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跑出“良渚速度” 贡献“良渚力量”

摘要:   今天,《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文件》(以下简称申遗文本)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正式上机印刷,待印刷装订完毕,这套申遗文本将寄往法国巴黎,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预审。  良渚,美丽的水中小洲,典型的江南水乡。  距今5300—4300年,良渚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了非凡的物质成就、形象的刻画符号、统一的精神信仰、分化的社会阶层和完整的政权组织,创造了伟大的“良渚文明”。   ...
  今天,《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文件》(以下简称申遗文本)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正式上机印刷,待印刷装订完毕,这套申遗文本将寄往法国巴黎,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预审。

  良渚,美丽的水中小洲,典型的江南水乡。

  距今5300—4300年,良渚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了非凡的物质成就、形象的刻画符号、统一的精神信仰、分化的社会阶层和完整的政权组织,创造了伟大的“良渚文明”。

  总书记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说:“如果要谈中华5000年文明,只有良渚遗址能拿得出来。”

  这种文化自信在当下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和力量。


良渚古城遗址鸟瞰图

  凭借着这份自信,2012年初,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全面启动。从中央到省市区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良管委)围绕申遗目标,上下一心、砥砺奋进,全速打响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攻坚战。

  自申遗冲锋号角吹响以来,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从遗址范围划定、申遗文本修编到规划项目开工建设,良渚申遗步伐快速而坚定,跑出了“良渚速度”,贡献了“良渚力量”,展现了“良渚精神”,以“良渚实践”为余杭、为杭州、为浙江、为中国再次聚焦起世界的目光!

  这是一种文化自信 也是一份使命担当

  一位外国的考古学家曾说过:“上帝遮掩了将来,但把过去留给我们回味和体验。”

  自1936年11月3日施昕更在良渚首次发现黑陶以来,80多年的考古发掘正在不断刷新着我们对良渚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从无与伦比的浩大都邑,到精心夯筑的巨大宫殿;从充满霸王之气的玉琮王,到极具神秘色彩的神人兽面像;从高大规整的方型祭坛,到已知的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大型水利系统…….这些文明所存留的远古遗迹和遗物,其品质、数量和规格都远超同时代其他地区,它所代表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足以支撑起十三亿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反山遗址12号墓“琮王”上的“神徽”图像


瑶山祭坛墓葬遗址全景

  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总书记曾两次实地视察,七次就良渚遗址保护、申遗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指示。国务院把良渚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三次把良渚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浙江省委、省政府把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写入《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杭州市把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写入了党代会报告;余杭区更是集全区之力,强势推动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

  良渚遗址也先后获得了八项“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项“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特别是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被专家视为“中华第一城”,将杭州的建城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而2015年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更是改写了世界水利史。


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如此古老、伟大、神秘的良渚遗址,怎能不被世人知晓、认可和仰慕?

  今年3月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一德一行专程赴北京,与国家文物局会商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赵一德书记表示,杭州将坚决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样本”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文化保护传承和经济开发利益融合的文章,把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起来,把中国文化展示出来。之后,副省长成岳冲、余杭区区长陈如根专门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沟通会商了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

  时不我待。3月10日,余杭区立即召开良渚遗址申遗和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建设动员誓师大会,申遗工作全面启动。

  3月28日,良管委向国家文物局上报《申遗文本》,良渚古城遗址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正式进入申报流程。

  “优秀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基因,是一种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保护好良渚遗址,挖掘好遗产价值,宣传好良渚文化,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大意义。”市长徐立毅在专题调研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时强调。

  在6月的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列入大会报告,省委书记车俊在报告中指出:“支持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进一步延续浙江文脉。”这又将良渚申遗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遵循国际规则 我们正与时间“赛跑”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是一次国际性的对话,它有特定的规则程序和行业标准。

  今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范围出现了大范围变动,明确了将“良渚古城+瑶山遗址+11条水坝”作为遗址申遗范围,申遗面积从原先的9.1平方公里扩展到遗产区14.3平方公里和缓冲区101.5平方公里。

  国家文物局相关专家认为,如此类型齐全、等级高、规模大的古遗址定能让国际专家振奋,这对申遗十分有利。但同时,这给申遗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的伟大行为,这种行为体现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我们要扛起这份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坚信坚守坚持,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良渚力量’。”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良管委主任张俊杰说。

  时间紧、任务重,良管委打破行政架构,组成七大“兵团”,迅速展开文本编制、征地拆迁、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资金落实、遗产展示、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锁定目标,主动作为,全力在申遗的跑道上“冲刺”。

  “申遗文本的预审时间就在今年9月,我们的文本编制团队在良管委一住就是好几个星期,没日没夜查找资料、研究论文、编制、校对,每出一稿,就召集相关专家讨论一次,然后再修改再讨论,包括标点符号,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校对。”良管委遗产管理局局长蒋卫东说。

  期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建庭十分关心良渚遗址申遗工作,多次亲自协调指导申遗文本编制等具体工作。“《申遗文本》编制要落地有声、句句有回音。内容一定要准确、有依据,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张建庭强调。

