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凉州文化 | 西夏遗址亥母洞寺清理记
编者按:亥母洞寺是武威古代历史上的佛教圣地,西夏、元、明、清各代均在这里活动,具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出土的大批西夏文物,已引起史学界的极大关注。武威亥母洞寺将会有更多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面世,为开发旅游事业,振兴武威经济服务。
亥母洞位于武威市城南15公里的新华镇缠山村西的祁连山麓中。历史上曾是佛教活动的圣地,亦称亥母洞寺。1989年8月,新华乡缠山村农民在洞窟中挖士时发现了一批西夏文物,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进行了清理,笔者因参加了清理工作,并对亥母洞寺的情况做过一些调查。现将有关此寺的历史沿革,出土文物及清理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亥母洞寺
据清乾隆《武威县志》记载:“亥母洞寺,城南三十里,山上有洞,深数丈,正德四年修”。县志称“正德四年”,历史上有两个年号,一是西夏崇宗的年号,即公元1130年;二是明武宗的年号,即公元1526年。这两个年号,确切的究竟是那个?根据洞窟内发现的大量西夏文物证明,修建年代应在西夏崇宗正德四年。因此在西夏时期,这里就有佛教活动。到了明代,据明嘉靖壬午(1561年)三月立的《北斗宫新创藏经楼碑记》云:“郡之城南有古亥母洞寺。适有比丘桑儿加领占及捨刺僧吉往来,北斗宫以为禅定处”。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明代亥毋洞寺的僧丘与城内北斗官的僧丘,在佛事活动上,相互往来,关系甚秘。由于亥母洞的石质不佳,西夏、元、明、清各代曾遭地震破坏。到清代雍正年间,亥母洞寺进行过重修,据1989年新发现的清雍正《重修亥母寺石碣》记载和现存洞外的建筑遗址看,这次修复除对洞内进行了整修外,在洞外还增修了建筑,并且建筑规模较大。在洞外建筑遗址的清理中发现寺庙建筑遗迹十几座,部分建筑内还发现有佛座及泥塑佛像。铺地砖以及大量的建筑构件、瓦当等,从这些大量的建筑材料看,为清代早期的遗物,说明在这一时期的亥母洞寺佛教活动盛行。1927年武威发生大地震,洞窟全被震塌,洞外建筑也基本被毁。1938年当地村民又在震毁的遗址上重修了7间殿宇,解放后于1951年被拆除,此后,亥母洞寺便成为一片废墟,被后人所遗忘。
1987年,当地信教群众自发地对亥母寺遣址进行清理整修,意外地发现了一大批西夏文物,经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整理,出土西夏文文书、西夏文和藏文写经、唐卡、鸟型绣花鞋,泥塑、石刻造像、印花绢帛残片和麻、毛织品以及多种纹样的陶范、梵文残碑、各种塔婆、瓷扁壶、藏文木牍、瓦当等大批文物,为研究西夏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是西夏考古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从目前发现的情况看,这里有明显的洞窟四个。经过清理,每一个洞窟都不同程度地出土了文物。此次发现的大批西夏文物主要是在一号洞中出土的。一号洞挖长约9米,洞内原有四座藏式喇嘛塔,高约2米多,均已残。文物主要集中在塔旁边铺地砖下面深1一2米处和四座藏式喇嘛塔周围。出土的文物,经整理较为珍贵的其中有西夏文文书6件,2件盖有西夏文印章的文书,是已发现的西夏文文书中少有的,对研究西夏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有重要史料价值,西夏文佛经共22种,34卷,计256页。约17000多字,一次发现如此多的西夏文佛经,在国内是少见的,为研究西夏的佛教、文化历史、语言文字提供了实物资料;佛经中《维摩诘所说》经卷,共4卷55页,印本文字排列不很整齐,大小也不一样,并有不少字印墨深浅不同,尤其背面差别明显,经专家初步鉴定认为是泥活字印刷,对研究我国早期的印刷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出士的还有6只绣花鸟形鞋,保存完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这种鞋与安西榆林窟29窟西壁南侧女供养人像上西夏妇女穿的鸟形鞋相一致;是党项民族服饰的特征,属武威出土文物中首次发现;出土的七幅布帛彩画,画卷在1号洞内四座藏式喇嘛塔中心轴上,也是这批文物中的重要发现,其中的《千手千眼佛图》,人物造型准确,比例适中,绘制十分精细,被专家认为出自高人之手;另外的六幅画,虽然题材同是佛教内容,但绘画风格完全两样,用色多系黄、赭色,色调比较热烈明快。佛像的排列作辐射状,由内到外,布满画面,是受西藏密宗艺术影响的一种特殊构图。这六幅绘画,虽然不肯定完全是西夏作品,但有一部分是属这一时期绘画范畴的,对研究西夏绘画艺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资料。
从清理情况来看:1号洞继续在向前、向下延伸,2一4号洞仅清理了洞口,均有藏文佛经和西夏文佛经残片出土。在1号洞内铺地砖以下2米多深处发现有身穿皮袄的人被挤压在石缝,2号洞口向下延伸发现有木梯,从这些情况分析,这是当时的地震所造成的。另外,在1号洞窟铺地砖以下2.5米处,发现老鼠窝,都是由西夏文、藏文、汉文经被老鼠咬碎所做的。这些情况说明,洞内有大量遗物,埋藏有汉、藏、西夏文文籍。
亥母洞遗址
亥母洞寺是武威古代历史上的佛教圣地,西夏、元、明、清各代均在这里活动,具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但由于洞窟的石质欠佳,历代曾遭地震破坏,使大量的文化遗产埋藏于地下。出土的大批西夏文物,已引起史学界的极大关注。我们相信,随着文博和考古事业的发展,不久的将来,武威亥母洞寺将会有更多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面世,为开发旅游事业,振兴武威经济服务。
作者简介:黎大祥,甘肃武威人。曾任武威市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兼任甘肃省钱币学会理事、学术委员,甘肃省历史学会及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武威文物研究文集》《武威历史文化丛书·文物精粹》等,主编《武威文物精品》《馆藏水陆画》《馆藏名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