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今日汉长安城之城门篇

摘要: 今日汉长安城之城门篇郑茂良位于今日西安西北约5公里的汉长安城,从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因“长乐宫成,自栎阳徙都之”,至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迁入新都大兴城止,共历783年。其间作为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10个或统一或分裂政权国都的时间为348年,这348年间,汉长安城这块面积仅为34平方公里的土地对中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隋唐时期,汉长安城作为宫廷禁苑也将寻常百姓 ...

今日汉长安城之城门篇

郑茂良

位于今日西安西北约5公里的汉长安城,从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因“长乐宫成,自栎阳徙都之”,至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迁入新都大兴城止,共历783年。其间作为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10个或统一或分裂政权国都的时间为348年,这348年间,汉长安城这块面积仅为34平方公里的土地对中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隋唐时期,汉长安城作为宫廷禁苑也将寻常百姓排挡在外。宋元时期长安城处于各个政权争夺拉锯之地,频繁的政权更替使汉长安城成为了荒芜之地,反而使其历史遗迹得以保存。直至明朝,汉长安城因高大的城墙依旧保存,成为了军屯区域,至今还有“二十四个屯兵寨”的说法流传。建国后,汉长安城在1961年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最大的一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年西安市将建设汉城遗址保护公园提上议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气势恢宏、展现千年历史的大遗址公园就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汉长安城虽历千年风雨侵蚀,但其历史遗存还是浩然可观的。本文将分城门、城墙、宫宇和汉以后遗存4篇,详细记述汉长安城范围内地面以上尚可见的遗存。这些遗存在图一中均一一标注。在行文之前,先对图一做两点说明:其一,图中所绘并不是某一个时期的汉长安城,应为汉长安城的一个汇集。如城南的礼制建筑兴建于西汉末期,而为了兴建这些礼制建筑,却将建章宫大部宫殿拆除。其二,关于建章宫的范围,目前并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为何要这样划定,等叙述到建章宫时自会说明。

图一:汉长安城地面遗存示意图

本篇介绍汉长安城各个城门。《三辅决录》中有段文字是对汉长安城城门的高度概括:“长安城,面三门,四面十二门,皆通达九逵,以相经纬,衢路平正,可并列车轨。十二门三涂洞辟,隐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为往来之径,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别。”

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较为全面的钻探勘察,除探查清楚汉长安城内宫殿、道路外,12座城门的位置也全部得到确定。这12座城门,从东城墙北端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东城墙的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城墙的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西城墙的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城墙的横门、厨城门、洛城门(各门大概位置见图一)。考古部门先后已发掘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4座城门,并对横门进行了试掘。笔者看到的城门发掘报告只有宣平门和直城门两座,其他零星见于各类资料。此篇从宣平门开始依顺时针次序介绍这12座汉长安城城门。

宣平门

  

图二: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文保碑

宣平门为东墙北端城门,距汉长安城东北角约1150米。文保碑立于丰产路南侧水渠南岸(图二),碑面向西。此门为汉时长安人在东城进出的一处重要门址,故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提及此门。如汉废帝刘贺就是从宣平门兴冲冲的进入长安城,干了27天皇帝后被废。新莽时期宣平门改为春王门,东汉之后称青门。有很多资料介绍宣平门外建有郭城,郭城门为东都门,东都门的名称也多见于历代文献。如《后汉书·刘盆子传》:“军及高陵,遂攻东都门,入长安城”等。但《三辅黄图》却有“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曰宣平门,民间所谓东都门… …东都门至外郭亭十三里”的记载。外郭亭即为宣平门东13里的枳道亭,即是秦王子婴“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刘邦之处,也是西汉时长安人送别东去客的话别之地,这样看来好似这外郭城又不复存在。目前这两种说法各算一说吧。

通过1957年的发掘得知,宣平门共有门洞3个,中间门洞为皇帝御用的驰道,同汉城内道路中间的驰道相连,两侧门洞方供臣民出入之用。门洞间的夯土宽为4米多,门洞宽度同其他11座汉城城门洞基本相似,约8米左右,这点同历史文献中可并行4车的记载是相符的。门洞不是我们常见的明西安城墙的那种劵孔式门洞,而是在门洞两侧先铺石础,石础上立木柱,柱上设过梁,过梁上建门楼。通过发掘还得知,宣平门在西汉末年赤眉军毁长安城时焚于烈火,火势之大已将门洞两壁烧得红赤。但因宣平门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东汉时期宣平门得以第一次修缮,修缮后门洞变窄,仅为6.5米左右。在发掘现场出土了大量印记砖,印文有“石安宋利”、“石安曹平”等,砖上所指“石安”即为后赵时期石勒在咸阳设立的石安县,这就说明宣平门在后赵时期也得以一次修缮。

关于宣平门的废弃时间,通过发掘看应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中间门洞被一道宽1.7米的夯土墙封闭,封闭的时间应该在北周至隋期间。其次是南北两侧门洞的封闭,封闭时间应是唐将汉长安城设为禁苑的时期。随着唐禁苑的设立,整个汉长安城成为了园中园,宣平门因距太极宫最远,交通不便,故被整个封闭,宣平门的千年使命至此结束。

