发现的增多既完善了她对第三期造像特征的认识的同时又引发了对四川佛像新样式中凉州模式、南梁风格与造像题材变化的新思考,对于同期新样式来源的讨论,她认为除了关注陆路或海路外,与印度等相关联地区时代大背景也要考虑。
 

 
  西北大学于春副教授作《长安西魏佛教造像特征及其源流考察》演讲。于春副教授分析了长安西魏佛教造像的材质、技术、形制、样式等特征,认为新因素的出现使得长安西魏佛教造像形成较统一的风格,与陇东同时期造像的流行趋势一致,体现了东西魏之间的对峙和关陇集团的统治策略,耀县等地也成为主要的石材产地和造像制作地,为长安北周造像奠定了基础。
 

 
  山东省博物馆肖贵田研究员作《山东佛教造像碑龙兽图源流考》演讲。肖贵田研究员分析了山东佛教造像碑像龛中常见的兽面纹与龙纹图像装饰组合,认为这种龙兽图组合在山东临沂地区形成固定样式,并成为当地造像碑装饰特色,龙兽图应有多种来源,除受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北魏造像碑中龛楣装饰龙纹和兽面纹的影响外,还受汉族传统装饰习惯及汉代以来铺首装饰龙纹的影响,最终形成的龙兽图具有装饰、护法、辟邪等多种涵义。
 

 
  天津美术学院黄文智讲师作《山东北部北朝石刻佛像造型之变》演讲。黄文智讲师将山东北部北朝石刻佛像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认为前一阶段是北魏晚期至东魏,佛像大多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东魏出现的敷搭左肩式袈裟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后一阶段是北齐至隋代,除了敷搭左肩式袈裟外,还出现了通肩式袈裟和坦右肩式袈裟,后两种样式是印度笈多佛教造像进一步传入的结果。
 

 
  第四场学术演讲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雷玉华研究员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飞峰助理研究员作《统一新罗智证大师寄照塔碑研究——以佛教传入高句丽为中心》演讲。王飞峰助理研究员对智证大师寄照塔碑、《高僧传》、《三国史记》等中朝文献和佛像发现的梳理,认为东晋太元之末后秦关中僧人昙始从关中出发由陆路达辽西经辽东将佛教传入高句丽,冬寿墓的莲花纹在当时的高句丽地区仅仅是作为一种与坐帐共存的粉本中的装饰纹样,并不代表佛教已经传入高句丽地区。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解峰副研究员作《图们江流域小型石佛造像的发现与研究》演讲。解峰副研究员介绍了图们江流域小型石佛造像的发现情况,并比较了东北亚学者在这些佛像制作时代、文化因素、宗教内涵方面的观点,解峰副研究员认为这些造像制造于高句丽时期较为可靠,在缺乏铭文、造像组合的情况下,直接众多二佛并坐像认定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证据不足。
 

 
  广州美术学院李清泉教授作《北朝单体佛像与背屏佛像功用蠡测——以青州地区的考古发现为例》演讲。李清泉教授通过对“造像的形制和造作问题”、“如何被观看——尺度与距离”造像题材与流行信仰问题”、“北齐单体立像与手印”、“无题记的差别是什么”五个专题的分析,对北朝单体佛像与背屏佛像功用进行了推测,他的演讲引发了与会者对佛像功用的热烈探讨。
 

 
  吉林大学宋玉彬教授作《图们江流域佛教遗存研究》演讲。宋玉彬教授以图们江流域发现的旷野类瓦构建筑遗存为学术切入点,就该流域的高句丽、渤海时期的佛教遗存,佛教东渐及瓦作技术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进行了阐释。演讲最后,宋玉彬教授指出佛教东渐所引发的社会变化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关注的全新命题。
 

 
  天津师范大学隋璐讲师作《宋辽金时期佛塔出土瓷器研究》演讲。隋璐讲师将宋辽金佛塔出土的瓷器分为供养具和舍利具两大类,通过对出土瓷器类型、装饰、方位、组合、内盛物、铭款的分析,经与唐塔出土瓷器比较,探讨了唐至宋金时期佛塔出土瓷器在特征、功能等方面的变化。佛塔出土瓷器的变化也是当时佛教普及化、世俗化的写照。
 

