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80后”“90后”考古人再续良渚传奇

摘要:   讲述人: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考古队  我叫陈明辉,是良渚考古工作站站长,我带领的团队是最年轻的第四代良渚考古人。团队成员基本都是“80后”“90后”,他们充满活力、各有所长,有人负责水利考古,有人负责地质考古,还有人负责动物考古、植物考古。1986年,浙江以反山发掘为转折点,掀起了中国玉文化研究的高潮。80年代的我们,对于良渚的认识可能主要是以玉器为主,时至今日,良渚考古人在这块遗址上发现了城市, ...

  讲述人: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考古队

  我叫陈明辉,是良渚考古工作站站长,我带领的团队是最年轻的第四代良渚考古人。团队成员基本都是“80后”“90后”,他们充满活力、各有所长,有人负责水利考古,有人负责地质考古,还有人负责动物考古、植物考古。1986年,浙江以反山发掘为转折点,掀起了中国玉文化研究的高潮。80年代的我们,对于良渚的认识可能主要是以玉器为主,时至今日,良渚考古人在这块遗址上发现了城市,发现了外郭和水利系统。

  良渚可以说是东亚最早的国家,而玉琮就是这个国家最突出的标志。制玉的人,他的毕生精力可能也只够制作这么一件。良渚时期已经有明确的分工,这些手工艺人也就不可能从事日常的捕鱼、打猎、种稻子。这种专业分工的前提,是良渚社会的物质基础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提到物质基础,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吃。

  那么良渚人吃什么呢?我们发现了5000年前的炭化稻米,据推测应该是粮仓失火后遗留下来的。普通大米经过火烧,就变成了像木炭一样的东西,可以在土壤中保存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依据一升土壤里含有的炭化稻米数量,我们推算出,仅这处粮仓就有约10万千克的埋藏量。这一方面说明古城内粮食的存储量非常大。另一方面,我们在城内发现的一般都是玉器、漆器、木器、骨器,而城外才有水稻田的存在。可见,5000年前就有农村和城市的差别。

  良渚人不仅吃稻米,也有丰富的肉食资源。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良渚发现了30多种动物骨骼,包括家猪的头骨、鹿的胫骨、黄斑巨鳖、圣水牛头骨、野鸭肱骨、水獭头骨,其中家猪头骨出土频率最高,鹿骨其次。通过在家猪和鹿身上发现的屠宰、肢解、烧烤等痕迹,我们可以说,这些动物当时已登上良渚人的食谱。

  良渚时期的城市有点儿像故宫,周围有一圈像二环的城墙。通过钻探,我们发现城墙下面有一层厚厚的人工堆积的黄土,黄土下面出现了大量的石头。每面城墙还有两条水城门,四面一共有8条水城门。那时,良渚先民的交通主要靠水路,非常像今天的威尼斯人。

  近十年来,良渚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就是水利系统。通过良渚水坝的横断面,我们发现了一种筑坝工艺——草裹泥,它们相互咬合、密集排列。这是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的长圆形,和今天我们抗洪抢险用的麻袋装土原理一样!

  良渚的水利系统穿插在山体之间,最长的叫塘山(塘山长堤5千米),那些短的有几百米。良渚人通过构筑这样完备的水利系统,形成两阶的水库,西北面来的洪水就被阻流,不会冲入古城。

  现在考古学有一个测年手段,称为“碳14测年”。只需要一颗黄豆大小,拿有机质——草或米——测定,就能得出精准年代。我们把11条坝里面的所有草裹泥都取了样,在国内、国外检测,得出来的数据都是5000年,非常统一。所以可以判断这个水利系统就是5000年前构筑的。现在中国已知的最早的水利遗迹,比如著名的都江堰、灵渠、白渠、芍陂,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年代不会超过2500年,但是良渚的水利系统直接在时间上翻了一倍。

  如果说1000年前看北京,2000年前看西安的话,那么5000前就要看杭州良渚!玉琮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物力证,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原文刊于《信息时报》2019年2月5日第A12版)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良渚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