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长安之春——1933年春天,汉长安城考古调查
公元583年春天,隋朝的新都完工。隋文帝下令,将旧城内所有居民、所有官署都迁往新城——大兴城。
大兴城就是后来的唐长安城。
旧城是西汉初年建成的汉长安城。
在所有汉长安城清空之后,这里成了皇家禁苑,皇帝地私人领地。由于隋朝皇帝姓“杨”,后来百姓就将废弃的汉长安城称为“杨家城”。
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
“杨家城”的叫法一直沿用到了近代。
1933年,也是春天,一位考古学家寻找“杨家城”,在汉长安城中进行考古调查。
这位先生是徐旭生。
《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片段
从徐先生的日记来看,他在1933年4月和5月,对汉长安城进行了两次调查。
读徐先生的日记,让人身临其境,仿佛回到那个陌生的年代。
现在,我们就跟随徐先生,出西安城的北门,去寻觅八十年多前的汉长安城遗址。
徐旭生先生1933年4月30日考察汉长安城路线(民国地图,1933年)
一九三三年四月三十日
早餐后,同修五往访杨家城(汉长安城编者添加)。
出北门,即向西北行。
西安北城墙外侧
过贺家巷子(可能是地图上的霍家巷编者添加),见西北有高地,并断岩,乃往视。
上有濠沟在周围,大约为近年内战时遗迹!然因此濠沟(来观察编者添加),得知高地为版筑。上多陶片,然无绳纹者。间有纹路,乃系较深横纹。
此地或系唐代禁苑中一高台遗址。
向西下至路,转南行。西边原上有大塚,未及往视。
路旁西边断崖甚高,内多坟墓,但均系近世。
红庙坡 (1933年西安城北地图)
至红庙坡。红庙即昊天观。
内办有学校,有万历元年(1573)立金龙四大王殿碑。
嘉靖三十三年(1554)玄帝殿像记碑内载“按地志,贞观初晋王宅,显庆元年(656)太宗追福,立为观。高宗御世,其额坊属保宁”,下字为人所剔去,即上边文理亦未通顺,不过意已明显。
内有一洞,祀药王,作医病龙像。然左右室中均为穷人挤住。
正殿祀祖师,正殿、偏殿塑像均佳,而庙则零落已甚。
东红庙坡、西红庙坡地图(1933年)
出到村中,见破院中有石,上有字,往观,则人家墓前石牌坊倒柱,无甚相干。
有妇人言彼后面有石,让余等进观,余等姑随入一观,则见有回文字碑、残石两块,心中甚喜,乃以一元半之代价购之,令其明日送至城内。
出至前院,又寻得两块,亦命其送寓内。
物主王姓。此村房屋已拆至百分之八九十!幸尚有窑洞可住。
大白杨 (1933年地图)
再前进,至大白杨。
时天甚热,觉渴,乃进堡。东门内路北有一庙,入观,则祀关帝及送子娘娘。院中有人除草,即请其烧茶。
庙中前有学塾,现未开。庙亦零落。至全村则破败程度,似较红庙坡少愈。
大白杨地图(1933年)
出堡向北走,不远即至杨家城东南角。
角上有一砖台,高丈余,北边有积破砖瓦处两片,似系倒毁之庙前、后殿,未知何年建筑。但观砖台似非古,大约为明清时代物。
汉长安城内窑洞(1940年)
角东有路通内外,有土人就城基作砖瓦窑。循角北行,城墙及城壕均尚清楚。
约行二里许,有缺口,知为城门。下观,则版筑迹俨然。城他段未见版筑迹。即门旁下层亦非版筑。高丈许以上,痕迹极清楚。
汉长安城霸城门夯土结构(图片源自《汉长安城》)
靠北面有人住过之窑洞三四,入内研究版筑最便。当日大约以径三寸许之圆木筑成,痕迹异常清白。外墙上有圆孔,排列甚整齐,大约当年搭架子之所留遗。
汉长安城霸城门遗址(图片源自《汉长安城》)
问土人此处何名,答言万城门,即杨家城(汉长安城)当年之城门。
其所言与嘉庆《长安志》合,即汉之霸城门也。
向西北有一路,行沟中,或即图中之旧渠遗迹。
向西里许有村,问一土人,答言村名樊圪塔子,然据一铁钟上文则为樊家寨,村人亦多言樊家寨者。
堡东门外有二庙,一破一新。破庙仅余一关帝像,一铁钟,一照壁。
土人于殿毁后,照像大小,建一小室覆像。像大室小,颇为可哂。然像上丹青如新,精采奕奕,亦至足异。
樊家寨附近地图(1933年,地图上将樊家寨写作“樊家村”)
新庙题万城庵,土人名三仙庙。庙中有山门,有亭,有过庭,有正殿,盖成不过数年,亦自楚楚可观。且近年来,民生凋残,新庙极不易见,或可即此证明本村及附近村落之民力尚非甚急迫欤。
入庙,出吾辈所带之馒头咸菜,请人烧开水,在殿中大嚼。殿中甚凉爽。休息后出,仍甚倦。
过破庙照壁前,见上一石,石上有字,无多兴趣俯观。然一瞥间,见有“元和”字样,乃蹲下详读。
知为元和十四年(819),知“翰林学士院事宣德郎内侍省内寺伯赐绯鱼袋李常晖”所书之《般若波罗蜜心经》。唐刻毫无疑义。