 
  第五场学术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建宇副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粟裕助理研究员作《本土与外来:山东兖州兴隆塔鎏金佛舍利函涅槃变探究》演讲。陈粟裕助理研究员通过对舍利函上涅槃变的深入解读,认为其在基本形式上延续着唐宋时期的涅槃变传统,鎏金舍利函的特别之处在于阿修罗的形象以及两身世俗人物,阿修罗形象接近于四川地区的阿修罗图像,与于阗的多臂神有一定区别,而此形象与四川地区的阿修罗可能同样传自长安地区,两身世俗人物的服饰特征接近于西域的男性装束,可能与于阗僧侣法藏相关。
 

 
  鲁迅美术学院焦琳讲师作《“遗形化诏”佛像窖藏、舍利瘗藏与瘗窟中图像的显与隐——以兖州兴隆塔地宫出土石函为例》演讲。不同于陈粟裕助理研究员对兖州兴隆塔鎏金佛舍利函涅槃变的深入探究,焦琳讲师从显与隐的角度就佛像窖藏、舍利石棺与瘗窟和墓葬埋藏中对于佛教图像的使用处理关系进行解读,并对北宋时期佛教窖藏、舍利瘗埋与瘗窟中的佛教图像的处理转变进行了解读。
 

 
  西北大学刘卫鹏教授作《浙江余杭小横山南朝画像砖墓佛教题材探讨》演讲。浙江余杭小横山南朝画像砖墓是近几年六朝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刘卫鹏教授对小横山南朝墓画像砖佛教题材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研究,认为画像内容更多的是莲花、狮子、化生、宝瓶莲、宝珠、宝轮等佛教类题材;佛教题材画像砖基本为模印于小方砖和小梯形砖上的单砖独幅线刻,形制和题材极具地方特点。南朝时期江南墓葬中普遍发现有佛教类装饰题材,充分反映了当时佛教的盛行,也说明佛教徒已经积极地介入了当时的丧葬活动。
 

 
  维也纳大学吴虹博士作《日本飞鸟时期(538-650)佛像的着衣问题》演讲。日本飞鸟时期佛教传入,主要的遗物就是寺院保存的传世佛,吴虹博士以传世佛的着衣表现为切入点,探讨了佛教初传日本时的接受状况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邵学成特聘研究员作《阿富汗佛教考古美术的最新研究——以军事、矿产和宗教融合的角度思考》演讲。邵学成特聘研究员利用新的考古发现、科技考古的应用对阿富汗矿产地区和佛教寺院的关系、丝绸之路的变迁进行了思考,同时介绍了巴米扬和艾娜克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并结合亲身经历,向大家展示了阿富汗考古研究的最新动态,同时结合中国古代文献史料,对一些模糊的研究领域再次进行解读。
 

 
  香港理工大学簡鸝嬀助理教授作《六世紀環黃海地區佛教圖像傳播與工藝傳統》演讲。簡鸝嬀助理教授就关于朝鲜半岛出土佛像风格受河北地区、青州地区的影响及临朐出土思惟菩萨像的相对独特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勾勒出了六世纪环黄海地区半跏思惟菩萨像的传播路径与范围。
 

 
  学术演讲结束后,由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做学术总结。郑岩教授首先肯定了本次会议的学术演讲、讨论成果,并对山东地区在佛教考古上的独特性、重要性以及下一步针对佛教考古中运用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理论与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郑岩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山东佛教考古事业的发展壮大,并对近年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佛教考古方面取得的多方面成绩予以充分肯定,最后希望山东的考古工作者在加大调查发掘的基础上,尽快整理发掘报告,以便深入研究。最后,郑岩教授代表与会学者对会议主办方表示感谢。
 

 
  在学术演讲间隙,主办方还安排与会代表参观了临朐博物馆和青州博物馆。临朐博物馆丰富的化石藏品、精美的明道寺造像令与会者赞叹不已,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博物馆之夜。青州乃佛教考古之重地,当与会者在青州博物馆看到那些面带微笑的佛像、衣着雍容华贵的菩萨、呼之欲出的飞天、生动活泼的护法和多姿多彩的荷莲时,无不被其深深折服。部分与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了白龙寺遗址所在地。
 

 
(本文内容未经演讲者审定,文责由作者负责)
执笔:李宝军、刘文涛、李振光
摄影:孙名昌、李福昌、郎丰刚、于旭东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