  最终,十几万字的申遗文本,加上近5000页的申遗附件和所有材料的英文稿将如期寄往法国巴黎。

  而在项目建设上整个团队也是分秒必争。

  在申遗文本及管理规划、保护规划指导下,建设团队兵分三组,通过勾形、找边、选点等方式确定三个圈层和一条环线作为项目施工分割点,同步启动了良渚遗址一期、二期、三期3大工程的25个子项目。预计良渚国际考古中心、良渚遗址遗产监测中心、良渚博物院陈列布展等工程明年5月完工;反山、瑶山、莫角山、城墙等重要遗址点现场展示工程也快速推进。

  “不惧烈日、不畏黑夜,倒排工期、责任到人,大家似乎拧成了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各项工程按进度、按要求圆满完成。”良管委规划建设局局长王辉说到。

  这期间,有人结完婚不休婚假就回来上班了;有人妻子刚生完孩子就从产房火速赶回工地了;有人拄着拐杖还坚持来上班;有人生病住院一出院就立马回到自己岗位;加班加点、披星戴月回家更是家常便饭……

  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毛溪浩多次调研良渚遗址申遗工作。“这种干劲、拼劲和韧劲汇集成了推进良渚遗址申遗的强大动力。”他为良管委的这种工作状态、队伍作风给予大大的点赞。

  创新机制体制,以“良渚实践”推动良渚申遗

  “良渚遗址价值重大,世人瞩目。保护良渚遗址、申报世界遗产、传承良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良渚古城遗址意义这么重大,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这么重视,遗址所在地干部群众又这么支持,这些,都是我们勤奋工作的精神动力。”谈起良渚遗址,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良管委副主任陈寿田一脸兴奋,“大遗址的保护始终是个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土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其实,每一个大遗址都是不可复制的、独特的,每个遗址都在探索不同的路径来达到保护的目的,良渚遗址也同样在不断探索。

  探索就要创新。这种创新首先就体现在体制机制上。2001年,省政府设立正区级规格的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这种“文物特区”模式,开国内大遗址保护先河,使良渚遗址得以在更高层级上开展保护管理工作。

  省市区各级政府分别成立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良渚遗址申遗指挥部,整合力量,靠前指挥,实体化运作;遗址所在镇街、村社根据要求,实行网格管理,履行属地责任,确保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各项决策部署的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制订《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编制《良渚古城遗址管理规划》、《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规》等13个系列规划,增强保护规划的可操作性。


成立指挥部

  在资金配套上,除了财政专项经费,余杭区开创性建立了土地出让金反哺文物保护机制,即在良渚新城范围内,土地出让收入的10%用于反哺良渚遗址保护。多年来,余杭区共投入数十亿元对良渚遗址进行保护、整治和利用。

  对于遗址区内的利益相关者,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截至去年,用于遗址区内的农民、村集体和企事业单位的补偿资金已达600多万元每年。

  良渚遗址考古研究和保护工作得到了总书记的批示肯定,大遗址保护的“良渚实践”被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进行总结推广。

  当下,各级政府更是不遗余力推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申遗项目的建设进程中,余杭区学习借鉴杭州G20峰会项目的经验模式,计划、立项、招标、审批等环节均走“绿色通道”,确保项目及时性。

  在机制体制创新同时,良管委坚持党建统领,以“党建+文化”“党建+生态”为抓手,推动“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深入贯彻学习总书记关于良渚遗址的历次重要批示精神,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夜学夜访”“双报到”等党建工作,在申遗实践中锻造了一支“良渚铁军”。

  内外合力,让良渚文化走向世界

  试问民族文化的印记是什么?应该就是这些留存下来的遗迹、遗存。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曾两次考察良渚遗址。他认为,良渚古城已展现出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2017年3月21日科林·伦福儒勋爵 考察良渚遗址并作学术报告

  科林·伦福儒的学术研究结论将为科学提炼良渚古城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提供权威、可信的学术依据,对推动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近年来几次国际会议的召开,越来越多的国际遗产专家走进良渚,观摩良渚遗址,了解良渚文化,这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2年,国际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奥马·伊拉尼·贝巴赫尼女士和芭芭拉·沃纳女士参观良渚博物院,称赞“良渚遗址,了不起”“良渚博物院是所见过的最好的博物馆。”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古斯塔夫·阿罗兹认为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已证明,5000年前的良渚社会已进入国家文明阶段,这个遗址的“价值巨大,非同一般”。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参观良渚遗址图片展,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给予高度评价,盛赞良渚遗址是“非常了不起的文明遗迹”。

  2016年,良管委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推动良渚遗址学术研究的国际化。


良渚博物院外景

  今年3月,应国家文物局邀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实地考察良渚古城遗址,为申遗献计献策;5月,文化遗产世界大会主席提姆·威特先生专程考察良渚博物院,并商定在2018年9月浙江大学主办的第四届文化遗产世界大会期间,向全球文化遗产领域宣传推广良渚遗址。

  追溯历史,放眼未来。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遗址,正以“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之态势,走向世界。

  (文/沈维 李力行 康齐 图片由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提供 原文刊于:《杭州日报》2017年9月14日第A03版)

分类信息

良渚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