图三:由南向北拍摄的宣平门南侧阙台

宣平门考古报告记载在城门南北两边的城墙外侧均有外凸的夯土台,目前仅存南边的夯台。关于此夯台的作用有人认为是郭城或瓮城遗迹,有人认为是门阙遗迹。从现场的情况分析,本人倾向门阙遗址。图为夯台侧情况,夯台高8.2米、东西宽3.8米、南北长11.7米夯土台后就是宣平门外的敦煌寺塔,塔建于清顺治年间。

清明门

图四:立于清明门遗址南侧的文保碑

清明门为东城墙中间城门,距宣平门1750米,其遗址位于北玉丰村东、石化大道北。汉时清明门内有籍田仓门外有籍田和灵星祠、先农祠等。西汉各帝每年开春时出此门去亲耕籍田并祭祀农神故亦名籍田门、凯门。新莽时期更名为宣德门。横贯全城东西的王渠自清明门出城与漕渠汇合北流注入渭河。现今在朱宏路和石化大道路口西北角建有清明门广场,很多人都误以为广场之西即为清明门遗址所在地,事实上清明门广场西的那段城墙上仅仅有一5、6的豁口,这样的豁口根本不可能是城门遗迹真正的清明门遗址位于石化大道北沿南北长50来米、东西宽20多米开阔地,清明门的文保碑(图四)就立于这处开阔地的南侧

霸城门

图五:霸城门遗址文保碑和城门北侧城墙

霸城门为汉城东墙南城门,距清明门1530米,今日之丰景路通过其北侧门道进入汉城霸城门很多,如青城门、青门、青雀门、万城门、青绮门,且多有来历。如《三辅黄图》载:“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景帝元年,有青雀群飞于霸城门,乃改为青雀门:更修饰刻木为绮寮,雀去,因名青绮门。”王莽时更名为仁寿门。进霸城门几十米就是长乐宫东宫门。

霸城门同宣平门一样都是3个门洞,但不同的是门洞间的距离达14米,在已发掘的城门中还有对着未央宫南宫门的西安门门洞间的距离也为14米。这样做的原因有可能是作为皇宫进出之门,较大的门洞距离更显气派今日我们所见霸城门遗址为近代修复,1957年发掘时只有南门道保存较好,在门道中焚烧后的遗留物中出土了大量带有西汉或新莽年号的筒瓦、板瓦及新莽时期“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泉”等钱币,这说明霸城门(最少是南门道)在汉末被焚毁后就没有再使用过。其余两门道都已被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路沟破坏殆尽,只有路沟中残存的石础表明此处亦为汉霸城门遗址的一部分。何正璜先生在其游记《汉长安古城》中,描述登上霸城门城头后有如下文字:“俯视停车处,才知道我们刚才上来的路,原是旧日的护城河,现虽湮为平地,唯地势低凹整齐,清晰可见”,这也许就是为何在霸城门遗址上会出现一条大路沟的原因吧

图五中城墙外凸部分就是同宣平门类似的夯土台,只是此处夯土台同城墙相连,加之突出部分较小,很容易让人当成城墙一部分历史文献并没有记载霸城门也建有郭城,这么想来此处外凸的夯土台应不是郭城遗迹了,只能是门阙遗迹。西汉以东为尊,11座帝陵都面向东方,故汉长安城的三座东城门外都可能建有门阙,以示庄严

覆盎门

图六:被覆盖后的覆盎门遗址

覆盎门为汉长安城南城墙东城门,其遗址文保碑没有找到资料记载覆盎门距东南城角1100米,应在阁老门村至大白杨村的那条公路在城墙上留下的豁口西200多米处,此处在早期地图上有一段豁口,是覆盎门遗址。在此处豁口却被一堆新土覆盖(图六),这堆新土应该就是这几年修建汉城湖公园所堆积的。有朋友告知本人,他在汉城考古队所出的一本书上看到过覆盎门的文保碑可我在这附近齐齐找寻过,没有看到文保碑,看来这文保碑应和覆盎门遗址一起被这堆土覆盖了。

覆盎门因北对长乐宫,故又名端门。门南有下杜城,故又名下杜门或杜门。《长安志图》卷中又称覆盎门为红门。新莽时期改名为永清门。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戾太子率众在长乐宫西阙下战败后,便是由覆盎门出城,最终自尽于湖。从已发掘城门来看,此门因对长乐宫应同霸城门、西安门一样为3门道、门道间距14米。汉城12门中就此门距离唐太极宫最近,在隋唐时期应该是由太极宫等宫城进入汉长安故城的最合适门址,加之门外有唐玄宗所设梨园故很有可能此门一直使用到唐末。

安门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关键词:

作者:郑茂良

更多信息...

汉长安城霸城门

汉长安城直城门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