此石不见于著录,以此知前人著录尚疏略也。
汉长安城内石马(1933年)
问人有出土之破砖瓦否,答言无有。穿堡过,捡得破片数事,又返问村人,村人见余等捡此等破片,乃争到家中搜寻。
未多时,拏来许多,破瓦,破砖,破铜器,古钱,几不胜收。当时无法捡择,乃拏出三块多钱的铜元票,完全搜得,又用七角钱雇得两辆二把手车,送还城中。
过城角豁口时,见西边城墙中间有瓦筒,两边有两小筒,异日有暇,当来发出以供研究。
归时,走颇快,甚疲倦。
徐旭生先生1933年5月17日考察汉长安城路线(民国地图,1933年)
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七日
天阴,云颇高,以为不雨,遂雇车同维钧往游杨家城。
汉长安城排水管道(图片源自《汉长安城》)
本意至覆盎门,将上次所见之瓦水道(实为汉代陶水道,多作五角形。考古学称之为“汉代五角形水道”编者添加)照下,或并作一个发掘牠的计画。以后对于杨家城,再继续上次的探讨。
乃未出城,雾丝已线线霏落。以为虽难晴,大约可无大雨,仍出。乃未至红庙坡,雨已较大,乃命车夫加上油布及篷子,继续前行。
汉长安城东南角地图(1933年)
至覆盎门,雨未止,不能照像,止下车冒雨踏泥至前一察视。中一大筒,两侧各一小筒。外露一节,已被压破。上离地面尚有八九尺,如欲施工,尚颇费事也。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1933年)
前行至万城门(霸城门编者添加),维钧因雨不愿下,强之下察视版筑遗迹。继续前进,至一村,名玉女门,村旁即南北玉女门。
乃下与村人少谈。前几天报上言乡间下黑霜,此间已少感觉到,但不甚利害。
村人多无食,重利竭借,麦后未知能賸若干,为之悽然。
玉女门附近地图(1933年)
上车,出门,门仅有豁口,不似万城门(霸城门编者添加)之显著。门外有一村,名贾家村。未过之,仍转左,傍城墙北行。
过一村,名朱红堡。村外有一老爷庙,下车往视,无特别处。内有一人,正在弹棉花。
又前进,路左有一庙,时雨正急,然亦下车往视。车夫言名“铜瓦寺”,实“敦煌寺”之讹变。
内有二弘治碑,外清碑数通。据言晋惠帝永康年间,有敦煌菩萨译《法华经》于此寺。隋时重修。金皇统五年(1145),住僧政公重建。大定二年(1162),赐额曰胜严禅院。明正统间继修。成化十一年(1475)增修。后有张禅,字廷瑞,为横渠先生之裔孙“助缘舍地”。嘉庆初年,道光六年(1826)均曾修补云云。
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现代,图片源自网络)
现在庙虽不很破烂而房屋甚少。正殿内止佛像一尊,并无画壁。时殿中有数泾阳人用竹篓担鲜玫瑰花,进省城卖。正休息于此,将花摊于地下晾水气。据言每担价高可至五六元,低或三四元。
殿后旁有一塔,因雨甚未近观。此地名青门口,已近杨家城(汉长安城编者添加)东北角。《嘉庆长安志》定北玉女门为汉之宣平门,南玉女门为汉之清明门,“但相去过近为可疑”。
余疑玉女门只一,因有二缺口,误分为二,乃汉之清明门。至青门口始为宣平,乃合情理。
汉长安城平面图(1935年绘)
由口入城,时已一点余,雨颇大。
乃进一村,至一家大门下喂牲口。并请主人烧开水,将带来之馒头、罐头取食。去时留钱一吊,乃主人坚不肯受,盛意足感。
主人蒋姓,颇患重听,年已六十一岁,但精神尚似五十许人。村名楼阁台。时已三点余,乃命归。去时余坐车右,方向尚背雨。
汉长安城直城门(1937年)
返时,正受雨,下身尽湿。
入城时四点已过。换衣后,与涤洲同出到盐店街口一小四川馆晚餐。维钧因少显发热,未能同来。餐有鱼有酒,酒饮不多,但少急,很感觉到。
本文选自《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年出版),徐旭生(著),罗宏才(注释)
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授权
由本公众号“终南山故事”发布
徐旭生先生1930年代陕西考古日记阅读推荐:
1933年从潼关到西安,城外的古迹与城内的秦腔
本公众号文章推荐阅读:
一路尘埃与残破中的旅行:1935年由西安至宝鸡
民国西安市井生活,当时西安盛产什么?真是出人意料
民国时期最细腻的西安游记,城外是漫漫绿野
在西安的古意中徜徉:民国画家西安一日游
1935年的咸阳原上:西安至凤翔的旅途
1934年林散之游览太白山历险记,深山妇人一言令他心生敬意
关注本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